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七彩管絃》教案

八年級上冊《七彩管絃》教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7W 次

第一課時

八年級上冊《七彩管絃》教案

教學內容:

1。《如歌的行板》(《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

2。《a小調鋼琴三重奏》(第二樂章《主題與變奏》節選)。 教學目標:

一、欣賞這首管絃樂作品。

二、欣賞後,通過了解音樂家的生平及樂曲的創作背景,能夠對樂曲的情緒、特色等說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

三、通過欣賞,培養學生欣賞管絃樂的能力。

四、能夠背唱兩首管絃樂的音樂主題。

教學方法:

欣賞、模仿、對比、討論

教學重點:

一、 欣賞。

二、 樂曲的創作背景及音樂家的生平。

三、 樂曲所表達的情緒。

四、 背唱音樂主題。

教學難點:

一、樂曲的時代背景、創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對樂曲情緒的影響。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播放音樂家柴可夫斯基的視頻資料,導入新課。

二、《如歌的行板》 (一)樂曲介紹

如歌的行板(Ананте Кантаиле)

這首常用於絃樂合奏或小提琴獨奏的《如歌的行板》,原是柴科夫斯基於1871年寫作的《D大調絃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而《D大調絃樂四重奏》也正因有這個傑出的樂章,才特別受到世人的鐘愛。《如歌的行板》 的主題,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烏克蘭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莊園旅居時,從一個當地的泥水匠處聽來的,這是一首小亞細亞的民謠。

全曲由兩個主題交替反覆而成。第一主題就是前述的那首優雅的民謠曲調,雖由二拍與三拍混合作成,但毫無雕琢的痕跡(片段1)。在幽靜的切分音過門後,引出第二主題,這一曲調的感情較爲激昂,鋼琴伴奏以固執的同一音型連續着,卻並不給人以單調的感覺(片段2)。此後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題,後來又反覆第二主題,但存在變化。 樂曲的結尾是第一主題的片斷,有如痛苦的啜泣。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1871 年創作的D 大調《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是這部作品中最動人的樂章。主題採用俄羅斯民歌《凡尼亞坐在沙發上》。這首民歌是1869 年作者在基輔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莊園裏聽泥瓦匠唱的歌。記錄後,立即配上和聲,收入改編爲鋼琴二重奏的《俄羅斯民歌五十首》內。兩年後,他寫《第一弦樂四重奏》時,就很自然地運用了這個感人肺腑的'曲調。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爲人們熟悉與喜愛的作品之一。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聽這一樂章時,曾爲它流下眼淚。並說通過這一作品使他“接觸到忍受苦難人民的靈魂深處。”鮑恩和巴爾巴拉在《摯愛的朋友》一書中說:“《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詞,正如亨德爾的《廣板》一樣,世人有時簡直忘了作者還寫過別的作品。”

(二)作者介紹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也是俄國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柴科夫斯基幾乎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時而熱情奔放,時而細膩婉轉。他的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充滿激情,樂章抒情又華麗,並帶有強烈的管絃樂風格。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極端情緒化、憂鬱敏感的性格特徵——會突然萎靡不振,又會在突然之間充滿了樂觀精神。 在音樂創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風格創作了一部管絃樂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對於瓦格納音樂中的一些特性他卻很反感,認爲瓦格納過於重視管絃樂隊而忽略了聲樂,柴科夫斯基主張用現實主義手法來表現歌劇,主導動機只用以描寫心理感情等內在方面。俄羅斯浪漫樂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其作品對後世影響深遠。不僅他的作品常被各國劇院所演奏,在中國一些劇場或公衆娛樂場合,用他的樂曲做伴奏編排的現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衆喜聞樂見。其風格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了很多後來者。

(三)欣賞。

(四)活動

討論:這首樂曲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緒,是哪些因素影響了樂曲的情緒?

(五)學唱音樂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