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W 次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一

這篇文章理解難度不大,文章除了個別難懂詞句沒有註釋外,其他都比較容易理解。但對初中學生來說,學習文言文是一種苦差事,學生容易厭學,針對這一情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遵循新課標指導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理念,設置使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力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

文言文《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

一、根據學情設置問題

導語的設置就非常簡單,學生躍躍欲試,頭腦裏積累的材料脫口而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學生表現的慾望,激發了他們學習課文的熱情。不僅在導語的設置上,在疏通文意上也是如此,讓大家有創意的翻譯課文,給學生留出了很大的空間,多了很多自我思考的衝勁,有的同學甚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來理解課文的內容,這樣既引起興趣,又提高他們組織語言的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在引導學生讀懂人物中,設置問題時借用了宋濂的“現身說法”,從宋濂的角度去面對和解決求學歷程中的艱難困苦,以致學生有話可說、有話願說、有話樂說,更切實體會出宋濂求學歷程中的艱難困苦,也更進一步體會出作者的精神。在此過程中,通過與老師寫的《送東陽馬生序》對比,使學生認識並學習“現身說法”的作用和好處,也更感悟到了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此基礎上,“我讀出了一個怎樣的宋濂”也就水到渠成了,從學生積極踊躍的表現來看,學生的體驗非常深刻,宋濂的形象深刻的印在了他們的腦海中。

“瓜熟蒂落”,學生對一節課的知識是否有一個整體的印象,文章所包含的感情是否淋漓盡致地領悟透徹了,都離不開教師的歸納總結和感情再激,這節課以板書的形式結課,既不拖沓,又印象深刻。在板書中,體現出了文章的思路,又直觀的表現出文章的主旨,也包含對學生的期望和勉勵,起到了推波助瀾、畫龍點晴的作用。

在整節課中,教師主要做了一個主持引導着,一個忠實的聽衆,也是一個友好的夥伴,通過與學生溝通交流,來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體會他們的思想感情。

二、明確不足,提高改進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應重視朗讀教學,朗讀法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學形式,是提高語感的重要途徑,對於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想象能力等諸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多讀多練應貫穿教學始終,但這節課只注重了思,而忽略了讀。例如教學“讀懂人物”環節中,學生找出“致書之艱、從師之難、求學之苦”的困難,並說出如何面對解決時,應引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來更深入的體會作者求學的艱難,以及其堅韌不拔的毅力,熟讀成誦,也能達到了背誦的目的。

學習文言文時,引導學生總結歸納重要方法是必不可缺少的,學生自己很容易的就能歸納出“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方法,教師在指導新的方法時,應引導學生找出相關的語言現象,並分析其用法。例如在“已故推新法”中可引導學生聯繫所學,找到更多類似的方法。如“而或長煙一空——或遇其斥咄(有時)”,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的學以致用。

學生思考討論問題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但要始終圍繞課堂的教學任務,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爲目的,有些問題需討論解決,有些問題可獨立思考,同時,一定要給學生留思考問題的空間,因學生課前已經預習了,並且這篇文章不難理解,這裏應節省部分時間,因對整節課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所以拓展的環節忽略沒上,“讀出自己”也沒有更充分的展開。

通過這一節課,我覺得這節課重在調動學生的內心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通過字、詞、句的疏通把握文意,並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熱情高漲,氣氛很好。此外,有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學設計的範圍,說明了同學的思維有時超越了教師的要求、教材的範圍,教師應捕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想、思維火花閃現的一瞬間,給予鼓勵引導,提供給同學們暢所欲言的機會,只要充分信任學生,學生定會有意想不到的表現。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反思二

在閱讀教學研究過程中,我關注了美國芬蘭和新西蘭的母語教學情況,得到了很多啓示。三個教育強國都把閱讀放在教學的`首要位置,給予閱讀更大的空間更多的時間。新西蘭每個教學日都會拿出一半的時間讓學生們閱讀,美國要求學生每天進行四次閱讀並且做筆記,如果沒有完成,就要增加一小時的閱讀來彌補損失。所有的閱讀都是自己學習的過程。

我國的學生在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方面都有待指導。本課是我制定的一個課堂閱讀模式“批註——反應——批判——分享”示例課,因爲是文言文,在反應之後增加了文言常識積累。

“批註”是對文本的初步接觸,是我國文學鑑賞和批評的重要形式和傳統的讀書方法,它是閱讀者自身感受的筆錄,體現着閱讀者別樣的眼光和情懷。

根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批註的內容,包括:

1.這篇文章使我想到了……

2.他們應該這樣做,結果卻……

3.我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是什麼……

4.這個部分我還感到迷惑,因爲……

5.這個地方可能很重要,因爲……

6.這件事爲什麼會發生……

針對不同的文本,可以稍有變化,例如本課的批註是:

1.我不知道這個詞的意思……

2.這個部分我感到迷惑,因爲……

3.這個地方可能很重要,因爲……

4.這篇文章使我想到了……

因爲文本背景是明代初年,距離學生生活有六百年,學生閱讀涉及的可能性比較小,所以,我將“2.他們應該這樣做,結果卻……6.這件事爲什麼會發生……”去掉。

批註的內容要寫在文本的字裏行間。

“反應”是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進一步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活動,是詳細的解讀過程,是文本內容的把握和理解、文學要素的功能和作用、文學分析、讀者喜好、作品評價——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全部的體現。通常的閱讀,我要求學生做到十四項反應:

1. 主人公是誰?

2. 列出故事中所有主要人物。

3. 故事的反面人物是誰?(敵手)

4. 故事的環境描寫是什麼?(地點時間)

5. 故事表達了怎樣的情緒?它是悲傷的還是快樂的,光明的還是黑暗的,諷刺挖苦的還是嚴肅有趣的?

6. 故事表達的道德情感是什麼?

7. 爲你讀過的內容寫一個概括和總結。

8. 給故事的一個情節做插圖說明,畫出情節發展示意圖。

9. 你對故事其餘部分的斷言是什麼?

10. 如果你寫這個故事,你會改變什麼?

11. 你喜歡這個故事嗎?爲什麼?

12. 你推薦這本書嗎?爲什麼?

13. 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14. 從故事中選出兩個你不懂的詞彙,給它們列表,並且試着寫出定義。

本課中我根據學習內容的需要,將其變通爲七項:

1.文章出自哪部選集?

2.作者是誰?作者生活的時代?他的身份是什麼?

3. 他爲什麼寫這篇文章?『注意顯性和隱性的目的』

4. 我知道的作者更多的故事:

5. 嘗試總結概括閱讀的材料。(注意作者圍繞一箇中心句敘述了幾件事)

6. 這篇文章使我產生了怎樣的情感變化?

7. 我喜歡文章的哪些部分,不喜歡哪些部分,爲什麼?

“批判”就是鼓勵學生鑑賞文本。青少年學生獨特的思維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批判性思維”,多角度多層面思考問題的能力是培養高素質的人才的必要內容。

沒有養成批判思維習慣的初中生,這一步難度較大,但是教師不能因爲難度大就不做努力,重要的是使學生記住閱讀的操作程序中必須有這一步。開始階段教師可以經常給出示例,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批判性思考。例如本課中我給出了這樣的示例:“今天我們也如當年的太學生一樣吃的好穿的好,“無凍餒之患”;坐在寬敞的教室裏,“無奔走之勞”;老師辛勤輔導,“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書籍堆積如山,不必“手自筆錄”。那麼,我們學習本文,又有什麼意義呢?”

最後一步是“分享”。

分享閱讀這一概念最早由新西蘭著名教育學家 Holdaway 二十世紀 60 年代提出。主要指在輕忪、愉快的氣氛中,以培養兒童的閱讀興趣、習慣、發展他們基本的閱讀能力爲主要目的,成年人和兒童共同閱讀一本書的類似遊戲的活動。從中我得到以下三方面啓示:

1.分享閱讀是一種快樂和諧鼓勵讚揚的過程。分享閱讀之所以被稱爲“分享”,就是由於它強調的是“享受”,學生用平常心閱讀,教師的目的也不是爲了讓孩子學習知識,不伴隨有評判高低優劣的活動。因此,學生感覺安全,在此基礎上的學習效果最佳。

2.分享閱讀是一種工具,重要的不是在閱讀中學習而是學會閱讀。所謂學會閱讀,就是指體驗到閱讀的樂趣、掌握閱讀的技能、養成閱讀的習慣。

3.分享閱讀也是一種社會性互動的過程。課堂上,表現爲同伴之間的互相欣賞,教師對學生的支持。

本堂課的“四.與周圍同學交流你的學習成果,討論你的疑問,並記錄你的收穫。 五.提供一個希望全班討論的話題,並簡要闡述你的觀點。”兩個環節,就是基於Holdaway理論的啓示安排的。

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模式,教給學生一種具體細緻的可操作性強的閱讀程序,不至於拿到文本不知所措,不知從何入手從何抽身,以至於勤奮刻苦地讀了許多,卻收效甚微。

在現代文閱讀中,此模式應用比較順利,學生已經基本形成了習慣,批註的六項和反應的十四項已經能夠記住。本文是文言文,在文言文常識積累這一環節用了較多的時間,是前後閱讀略顯脫節,有待今後進一步探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