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寓言故事 >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說到寓言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還苦於找不到優秀的寓言故事?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經典中國寓言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1

森林裏有一隻黃鼠狼,一直在爲自己的目光短淺而感到十分苦惱。

他整天唉聲嘆氣:“唉,鼠目寸光,可見我的眼光是多麼的短淺!唉,我要是有一雙千里眼,那該有多好呀!”他的話被我——森林之神聽到了。我覺得自己的臣民有難,作爲森林之神的我,應該給予幫助,於是我就施展法術,讓黃鼠狼擁有了千里眼。

“哇!太好了!我有千里眼了!”黃鼠狼興高采烈地喊道。

看到黃鼠狼這麼開心,我的心裏也美滋滋的。於是,我又去實現其他小動物的願望了。

“哇!好大的一塊肥肉!”黃鼠狼看見遠處有一塊肥肉,正往下滴着油呢!“我馬上去吃了它!”他飛速奔向那塊肥肉,由於他的眼睛只盯着那塊肥肉,快碰到那塊肥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掉進了獵人設的'陷阱裏。

“壞了!”黃鼠狼大叫,然後拼命往上爬,可是叫聲把獵人給引來了,最後,黃鼠狼一命嗚呼了。原來,那塊肥肉是獵人放的誘餌。而這一切被一隻花栗鼠看見了,她馬上回來報告了我。

聽了這消息,我十分抱歉地說:“唉,都怪我,要不是我給了黃鼠狼千里眼,黃鼠狼也就不會死了……”花栗鼠安慰着我:“這件事不能怪您,要不是黃鼠狼太貪心,他也不會死的!你瞧!這都是貪心惹的禍啊!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2

宋國有一個狙公,十分喜愛獼猴。爲了觀賞這種似人非人、富有靈性的動物,他專門餵養了一羣獼猴。狙公與獼猴相處久了,人猴之間的信息溝通就成了一種心領神會的交流。不僅狙公可以從獼猴的一舉一動和喜怒哀樂中看出這種動物的慾望,而且獼猴也能從狙公的表情、話音和行爲舉止中領會人的意圖。

因爲狙公養的獼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糧食,所以他必須節制家人的消費,把儉省下來的食物拿去給獼猴吃。然而一個普通的家庭哪有財力物力滿足一羣獼猴對食物的長期需要呢?有一天,狙公發覺家裏的存糧難以維持到新糧入庫的時候,因此意識到限制獼猴食量的必要性。

獼猴這種動物不像豬、羊、雞、犬,吃不飽時僅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覓食。對於獼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讓它們安分守己是辦不到的。它們會像一羣頑皮的孩子,經常給人鬧一些惡作劇。既然沒有條件讓獼猴吃飽,又不能讓它們肆意搗亂,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撫它們。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櫟樹。每年夏天,櫟樹枝杈上長出的密密麻麻的長圓形樹葉,早已把樹冠裝點得像一頂華蓋。這棵樹下成了人們休息、納涼的好地方。一到秋天,櫟樹上結滿了一種獼猴愛吃的球形堅果橡子。在口糧不足的情況下,用橡子去給獼猴解饞充飢是個好辦法。於是狙公對獼猴說:“今後你們每天飯後,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們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這樣夠不夠?”獼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說的一個“三”。一個個立起身子,對着狙公叫喊發怒。它們嫌狙公給的'橡子太少。狙公見獼猴不肯馴服,就換了一種方式說道:“既然你們嫌我給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給四粒,晚上給三粒,這樣總夠了吧?”獼猴把狙公前面說的一個“四”當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馬上安靜下來,眨着眼睛,撓着腮幫,露出高興的神態。

一羣辨不清“朝三暮四”和“暮四朝三”孰多孰少的愚蠢的獼猴,恰似那些沒有頭腦、只會盲目計較的人的一面鏡子。不過,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在複雜的客觀世界面前,看問題必須摒除實同形異的假象的誘惑。此外,在人際關係中,一定要講原則、重信義,不做那種朝親“三”,暮近“四”的見異思遷之人。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3

齊國的相國晏子有一次外出時,乘坐的馬車正好經過馬車伕的家門。馬車伕的妻子得到了這一信息後,便在家中打開一條門縫,向外觀望。她本來只是爲了目睹一下當朝相國的風采,卻不想同時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國駕車路過家門時,竟是那樣神氣活現地坐在車前的大傘蓋下,洋洋得意地揮舞手中的鞭子,目無行人,昂然前進,好像替相國駕車,自己也成了相國似的。

晚上,馬車伕回到家中,白天那種自我陶醉的情緒還沒有消失呢,妻子就鬧着要與他離婚。這真是一個晴天霹靂,一下子將馬車伕打入了五里霧中,半天摸不着頭腦。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問妻子鬧離婚的緣由,妻子餘怒未消地說:“晏子是齊國的當朝相國,學問名望在各國諸侯大臣中間有口皆碑,如雷貫耳。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車上,儀表端莊,態度謙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而你只不過是給他駕車的一個馬車伕而已,卻在車上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自以爲多麼了不起,在趕車時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這樣胸無大志的'人,將來怎麼會有出息呢?所以,我要與你離婚!”

妻子的一番數落,使馬車伕發現了自己的淺薄和無知,頓感羞愧萬分,無地自容。他從此以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僅勤奮好學,而且謙虛謹慎,終於用實際行動中打開一條門縫,向外觀望。她本來只是爲了目睹一下當朝相國的風采,卻不想同時看到了自己的丈夫在替相國駕車路過家門時,竟是那樣神氣活現地坐在車前的大傘蓋下,洋洋得意地揮舞手中的鞭子,目無行人,昂然前進,好像替相國駕車,自己也成了相國似的。

晚上,馬車伕回到家中,白天那種自我陶醉的情緒還沒有消失呢,妻子就鬧着要與他離婚。這真是一個晴天霹靂,一下子將馬車伕打入了五里霧中,半天摸不着頭腦。他百思不得其解地追問妻子鬧離婚的緣由,妻子餘怒未消地說:“晏子是齊國的當朝相國,學問名望在各國諸侯大臣中間有口皆碑,如雷貫耳。可是,今天我看他坐在車上,儀表端莊,態度謙和,思想深沉,令人起敬。而你只不過是給他駕車的一個馬車伕而已,卻在車上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自以爲多麼了不起,在趕車時竟不把路人百姓放在眼中。像你這樣胸無大志的人,將來怎麼會有出息呢?所以,我要與你離婚!”

妻子的一番數落,使馬車伕發現了自己的淺薄和無知,頓感羞愧萬分,無地自容。他從此以後,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不僅勤奮好學,而且謙虛謹慎,終於用實際行動贏得了妻子的諒解。

馬車伕的變化引起了晏子的注意,他好奇地探詢其中的奧祕。馬車伕坦誠地將妻子的批評和自己的決心和盤托出,令晏子十分感動。他不僅欣賞馬車伕的妻子志存高遠、超凡脫俗的境界,而且讚佩馬車伕知錯即改、從善如流的精神。後來,晏子果然在齊國國君的面前,推薦這位馬車伕做了大夫。

馬車伕的故事說明:只有無知無志之人才會盲目驕傲,而勇於正視自身的缺點並能認真加以改正的人,一定會有出息。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4

伯樂是我國古代最善於識別馬的人,他擅長相馬的名聲家喻戶曉。

有兩個人慕名從很遠的地方來到伯樂身邊,拜伯樂爲師,專門學習相馬的本領。伯樂將自己識別馬的訣竅講給他們聽,同時又帶他們四處實踐,觀察、識別各種各樣的馬。

這一天,伯樂帶着這兩個人一起到趙簡子的馬廄裏去看馬,要他們說出其中愛踢人的馬來。其中一個人仔細觀察了一會兒,指着一匹馬說:“這就是一匹愛踢人的馬。”

另一個人則用手去摸馬的屁股。他連續摸了三遍,這馬依然站在那裏,不僅沒有踢人,甚至連一點焦躁不安的反應也沒有。

那個人見馬很馴服,覺得很難爲情,他以爲自己看錯了。摸馬的人見他對自己正確的看法產生了動搖,便對他解釋說:“其實你並沒有看錯。這匹馬的確是一匹踢人的馬。我摸它的`時候,它沒有踢我,是因爲這馬受了傷。它的肩部疲塌,是筋骨勞損的表現;前腿膝關節腫脹說明這馬失過前蹄。而馬在踢人的時候,通常要舉起後腿,這時,馬全身的重量全部落在前腿上。一匹肩部和前腿膝關節受了傷的馬難以承受自己身體的重量,所以後腿擡不起來,它也就難以踢人了。你善於識別踢人的馬,可是卻不善於發現馬身上的傷痛。”

這篇寓言告訴我們,無論是相馬、看人,還是判斷其他事物,都要全面地瞭解情況,注意分析各種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繫,否則將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經典中國寓言故事5

有一個人十分擅長捕鳥,他編織了捕鳥的羅網,那羅網上結滿了密密匝匝的網眼,捕鳥人拿了這張網去捕鳥,每次都能捕到不少鳥雀。

這一天,捕鳥人又守候在樹林裏,他張開了他那張捕鳥羅網,又在網下撒些食物。不一會兒,有一羣鳥雀飛下來了,果然,有不少的鳥雀撞到了網上,成了捕鳥人的囊中之物。

有個人一直在一旁看捕鳥人捕鳥,他覺得十分有趣。可是,他卻發現了一個“祕訣”,那就是:一隻鳥頭只鑽進一個網眼就被捉住了。於是他想道:既然網住一隻鳥只需一個網眼就夠,那幹嘛還要去編結那麼多的網眼呢?成百上千個網眼,難道一次能網那麼多鳥嗎?那個捕鳥人也真是不嫌麻煩,實在太笨了。現在看我的吧。

於是他回到家裏,將捕鳥的.羅網來了一次“革新”。他將麻繩一根根結成單獨的小圓圈,然後把這些小圓圈分別系在一根長竹竿上,準備也到樹林中去捕鳥。他把長竿靠在樹椏上,守候着鳥雀撞在那一個個的圓圈裏,可是一批批的鳥飛下來,又都飛走了,他在樹林裏守候了一天,連一根鳥羽毛都沒得到。

他沮喪地扛着長竹竿回家。路上別人見了都覺奇怪,問他:“你這個東西是做什麼用的?”他回答說:“捕鳥用的。”

別人笑着說:“新鮮!還沒見過這種捕鳥的東西呢。”他說:“這是我改進後的獨目網。一隻鳥只需鑽一個網眼,我做的這個網不是比一張連結許多網眼的大羅網省事多了嗎?”

別人問他:“那你捕的鳥呢?”他慚愧地低頭不語。

這個愚蠢的人只會片面、孤立地看問題,因此只看到了一隻鳥鑽一個網眼的表面現象,卻不懂所有網眼在一起互相配合才能捕鳥的本質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