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造紙術與蔡倫示例

造紙術與蔡倫示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4W 次

造紙術沒有發明以前,我國古代曾先後使用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本牘、縑帛等材料記事。直到兩漢時期,簡牘、縑帛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書寫材料。但隨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簡牘笨重、縑帛昂貴的缺點日益突出。於是,尋求廉價、方便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逐漸成了社會的迫切要求。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人們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的方法,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正是在造紙術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於2世紀初年,出現了蔡倫這一著名的紙的改革家。

造紙術與蔡倫

蔡倫,字敬仲,桂陽(今湖南省耒陽縣)人,是漢和帝時的太監,曾負責監製御用器物。他總結了西漢以來造紙的經驗,進行了大膽的試驗和革新。在原料上,除採用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類材料外,同時還採用了樹皮,從而開拓了一個嶄新的原料領域。在技術工藝上,也較前完備和精細。除淘洗、碎切、泡漚原料之外,還可能已經開始用石灰進行鹼液烹煮。這是一項重要的工藝革新,它既加快了纖維的離解速度,又使植物纖維分解得更細更散,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紙張的質量,爲紙的推廣和普及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公元105年,蔡倫把他用樹皮、麻頭和破布、舊魚網製成的紙獻給漢和帝,很受歡迎,“天下鹹稱‘蔡氏侯紙’”。蔡侯紙的出現,在造紙術的發展史上是一件大事,它標誌着紙張開始取代竹帛的關鍵性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