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少兒百科 > 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司母戊大方鼎範例

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司母戊大方鼎範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夏朝至春秋這1600多年的時間,稱爲“青銅時代”。青銅是相對紅銅來說的。紅銅是純銅,而青銅則是銅、錫、鉛等元素的合金。爲什麼把銅、錫、鉛的合金稱爲“青銅”呢?這是由於它以銅爲主,而且合金的顏色發青綠色,所以,人們就稱這種合金爲“青銅”。

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司母戊大方鼎

成書於春秋戰國的《考工記》,便對工匠們在長期的冶煉實踐中,逐漸認識到的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係,做了全面的總結,並提出了著名的“六齊”規律。“六齊”就是“六劑”,也就是六種合金配方。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的經驗性科學總結。

名聞世界的司母戊大方鼎便代表了青銅時代的青銅冶鑄技術水平。

司母戊大方鼎是在河南安陽發掘出來的。關於它的出土,還有一段插曲:

1939年3月的一天夜晚,位於河南安陽武官村的吳氏故園中,人影憧憧,還不時有燈光閃過。只聽有人用很低但又很有力的聲音說:“大家再加把勁,馬上就要挖出來了!”這些人在幹什麼呢?原來,3天前,有人說在這裏發現了個大寶貝,於是,便找了幾十個人來幫忙挖掘。因爲當時正是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年代,日本侵略軍隨時都有可能進村騷擾,所以,村民們不敢白天挖掘,只得晚上悄悄地幹。這已經是第三天夜晚了。

鐵鍬聲又響了一陣,人們終於看清楚了,他們挖的寶貝是一個青銅大方鼎。這麼大的東西注哪裏放呢?村民們都覺得很難辦。一位年長的.老者說:“我看這樣吧,咱們先用柴草蓋起來,誰也不要走漏風聲,等找到合適的地方再把它轉移走。”

事情就這樣定了。誰知,消息還是傳了出去。日本侵略軍的頭目聽說武官村挖到了寶貝,便把村長叫了去,讓他趕緊把寶貝給送去。村長一去日本軍營,村民們便知大事不好,立即聚集到一塊商量對策。最後大家一致決定,把大方鼎再埋入地下。並表示,即使腦袋掉了,也不能讓大方鼎落到敵人手裏。結果,敵人使盡了毒招,也沒有找到大方鼎。

大方鼎一直在地下埋着,直到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人們纔在1946年6月,把它重新挖了出來。因大方鼎的內壁上鑄有“司母戊”3個字,所以人們就稱它爲“司母戊大方鼎”。

學者們考證,“司母戊”的“司”字,意思是“祭祀”。“司母戊”連在一起,便是“祭祀名字叫做戊的母親”的意思。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認爲,第二十八代商王武乙的妻子叫做“戊”,因此這大方鼎是武乙的兒子文丁爲祭祀母親“戊”鑄造的。

司母戊大方鼎作爲商代晚期的青銅器則是無疑的。它高133釐米,長100釐米,寬79釐米,重達875公斤,是我國現存的最大青銅器,也是世界罕見的青銅器精品。[-(@_@)-]

青銅器的鑄造過程本來就很難,鑄造這麼個大鼎,更是難上加難。鑄青銅器,首先要製作泥範,這泥範就像現在的石膏模。泥範又分內範和外範,熔化的銅汁澆注在內範與外範之間的空隙中,待冷卻後,拆毀內落、外範,經磨光修整,便鑄造出了所需的青銅器。如果想要花紋,把花紋雕刻在外範上就行。這是鑄造一般小件青銅器的方法,而要鑄造司母戊大方鼎這一龐然大物,則必須採用多個泥範分別鑄造的工藝。人們從大方鼎身上的鑄痕中看到,鑄大方鼎時,鼎身的每一邊都用了八塊外範,鼎足則用了三塊外範,即使是鼎耳,也是單獨作範,鑄成後另外焊接上去的。如此多的外範,竟鑄得如此嚴絲合縫,不能不讓人稱奇。

另據推算,鑄造司母戊大方鼎,至少要熔化一千公斤銅、錫、鉛等各種金屬原料,當時的坩堝,一般只能盛12.5公斤的溶液。因此,鑄鼎時,要用七八十個坩堝同時熔銅。這樣一來,就得有幾百人密切協作才行。你可以想象得出,當時的場面會是多麼的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