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打響場的傳說民間故事大綱

打響場的傳說民間故事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3W 次

在明朝洪武年間,樊、尚、劉三姓始祖分別從河北棗強縣遷至今臨邑縣宿安鄉劉家寨。此處,土地肥沃,風水又好,樊、尚、劉三姓始祖在這裏建房、落戶、立村,即樊家莊、尚家莊、劉家莊。三個村互爲近鄰,百姓和睦相處二百餘年。經過多年繁衍生息,劉家莊出了一戶劉姓大財主,乳名叫皴子。

打響場的傳說民間故事

皴子從小就不務正業,一腦袋壞心眼子,一肚子壞水,窮苦百姓的孩子不敢惹他,劉老皴子又管不了,任由他性子他胡來,因此從小到大胡作非爲,竟想些離奇古怪的壞主意。一天,老皴子死了,小皴子當了家,這可把皴子樂壞了,整天吃喝嫖賭,無惡不作,他老子積攢下的家業卯着勁的造,整日歪着腦袋瓜子找樂子玩。

過大秋時,從豆場回來的皴子看着幾個地主小少爺捉迷藏,跑着玩兒。有一個大點的孩子手拿着小銅鈴藏在一個大甕裏,手搖銅鈴招惹尋找自己的小孩兒。清脆的鈴聲碰擊到甕壁迴響後傳出,煞是好聽。這可樂壞了在旁邊的皴子,他急忙跑過去親自把鈴鐺探在翁中搖晃了幾下。第二天,皴子坐在豆場邊,半天在那裏呆呆的發愣。旁邊的長工、短工都感到奇怪。

過了秋,就是冬,到了冬天,就盼年。過了年,人們都忙着春播春種,一年之計在於春,人人都盼望着當年有一個好年景。皴子卻忙着讓管家召集長工、短工、佃戶近百十號人,推車、揹筐、拿掀、扛钁到村北的場院集合。皴子的場院足足有二畝多地,在周圍村莊的地塊中地勢最高。此時,人們都好像裝在悶葫蘆裏,不知道皴子又使什麼壞心眼兒。皴子讓人們沿着場邊挖坑,钁刨、杴除、車推、筐背,足足幹了一個多月,挖了兩米多深,面積近二畝地的大坑,好似天坑落到人間。四外兩鄉的人們,都覺得好奇,有的來試探着問他,皴子閉口不言。他叫人們刨樹,專刨柳樹、榆樹,叫來木匠鋸成木板,有上千塊,每塊木板足足有四、五指厚。按照翁口的大小做成甕蓋狀,然後在上面鑽了好多小孔,拴上鐵絲。他又叫管家帶人從臨邑縣城、宿安大集等地買來一百多口大甕;還叫人們買來幾千個大小不等銅鈴,繫上繩,按照銅鈴型號的大小依次系在甕蓋上。周圍村有幾個和他要好的地主少爺來打探消息,皴子只笑不答。

皴子的詭異行動急壞了本家長輩,幾個老地主把皴子叫到跟前追問、訓斥……,無論怎麼說,就是把天說下來,皴子就是低頭不語,死豬不怕開水燙。心想:自己花錢,就是爲了聽個響兒,找個樂兒,管得着嗎?皴子的母親爲此拿出地主婆的威風,踮着小腳罵了他三天……,也沒罵出個子醜卯寅來。

皴子叫人們把大甕並排放在挖好的大坑裏,依次蓋上拴有型號不同銅鈴的甕蓋,銅鈴朝下探在甕中蓋嚴,上面用土填實。再用木板、土相間蓋了三、四層,地表再蓋上三、四十公分的厚土、軋實,最後平整的跟原來的場院一樣。皴子如此三番的折騰,整整忙了一個春天,總算完工了,也到了麥收的時候。

麥收時節,在場院上軋麥子的時候,“扛活的”甩着長鞭,“啪啪”作響,稱爲“打場”,或稱“軋場”。

以前,“打場”在農村分夏秋兩季,三夏季節軋麥子,就叫打麥場;秋收季節軋豆子就叫打豆場,軋穀子就叫打穀場……,總之叫“打場”。

皴子在場邊坐在樹蔭下,喝着茶水,有人給他搖着扇子,看着七八個碌碡在麥場上飛快的滾動着;七八匹馬、騾在麥場上奔跑着;“扛活”的揚起的皮鞭在空中飛舞着。地下的銅鈴在地面滾動的碌碡、奔跑的馬蹄的震動下,叮噹作響,一個、兩個、三個……幾千個鈴鐺陸續響起;幾千個鈴鐺響聲不停地撞擊甕壁,成千上萬的聲音迴響……;在地下由近處傳向遠方;由地下傳向地面,由場院傳向四方。叮叮噹噹……,轟轟隆隆……,在烈日的陽光下,似千軍萬馬在奔騰,在嘶鳴,令人心神難安;似洪水翻滾着涌來,咆哮着,一波接着一波,奔騰不止,令人膽戰心寒。同時與地面上人、畜、物的各種嘈雜的聲音碰撞在一起,形成一股股強大的聲浪,在幾十裏外,在臨邑縣城都能聽到。這就是傳說中的“打響場”。

這種場面,這種陣勢,這種聲勢,任何人沒有聽過也沒有見過,這顯示了皴子的勢力、皴子的富有。樂得皴子手舞足蹈,興奮地連擺酒席好幾天,宴請賓客。阿諛奉承聲不斷,溜鬚拍馬者不絕,高興地皴子忘乎所以。在舊社會,地主榨取人民血汗,作威作福,揮霍無度。

樊家莊、尚家莊、劉家莊三村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皴子的,三個村的村民大部分是他的佃戶。因爲劉皴子勢力大,三村大部分人在他的剝削和壓迫下生活,人們對其所作所爲,敢怒而不敢言。因爲皴子姓劉,所以此後不久皴子就把樊家莊、尚家莊、劉家莊三村強行合爲一村,改名爲劉家寨,該村村名一直沿用至今。“打響場”的傳說在當地人們茶餘飯後的閒談中,也繼續流傳着演繹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