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經典故事 > 濫竽充數成語典故

濫竽充數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濫竽充數成語典故

濫竽充數成語典故
濫竽充數成語典故1

【成語】: 濫竽充數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釋】: 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成語故事】:

濫竽充數這則成語的濫是失實,與真實不符,引申爲矇混的意思;竽是一種簧管樂器;充數是湊數。指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混在行家裏充數,或是以次充好,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辭。

這個成語來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齊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爲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潛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戰國時期,齊宣王非常喜歡聽人吹竽,而且喜歡許多人一起合奏給他聽,所以齊宣王派人到處蒐羅能吹善奏的樂工,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樂隊。而那些被挑選入宮的樂師,受到了特別優厚的待遇。

當時,有一個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浪蕩子弟,名叫南郭。他聽說齊宣王有這種嗜好,就一心想混進那個樂隊,便設法求見宣王,向他吹噓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樂師,博得了宣王的.歡心,把他編入了吹竽的樂師班裏。可笑的是,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會吹竽。每當樂隊給齊宣王吹奏的時候,他就混在隊伍裏,學着別的樂工的樣子,搖頭晃腦,東搖西擺,裝模做樣地在那兒吹奏。因爲他學得維妙維肖,又由於是幾百人在一起吹奏,齊宣王也聽不出誰會誰不會。就這樣,南郭混了好幾年,不但沒有露出一絲破綻,而且還和別的樂工一樣領到一份優厚的賞賜,過着舒適的生活。

後來,齊宣王死了,他兒子齊潛王繼位,潛王同樣愛聽吹竽。只有一點不同,他不喜歡合奏,而喜歡樂師門一個個單獨吹給他聽。

南郭先生聽到這個消息後,嚇得渾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膽的。心想,這回要露出馬腳來了,丟飯碗是小事,要是落個欺君犯上的罪名,連腦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潛王還沒叫他演奏,就趕緊溜走了。

濫竽充數成語典故2

濫竽充數的意思:

濫:失實的,假的。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濫竽充數的典故釋義】濫:混雜,引申爲矇混之意;竽:古代一種樂器,可以合奏,也可以獨奏。不會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隊伍裏充數。比喻無本領的冒充有本領,次貨冒充好貨。

【濫竽充數的歷史典故】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善於吹竽的樂師便有三百個。齊宣王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都會讓這三百個人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就跑到齊宣王那裏,吹噓說:“大王,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着節拍顫動,我願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我願意成爲大王衆多樂師中的一員。”齊宣王聽了很高興,毫不懷疑地收下了他,將他編進三百人的吹竽隊伍中。從此以後,南郭先生就和衆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享受同樣優厚的待遇。

其實南郭先生壓根兒就不會吹竽,他跟齊宣王說的那番話只不過是他的一個彌天大謊。每逢演奏的時候,他就捧着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就跟着搖晃,人家擺頭,他也跟着擺,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就這樣,南郭先生混過了一天又一天。

過了幾年,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王繼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但他和齊宣王不一樣,他覺得獨奏更悠揚、更逍遙。於是齊湣王下令,要這三百個吹竽的人好好練習,做好準備,一個個輪流吹竽給他欣賞。其他樂師們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的南郭先生,嚇得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成長心語】

西方諺語說:你可以一時欺騙一些人,卻不能一直欺騙所有的人。像南郭先生這樣不學無術、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對青少年來說,學習的條件與資源都是豐富的,但有的人明明整日擔心自己是否會被老師批評、家長責罰,而不願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或許一開始,他們並不是“濫竽充數”之人,但是隨着知識的不斷更新,他們與優秀者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成爲集體中不和諧的“音符”,最終被淘汰。所以,當你還有條件、有時間可以提升自己的時候,抓住機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強,讓淘汰遠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