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成語典故(精選14篇)

成語典故(精選1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成語典故指關於成語產生、形成、流傳的故事傳說。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既代表了一個故事典故,又是一種現成的話,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義而被廣泛引用。下面爲大家帶來成語典故(精選14篇),快來看看吧。

成語典故(精選14篇)

  成語典故 篇1

  不恥下問

解釋:

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爲可恥,形容虛心好學。恥:羞恥。

這個成語來源於《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都尊奉他爲聖人。然而孔子認爲,無論什麼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來就有學問的。

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參加祭祖典禮,他不時向人詢問,差不多每件事都問到了。有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不懂的事,問個明白,這正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

那時,衛國有個大夫叫孔圉(音yu),虛心好學,爲人正直。當時社會有個習慣,在最高統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給他另起一個稱號,叫諡(音shi)號。按照這個習俗,孔圉死後,授於他的諡號爲“文”,所以後來人們又稱他爲孔文子。

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爲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爲‘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爲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爲他的諡號。

  成語典故 篇2

舊病復發

薛蟠在酒席上調戲柳湘蓮,遭到柳湘蓮的一頓毒打後,覺得沒有面子在京城呆下去,於是想與手下員工一起外出做生意,請示薛母,母親沒有主意,寶釵認爲應該讓他去試一試,如果舊病復發也沒辦法,如果徹底改變同性戀倒也是好事。

舊病復發的意思是:比喻老毛病又犯了。

  成語典故 篇3

不求甚解

【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釋義】

甚:很;解:瞭解;理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瞭解一個大概。現多指學習、辦事等不認真;不求深入瞭解。

成語故事

陶淵明十八歲那年爲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陶淵明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哪裏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爲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着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爲家裏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裏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

  成語典故 篇4

  典源出處

《三國志·魏書·常林傳》注引《魏略》曰:‘林少單貧。雖貧,自非手力,不取之於人。性好學,漢末爲諸生,帶經耕鋤。”《漢書·兒寬傳》:“兒(ni)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爲弟子都養。時行賃作,帶經而鋤,休息則讀誦,其精如此。”

  釋義用法

常林、兒(倪)寬家貧,但好學不倦,去田間耕作時,也帶着經書,一有空就誦讀。後以此典稱揚人貧而好學。

  用典形式

【帶經】明·唐寅:“貧士園無一食蔬,帶經猶自力耘鋤。”

【帶經人】宋·曾鞏:“平日將軍不三顧,尋常田裏帶經人。”

【帶經鋤】北周·庾信:“無機抱甕汲,有道帶經鋤。”宋·劉筠:“時陪折俎宴,頓異帶經鋤。”清·王士禛:“逃名東海上,時復帶經鋤。”

【倪生經鋤】宋·蘇軾:“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欲帶經鋤。”

【家學經鋤】清·錢謙益:“家學經鋤世所欲,會稽竹箭比南金。”

  成語典故 篇5

當務之急

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問起,現在要知道和要去幹的事情很多,究竟應該先知道和幹些什麼。孟子回答說:“有智慧的人無所不知,但要知道當前應該做的事中最急需要辦的事,而不要面面俱到。比如仁德是人們無所不愛的,但應先愛親人和賢者。又比如古代的聖主堯和舜,尚且不能認識所有的事物,因爲他們必須急於抽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堯舜的仁德也不是愛一切人,因爲他們急於愛的是親人和賢人。”接着,孟子又從反面來回答這個問題:“父母死了,不去服三年的喪期,卻對服三個月、五個月喪期的禮節很講究;在長者面前用餐沒有禮貌地狼吞虎嚥,咕哆咕哆地喝湯,卻去講什麼不能用牙齒咬斷乾肉等等,這就是捨本逐末,不知道當前最需要知道和乾的是什麼。”

【出處】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上》:“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爲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爲務。”

【釋讀】孟於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爲務。釋義意思是指當前應該做的事情中最急需辦的事。

  成語典故 篇6

  小巧玲瓏

【注音】xiǎoqiǎolínglóng

【成語故事】宋朝時期,詞人辛棄疾在瓢泉別墅開山路時發現一座石壁,他喜歡它的高峻就取名蒼壁。消息傳出後,很多人來參觀,結果他們嘲笑辛棄疾吹牛騙人。辛棄疾當衆作詞迴應他們:“莫笑吾家蒼壁小,稜層勢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

【出處】莫笑吾家巷壁小,稜層勢欲摩空。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華,無意巧玲瓏。宋·辛棄疾《臨江仙·戲爲山園壁解嘲》詞

【解釋】小巧:小而靈巧;玲瓏:精巧細緻。形容東西小而精緻。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指東西小而精緻

【英文】toy

【近義詞】玲瓏剔透、短小精悍

反義詞】龐然大物、碩大無朋

【成語例句】

◎除了這些不同的表而外,瑞士人還擅作小巧玲瓏的表。

◎精瘦的'男人是在山窪裏發現那座小巧玲瓏的宅院的。

◎小金是那種年輕小巧玲瓏中年發胖的身材,骨骼小,肉多,整個人成了一個圓滾滾的樹樁。

◎我是一隻精工製作、小巧玲瓏的放大鏡,剛剛走出工廠,就被陳列在商店櫥窗裏。

◎那隻小巧玲瓏的姬蜂,象喜歡梳妝打扮的少女一樣,正安詳地在竹籠角落裏梳理自己的觸鬚。

  成語典故 篇7

  顧頭不顧尾

【拼音】gùtóubùgùwěi

【成語故事】王熙鳳連了宗的遠方親戚王狗兒,生了一兒一女,家裏靠種農活爲生,王家祖上也是京官,後家道衰落。王狗兒不如意在家生悶氣,岳母劉姥姥數落他:“你皆因年小時候,託着老子孃的福,吃喝慣了,如今所以有了錢就顧頭不顧尾,沒了錢就瞎生氣。”

【典故】你皆因年小時候,託着老子孃的福,吃喝慣了,如今所以有了錢就顧頭不顧尾,沒了錢就瞎生氣。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

【釋義】形容做事或考慮事不仔細周到。

【用法】作賓語、分句;指考慮不周

【相近詞】顧前不顧後

【相反詞】瞻前顧後

【成語造句】

◎他這是顧頭不顧尾,頭戴棉帽,腳穿拖鞋。

◎毛澤東像孩子一樣喜形於色:"殺你個顧頭不顧尾!"最初勸說毛澤東遊泳,並非一帆風順、直截了當。

  成語典故 篇8

  天馬行空

【注音】tiānmǎxíngkōng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西域大宛國出產一種名馬可以日行千里,被稱爲“西極天馬”或“天馬行空”。漢武帝派使臣帶上金銀珠寶去換這種千里馬,大宛國國王毋寡殺了使臣侵吞財物。漢武帝大怒,派李廣利率軍討伐大宛國,取得西極天馬3000匹。

【出處】其所以神化而超出於衆表者,殆猶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元·劉廷振《薩天錫詩集序》

【解釋】天馬:神馬。天馬奔騰神速,象是騰起在空中飛行一樣。比喻詩文氣勢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實。

【用法】作謂語、定語;比喻才思敏捷

【相近詞】揮灑自如、龍飛鳳舞

【相反詞】束手束腳

【成語造句】

◎儘管這只是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但是這種負面訊息還是被大腦儲憶。

◎自從有了文燕,我才知道,我原來那曾一度洋洋自得戀戀不捨的天馬行空的單身生活,如今纔算是河伯見了東海。

  成語典故 篇9

  鐵面無私

【拼音】tiěmiànwúsī

【成語故事】王熙鳳酒後無德大罵平兒,事後覺得自己的行爲過火,就向平兒道歉。李紈、探春等來拜訪她們,她們與王熙鳳說已經成立一個海棠詩社,要求增撥開銷,並拉王熙鳳入社,做一個鐵面無私的“監社御史”。王熙鳳看出了她們的目的,也只好做順水人情了。

【出處】我想必得你去作個‘監社御史’,鐵面無私纔好。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5回

【解釋】形容公正嚴明,不怕權勢,不講情面。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不講情面

【相近詞】明鏡高懸、大公無私

【相反詞】結黨營私

【成語例句】

◎對嚴重破壞經濟的罪犯,不管是什麼人,不管他屬哪個單位,不論他的職位高低,都要鐵面無私,執法如山。

◎會議強調指出,對這種頑固搞不正之風的人,必須鐵面無私地進行查處,以保證整黨不走過場。

◎然而,就是這麼一個鐵面無私的刑警隊長有時卻不重小節,甚至是知法犯法。

◎對各級幹部的職權範圍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種條例,最重要的是要有專門的機構進行鐵面無私的監督檢查。

◎廉政監督小組:鐵面無私司漢守邁出的第一步是成立廉政監督小組。

  成語典故 篇10

  黃耳傳書

【拼音】huángěrchuánshū

【成語故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陸機離開家鄉浙江會華亭到京城洛陽做官。他很久沒有收到家信,就寫好一封信裝入竹筒套到獵犬黃耳的脖子上,讓它送到浙江老家,聰明的黃耳一路風塵僕僕地趕到會華亭並索取回信,來回只用25天時間。

【典故】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爲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後因以爲常。《晉書·陸機傳》

【釋義】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爲主人往返傳書。後比喻傳遞家信。

【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傳遞家信

【近義詞】黃耳寄書

  成語典故 篇11

  蝸角鬥爭

【拼音】wōjiǎodòuzhēng

【成語故事】傳說古代有一隻蝸牛的兩個觸角上有兩個小國,左邊的叫觸氏國,右邊的叫蠻氏國。兩個國家因爲爭奪地盤而經常發生戰爭,有時竟伏屍百萬,血流成河,造成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蝸牛因此而喪失觸覺功能。

【典故】有國於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於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伏屍數萬。戰國·宋·莊周《莊子·則陽》

【釋義】蝸:蝸牛;蝸角:比喻極微小的境地。比喻爲極小的事而引起大的爭執。

【用法】作賓語;指爲極小的事而引起大的爭執

【相近詞】蝸角之爭

【成語舉例】蝸角鬥爭,左觸右蠻,一戰連千里。宋·辛棄疾《哨遍·秋水觀》詞

  成語典故 篇12

【人面桃花】

唐詩人崔護,資質甚美,清明獨遊長安南莊,至一村戶,見花木叢萃,寂無人聲。因渴極,叩門求漿。良久始有一女子應門,捧杯水讓坐。女子獨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態楚楚動人;凝睇相對,似有無限深情。

崔護以言挑之,不應。彼此注目久之。崔辭行,女子送至門,如不勝情而入。次年清明,崔護追憶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訪,唯見門院如故,扁鎖無人。

惆悵之餘,乃題詩於門扉曰:“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後代詩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來後不復再見的惆悵心情。

  成語典故 篇13

【東施效顰】

西施有心痛病,總是皺着眉走路。村子裏的人見到西施楚楚可憐的樣子,都覺得西施更加美麗了,對她的美貌讚不絕口。

村子裏還有一個女子名叫東施,模樣長得非常醜陋,她看見後,認爲西施那種樣子非常好看,於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皺眉蹙(cù)額地走在村莊裏。

可是,事與願違,人們見了她那種怪模樣都避得遠遠的。後來人們用“東施效顰”嘲諷不顧本身條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壞的人。

  成語典故 篇14

【莊周夢蝶】

戰國時哲學家莊周主張是非齊一,物我兩忘。《莊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莊周夢見自己化作一隻蝴蝶,翩翩飛舞,怡然自樂。

夢醒以後,自身依然是莊周。因此說,不知是莊周化爲蝴蝶呢,還是蝴蝶化爲莊周。

後世遂以“莊周夢蝶”比喻人生如夢幻,難以究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