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精選成語典故

精選成語典故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精選成語典故1

1、圍魏救趙

精選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魏惠王任命龐涓爲大將,大舉進攻趙國,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國力難以抵住魏軍,就把中山之地獻給了齊國,求齊國派兵解圍。齊王即拜田忌爲大將,孫臏爲軍師,率兵救趙。孫臏獻計說:“魏國攻打趙國,一定把精銳部隊統統派出去了,而國內只留下些老弱病殘。我們不妨揚言攻打大梁,魏軍聽聞後一定會撤下邯鄲外圍的兵力,回頭救大梁,我們在中途襲擊魏兵,定可大獲全勝。”田忌用了孫臏的計策。龐涓聽到齊國進攻大梁的消息後,馬上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去救大梁,誰知魏軍在桂陵遭到齊軍截擊,被殺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趙國之圍得解。

成語“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2、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塊玉璧,叫“和氏璧”,是個無價之寶。秦昭王聽說後,非常羨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於是,秦昭王派使者帶書信去見趙惠文王。說秦國願意拿15座城池來換那塊“和氏璧”。這可讓趙王作了難,給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給城;不給吧,又怕惹惱秦王,領兵來攻打趙國。他就和大臣們商議此事。後來有個人推薦他的門客藺(lìn)相如去秦國處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藺相如叫來一談,也覺得他是個合適的人選,就決定派他帶着和氏璧去秦國。

成語典故

藺相如到了秦國,把玉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一看,只見玉璧潔白無暇,晶瑩透明,果真是個無價之寶,頓時高興得合不上嘴。他翻來覆去欣賞了好半天,又傳給身邊的大臣和後宮的美女看,他們個個讚不絕口,紛紛向秦王表示祝賀。藺相如站在旁邊等了好一會,也不見秦王提換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誆(kuāng)騙玉璧。但這時,玉璧已給了他們,又不能硬搶回來。藺相如急中生智,客氣地對秦王說:“這和氏璧雖是天下至寶,可惜上面還有一點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還沒看見,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爲真,把玉璧還給藺相如。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連連倒退幾步,靠在殿柱旁,義正詞嚴地說:“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寶貝。當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說要以15座城池換這塊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隨便給人傳看,根本沒有換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話,我寧願把頭連同這塊玉璧一起撞碎在這殿柱上!”說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連忙陪着笑臉勸阻,又讓人拿來地圖說明把哪些城地割給趙國。藺相如知道秦王這是先穩住他,再把玉璧騙去,就對秦王說:“這玉璧是稀世珍寶,我們趙王在送璧之前,齋(zhāi)戒了五天,又舉行隆重的送璧儀式,大王要是真心換璧,也應齋戒五天,舉行相應的受璧換城儀式,我纔敢把玉璧獻上。”秦昭王見藺相如態度堅決,知道硬奪不行,就答應了。

藺相如回到賓館,派一名隨從化裝成窮人的樣子,把玉壁包好纏在腰間,沿小路偷偷送回趙國去了。

五天以後,秦王邀請了楚、燕、齊、魏等國的使者來參加受璧儀式,想借此來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安排完畢,宣趙國使者上殿。藺相如按照使節的儀式行過禮,秦王見他手中空空如也,就問他玉璧在哪裏?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說:“貴國從穆公以來,前後有20多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騙,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趙國了。”秦王一聽,火冒三丈,讓人把藺相如綁起來問罪。藺相如從容地說:“大王請息怒,讓我把話當着大家說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國強,趙國弱,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的事,從沒有弱國欺負強國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這並不難,先把15座城池交給趙國,然後派一使者跟我去趙國取璧,趙國絕不敢得了城市不給玉璧,去背個不守信用的名聲。我知道這次愚弄了大王,罪該萬死,請治我的罪吧,讓各國都知道大王爲了想得到一塊玉璧而殺了趙國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席話說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殺了藺相如也得不到璧,還落個壞名聲,就下令把藺相如放了。結果,秦國捨不得15座城池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給秦國。

成語“完璧歸趙”,後來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本人。

3、負荊請罪

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爲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廉頗因此心中不快,覺得自己功勞卓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迴避。

有一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他手下的人便以爲主人害怕廉頗,非常不解。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秦國這樣強大,我都不怕,廉將軍又有什麼可怕呢?我想,強橫的秦國今天之所以不敢對我們趙國輕易用兵,只是因爲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如果我和廉將軍兩人不能和睦相處,像老虎一樣相鬥,必定有一虎受傷,秦國就會趁機侵略趙國。我所以對廉將軍避讓,是因爲我把國家的安危放在前頭,不計較私人的怨恨。”

藺相如這番話傳到了廉頗耳中,廉頗爲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覺得十分慚愧。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一根荊杖,請人領到藺相如家請罪。兩人從此成爲至交。

後用“負荊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4、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很能談論用兵之道,連趙奢也難不住他,日子長了,趙括便以爲天下沒有人能及得上自己。

公元前260年,秦兵進犯趙國,趙孝成王命廉頗爲大將,率軍抵抗。廉頗見秦軍強大,就在長平築壘固守,與秦兵形成對峙(zhì)局面。秦國一時無法取勝,就派間諜到趙國散佈流言,說廉頗懼怕秦兵,秦國擔心趙王任命趙括爲將。趙王果然中計,令趙括代廉頗爲大將。由於趙括沒有實際作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結果陷入秦軍重圍,他也在突圍中被亂箭射死,趙國40萬軍隊也被秦將白起活埋。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用來比喻脫離實際而誇誇其談的人。

5、遠交近攻

戰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六國,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雎(jū)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佔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爲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後十餘年,秦始皇繼續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韓、魏,然後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後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十年,終於實現了統一中國的願望。

遠交近攻,語出《戰國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這是范雎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略性謀略。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爲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後,“遠交”的國家又成爲新的攻擊對象了。“遠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爲了避免樹敵過多而採用的外交誘騙策略。

成語“遠交近攻”,後來也指待人、處世的一種手段。

6、圖窮匕見(xiàn)

戰國末期,秦國比較強盛,就不斷出兵侵佔其它國家的領土。一次,秦國攻佔了趙國的都城,並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國。

燕國的太子丹焦慮不安,決定派勇士荊軻到秦國去刺殺秦王,並讓秦舞陽作他的助手。爲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歡喜,以便有機會靠近他,燕太子丹讓荊軻帶去兩樣東西作禮物:一是秦王急於得到的秦國叛將和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頭;一是燕國的地圖。樊於期的人頭和地圖分別裝在兩個匣子裏。地圖裏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過的,只要刺破一點皮,就能使秦王喪命。

荊軻和秦舞陽二人到了秦國都城咸陽後,先用金銀珠寶買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過他對秦王說,燕國的荊軻要把叛將的人頭和燕國地圖獻給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陽宮裏擺下酒宴,接見燕國來的勇士。荊軻在前,秦舞陽隨後,登上宮殿的臺階。這時,秦舞陽緊張得腿都有點發抖了,而荊軻卻坦然自若,面無懼色。

秦王看過仇人樊於期的人頭,又讓荊軻把燕國的地圖獻上來。荊軻捧着地圖來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獻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圖展開,仔細觀看。地圖將要展到盡頭,裹在裏邊的匕首突然露了出來。這時,荊軻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見,嚇得扯斷衣袖,轉身就逃。荊軻沒有刺中秦王,就在後邊緊追。這時,秦王的衛士趕來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長劍,砍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沒有擊中。結果,勇士荊軻被擁上來的衛士殺死了。

後來,“圖窮匕見”這句成語,人們用來比喻事情到了最後,真相終於暴露出來了。

7、指鹿爲馬

秦二世時,丞相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着要篡奪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聽他擺佈,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於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於反對他的人。

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隻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我獻給您一匹好馬。”秦二世一看,心想:這哪裏是馬,這分明是一隻鹿嘛!便笑着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這是一隻鹿,你怎麼說是馬呢?”趙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說:“請陛下看清楚,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隻鹿,將信將疑地說:“馬的頭上怎麼會長角呢?”趙高一轉身,用手指着衆大臣,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衆位大臣。”

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時,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爲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後被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爲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這的確是一匹千里馬!”事後,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成語“指鹿爲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8、孺(rú)子可教

據傳說,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漫步,適遇一年邁老人。只見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橋底,慢慢地對張良說:“小夥子,下去給我拾鞋!”張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訓老人,但礙於老人的年紀,不忍下手,只好下橋取鞋。取鞋後,老人又令張良給他穿上,張良膝跪於前,小心幫老人穿鞋。事畢,老人非但不謝,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日後的黎明,與我會此。”二次會面,皆因張良遲到而散,第三次張良夜半赴約,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則爲王者師。後十年天下會大亂。十三年後你會見我於濟北谷城(今山東平陰西南),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就很快走了。張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書,方知書名爲《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軍師)。張良就日夜誦讀此書,終於成爲一個深明韜(tāo)略、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智囊”。十年後果然陳勝起義爆發,十三年後張良去谷城,山下確有黃石一尊,老人的預言神奇般地得到應驗。這個故事雖屬後人虛構,但他讚揚了張良的聰慧過人。

成語“孺子可教”,後來常指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授給他。

9、運籌(chóu)帷幄(wò)

話說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宴會,喝了幾輪酒後,他向羣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爲什麼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爲什麼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爲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佔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爲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讚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鬥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足智多謀,善於用兵。

後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於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10、破釜(fǔ)沉舟

秦朝末年,秦軍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並被秦軍重重包圍。楚懷王於是封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副將,率軍救援趙國。

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四十六天按兵不動,項羽對此十分不滿,於是要求進軍決戰,解困趙國。但宋義卻希望秦趙兩軍交戰後待秦軍力竭之後才進攻。此時軍中糧草缺乏士卒困頓,宋義仍舊自顧飲酒,項羽見此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叛國反楚。於是將士們擁護項羽爲上將軍。

隨後,項羽率所有軍隊悉數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鉅鹿之圍。項羽在全軍渡過黃河之後下令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打破燒飯用的鍋,燒掉自己的營房,只帶三天干糧,以此表決一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正是這樣,楚軍戰士以一當十,殺聲驚天動地。經過九次激戰,楚軍最終大破秦軍。而前來增援的其他各路諸侯卻都因膽怯,不敢近前。楚軍的驍(xiāo)勇善戰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勝後,項羽於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看項羽。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爲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戰,決心很大。

精選成語典故2

馮唐易老

馮唐是西漢文帝時的郎官。他是戰國時的趙國人,後隨父親遷居到代地,漢初又遷居安陵。他在當時以孝道著稱於世,被文帝任命爲中郎署長。

當時,北方的少數民族匈奴經常侵犯漢朝的疆界,文帝對此十分憂慮。

一天,漢文帝乘車巡視郎署,見到頭髮花白的馮唐,十分驚奇,問:“你是什麼時候擔任郎官的?家住在哪裏?”

馮唐據實作了回答,漢文帝即皇帝位前曾做過代王,說道:“我從前在代地爲王時,我的一個手下曾經多次向我說起趙將李齊,說他十分驍勇,是個難得的將領。我對他的印象十分深刻,一直忘不了他。不知你可知道李齊這個人?”

馮唐回答說:“臣的祖父和父親都與李齊很有交情,所以我也認識李齊,知道他這個人。但臣認爲李齊和廉頗、李牧相比,則相差得遠了。”

漢文帝當然也知道廉頗和李牧是當年趙國的名將,不由嘆息說:“唉!可惜我大漢時下沒有廉頗、李牧那樣有才能的將領,如果也有像他們那樣的將領,匈奴就不足爲憂了!”

馮唐朝文帝看了一眼,慢吞吞地說:“依臣之見,陛下手下就是有廉頗、李牧那樣的將領,你也未必能重用他們!”

文帝聽了勃然大怒,立即下令起駕回宮。回到宮中以後,文帝的怒氣逐漸平息下來。他想想馮唐肯定不會無緣無故地冒犯自己,他把馮唐召進宮來,問道:“你爲什麼當衆指責我的不是,難道不能單獨對我說嗎?”

馮唐謝罪說:“臣不知忌諱,請皇上原諒。”

文帝又和顏悅色地問:“那你從什麼地方看出我不能重用廉頗、李牧這樣的將領呢?”

馮唐回答說:“臣聽我祖父說過,李牧做大將時,他鎮守邊境所收到的租稅,全部由他支配,用來稿賞將士,趙王從不干涉。所以李牧能竭盡全力守衛邊防,擊破匈奴、東胡等外族,使秦國不敢入侵。後來繼位的趙王遷聽信郭開饞言,誅殺李牧,趙國才爲秦所滅。現在陛下手下也有像李牧那樣的將領,你能夠像趙王一樣信任他嗎?”

“你所指的將領是誰呢?”文帝問。

“原雲中太守魏尚。他在雲中時,也將所收租稅全部用在手下官兵身上,因此手下的官兵都聽他指揮,齊心殺敵,打得匈奴聞風喪膽,可陛下卻因爲他報的斬敵數目略有出入便罷了他的官,把他關入獄中治罪。陸下刑罰太重,而賞賜太輕,所以我說陛下即使有廉頗、李牧那樣的名將也不能重用。”

文帝聽了,認爲馮唐說得有理,立即下令讓魏尚復任雲中太守,並任命馮唐爲車騎都尉。

匈奴聽說魏尚又出任雲中太守,不敢再入侵騷擾,北方邊境又暫時得到安寧。

文帝死後,漢景帝派馮唐去擔任楚國的國相,不久又免去他的職務。馮唐帶着兒子馮遂回家鄉隱居。後來漢武帝即位,在全國徵求賢才,馮唐又得到推舉,可這時馮唐已九十多歲,不能再做官了! 漢武帝就任命他的兒子馮遂做了郎官。

後來,“馮唐易老”這一典故,用來慨嘆生不逢時,不能有所作爲;或形容身已衰老,力不從心。

三鱣集堂

典出《後漢書·楊震列傳》。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楊震,字伯起,出身官宦世家。他少年時跟隨太常桓鬱學習,勤學好思,博覽羣書,通曉經學,思考問題常常刨根問底,同時代的儒生都稱讚他爲“關西孔子”。

楊震常年客居於湖地,教授學生,專心治學,不接受州郡的禮聘已有幾十年。人們都說他已接近老年了,是應該出去做官的時候了,但楊震仍十分堅定地保持着自己的志向。後來有一天,有鸛雀叼着三條鱣魚飛至講堂前,輔助講學的“都講”撿起魚對他說:

“蛇鱣有黃地黑紋,與卿大夫所穿官服的顏色十分相近,數目是三條,象徵三公。看來先生從此要出仕了。”

到五十歲的時候,楊震纔開始出任州郡一級的官。大將鄧騭聽說楊震賢達有奇志,召他去做官,推舉他爲茂才。不久一級一級升上去,做過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等。楊震爲官清廉,兩袖清風。

後來,楊震又出任涿郡太守。他性情廉市公正,不接受任何私人的好處,他的子孫常常吃些粗茶淡飯,出門也是步行,和普通老百性一樣。他的舊交父老中,有人勸他爲其子孫置辦一些產業,楊震始終不肯。他有一句話說得很好:“使後世的人說他們是清廉官吏的子孫,把這個好名聲留給他們,不也是很豐厚的財產嗎?”

過了幾年,楊震被召到京師,做了太僕;不久又升爲太常、司川、太尉,果然位至三公。他直言敢諫,漢安帝的乳母王聖和中常侍樊豐等貪侈驕橫,他多次上疏諍諫,結果反被樊豐誣陷罷官,憤而自殺。他的後代做大官的很多,“弘農楊氏”成爲東漢有名的世家大族。

後來,“三鱣集堂”這個典故,用來指官至高位;或以“鱣庭”指講學之所。

空弦落雁

典出《戰國策·楚策四》。

戰國末期,位於西部邊陲的秦國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實力漸漸強大起來,一心想滅掉其餘六國,一統華夏。而趙、楚、燕、韓、魏、齊等六國不甘被秦國各個擊破,聯合起來,抗擊秦國的侵略。

一天,趙國派使臣魏加來到楚國,和楚相春申君一起商議抗秦主將的人選。春申君說:“我想讓臨武君作主將,你看怎麼樣?”

魏加不置可否,說:“我先給你說個故事,怎麼樣?”

春申君說:“好吧!”

於是,魏加就講了下面這個故事:

從前,魏國有個神箭手名叫更嬴,他的箭術十分高明,有一次,他和魏王一起在一個高臺上散步。這時,有一羣大雁鳴叫着從空中飛過,另有一隻大雁遠遠地落在後面。更嬴對魏王說:

“大王,我只要拉開弓,虛發一箭,就能把離隊的那隻大雁射下來。”

魏王聽了,驚奇地說:“你的箭術已經到了這種神奇莫測的地步了嗎?”

更嬴神祕地笑笑,說:“大王看着就知道了”

不一會,那隻離隊的大雁飛近了。更嬴拉滿弓,並不搭箭,空弦一拉,一聲弦響,那隻大雁果真從空中摔了下來。

魏王不由十分欽佩,讚歎說:“你的箭術出神入化,令人擊節讚歎!”

更嬴笑了一笑,說:“大王,你真的以爲這隻大雁是我空弦射下來的嗎?其實,這是一隻受了傷的大雁,它離了隊,飛得低而慢,叫聲淒厲。飛得低而慢,是因爲它受了箭傷;叫聲淒厲,是因爲失羣而驚慌。當它聽到我的弓弦響,便想飛高逃命。而這樣一來,它必定傷口迸裂,掉下地了。而我,也正好表演了一套空弦落雁的把戲。”

魏加說完故事,接着說:“臨武君和秦軍交戰剛吃過敗仗,就像那隻受傷的大雁一樣,怎麼能擔當起抗秦主將的重任呢?”

聽了魏加的話,春申君便打消了用臨武君作主將的打算。

後來,“空弦落雁”這一典故,用來比喻判斷正確或箭術高明。

力士脫靴

典出《舊唐書·李白傳》。

李白是唐朝最著名的偉大詩人之一。唐玄宗天寶初年,他被玄宗封爲翰林供奉。

李白是個十分豪放的人,他常常醉酒後蔑視權貴。當時,唐玄宗身邊有兩個最有權勢的人:一個是楊貴妃的弟弟楊國忠,一個是唐玄宗的近臣高力士。

有一次,北方一個番邦來向唐玄宗進獻國書,用的是番邦的文字,朝中元人能識。朝中有人向玄宗推薦李白,李白進宮後譯讀了番文。唐玄宗十分高興,令李白當場撰寫回書。李白說自己只有喝醉了酒才寫得出,玄宗立即賜酒讓李白暢飲。

李白喝得醉醺醺的,又提出要讓楊國忠爲他磨墨,高力士爲他脫靴,他才能寫得出。玄宗對李白十分遷就,當即命楊國忠爲李白磨墨,高力士爲李白脫靴。

楊國忠和高力士見是玄宗所命,不敢不從,只得乖乖遵命。

李白立刻乘醉一揮而就,寫好了“嚇蠻書”,那番邦使節見大唐有如此人才,驚爲天人。

後來,“力士脫靴”這一典故,用來形容文人任性放縱,不畏權貴。

竹杖化龍

典出《葛洪·神仙傳》。

費長房是東漢時一名掌管集市的小官員。一天,市場上來了一位鶴髮童顏的老人,名叫壺公。他白天在市場裏爲人治病賣藥,由於藥到病除,因此生意十分興隆。更令人奇怪的是,他晚上從不住客棧,而是攜着他所帶之藥,化成一道青氣,飛進他隨身所帶的壺中。

費長房認爲這壺公是個神仙,就懇求壺公收他爲徒。壺公見費長房很有根基,且十分誠心,便答應了。

費長房怕自己突然失蹤,引起家人驚恐,便請壺公施行法術,將自己的真身隱去,用一根青竹化了一個替身,並讓替身死去,然後就跟着壺公前往修煉的深山中。

費長房的家人不辨真假,以爲費長房真的死了,痛哭流涕地爲他舉行葬禮,將他埋葬了。

來到修煉的山中,費長房先跟壺公在深山中採藥,熟悉各種草藥的藥性,並學會了對症下藥。

過了些日子,壺公在開始傳授費長房道術之前,按慣例要對他進行三次考驗,以檢驗他的道心。

第一次,壺公把費長房置於猛虎羣中,幾隻猛虎張開血盆大口,向他撲噬,但費長房熟視無睹,毫不畏懼。

第二次,壺公把費長房關在一間石屋中,在他頭頂上用朽繩吊放着一塊巨石,讓無數的蛇咬噬繩子。繩子即將斷裂,但費長房十分鎮定,毫不驚慌,經受住了考驗。

第三次,壺公給費長房吃麪,面中有三條長蟲,既髒又臭。費民蓋房見了十分噁心,吃不下。

壺公遺憾地說:“徒兒,你過不了第三關,看來成不了仙。但你跟我來到仙山,我傳給你一卷《傳封符》,你據此及學到的藥學知識,已足能爲人間治病消災了。”

費長房見成仙無望,只能向壺公辭別。壺公遞過手中的一根青竹杖說:“你閉上眼睛,騎上青竹杖,這竹杖會化成一條飛龍,馱你回家。不過,你到家後,必須把青竹杖丟在汝南葛陂那個地方。”

費長房答應了,接過青竹杖騎上去。他剛閉上眼,只覺得腳下生風,青龍杖騰空而起,如風飛去。不多一會,忽又覺得竹杖落地,睜眼一看,只見已到了家鄉汝南。

費長房遵壺公所囑,把青竹杖丟到葛陂那個地方,只見那竹杖化作一條青龍,騰空飛去。

費長房回到家中,家人十分驚奇。費長房把自己的經歷說了,並讓家人挖開墳墓,開棺查看,裏面果真是一根竹杖。家人這才驚喜交集,爲費長房設宴洗塵接風。

從這以後,費長房就在家鄉以行醫爲生,爲家鄉人除病消災,一直活到一百多歲,才離世而去。

後來,“竹杖化龍”這一典故,用來形容道家仙術,或用來形容成仙得道之人。

馮媛當熊

典出《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下·孝元馮昭儀傳》。

建昭年間,漢元帝到虎圈觀看鬥獸,後宮都坐在一旁。一頭熊逃出虎圈,攀上檻欄要跑到殿上來。左右的貴人像傅昭儀等都嚇跑了,馮婕妤卻徑直走上前去,擋住了熊,站在那兒,左右侍衛殺掉了熊。元帝問道:“人們都又驚又怕,你爲什麼上前擋住熊?”婕妤回答說:“猛獸抓到人後就會停下來,我怕熊走到陛下那兒,所以用身體擋住了它。”元帝非常感慨,因此對馮婕妤倍加敬重,而傅昭儀等人很是慚愧。第二年夏,馮婕妤的兒子封爲信都王,婕妤被尊封爲昭儀。元帝去世後,馮昭儀稱爲信都太后,和信都王一同住在儲元宮。河平年間,跟隨兒子去了封國。信都王后來遷到中山,就是中山孝王。

後因以"馮媛當熊"爲愛君之典。

精選成語典故3

最著名的成語典故:一葉障目

一葉障目的意思是:一片葉子擋在眼前會讓人看不到外面的廣闊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迷惑。

【一葉障目的成語故事

楚地有一個人,家境貧寒,窮困潦倒。他讀了《淮南子》,看到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螳螂在捕蟬時用樹葉遮住自己的身體,其它小昆蟲就看不見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樹葉:就能用它隱藏自己的身體。他十分高興,於是跑到一棵樹下擡頭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蟬時用來遮蔽自己的樹葉。偶然發現了,就伸手摘下來。不料失手,那片樹葉竟飄落地下。樹下原本就有落葉,(混在一起:再也無法辨認。於是,他索性將落葉全部掃起,收了足足有幾鬥回家。抱回家後,他一片一片地輪番拿樹葉來遮住自己的眼睛,問他妻子:“你還能看見我嗎?”開始,妻子一直說:“能看見。”後來,折騰了一整天,妻子於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煩,便騙他說:“看不見了!”這人一聽心裏暗暗大喜,急忙將選出的樹葉揣在懷裏,跑到街上去。到了鬧市,他舉着樹葉,旁若無人,當面拿別人的東西。結果被官府差吏當場抓住,押送縣衙。縣官審問他的時候,他老老實實地敘述了事情的始末。縣官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知道他是個書呆子,訓斥了一頓就把他釋放了,並沒有懲治他。

最著名的成語典故:指鹿爲馬

指鹿爲馬語出《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趙高專權,指着鹿硬說是馬,而羣臣附和的故事。

【指鹿爲馬典故出處】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爲亂,恐羣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爲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者,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羣臣皆畏高。漢·陸賈《新語·辨惑》:秦二世之時,趙高駕鹿而從行。王曰:“丞相何爲駕鹿?”高曰:“馬也。”王曰:“丞相誤也,以鹿爲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願問羣臣。”臣半言鹿,半言馬。當此之時秦王不能自信自而從邪臣之說。譯文:秦二世的時候,趙高駕着一頭鹿隨從二世出行,二世問他說:“丞相爲什麼駕着一頭鹿呢?”趙高說:“這是一匹馬啊!”二世說:“丞相錯了,把鹿當做馬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啊!(如果:陛下認爲我的話不對,希望(陛下允許我:問一問羣臣。”羣臣之中一半說是鹿,一半說是馬。這時,秦王不相信自己,卻相信奸臣的話。

【指鹿爲馬翻譯】

趙高想要叛亂(篡奪秦朝的政權:,恐怕各位大臣不聽從他,就先設下圈套設法試探。於是帶來一隻鹿獻給二世,說:“這是一匹馬。”二世笑着說:“丞相錯了吧?您把鹿說成是馬。”問身邊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趙高說是馬,有的說是鹿,趙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傷(或陷害:那些說是鹿的人。以後,大臣們都畏懼趙高。

最著名的成語典故:爲虎作倀

爲虎作倀出自孫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黨發生,爲虎作倀,其反對革命,反對共和。” 舊時迷信,認爲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幫助老虎傷人,稱爲倀鬼。比喻幫助惡人作惡,幹壞事。

唐穆宗長慶年間,傳說有個處士馬拯,聽說衡山祝融峯人住着一個伏虎長老。他帶了一個童僕,上山去拜訪那位長老。

他登上祝融峯,見到一座佛寺裏,果然有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熱情,一定要留馬拯吃飯,可是廚房裏的油和鹽正巧用完了。馬拯就叫童僕下山去買油鹽。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門。馬拯獨自一人站在寺邊觀賞山景。這時,從山下又來了一個叫馬沼的隱士。兩人互通姓名之後,馬沼說他在半山腰看見一隻猛虎在叫人……馬拯問了那人的年齡、容貌、衣着,驚叫道:“那是我的童僕!”馬沼又說:“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後,忽然變成一個鬚髮皆白的老和尚。”不一會,老和尚回來了,馬沼輕聲對馬拯說:“正是這個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請他們住僧房,兩人卻喜歡住在齋堂裏。他們把門緊緊閂上,觀察着外面的動靜。半夜裏,有隻老虎幾次來撞門,兩人用力頂住,門纔沒有被撞開。兩人決心要除掉這隻吃人的老虎,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

第二天一早,兩人說是後院一口井裏傳出怪聲音,把老和尚騙到井邊。當老和尚湊到井口看時,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變成了老虎。兩人搬來大石頭,把它砸死了。兩人下山時迷了路,後來幸虧遇見一個獵人,就住在搭在樹上的窩棚裏過夜。

半夜裏,馬拯突然被樹下的人聲吵醒。他藉着月光一看,竟有幾十個人,叫嚷着要替老虎報仇。獵人告訴他們,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後卻替老虎開道,成了倀鬼。馬拯罵道:“你們這些倀鬼,死在老虎嘴裏,還要爲它痛哭、報仇!”

古代傳說,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後變成倀鬼,還要爲老虎效力。成語“爲虎作倀”由此而來,現比喻爲壞人做幫兇。

最著名的成語典故:鐵杵磨針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唸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閒逛。

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麼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裏讀書多沒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着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麼?”

“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 ”老婆婆擡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頭繼續磨着。

“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

“當然!”

“可是,鐵杵這麼粗,什麼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

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爲什麼不能磨成繡花針呢?”

“可是,您的年紀這麼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於是回去之後,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於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釋讀】

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有恆心,一定會成功的,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的孩子們,如果在學業上能認真、努力、有恆心,成績好一定是沒有問題的。

最著名的成語典故: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牀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着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爲國家的棟樑之才。

一次,半夜裏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爲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牀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牀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爲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爲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爲,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最著名的成語典故:亡羊補牢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裏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莊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爲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爲“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精選成語典故4

小巫見大巫

【成語故事】三國時,有兩個同鄉好友,一個名叫陳琳在魏國作官;一個叫張紘,在東吳作孫權的謀士。兩人都很有文學才華,雖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經常有書信來往,探討作品。

有一次張紘見了栩榴枕很是喜歡,專門爲此作賦。千里之外的陳琳見到了這篇賦後,讚賞不已。在一次請客宴賓時,特地拿出文章讓在座的賓客傳閱、欣賞,嘴裏還不斷地誇耀說:“這篇文章寫得多麼脫俗清新呀!你們知道嗎,這是我的同鄉張紘寫的呀……”

過了不久,張紘也看到了陳琳寫的《武庫賦》和《應機論》,不由得擊掌叫好,並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陳琳。信上對陳琳文辭清新、見解獨到的文章風格大加讚賞,並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學習。

陳琳見信後感慨極了,他在覆信時謙虛他說:“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閉塞,與天下的`文人學士交往很少,沒見過大世面。只是這裏能寫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這兒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過分的稱讚,並不是我的才學真有那麼好,是你太誇獎我了。我和你及張昭兩人相比,差距實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見大巫,沒法施展巫術了。”

水滴石穿

張乖崖是崇陽縣的縣官。一次,他看見一個管理倉庫的小吏從倉庫出來時,順手將倉庫裏的一枚銅錢放進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這小吏抓來追問,並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裏不服,大聲嚷道:“一枚銅錢有什麼了不起?爲什麼對我這麼兇狠啊!”

張乖崖聽了,就拿起筆來,寫了一條批語:“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個銅元,一千日就是一千個銅元,這就像用繩子鋸木頭、水滴石頭一樣,日久天長,木頭也會被鋸斷,石頭也會被滴穿的。然後,他下令將這小吏斬首。

成語“水滴石穿”就是由這個故事來的。有時也寫成“滴水穿石”,含義是一樣的,故事原來的意思是說缺點、錯誤雖小,積累起來,也會造成很大危害。張乖崖就是根據這一條殺了小吏,這自然是濫用刑法。現在常從積極方面來使用,比喻學習或辦事只要有恆心、堅持不懈,就能夠“水滴石穿”,戰勝困難,得到成功。

口蜜腹劍

出於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意思爲嘴上甜,心裏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書李林甫,論才藝,也還不錯,一手字,畫都很好;但他做官卻不真真誠誠的辦事,而是一味遷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還用些不正當的方法結交玄宗親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寵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觸。也總是在外貌上表現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裏並說盡所有可以說的好聽的、善意的話。可是實際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態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個非常狡猖陰險,常常使壞主意來害人的人。但是,壞人雖然有時可以得達害人的目的,逞奸謀於一時,日子久了,人家就發現了地這種僞善,於是大家便在背地裏說他“口有蜜、腹有劍”。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劍害人。 唐朝還有一個做中書侍郎的李義府,平常的行動和表情,顯得非常忠厚和溫和;而且他不管和誰說話,總一定先自己咧開嘴笑,表現出十分誠懇和善良的樣子。其實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詐,常使用陰險的計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發現了他的這種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說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義府那樣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爲也表裏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當受害。所以“口蜜腹劍”不但是一句好成語,而且可作我們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劍”和“笑裏藏刀”雖出自兩個人的兩個故事,但其含義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裏不一致;外面表現的很好,很討人好感,叫人願意結交,而心裏卻是儘想些壞主意計算人,謀害人。

口若懸河

晉朝時,有一位大學問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輕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很有才學的人。尤其是他對於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一些現象,都能留心觀察,然後再冷靜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識十分淵博,對於事情也常常能有獨到的見解。後來,他又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並且對他們的學說有深刻的理解。

過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來請他。他實在推辭不掉,只得答應了,到朝中做了黃門待郎。到了京城,由於他的知識很豐富,所以無論對什麼事情都能說得頭頭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歡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每當人們聽他談論時,都覺得津津有味。

當時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賞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別人面前讚揚郭象說:“聽郭象說話,就好象一條倒懸起來的河流,滔滔不絕地往下灌注,永遠沒有枯竭的時候。”郭象的辯才,由此可知。

後人就以“口若懸河”來形容人善於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就像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司空見慣

劉禹錫是唐朝中期一位傑出的詩人。他在朝廷任職期間,曾在政冶上謀求改革,失敗後降了職,被貶到偏僻的地方去當刺史(官職名),晚年纔回京城。回京途經揚州時,他的朋友李紳爲他舉行宴會。李紳當過“司空”(官職名),家裏很富有,也很講究排場。宴會上喝酒談笑,李紳又讓歌女出來演唱,並要她們向劉禹錫殷勤地敬酒。面對這種豪華場面,劉禹錫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詩:

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成語“司空見慣”就是由詩句“司空見慣渾閒事”壓縮而成的。“司空”

原詩中指李紳。“見慣”是看得習慣了。現在“司空”已經失去了具體意義, 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爲奇。

類似的成語還有“屢見不鮮”。“屢”表明次數多;“鮮”是新鮮、新 奇。也就是說,見多了就不覺得新鮮了。

大器晚成

典故 【大器晚成】謂貴重器物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聲。” 漢 王充《論衡·狀留》:“大器晚成,寳貨難售。大崇一朝輒成賈者,菜果之物也。”《三國志·魏志·崔琰傳》:“ 琰 從弟 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 琰 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宋 陳師道《後山談叢》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爾。”《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將來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後,那馳名的‘白杏’用綿紙遮護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結束了杏的季節。”

精選成語典故5

才佔八斗的故事:

【成語】: 才佔八鬥

【拼音】: cái zhān bā dǒu

【解釋】: 才:文才,才華。形容人學問高,文才好。

【成語故事】:

曹植,字子建,曾受封爲陳王,死後諡名諡思,所以又稱陳思王。他是魏武帝曹操的第三個兒子,魏文帝曹丕的兄弟。

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都是文學家,而且在創作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漢末建安時代出現的所謂“建安文學”,其主要代表人物,便是曹氏父子。而曹植的文才似乎更見突出。

曹植從小就很聰明,才思敏捷,文詞富麗,曹操很喜歡他。曹操在世的時候,他的生活是很安定和優遊的,那時他寫的文章和詩歌,比較華美;但當29歲那年,曹操去世,他哥哥曹丕即位以後,他就不斷受到打擊;到他侄兒曹睿(魏明帝)即位後,受到的打擊就更加多了。由於他政治上受迫害,精神上被壓抑,生活相當苦悶,因此,這一時期他寫的詩歌,能暴露統治階級內部的黑暗和矛盾,能表現他對統治者的憤恨和要求自由的思想,也能由此而產生一定程度的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所以曹植後一時期的創作,從現實意義來說,比早期的要好一此。

曹植的創作,包括賦頌詩銘和論文,留下的雖然不多,但是舊時作家對他都有很高評價。例如南朝梁代的詩評家鍾嶸,在他的《詩品》中寫道: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

南朝宋代的謝靈運,是南北朝時我國著名的詩人和文學家,他雖然似乎不太滿意曹植前期的作品,說它是“但美遨遊,不及世事,”但是總的說來,他對曹植還是十分欽佩的,請看他給曹植下了怎樣的評語:

“天下文才共一石,而子建獨得八斗!”(一石等於十鬥)——這真是個有趣的評語。

稱譽作者的學問高,文才好,後來就叫做“才佔八鬥”、“八斗之才”,簡稱“八斗才”。唐代詩人李商隱有“用盡陳王八斗才”之句。也有人把“八斗之才”和“七步之才”兩句成語合併起來,稱爲“七步八斗”,以形容詩才的敏捷和高超。

城狐社鼠的故事:

【成語】: 城狐社鼠

【拼音】: chéng hú shè shǔ

【解釋】: 社:土地廟。城牆上的狐狸,社廟裏的老鼠。比喻依仗權勢作惡,一時難以驅除的小人。

【成語故事】:

“城狐社鼠”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倚仗別人的權勢,爲非作歹的壞人。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謝輥傳》,對曰:“隗誠始禍,然城狐社鼠也。”

晉朝時候,朝廷上有個左將軍叫王敦,他的長史官是謝輥,他倆常在一塊議論朝廷上的事情。有一天,王敦對謝輥說:“劉隗這個人,奸邪作惡,危害國家,我想把這個惡人從君王身邊除掉,以此來報效朝廷。你看行嗎?”

謝鯤想了一想,搖着頭說:“使不得呀,劉隗的確是個壞人,但也是城狐社鼠啊!要挖掘狐狸,恐怕把城牆弄壞;要用火薰死老鼠,或用水灌死老鼠,又怕毀壞了神社廟宇。如今這個劉隗就好比那城上的狐狸、社廟裏的老鼠。他是君王左右的近臣,勢力相當大,又有君王作靠山,恐怕不容易除掉他。”

王敦聽了謝輥的話,雖然心裏不高興,也只好罷休。

當局者迷的故事:

【成語】: 當局者迷

【拼音】: dāng jú zhě mí

【解釋】: 迷:糊塗,迷惑。指當事人反而糊塗。

【成語故事】:

唐朝的大臣羹光上書唐玄宗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徵整理修訂過的《類禮》(即《禮記》)列爲經書,也就是作爲儒家的經典著作。玄宗當即表示同意,並命元澹等仔細校閱一下,再加上註解。不料,右丞相張說對此提出不同看法。他說,現在的《禮記》,是西漢戴聖編篡的本子,使用到現在近千年;再說東漢的鄭玄也已加了註解,已經成爲經書,有什麼必要改用魏徵整理修訂的本子呢?玄宗覺得他說得也有道理,便改變了主意。但是元澹認爲,本子應該改換一下。爲此,他寫了一篇題爲《釋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觀點。《釋疑》是採用主客對話的形式寫成的。先是客人問:《禮記》這部經典著作,戴聖編篡、鄭玄加註的本子與魏徵修訂的本子相比,究竟哪個好?”主人口答說:“戴聖編篡的本子從西漢起到現在經過了許多人的修訂、註解、互相矛盾之處很多,魏徵正是考慮到這些因素而重新整理,誰會想到那些墨守成規的人會反對!”,客人聽後點點頭,說:“是啊,就像下棋一樣,下的人反倒糊塗,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

精選成語典故6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羣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佈什麼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着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

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

一羣盲人分成了幾夥,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着衆人笑了起來。

精選成語典故7

白虹貫日(bái hóng guàn rì)

[釋義] 虹:這裏指的是“暈”(yùn);即日光通過雲層中的冰晶時;經摺射而形成的光圈;貫:穿。古人迷信;認爲這種異常的天象;是天變將發的徵兆;將有不平常的事件發生。

[語出]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

[成語故事]

戰國時,韓國有個人叫聶政,其父是有名的鐵匠,後爲韓王所殺。聶政長大後因殺人避仇,與母親、姐姐逃至齊國,以屠狗爲生。嚴仲子是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在韓哀侯朝中供職,與同朝的輔相俠累不和。據說俠累是個忌賢妒能,心胸狹窄之人,總是想盡辦法把政敵除掉。嚴仲子不想被俠累謀害,便離開輔國,開始周遊各國,同時也在尋找可以替他殺掉俠累的人。嚴仲子到了齊國後,就聽人說聶政是個勇士,因爲躲避仇家纔到齊國作屠夫的。嚴仲子聽說之後便親自去聶政家拜訪他,往來頻繁。

有一次,他拿着許多好酒到聶政家,爲聶政母親賀壽,還送上百鎰黃金錶達敬意,聶政很奇怪嚴仲子爲什麼會送這樣的厚禮,就對他說:“我家中貧窮,因有母親在,便以屠狗爲業,爲的是獲得食物貢奉給母親,而這是我應該做的,所以不敢接受大人您這麼貴重的禮物!”嚴仲子把周圍的人打發走,對聶政說:“我有一個仇家,爲了躲避仇家我才周遊各國。這次到了齊國,聽說您是一個很講義氣的人,所以贈送百金,讓您作爲日常生活費用。能夠交到您這樣的朋友,我很高興,不敢有其他的要求。”聶政回答說:“我之所以放棄理想,甘願在這個小地方以屠狗爲生,是因爲這樣可以養活老母親;母親在世,我是不敢拿自己生命去冒險的。”後來嚴仲子又多次送給聶政厚禮,而聶政始終不肯收。雖然如此,嚴仲子仍一直對他禮遇有加,總是盡了禮數之後才走。

幾年後,聶母去世。爲母親服過喪之後,聶政對他姐姐說道:“唉!我聶政只是一個市井之徒,整天操刀賣肉而已。而人家嚴仲子是諸侯的卿相,不遠千里與我結交。他爲賀母親大壽送上那麼重的賀禮,我雖然沒有接受,但嚴仲子知道我心裏是領情的。賢德的人爲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義氣而相信窮鄉僻壤之人,那麼我聶政也不願辜負人家的這份情意。前幾年,嚴仲子要我幫他除掉仇家,但因爲母親在,我不能答應他;如今母親已經盡享天年,我也應該爲知己做些事了。”

聶政向西一直走到濮陽,見到嚴仲子,對他說:“以前我沒有答應您的要求,是因爲要奉養母親;現在母親已享天年而終,您要報仇的對象是誰,請告訴我!”嚴仲子說道:“我的醜人是輔國的丞相俠累,俠累是輔國哀侯的叔叔。他們家裏的人很多,而且居住的地方那個守衛很嚴。我想派人去行刺他,始終不行。既然你現在願意爲我辦這件事,那我就派上一些車騎及隨從,作爲您的助手吧!”聶政說:“輔國與衛國,這兩個地方離得不是很遠,現在去殺輔國的丞相,而這丞相又是輔國國君的叔叔,所以做這件事不能人多。這麼多人同去,萬一被抓一個,泄露了機密,輔國的所有人都會成爲您的仇人,那您不是也完了嗎?”聶政堅決不要車騎隨從,孤身一人去刺殺俠累了。

聶政到達輔國時,天上出現了奇怪的現象:白色的長虹穿日而過,人們都認爲要出什麼大事了。這時輔國丞相俠累正在府上,有很多武士保護他。聶政來到他的府邸,一句話也不說,拿着劍長驅直入,直上臺階刺殺俠累,他的舉動把旁邊守衛的人嚇壞了,這些人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亂作一團。聶政就趁着他們大呼小叫、混亂不堪的時候一劍刺死了俠累,又殺了幾十個人,然而圍上來抓他的人越來越多,他一看不可能全身而退,就毀了自己的面容,剖腹自殺了。

爲了查出是誰那麼大膽指使刺客殺了輔國丞相,輔國人就把聶政的屍身暴露在集市上,然後貼出告示說:如果由誰能說出刺客的身世背景,來龍去脈,就賞賜千金。

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對鄰居說:“這個人一定是我的兄弟。”然後聶榮就感到輔國曝屍之處,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兄弟,伏屍大哭說:“這是我兄弟聶政啊!”懸賞的人對她說:“這個人就是刺殺我們輔國丞相的人,我們君主賞賜千金要追查這個人的情況,夫人您難道不知道嗎?爲什麼還敢來認你的兄弟呢?”聶榮說:“我已經知道懸賞的事,可是,我兄弟聶政之所以放棄自己的理想,藏匿在市井屠夫間,是因爲我們的母親還活着,我還未出嫁。現在母親安享天年,我也已嫁人,我的兄弟已經沒有什麼可牽掛的了,便爲知己報仇,從容赴死,現在兄弟考慮我還在人世,所以自毀面目以防人家認出他是誰!我兄弟這樣爲我着想,我爲什麼要害怕被牽連,堙沒了我兄弟俠義之命呢?”聶榮撫屍陳說兄弟往事的壯舉震驚了輔國看熱鬧的人,他們都被這兩姐弟的俠義精神所感動,後來聶榮因悲傷過度死在了聶政的身旁。

百步穿楊(bǎi bù chuānyáng)

[釋義] 百步:一百步以外;楊:指楊樹的葉子。在百步之外射穿一片選定的楊樹葉子。形容射箭技巧嫺熟。

[語出] 《三國演義》第五十三回:“(關羽)帶箭回寨;方知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

[英譯] shoot with great precision

[成語故事]

秦國的名將白起,領兵前去攻打魏國,有個名叫蘇厲的謀 士獲悉後,趕緊去見周朝的國君,提醒他說: “如果魏國被秦軍佔領,您的處境就危險了。” 原來,這時周朝的國君名義上是天子,實際上對各諸侯國已沒 有管轄權。魏國如被秦國攻滅,秦國的勢力將更強大,對周天子的威 脅也更大。周天子問蘇厲怎麼辦,蘇厲建議周天子趕快派人去勸說 白起停止進攻,並給白起講一個故事。 蘇厲介紹了一個應該向白起講的故事: 楚國有個著名的射箭手,名叫養由基。此人年輕時就勇力過人, 練成了一手好箭法。當時還有一個名叫潘虎的勇士,也擅長射箭。一 天,兩人在場地上比試射箭,許多人都圍着觀看。 靶子設在五十步外,那裏撐起一塊板,板上有一個紅心。潘虎拉 開強弓,一連三箭都正中紅心,博得圍觀的人一片喝采聲。潘虎也洋 洋得意地向養由基拱拱手,表示請他指教。 養由基環視一下四周,說:“射五十步外的紅心,目標大近、太大 了,還是射百步外的柳葉吧!” 說罷,他指着百步外的一棵楊柳樹,叫人在樹上選一片葉子,塗 上紅色作爲靶子。接着,他拉開弓,“唆”的一聲射去,結果箭鏈正 好貫穿在這片楊柳葉的中心。 在場的人都驚呆了,潘虎自知沒有這樣高明的本領,但又不相 信養由基箭箭都能射穿柳葉,便走到那棵楊柳樹下;選擇了三片楊 柳葉,在上面用顏色編上號,請養由基按編號次序再射。 養由基走前幾步,看清了編號,然後退到百步之外,拉開弓, “嗖”、“嗖”、“嗖”三箭,分別射中三片編上號的楊柳葉。這一來,喝采 聲雷動,潘虎也口服心服。 就在一片喝采聲中,有個人在養由基身旁冷冷他說: “喂,有了百步穿揚的本領,纔可以教他射箭了!” 養由基聽此人口氣這麼大,不禁生氣地轉過身去問道:“你準備 怎樣教我射箭?” 那人平靜他說:“我並不是來教你怎樣彎弓射箭,而是來提醒你 該怎樣保持射箭名聲的。你是否想過,一旦你力氣用盡,只要一箭不 中,你那百發百中的名聲就會受到影響。一個真正善於射箭的人,應 當注意保持名聲!” 養由基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再三向他道謝。 周天子派去的人,就按照蘇厲介紹的向白起講了上面這個故 事。白起聽後,想到要保持自己百戰百勝的名氣,不能輕易出戰,便 藉口有病,停止了向魏國的進攻。 這個故事還引申出另一條成語“百發百中”。

班門弄斧(bān mén nngfǔ)

[釋義] 班:魯班;即公輸子;春秋時魯國人。我國著名的木匠;在魯班門前舞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語出] 宋·歐陽修《與梅聖俞書》:“昨日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英譯] show off in the presence of an expert

[成語故事]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於製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爲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爲,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精選成語典故8

簡短的成語典故精選篇一:十行俱下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制衍第三個兒子蕭綱,從小聰明伶俐,記億力很強。他四歲開始識字讀書,能夠過目不忘;到六歲時,已經會寫文章了。

梁武帝對蕭綱如此好學非常高興。有一次,特地把他叫到跟前,當面出了一個題目,要他做一篇文章。蕭綱略一思付,不慌不忙地提起筆來就寫。不到一頓飯的功夫,寫成了一篇詞句整齊對偶的驕文,擅長文學的梁武帝一看,字的聲韻和諧,詞藻華麗,不禁讚歎道:“你這孩子呀,真是我們蕭家的東阿王!”

東阿王是三國時魏國著名的文學家曹植的封號,由此可見梁武帝對蕭綱評價之高。

隨着年齡的增長,蕭綱讀的書越來越多。據說他閱讀的能力很強,讀書的速度驚人,能夠十行同時閱讀下去。用這樣的速度讀書,當然能博覽羣書,寫起詩賦文章來也得心應手。

十一歲那年,蕭綱被任命爲宜惠將軍、丹陽尹,開始處理郡裏的各種事務。他雖然還是個少年,但因爲讀的書多,知識廣博,因此處理事務有條不紊,頗有見地。

二十八歲那年,蕭綱因長兄蕭統去世,被立爲太子。從此,他就長期住在宮內,經常和當時著名的文士徐漓、廈肩君等人一起吟詩作賦,過着悠閒的官廷生活。

蕭綱的文才很好,但長期屬於深官,過着紙醉金迷的生活,因此老是以輕靡緒豔的文辭描寫上層貴族腐朽的生活,所作的詞賦格調低下,當時被稱爲”宮體。”

公元549年,軍閥侯景率匆叛軍攻破京都建康,梁武帝憂憤而死。蕭綱即位,爲梁簡文帝。過了兩年,侯景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簡短的成語典故精選篇二:貧賤驕人的故事

戰國時,有個叫田子方的人,受到魏文侯的禮遇。魏國攻下了中山國,魏文侯派太子擊駐守中山。太子擊外出,在路上遇到了田子方,便讓田子方的車先過去,田子方連正眼都不看他一下。

太子擊生氣地說:“是富貴者該驕傲對人呢?還是貧賤者該驕傲對人?”

田子方答道:“只有貧賤者敢於驕傲對人,富貴者哪裏敢驕傲對人!國君如果驕傲對人,就會失掉他的封國;大夫如果驕傲對人,就會失去他的領地。失掉封國的,從未聽說過有人用封國去款待他;失去領地的,從未聽說過有人用領地去款待他。至於說到貧賤的士人,如果所說的不被採用,所行的不讓君主滿意,無非是穿好鞋子離開罷了,無論走到哪裏不都是過貧賤的生活嗎?”太子擊捱了一頓教訓,只好向田子方行禮道歉。

簡短的成語典故精選篇三:克勤克儉的故事

古時候,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洪水經常氾濫成災。人們苦於水患,熱切希望加以治理。

堯帝時,鯀[gǔn]受堯的委派負責治水,九年不成。

舜帝時,把這一任務交給了鯀的兒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務,當時雖然他剛剛結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別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認真地察看了地形,吸收了前人失敗的教訓,廢棄了過去一貫採取的堵塞方針,採用了疏導的辦法。他日夜辛勞地帶領着百姓疏通河道,開渠作壩,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長達十三年的艱苦歲月中,大禹曾三次路過自已的家門口,都沒進去看一下,與羣衆一起節衣縮食,同甘共苦,最後,終於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後,舜見他是一個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職位讓給禹,他對禹說:“大禹啊,你是一個最賢能的人,既能勤勞地治國,又能節儉地持家,是能夠擔當得起這個職位的。”

在舜的再三堅持下,禹便接替了舜的職位,受到了百姓們的擁戴。

簡短的成語典故精選篇四:摩肩接踵的故事

晏嬰是齊國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身材矮小,但是頭腦敏捷,非常機智。

有一次,晏嬰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他,就按他的身材高度在大門旁邊開了個小門,叫他鑽進去。晏嬰說:“出使狗國的人,才從狗洞進去。我是出使楚國,請問楚國是個狗國嗎?如果楚國是個人國,就應當請我從城門出入。”楚王聽說了這番話,只好讓大開城門請他進來。

楚王見到晏嬰又說:“你們齊國大概是沒有人吧?怎麼派你這麼個矮小的人來呢?”晏嬰說:“我們齊國首都臨淄有三百條街道,人多得把衣袖一展開就把太陽都遮蔽了,揮灑的汗如同下雨一般,走在路上要肩靠着肩,腳碰着腳,怎麼沒有人呢(原文是‘齊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蔭,揮汗成雨,比肩繼踵而在,何爲無人’)?”楚王又問“那麼爲什麼把你派到這裏來呢?”晏嬰回答說:“我們齊國派使臣,有個規矩:上等的使臣派到上等國;下等的使臣派到下等國。我是個下等使臣,所以就被派到楚國來了。”

他的回答噎得楚王作聲不得。

精選成語典故9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着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爲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裏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爲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隻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裏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後來老人交給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鑽研這部書。鑽研透了,以後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後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爲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啓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爲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佈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裏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爲什麼他的部隊裏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裏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爲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陝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展畜牧業。馬援長大以後,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爲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後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開國功臣之一,爲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後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着,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後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正事。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髮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裏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麼。”(《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戰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陝西褒城)。此處羣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燬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陝西寶雞),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爲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爲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人物】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着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臉,拖着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擡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爲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9.怒髮衝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爲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後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髮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爲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纔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裏,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精選成語典故10

春秋時,有一位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姓李,名耳,字老聃(讀音:dān老子是人們對他的尊稱)。

老子對當時的社會不滿,並反對當時政治革新,他懷念着遠古的社會,認爲社會的發展給人們帶來了痛苦。他的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的社會。他的小國寡民社會大概的樣子是:

國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許多的器具,人們也不去用它。不讓人民用去冒險,也不向遠處遷移,即使有車輛和船隻,也無人去乘坐;即使有兵器裝備,也無處去使用。要使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結繩記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很安適,滿足於原有的風俗習慣。鄰近各國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互相聽得見,但是人們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來。

上面的這段文字就是安居樂業的大概意思,這個成語來源於《老子》,原文是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生活美滿、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