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經典小故事 > 成語故事 > 【必備】成語典故11篇

【必備】成語典故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9W 次

成語故事是我國曆史的一部分,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是我國幾千年以來人民智慧的結晶。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成語典故11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必備】成語典故11篇

  成語典故 篇1

三寸之舌比喻能說會辯的口才。通暢用來形容人善於辯論,據理力爭。

公元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請求援兵,同時締結聯合抗秦的盟約。平原君決定帶20個文武雙全的勇士同去,但挑來挑去,還缺一個人。

後來,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自己推薦自己。平原君覺得平時對他毫無印象,考問了他一番後,勉強同意他一起去。

貌不驚人的毛遂,其實是個能言善辯的人。到楚國後,他和同行的19個人談論起天下大事,頭頭是道,大家對他的學問和辯才都佩服不已。

平原君與楚平王會談那天,兩人從早晨一直談到中午,還未談出結果。19個門客十分焦急,毛遂便自告奮勇上殿去看看情況。

毛遂按着劍從容不迫地走上了臺階。楚王瞧不起他,要他退下去,他卻紫握劍柄,大步走到楚王面前說:“大王敢當着我主人的面對我如此無禮,不過是倚仗楚軍人多勢衆罷了。但現在您跟我距離不到十步,大王的性命掌握在我手裏,楚軍再多也沒有用。”

接着,毛遂義正詞嚴地從歷史到現實分析了楚、趙兩國的關係…說明趙國派使臣來締約聯合抗秦,乃是爲了救助楚國,而不只是爲了趙國自己。

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就與平原君一起舉行了締約儀式。這樣,聯合抗秦的大事圓滿辦成。

平原君帶一行人回到趙國後,和人談起毛遂這次的功勞,感慨萬分他說:“我今後再也不敢談論識別人才的事了。我識別過的人才,多達上千人,少說也有幾百人。自以爲天下真有本事的人都逃不過我的眼睛,但卻偏偏沒有識別出毛遂先生的才幹,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趙國的地位重於九鼎等國寶。毛先生對楚國的那一席話,勝過了百萬雄師!”

從此,毛遂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被奉爲上賓。

  成語典故 篇2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也!

釋義讚揚少年聰明努力,有光明的前途。

故事元朝的大臣徹裏帖木耳,處理公務精明幹練,善於決斷。有一年他在浙江任職,正好逢上省城舉行科舉考試。他目睹了這場考試,從官府到考生都花費了許多錢財,並且免不了有營私舞弊的情況。他暗暗下了決心,待到自己掌握了大權,一定要促使朝廷廢除這種制度。

後來,他升任相當於副宰相的中書平章政事,便奏告元順帝,請求廢除科舉制度。中國科舉制度隋唐以來已實行了七百多年,要廢除它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大師伯顏表示支持,但反對的很多。有位御史堅決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請求順帝治徹裏帖木耳的罪。不料順帝雖然很昏庸,但對廢除科舉制度倒是贊成的。因此不僅不支持那位御史,反而把他貶到外地去當官。不久,他命人起草了廢除科舉制度的詔書,準備頒發下去。書還未下達,地位略低於平章的參政許有王,又出來反對廢除科舉制度。他對伯顏說:“如果廢除科舉考試製度,世上有才能的人都會怨恨的。”伯顏針鋒相對地說:“如果繼續實行科舉考試製度,世上貪贓枉法的人還要多。”許有王反駁說:“沒有實行科舉考試製度的時候,貪贓枉法的人也不是很多嗎?”伯顏諷刺他說:“我看中舉的人中有用之材太少,只有你參政一個人可以任用!”許有王不服氣,舉出許多當時中舉的高官來反駁伯額。伯顏當然不會改變自己的觀點,於是兩人爭論得非常激烈。

第二天,滿朝文武被召到祟天門聽讀皇帝下達的廢除科舉制席的詔書,許有王還特地被侮辱性地通知在班首聽讀。看來,皇帝特意要讓這個反對者將詔書聽得明白些。許有王心裏非常不願意,但又懼怕得罪皇帝遭到禍害,只好勉強跪在百官前列聽讀詔書。聽讀完詔書後,百官紛紛回府,許有王滿臉不高興地低頭走路。有個名叫普化的御史特地走到他邊上,湊着他的耳朵冷嘲熱諷他說:“參政,你這下成爲過河拆橋的人啦。

這話的意思是,你許參政是靠科舉當官的,現在宣讀皇上關於廢除科舉制度詔書,你跪在最前面,似乎是廢除科舉制度的領頭人,就像一個人過了橋後就把橋拆掉一樣。許有王聽了又羞又恨,加快步伐離開。之後他藉口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成語典故 篇3

春秋的時候,齊國有一位叫做孟嘗君的人,他在家裏養了三千個客人,孟嘗君把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種等級!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出門的時候還有車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魚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嘗君的朋友介紹一個叫做馮諼(音:宣)的人到孟嘗君家,孟嘗君問他的朋友:「這個叫馮諼的人有什麼專長呀?」朋友想了很久說:「好像沒什麼專長耶!」孟嘗君聽了之後,就不怎麼理會馮諼,家裏的傭人看到孟嘗君不理馮諼,以爲主人瞧不起馮諼,通通把馮諼當下等的客人招待。

馮諼心裏很不高興,天天發牢騷:「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乾脆離開算了!」孟嘗君知道以後,就把馮諼由下等的客人升爲上等的客人,還送給馮諼的媽媽吃的和用的東西,馮諼心想:「孟嘗君對我這麼好,我一定要找機會報答他!」

有一次,孟嘗君派馮諼到薛地去討債,馮諼就假裝是孟嘗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嘗君錢的人不用還錢,替孟嘗君買了個「義」的好名聲!後來孟嘗君被齊王國君解除了相國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時候,薛地的人民都熱烈地歡迎孟嘗君呢!

過了不久,馮諼又對孟嘗君說:「一隻兔子要有三個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獵人獵殺的危險。您現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個洞,是很危險的!萬一齊國的國君對您不滿意要殺您,您連其他躲的地方都沒有呢!所以,您現在還不能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孟嘗君一聽:「那我該怎麼辦呢?」馮諼:「這件事就交給我去辦!我會讓您象狡兔一樣,有三個安全的洞藏身!」於是,馮諼就跑去找樑國的國君梁惠王,告訴梁惠王孟嘗君非常能幹,梁惠王聽了之後立刻派人帶着一千斤黃金、一百輛馬車去請孟嘗君到樑國做相國。這個消息傳到了齊國,齊國的國君馬上慌張起來,趕快用隆重的禮節請孟嘗君回去齊國做相國。同時,馮諼又叫孟嘗君在薛地建立宗廟,用來保證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廟建好以後,馮諼就對孟嘗君說:「現在三個洞都已經挖好了,從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頭墊高,安心地睡覺了!」後來,人們就用“高枕無憂”來形容做任何事情準備周全,感覺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成語典故 篇4

東漢順帝時,皇上無視宦官爲惡,放任外戚專權。很多人無才無德,本來就是草包一個,只是因爲能阿諛奉承,討好皇帝,或是家裏有漂亮的姑娘做了后妃貴人,便可以全家跟着享受富貴。皇上的身邊,王侯結隊,侍從成羣。官吏則整天想的是巧取豪奪、中飽私囊。在朝廷的欺壓盤剝下,百姓生活的艱難困苦就可想而知了。

廣陵人張嬰,不堪忍受殘酷的暴政,發動羣衆舉起了義旗。義軍們殺刺史,斬富豪,劫庫府,濟貧民,縱橫揚州、徐州一帶幾十年。朝廷對此感到十分棘手,更令郡守膽寒心驚。

當時朝中有一位侍御史,名叫張綱。此人廉潔剛正,多次上書,痛陳時弊,請求誅殺違法犯罪的大臣,削減朝廷的費用開支。皇上對他十分頭疼,許多貪贓枉法的奸佞之臣更是恨他恨得咬牙切齒。於是,當時一個權傾朝野的外戚——皇后的兄長、大將軍樑冀便想了個好辦法,他串通幾個當權人物跟皇上上奏說,派張綱去做廣陵太守,讓他平息人民的,企圖用這件事情加害於他。

以前別人被派去光陵的時候,臨行時都反覆要求多派兵馬。張綱此去,卻要單車獨行,僅帶着十幾名吏卒。到了廣陵,張綱徑直來到張嬰的大營,好言好語,請求會見軍中頭領。張嬰起初十分驚訝,後來看到來的人特別誠懇,便出來相見。張綱請張嬰坐上座,張嬰也不推辭。張嬰坐下來冷冷地問道:“太守大人屈尊來到賊營,不知有何見教?”

張綱立刻站起身來,一邊打躬施禮,一邊說:“將軍何出此言?下官辦事不周,不恤民情,上愧卓恩,下愧百姓,以至於陷民於水火之中。俗話說,‘’,將軍體恤鄉民疾苦,挺身赴險,實在是出於萬不得已。而將軍清廉自律,行俠仗義之舉,實令下官敬佩不已。”

張綱的這一番話,出乎張嬰的意料,他急忙站起來賠禮,激動地說:“太守早來十年,我張嬰怎麼會像現在這樣?我是個草莽之人,不知禮儀,更無法結交朝廷。我也知道,我們這些人都是鍋裏的游魚,苟延殘喘而已,哪裏會活得長久?只是想到,橫豎都沒有出路,鬧一天算一天吧。今天大人到此,就請您給我指點迷津吧!”

張綱就這樣用安撫的辦法,不動一兵一卒,經過與張嬰反覆協商,妥善處置,終於平息了廣陵的。

  成語典故 篇5

古時候,有一個學者叫蘇秦。蘇秦自幼家境貧寒,連書都讀不起。爲了維持生計和讀書,他不得不時常賣自己的頭髮或者幫別人打短工,後來又離鄉背景到了齊國拜師學藝。

經過一年的學習,蘇秦認爲自己已經把老師的本領都學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別老師和同學,去闖蕩天下。但是一年後不僅一無所獲,連錢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時,蘇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爛骯髒不堪,滿臉塵土。妻子見他這個樣子,搖頭嘆息,繼續織布;嫂子見他這副樣子扭頭就走,不願做飯;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還暗暗笑他活該!

蘇秦看到家人這樣對待他,十分傷心。他關起房門,不願意見人,對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認小叔子,父母不認兒子,都是因爲我不爭氣,沒有好好學習。”

他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書本,發憤讀書。他每天讀書到深夜,有時候不知不覺伏在書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來,都後悔不已,但又沒有什麼辦法不讓自己睡着。有一天,讀着讀着實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撲倒在書案上,但他猛然驚醒——手臂被什麼東西刺了一下。一看是書案上放着一把錐子,他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辦法:錐刺股(大腿)!以後每當要打瞌睡時,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讓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鮮血淋淋,目不忍賭。

家人見到這樣,有些不忍心,勸他說:“你一定要成功的決心和心情我們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這樣虐待自己啊!”

蘇秦回答說:“不這樣,就會忘記過去的恥辱!”

經過“血淋淋”的一年,蘇秦已經很有學問了。他又開始出去闖蕩天下,這一次終於事業有成,很有心得,開創了自己輝煌的政治生涯。

原文:蘇秦乃洛陽人,學縱橫之術,遊說秦王,書十上而不爲用,資用匱乏,潦倒而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爲炊,父母不以爲子。蘇秦乃嘆曰:“此皆秦之罪也!”乃發奮讀書,曰:“安有說人主而不得者乎?”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後卒合齊、楚、燕、趙、魏、韓抗秦,佩六國相印。

  成語典故 篇6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鑑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爲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爲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着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着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象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爲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盤,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着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爲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伕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爲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成語典故 篇7

“破釜沉舟”這則成語的釜是鍋;舟是船。砸破燒飯用的鍋子,鑿沉船隻,比喻拚死一戰。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秦朝末年,秦二世派大將章邯攻打趙國。趙軍不敵,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西南),被秦軍團團圍住。楚懷王封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副將,派他們率軍去救援趙國。

不料,宋義把兵帶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後,接連46天停滯不進。項羽忍不住,一再要求他趕緊渡江北上,趕到鉅鹿,與被圍趙軍來個裏應外合。但宋義另有所謀,想讓秦、趙兩軍打得精疲力竭再進兵,這樣便於取勝。他嚴令軍中,不聽調遣的人,不管是誰都要殺。與此同時,宋義又邀請賓客,大吃大喝,而士兵和百姓卻忍飢挨餓。

項羽忍無可忍,進營帳殺了宋義,並聲稱他勾結齊國反楚,楚王有密令殺他。將士們馬上擁戴項羽代理上將軍。項羽把殺宋義的事及原因報告了楚懷王,楚懷王只好正式任命他爲上將軍。

項羽殺宋義的事,震驚了楚國,並在各國有了威名。他隨即派出兩名將軍,率2萬軍隊渡河去救鉅鹿。在獲悉取得小勝並接到增援的請求後,他下令全軍渡河救援趙軍。

項羽在全軍渡河之後,採取了一系列果斷的行動:把所有的船隻鑿沉,擊破燒飯用的鍋子,燒掉宿營的屋子,只攜帶三天干糧,以此表示決心死戰,沒有一點後退的打算。

這支有進無退的大軍到了鉅鹿外圍,立即包圍了秦軍。經過9次激戰,截斷了秦軍的補給線。負責圍攻鉅鹿的兩名秦將,一名被活捉,另一名投火自焚。

在這之前,來援助趙國的各路諸侯雖然有幾路軍隊在鉅鹿附近,但都不敢與秦軍交鋒。楚軍的拚死決戰並取得勝利,大大地提高了項羽的聲威。

從此,項羽率領的軍隊成了當時反秦力量中最強大的一支武裝。

後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爲成語“破釜沉舟”,用來比喻拚死一戰,決心很大。

項羽也成了當時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人物,並在不久和劉邦的起義軍一起,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成語典故 篇8

公元前496年,吳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chāi)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兩年後,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着美女西施和珍寶去賄(huì)賂(lù)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請您饒恕他。”伍子胥(xū)站出來大聲反對道:“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lǐ)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定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爲越國已經不足爲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請求,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後,勾踐帶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裏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並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自己親自到田裏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爲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着驕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聽信奸臣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nǔ)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成語“臥薪嚐膽”,現在常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爲國家報仇雪恥。

  成語典故 篇9

隋末唐初的時候,有個叫淳于尊的人,家住在廣陵。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槐樹,盛夏之夜,月明星稀,樹影婆娑,晚風習習,是一個乘涼的好地方。

淳于尊過生日的那天,親友都來祝壽,他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夜晚,親友散盡,他一個人帶着幾分酒意坐在槐樹下歇涼,不覺沉沉睡去。

夢中,他到了大槐安國,正趕上京城會試,他報名入場,三場結束,詩文寫得十分順手。發榜時,他高中了第一名。緊接着殿試,皇帝看淳于尊生得一表人才,舉止大方,親筆點爲頭名狀元,並把公主許配給他爲妻,狀元公成了駙馬郎,一時成了京城的美談。

婚後,夫妻感情十分美滿。淳于尊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一呆就是20年。淳于尊在太守任內經常巡行各縣,使屬下各縣的縣令不敢胡作非爲,很受當地百姓的稱讚。皇帝幾次想把淳于尊調回京城升遷,當地百姓聽說淳于太守離任,紛紛攔住馬頭,進行挽留。淳于尊爲百姓的愛戴所感動,只好留下來,並上表向皇帝說明情況。皇帝欣賞淳于尊的政績,賞給他不少金銀珠寶,以示獎勵。

有一年,敵兵入侵,大槐安國的將軍率軍迎敵,幾次都被敵兵打得潰不成軍。敗報傳到京城,皇帝震驚,急忙召集文武羣臣商議對策。大臣們聽說前線軍事屢屢失利,敵兵逼近京城,兇猛異常,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束手無策。

皇帝看了大臣的樣子,非常生氣地說:你們平日養尊處優,享盡榮華,朝中一旦有事,你們都成了沒嘴的葫蘆,膽小怯陣,一句話都不說,要你們何用?

宰相立刻向皇帝推薦淳于尊。皇帝立即下令,讓淳于尊統率全國精銳與敵軍決戰。

淳于尊接到聖旨,不敢耽擱,立即統兵出征。可憐他對兵法一無所知,與敵兵剛一接觸,立刻一敗塗地,手下兵馬被殺得丟盔解甲,東逃西散,淳于尊差點被俘。皇帝震怒,把淳于尊撤掉職務,遣送回家。淳于尊氣得大叫一聲。

從夢中驚醒,但見月上枝頭,繁星閃爍。他按夢境尋找大槐國,原來就是大槐樹下的一個螞蟻洞,一羣螞蟻正居住在那裏。此時他才知道。

  成語典故 篇10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爲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箇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爲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裏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成語典故 篇11

東漢初年,有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此人名叫班超。年輕的時候,班超家裏很窮,靠幫官府抄寫公文勉強過日子。

抄寫工作十分辛苦,而且抄寫的東西還非常多,經常要工作到半夜才能睡覺。官府對於抄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抄錯一個字,就要責罵,還要扣工錢,甚至開除。因此,班超工作時特別小心翼翼,每天都累得腰痠背痛,眼睛直冒金星。除了累以外,抄寫工作還特別枯燥。一份同樣的公文常常要抄好幾遍,有時甚至多達幾十遍,這使得班超非常煩躁。

有一天,他正在抄寫公文的時候,寫着寫着,突然間站起來,狠狠地將筆扔到地上,非常憤怒地說:“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白白地消耗一生呢!”傅介子與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爲國家的外交事業做出偉大的貢獻。

從那以後,班超就扔掉了手中的筆參了軍。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奉車都尉竇固出兵攻打匈奴,班超隨從北征,在軍中任假司馬(代理司馬)之職。假司馬官很小,但是它是班超文墨生涯轉向軍旅生活的第一步。班超一到軍旅之中,就顯示了與衆不同的才能。他率兵進擊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戰於蒲類海(今新疆巴里昆湖),小試牛刀,斬俘很多敵人。竇固很賞識他的軍事才幹。

由於他作戰非常勇敢,立下許多戰功,很快就被封了官。

後來,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着數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

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與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後被封爲定遠侯。後來,人們把班超投筆於地、參軍作戰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用來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