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老子治世方略:自然無爲

老子治世方略:自然無爲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8W 次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爲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那麼老子的治世方略:自然無爲,講述了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收集的相關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老子治世方略:自然無爲

老子的治世方略:自然無爲

老子提倡無爲而治,這不止適用於治世方略,也適用於他的處世態度。

處在這樣一個你爭我奪的社會裏,老子主張事事退讓,不與人爭。

老子看到,一切事物在弱小時,生機勃勃,一旦發展壯大,就離死不遠了:“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五十五章)人活着的時候身體柔軟,死了就變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時候身體柔軟,死了就堅硬枯槁。所以他認爲,柔弱,是生的一類;堅強,是死的一類。人們說,強暴的人不得好死。老子說,我要永遠記住這句話,並且用它來教人。

老子認爲,天下最柔弱的東西是水,但它能在堅硬的東西中穿來穿去。向堅強的東西攻擊,沒有什麼力量能勝過水的。所以,弱能勝強,柔能克剛。水那樣的品質,最接近於得道。

老子反反覆覆、從各個方面說明這個道理。老子說,水往低處流。下流、低窪的地方,是人們討厭的地方,但也是萬物歸附的地方。到了下流和窪地,物就安靜下來。所以安靜是萬物的歸宿,是萬物最適宜的狀態。天下的事物,變化紛紜,到頭來都要歸回它們的出發點;歸到出發點,就安靜下來。所以安靜最好,它是動的主宰。人們應切實堅守着安靜,不可輕舉妄動。這叫作“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十六章)。

老子說,你沒見那些雌性的動物嗎,它們總是用自己的安靜戰勝了雄性動物,使雄性動物俯首帖耳。所以,老子主張,人們處世,雖深知什麼是雄強,卻要安於柔雌的地位,甘作天下的溝溪;雖深知什麼是光彩和榮耀,卻安於闇昧的地位,不求人知;雖深知什麼是出人頭地,卻安於卑辱的地位,甘作天下的川穀。這叫作“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老子》第二十八章)。老子說,事情的結局,往往和人們的願望相反。卑下反而能夠盈滿;委曲反而能夠保全;置身於衆人之後,結果卻往往在衆人之先:“窪則盈”,“曲則全”(《老子》第二十二章),“後其身而身先”(《老子》第七章)。

老子這套做人的.道理,是說給統治者聽的。老子說,你積累的財富越多,損失也就越大;你越是拚命保養,迫切要求活得長久,越是達不到目的。其原因就在於追求虛榮,反而成了累贅和禍害。假使他不是這樣地愛惜自己而是先考慮別人,後考慮自己,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得到保全。這纔是真正愛惜自己。只有真正愛惜自己的人,纔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這樣的人,不自以爲是,所以是非分明;不自我誇耀,所以纔有功勞;他知足,所以總是滿足;滿足就不和人爭。正因爲他和誰都不爭,所以誰也無法和他爭,這樣他就可以做天下的首領。

老子告誡人們,最大的禍害莫過於不知足。不知足就要和人爭,爭就要運用智慧,國君們千方百計網羅賢能,製造了各種各樣奇巧的武器和工具,以求在爭奪中獲勝。於是到處燃起了戰火,天下一刻也得不到安寧。所以,用智慧來治國,是國家的禍害:“故以智治國,國之賊。”(《老子》第六十五章)

老子反對崇尚賢能。因爲國君喜歡難得的珍寶,就有人去偷和搶;國君們崇尚賢能,老百姓就會磨鍊自己的智慧,造出各種各樣希奇古怪的武器和工具,國家就會越來越混亂。人民所以難統治,就是由於人們智慧太多。

老子主張,君主應該沒有慾望,百姓應該沒有知識。做國君的沒有慾望,人民就自然淳樸;做國君的喜愛安靜,不生事擾民,人民自然就行爲端正;不崇尚賢能,人民自然就不爭。老子說,從古以來,那些治國有方的聖人們,都不是要人民明白,而是要人民糊塗。要使人民頭腦簡單,沒有志氣;但要讓他們吃飽肚子,筋骨強壯。這樣,人民沒有知識,也就沒有慾望,因而也不會鬧事。假如有誰敢妄有主張,領頭鬧事,我就把他們抓來殺掉,看誰還敢搗亂:“若使民常畏死,而爲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老子》第七十四章)

用法令治國不行。老子認爲,法令越分明,盜賊反而越多。用禮制治國也不行,尊崇禮制,必須有所表現。自己有禮,得不到反應,就揎拳擄袖,敵對報復。所以,禮是忠誠和信任的不足,是大亂的禍首:“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第三十八章)

在老子看來,人們之所以用禮制或法令治國,就是因爲失去了道,而上古的聖人是治國有道的。老子嚮往上古。他說,那時候國家小,人民少,即使有可以節省人力的工具也不使用。人們安居樂業,不願遷徙,就是雞犬之聲相聞,人們也互不往來。人們不要文化,結繩記事,不發展科學技術,造了車船也不坐。這樣的社會,沒有戰爭,也沒有爭奪。

禮制法令,科學技術,都是智慧的產物。正是由於智慧,使人類高出一切動物之上,並創造了一樁樁偉大的文明成果。但也是由於智慧,使人類創造了其他動物所難以望其項背的罪惡:背叛、欺騙、酷刑、大規模殺傷的武器和方法,以及對人的壓迫和剝削、對自然的肆虐掠奪。正是由於智慧所造成的罪惡,使老子產生了對智慧的反感,並希望通過限制智慧的發展甚至消滅智慧,來消除社會的罪惡。

把智慧看作罪惡的淵藪[sou叟],不僅僅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基督教的《聖經》中說,人類的一切罪惡,都源於他們的始祖夏娃偷吃了一個智慧果而有了智慧。智慧使人走出了矇昧,有了分辨能力,同時也使人類有了罪惡。直到今天,人類還繼續爭論着這些問題,有一些思想家,仍然把當前所出現的許多社會、道德問題歸因於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和老子的思想是相通的。

但老子的話沒人聽。他認爲自己的話很容易瞭解,也很容易實行,天下竟沒有人能瞭解,也沒有人能實行。有人對他的道將信將疑,甚至譏諷訕笑。他覺得自己像一個穿着粗布襖、懷抱美玉的人,人們卻不相信他會有珍寶。

老子對社會的觀察確實非常深刻,但是,人們事事退讓就能得到保全嗎?拋棄智慧,不要文明進步的成果就能制止爭奪嗎?這樣的話人們怎麼能聽得進去呢!

即使在今天,雖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確實帶來了許多弊病和社會問題,但是人們還是要拚命地發展科學和技術。特別是我們國家,更是把發展科學技術作爲立國之本。因爲科技是力量,是富足。在爭取力量和富足的競賽中,幾乎沒有一個人、一個國家甘於落後。現在如此,老子當時也是如此。

但老子認爲,人們不譏笑,反而不能說明自己得了道。老子的做人、治國之道,歸到一點,就是自然無爲。

拓展: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出的道理,不是永恆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稱,不是永恆的名稱。中國人的真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這種態度不利於科學的發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來源於人的永不滿足的探索與創造精神,倘若象小農社會“小富即安”,滿足於“三分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進取精神沒了,那麼民族的前景也就堪憂了。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會,人權、個人財產權皆不受保護,災禍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勸戒世人韜光養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它一方面表現了國人的不競爭心理,另一方面不爭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現了國人的狡猾謀略。

5、“玄之又玄,衆妙之門”–––––––中國的學問多是“玄學”,不是科學。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此話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謹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於闇昧的一面;知道榮耀的一面,但自己寧守卑辱的一面。中國人以柔克剛,太富有計謀了。

7、“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人治社會,註定了人際關係複雜,註定了修身處世學問深厚。

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爲天下先”––––––人治社會一切無保障,爲了保護自己,不爲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國人就應當有敢爲天下先的勇氣

9、“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老子此話的意思是,瞭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難遇到。因此,聖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卻懷揣着美玉,有貨不能爲人所識。的確,老子提出以柔克剛、無爲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於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的無爲而治思想僅爲統治者暴政過後的與民休息政策的依據。

10、“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意即挫掉銳氣,超脫糾紛,含斂光耀,混同塵俗。昏昏噩噩的中國社會把人的生氣、個性、菱角和創造性全要磨滅、消解。

11、“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中國人有點小聰明,於是統治者竭盡心智折騰老百姓,何知摒棄個人智能,發揮法治、市場的作用?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古典文學網的相關文章。

1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意思是,要統治人民,就先用言辭表達對人民的謙虛;要領導人民,就必須將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後。可見,封建統治者總是在利用人民、欺騙人民。

13、“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中國乃戰爭之國,伏屍千里,流血成河,成爲每一朝代興起、每一次接班人之爭的必然。中國人幾千年悟不出如何使政權平穩過渡的辦法,這是我們的智力的缺陷。

14、“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中國曆來兵權最重要,“槍桿子裏出政權”,而不是“選票箱裏出政權”.有了槍桿子,統治者則應自覺剋制不濫殺,恬淡爲上,因爲沒有法制約束。

15、“我無爲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此類似於市場經濟的思想可惜很少有人能理解,歷代統治者只知擾民,只知私慾膨脹,老百姓怎麼能富裕、樸素呢?

16、“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中國人於瑣事有防患於未然的本領,但於防止政治侵害、腐敗,保護自己的人權方面卻沒有這樣的智慧。

17、“治大國,若烹小鮮”–––––––意思是,治理大國的道理,與炸一條小魚的道理一樣貴靜,不可折騰。文革中有人卻說,天下大亂,越亂越好,怪哉。

1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治社會一切隨人的喜怒哀樂變化無常,禍福不測。

19、“無名,天地之始(開始);有名,萬物之母(根本)”––––––有人說,“無名”是宇宙大爆炸前潛在的物質,“有名”是原始的物質,大爆炸後形成萬物。中國人天才地揭示了宇宙生成論。不過,中國的學問都是原始的、模糊的、坯胎狀的,幾千年都沒有發展。

20、“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樣纔算美,這是壞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樣才爲善,這是惡事)–––––––老子憧憬的是人們不辯美醜、善惡的渾沌之世,這是倒退的思想。

21“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說,聖賢高人處事應當以無爲爲要領,教化人民應當以不言爲準則)––––––––無爲成爲絕對的準則,就不對了。人文科學新定律:現代社會既要無爲(市場經濟),又要有爲(實行法治)。

22、“生而不有,爲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生養了萬物,但不居爲己有;做了事情,但不恃功自傲;大功告成,但不坐享自居;正因爲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功成身退,是中國人的保身之道。說明人治社會是多麼的兇險和莫測。

23、“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不推重有賢才的人,免得人民競爭;不看重難得的貨物,也就無人偷盜;不使人看見可以引起欲的東西,民心也就不會被攪亂)–––––––老子消除紛爭的辦法不是制定規則,進行引導,而是消除人們的慾望,返回矇昧時代。

24、“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復,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所以,聖人治國,要簡化人民的頭腦,填飽人民的肚子,削弱人民的志氣,強壯人民的骨骼,永遠使人民沒有知識、沒有慾望)––––––這種愚民的理論在孔子、莊子、韓非子、孫子那兒都能看到。

25、“爲無爲,則無不治”(按無爲的原則辦事,沒有不成功的)–––––––君無爲,臣民有爲,所以“無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詭祕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