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孟子的著作

孟子的著作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9W 次

  孟子

孟子的著作

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論家和散文家。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屬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聖人,孟子被稱爲亞聖。孟子與孔子合稱孔孟其道,多數人稱爲“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後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彙編於《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身後榮譽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漢書·楚元王傳贊》說:“自孔子歿,綴文之士衆矣。唯孟軻……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諷刺孟子的打油詩:“鄰家焉有許多雞?乞丐何曾有二妻?當時尚有周天子,何事紛紛說魏齊?”[2]。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爲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爲“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爲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爲“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爲“亞聖公”,以後就稱爲“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裏的章句,如“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等。朱元璋曾說“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耶!”並詔告天下說孟子的不少言論“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將孟子逐出文廟。次日錢唐上疏力爭勸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無光,於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諭旨:“孟子辯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復了孟子在文廟中的待遇。[3]越南學者張漢超在文章中說:“爲士大夫者,非堯舜之道不陳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關於《孟子》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爲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但考諸《孟子》,孟軻所見時君如梁惠王、樑襄王、齊宣王、鄒穆公、滕文公、魯平公等皆稱諡號,恐非孟子自作時所爲也;又記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皆以“子”稱,也斷非孟子之所爲,其編定者極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