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國學之蒙學 > 國學常識 > 爲什麼中庸是最高明的道?

爲什麼中庸是最高明的道?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4W 次

中庸之道

爲什麼中庸是最高明的道?

另外說到中庸之道這種情形,形容它:“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

這就說到中道,君子之道就是中道。“費而隱”,用處廣大叫“費”,我們經常說費用費用,“費”字本身用處廣大的意思。“隱”,又是一個很微茫的事情。又廣大,又隱,有些抽象。

愚夫愚婦,一般老爺們婦女,即匹夫匹婦,一般的(道)都知道一些,但是這種道到了極致,聖人都有所不知。

“夫婦之不肖”,不肖就是無才德,他們也可以行一些中道,但是到了中道極致處,“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實際在說道一方面是從最基礎的身邊事情開始,但是上升以後越做越難,最後像宇宙天地一樣微茫廣大而不可知,人類到今天,我們也不敢說知道宇宙有多大,這個奧妙是難以知道的,實際上強調中道充塞宇宙,但它又接地氣,跟我們每一個人倫日用相聯繫。世界上最低等的人或者說最普遍的人都能行(道),但是高處(之道)聖人亦有所不知。

有些事情的確如此,比如《論語》後面說我們都吃飯,但知味的人有幾個?例如品酒師。我們都飲酒,知道這個酒好,那個酒好,真正給全天下做品定,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就是一級品酒師也可能出現的錯誤,這就是有所不知。

前面講到平衡,誰不知道,走路都平衡,但是上鋼絲繩,這個又大繩子過山這個就不是所有人都能知道,就是知道這些道理的人有時候也會摔下來。我見過走山那個人掉下來,好在快到頭掉下去。注意這個平衡這種東西不好把握它,所以每一次走鋼絲演出,在演出之前集中全部精力放在那兒,稍微不行就走神。說到一些政治大事情這種平衡,這就更難了,所以這裏面講的是什麼?這個道很簡單,它很平庸,但是它又極高明。

後邊會說,“極高明而道中庸”,那是反着說,所以說這個道是什麼?天地之大,說天地大不大,我們覺得天地還是有限的。所以這個君子之道是什麼?說大天下都載不下,說小,小到不能分開,我們永遠說離子永遠可分,世界是可分的。韓非子(口誤,應爲《莊子》)就說一尺之捶,日取其半,萬事不竭,實際上現代物理學研究最後處於波狀的東西就不能再分了,我們說這是語大語小,語大包容宇宙,語小破不了,這是講實際上還是形容道,既簡單又複雜,既大又小,這些都是文學語言,是在外邊形容它。這都是孔子跟人談道的'時候說的一些事情。

接下來,“詩云:鳶飛戾天,魚躍於淵。言其上下察也。”儒家好引經據典,引了一句《小雅》的詩。“鳶”就是老鵰,鳶飛可以撞擊天空,魚可以在深淵裏,是指道無所不在。“上下察”,這個察不是道在觀察,是上上下下里裏外外都知道,指它在哪兒都能看到,“察”是被看到的意思,也就是說充斥着宇宙。這是文學語言。儒家講究一個道理之後弄兩句詩點綴一下,當然有些地方挺認真地做證據,我們在《大學》看到過這種情形。

這一段接下來“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君子所行的中道就從愚夫愚婦生活開始,這叫“造端”,但是等它發展至廣大、至複雜的地方,充塞着天地。

主講人簡介:

李山教授是啓功先生嫡傳弟子。1995年獲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現爲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文化史、《詩經》研究、先秦兩漢文學研究領域卓有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