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集錦15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集錦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集錦15篇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

五月五,是端午。門插艾,香滿堂。吃糉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又名端陽、蒲節。端午節習俗多,主要有:插艾草,吃五毒餅、飲雄黃酒、吃糉子、賽龍舟,帶香囊等。

又是一年端午節。清晨,露珠從花上滾落,鑽進泥土裏。“吱——”我和奶奶從屋裏出來,拿兩個小凳子,奶奶笑着,抓起一把米,對我講道:“這糉子要用蜜棗,花生、糯米合起來做,外面要用糉葉包住”。說着,糯米已經洗好,我們祖孫二人相對而坐。映入眼的是備好的食材,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一片葉子,捲成三角形,放上米和棗,哎呀,沒地方放棗了。奶奶招呼我看她的包法,奶奶包糉子速度很快,眨眼間就包好一個。我學着奶奶的樣子弄幾下,結果,糉子形不錯,但繩系不上。包糉子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怎麼這麼難!我撅着嘴說:“奶奶,我不想包了”。“加油,你要繞着系,奶奶相信你一定會成功的。”

我又拿起清香的糉葉,圍成三角形,挖一勺白淨糯米,點綴上幾個小花生,塞入一顆蜜棗,封上口,輕輕繞上繩子,一枚可愛的小糉子就出世了!“終於包好了”。我伸伸累酸的腰,高興地喊。“我包糉子速度越來越快,不一會,一個個糉子變成一盆糉子。一口大鍋,添上水,生上火,小糉子就開始在水裏游泳,水越來越熱,它們上下竄動,蓋上蓋子,一小時,二小時,三小時……鍋中散發出清香,怎麼還沒好,我的耐心就要被時間磨盡時,奶奶喊了一聲:“小饞貓,可以吃了”。我立馬撈出一個糉子,小心剝開,灑上白糖,白白胖胖的'糉子進入口中,甜絲絲的感覺,加上米香,妙不可言。

這個端午,我收穫了包糉子的方法,美味的糉子。端午節,我愛你,更愛你那甜甜的味道。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2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在潮汕大地,這是一個節味很濃的日子。在我們家,也一直保留着一些潮汕傳統的習俗。

吃糉

端午節這天,我們全家大小都會吃糉子。由於包糉子的工序比較多,所以我們一般都是到店裏買現成的潮汕本地的糉子。下面盤中的這兩個糉子就是我中午吃的。一個是鹹香的`,一個清甜的。

除了吃糉子,潮汕端午節還有吃梔糉的習俗。梔糉是潮汕特有的,它是用梔子搗碎後浸泡去渣,將黃色液體滲入蒲姜鹼液,再滲入糯米粉漿中,攪勻後放入竹箕蒸熟而成的。蒸熟後呈黃色,吃時可紗線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溼之功效。下面盤中的就是梔糉。

插艾草,洗艾澡

在端午節這天,我媽會買來很多的艾草。一些用於掛在門的兩邊,一些則用於煮湯供全家人沐浴用。

有句民諺是這樣說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潮汕地區,很多家庭都還保留着在端午節掛艾葉辟邪的傳統習俗。

每年的端午節,媽媽都會把買來的艾草切段洗淨後煮湯,由於我們家裏人多,媽媽都要煮上好幾鍋艾草湯。據說用艾草湯來沐浴,能驅邪祛病,對身體大有好處。每次沐浴之後,能感覺都通體舒暢,神清氣爽。所以,從小時候到現在,每年的端午節,我都會洗“艾草澡”。呵呵!現在我就能聞到自己身上的艾草香氣呢!

除了吃糉子,插艾草,洗艾澡,潮汕還有一個主要習俗,那就是賽龍舟。不過由於賽龍舟的地方都是在農村,交通不是很方便,所以我沒有去看。呵呵!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3

每到端午當日,家家戶戶的主婦將買回的箬葉(菰葉或蘆葉)、糯米等物,浸泡水盆中。蘇州人端午節非但要自己吃糉子,還要用它來祭祀祖先。端午糉品種繁多,按它的形狀來分,像秤錘的叫秤錘糉,像枕頭的叫枕頭糉,三角形的`叫三角糉,老蘇州則把它叫“小腳糉”。箬葉裏除糯米以外,人們還常在裏面加入其他物品,如肉、豆等等。於是就有了鮮肉糉、火腿糉,赤豆糉、綠豆糉、豆瓣糉、棗子糉、豆沙糉等等。只用糉米包裹而不放餡心的糉子,叫做“白水糉”。過去多用艾草灰汁來煮糉子,稱作“灰湯糉”。

端午節蘇州一家子人的習俗。一大清早,蘇州人將艾草束成人形懸掛在大門邊框上或廳堂門前,主婦用菖蒲浸水洗臉洗頭髮,並給起牀的孩子頭上戴上虎頭帽,貼身穿虎頭肚兜,外穿五毒衣,腳上穿虎頭鞋。主婦除了包糉子,還要上街買回魚、鮮肉、茭白等時令蔬菜,中午要燒一桌端午飯菜。

老蘇州端午節第一件事是在廳堂中掛一幅鍾馗像,併到藥店買回雄黃和在黃酒中,配製成雄黃酒。中午開飯前,老蘇州將小孩叫來,先用手醮着雄黃酒在小孩額頭上寫一“王”字,再將部分雄黃酒灑在庭院四周。還有的人家煮燃蒼朮、白芷等中草藥,煙燻室內,並用艾草、菖蒲燒湯沐浴。還有的人家以“五色桃印爲門戶飾,以止惡氣”。最後,一家人圍坐一起,共享清涼解毒的端午飯菜,共飲雄黃酒,共祝端午節健康快樂。午飯後,主婦將香包給孩子帶在身上,有的在自己手臂上纏上五色絲線,叫做“長壽線”或“長命縷”。全家人一起到書場聽上一回書,說的是《白娘子》一折,講的是白素貞端午節誤食雄黃酒驚現蛇形的故事,聽說書先生將蘇州端午節的風俗娓娓道。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4

五月五,是端午,糉子飄香,龍舟鬧。在端午節當天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如賽龍舟、吃糉子、掛艾草等。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包糉子和看賽龍舟。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賽龍舟,還有一段傳說。愛國詩人屈原積極革新政治,受到舊族的反對。在五月五日那天,他懷着悲憤和絕望的心情跳進了汩羅江。

善良的'人們爲了不讓魚和蝦吃他的屍骨,就把糉子扔進江中並通過賽龍舟來趕走魚蝦。

後來,就有了端午節吃糉子、划龍舟的習俗。

在端午節這一天,我們班舉行了別開生面的包糉子活動。特意邀請了會包糉子的家長來爲我們做示範。首先,我用右手把兩張乾淨的糉子葉捲成圓錐形。然後,小心翼翼的把糯米舀進糉葉裏。接下來,把剩下的糉葉蓋過去。最後,用細線把它捆好。眼看就要完成了,可是,俗話說的好看起容易做起難。糯米就像一個頑皮的小男孩,總想着鑽出來透透氣。哎,無奈之下我只好再向家長請教。家長手把手耐心的教我,我終於把糉子包好了。

放學回到家,我飛快地做完作業,打開電視機,觀看划龍舟比賽。比賽開始了,有紅隊和黃隊。紅隊先超過黃隊,加油吶喊聲此起彼伏,過了一會,紅隊慢了下來。黃隊看時機成熟了,就像脫繮的野馬趕了上去,最終黃隊贏了。

在端午節裏,既能吃上美味的糉子,又能看到精彩的龍舟比賽。這個過程,這種氣氛,這種樂趣,真讓我回味無窮!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5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古代,可以算是最傳統的節日了。

我和媽媽準備包糉子時,忽然想起端午節的傳說——大詩人屈原的故事,我便跟媽媽滔滔不絕地說起來。

屈原,名平,與楚王同族姓。他知識淵博通曉國家興衰之道,楚王十分信任他。上官大夫與屈原同職,他也想得到懷王恩寵,於是在屈原擬定國法時,上官大夫試圖將其奪走,可屈原不給他。於是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擬定國法,衆人無一不知,不過每頒佈一條法令,屈原誇耀其功說‘除了他,誰都定不出這些法令’。”懷王聽信了他的話,疏遠了屈原。不久後,屈原寫下巜懷沙》賦,懷着滿腔悲憤抱着石頭跳下汨羅江自殺了。老百姓怨紛紛,怕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便包的糉子投下江中,還有人划船下水去找屈原的屍體,不過沒能找到。

因此,端午節這天大家通常要划龍舟吃糉子,紀念大詩人屈原,這天還要在門上掛蒿草,取避邪之意;蒿草旁還要掛猴子,取看門猴子之意。

開始包糉子啦,先得準備一堆糯米許多糉葉。先把糉葉握成一個近似三角的.渦,將糯米一把一把的裝進去,不過不能裝得太滿,不然蒸的時候就會漏掉。將長出來的糉葉捲過來封底,放進鍋中蒸幾十分鐘,美味的糉子就出鍋了。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的傳說還有很多,讓我們再去發現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6

端午有射箭之戲。《金史·禮志》:“金因遼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約數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馳馬前導,後馳馬以無羽橫簇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爲上。斷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發鼓以助其氣。”至明代,是把鳥雀貯於葫蘆中射之。

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唐代長安,有寬大的球場,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馬球。章懷太子墓中《馬球圖》,畫出了唐代馬球的興盛:畫上,二十多匹駿馬飛馳,馬尾紮結起來,打球者頭戴襆巾,足登長靴,手持球杖逐球相擊。《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爲節日的`傳統風俗,於端午、重九擊球。《金史·禮志》也記金人於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雲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京白雲觀前也有羣衆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後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此外,北京還有遊天壇風俗。《帝京景物略》卷二:“五月五日之午前,羣入天壇,日避毒也。過午後,走馬壇之牆下。無江城系絲段角黍俗,而亦爲角黍。無競渡俗,亦競遊耍。”上海還有鍾馗賽會,由一男子飾成鍾馗,手揮寶劍,前舉一紙糊蝙蝠,作“喝福來遲”狀;跟隨全副儀仗,穿行街市,以作驅祟。另外端午期間還有馬戲、搶鴨活動。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7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開始喜歡上了過端午節,因爲在這個節日裏,可以吃到豐盛的食物,比如說糉子、鹹蛋、綠豆糕,還能喝上雄黃酒呢!那時候,我只顧着吃啊喝啊,根本沒在意這個節日的來歷。

直到今年端午節來臨之前,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關於端午節的作文,我才特地查閱了有關的資料,這才知道這個節日都是爲了紀念一位偉大的愛國大臣——屈原。他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愛國大臣。主張消滅侵略者,結果遭到小人的讒言,楚懷王也不調查清楚,就把他免職了,還把他流放到了很遠的`地方。屈原滿腔的愛國之情得不到賞識,悲憤至極,寫下了《離騷》、《天問》、《九章》等詩,在農曆的五月初五這一天抱石投汩羅江自盡。當時的百姓都非常震驚,紛紛划船打撈,結果一直都沒撈到。人們爲了避免水中的“蛟龍”吃屈原的遺體,便紛紛往水裏扔飯糰,而我們現在端午節裏吃的糉子,正是由飯糰演變而來的。

不僅如此,當時還有人往水裏倒雄黃酒,就是要把“蛟龍”給迷暈不讓它侵害屈原。兩千多年過去了,人們並沒有忘掉他,他的愛國舉動,一直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後來在每年的這一天,還在江面上敲鑼打鼓劃龍船爲了驅趕妖魔鬼怪,讓屈原安息,人們用這種方式表達對屈原的敬意;而且都在爲自己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而努力奮鬥着。當今年的端午節來臨時,我不僅會吃着美味的糉子,更會懷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以此來激勵我更加努力的學習,長大以後好報效祖國。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8

今天,是中國一年一度的端午節。而這一天主要紀念一位戰國末期的偉大詩人——屈原。

屈平,字原,通常稱爲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在戰國時,屈原雖忠於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屈原被流放後,仍然爲國着想,心中十分悲憤。在這期間,他寫下了許多名著,其中代表作有《離騷》《九歌》等,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 “楚辭”這種文體也是他創立的'。

而端午節的由來也有許多傳說,而最著名的傳說主人公當然以屈原爲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爲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爲怕飯糰爲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現在,我聞到了一股糉子的香味。朋友,你今天吃了糉子嗎?快去吃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9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句話出自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之手。想當年,屈原站在汨羅江邊,哀嘆國家衰敗,奸臣當道,抱起一塊大石縱身跳入江中。人們爲了紀念他,便設立了端午節。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插上艾蒿。走進樓道就聞到一股清香,帶着一點苦澀味,據說艾蒿能避邪。還有的地方的人們還要喝雄黃酒,給小孩兒抹雄黃酒。傳統醫學認爲初夏邪氣重,皮膚多有寄生蟲,所以要在端午節時飲用和塗抹雄黃酒、薰艾蒿來祛邪、驅蟲、除病。濃郁的酒味混合着艾蒿的清香,估計邪氣就不敢靠近了。

鑽進廚房,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哈哈,是糉子的味道。傳說,當年屈原跳江後,當地的人爲了不讓水裏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便用竹筒裝上糯米,投入江中,後來糉子漸漸簡化爲用糉葉包了。吃糉子容易,包糉子可不容易。首先將2~3張糉葉錯開摺疊,折成漏斗狀,將泡好的糯米倒進去,加幾顆紅棗,再把“漏斗”包起來,用棉線纏繞起來,系一個活結,吃的時候方便打開,再用清水泡一段時間就可以上鍋蒸了。說完糉子,再來談談鹹鴨蛋。剛買回來的鹹鴨蛋可真把我嚇了一跳,乍一看我以爲是用泥巴裹着的。洗淨之後,蛋殼呈青灰色。

煮熟後,剝開蛋,不過剝蛋也是一個技術活,每次鴨蛋都被我“殘害”。蛋黃是決定鴨蛋好壞的重要條件。好的.蛋的蛋黃是有些紅色的,差的就是黃色的。每年端午,我都想起了屈原,彷彿聽到了他的哀嘆……讓端午的習俗一直傳承下去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帶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一提起這首民俗瑤我就想起端午節,想起了關於端午的傳說和習俗。

戰國時楚國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屢次直諫楚王,楚懷王不聽他的諫言,結果亡了國。他在悲憤中跳入了汩羅江。人們擔心魚兒吃了屈原的屍體,就往河裏扔糉子,讓魚兒吃,這樣魚兒就不再吃屈原的屍體了,後來這一天就被定爲端午節。

每到五月初三,媽媽都會準備五種不同顏色的線,然後嘴銜着一頭,兩手不停地搓捻,不一會五條線就合在一起了。媽媽把我的`手腕、腳腕處都繫上五彩線。繫好後媽媽心滿意是地說:“這下好了,五色線繫上,一年都不會生病嘍。”

端午節還有個習俗要吃糉子,糉子是怎麼做的呢?我親眼見了媽媽包糉子的過程:只見媽媽先將糯米、大棗、白糖準備好,然後攪拌均勻。

接着,媽媽又找來了幾片又長又大的葉子,將攪拌好的原材料包在裏面,包成一個個三角形,最後用一根繩子綁好,糉子就包好了。

包好後放在鍋內煮,不一會兒一股香味撲面而來。又煮了一會兒糉子熟了。

我迫不及待的拿了一個,咬了一大口,米飯的香甜和葉子的清香融爲了一體,真是美味佳餚。

端午節是一種傳統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愛國精神的傳承,也是家庭團圓的時刻。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1

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在這一天人們要賽龍舟、吃糉子。是因爲要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把糉子投進江河,是讓魚膠蛟蝦蟹吃飽了,就不在吃屈原的屍體。

關於端午節有一個好聽的歌兒“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草、戴香囊、吃糉子、三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端午節的時候,人們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爲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南方過端午節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每到端午節,人們把房子清掃乾淨,在廚房裏撒上雄黃水,用來殺死毒蟲或防止毒蟲孳生。

你知道端午節的傳說和習俗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端午節的由來是:在戰國有一個叫屈原的人被小人趕去飄遊,在飄遊時寫了許多詩,所以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後來,因爲屈原眼看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了,於是跳汨羅江自殺了。許多人划着船來來回回地打撈,屍體並沒有撈到。有一個漁夫往水裏面扔食物,說給龍蝦吃飽了,不再咬屈原的屍體了。一位醫生往裏面倒了很多雄黃酒,說是可以藥暈蛟龍。後來,人們在食物上包一種葉子,就成了現在的糉子。

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戴香包、插艾葉、戴五彩繩。五彩繩的顏色有紅、黃、藍、黑、白五中顏色組成。南方過節要吃“五黃”:黃瓜、黃魚、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糉子、雄黃酒。人們還要在兒童的頭上畫“王”字。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端午節的傳說和習俗?一起說一說吧!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2

“百里不同於風,千里不同於俗”,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

今天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說到端午節,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那些綠色衣服、香甜肉餡的小糉子。

我拿起一片又長又綠的竹葉,把它捲成一個三角形的“小碗”,把洗好的米飯放進去,再放幾片培根,最後用一條又厚又白的`“被子”把培根蓋上,把竹葉折起來,用彩繩綁好,一個可愛的小糉子就做好了!我仔細研究了一下,說:“小糉子,小糉子,你怎麼看起來這麼好看?我不想吃你。罪過是什麼?我把你放進蒸籠煮三個小時再出來。好吧,這就是決定。”我命令母親:“快,打開監獄的門,把小糉子扔進去,煮3個小時再放出來!”媽媽笑了,然後按照我的吩咐,把小糉子放進鍋裏。時間一天天過去,3個小時後,我迫不及待地打開鍋蓋,一股香味撲面而來。我趕緊拿起糉子,打開糉葉,咬了一口。竹葉的香味和米飯的粘稠感瀰漫在我的嘴邊,我咬了一口。這一次,我吃了燻肉,這使我有很多回味。吃完糉子,我舔了舔手指,跑到媽媽身邊問:“媽媽,媽媽,糉子還在嗎?我完了“然後,”媽媽說,“桌子上有很多東西。”媽媽還沒吃完,我就衝到桌子邊開始吃

生活的每一點都體現着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3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這個時候,各家各戶都包好了糉子,準備那一天吃得飽飽的。還有一首端午節的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糉子,灑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怎麼樣,這首兒歌好聽吧。

這是奶奶在端午節時教我的歌謠。記得爸爸常跟我說起他童年的往事,在他的.故事裏,端午節對他是一個充滿好奇而又充滿期待的節日:在初夏那個節日的晚上,剝開一個糉子,滿屋飄香,大家圍在一起,小孩纏着大人講那個熟悉但卻百聽不厭的故事:兩千多年以前,古老的中國戰火紛飛,在農曆五月初五的那一天,有一位憂國憂民的愛國詩人看到自己的國家面臨着亡國危運,而他心中的抱負卻無法實現,他悲痛欲絕懷抱着石頭投向波濤滾滾的汨羅江,他就是屈原;漁民划着船,四處尋找他們愛戴的屈原,他們爲了讓水中的魚兒不吃掉屈原的身體,就把糯米裹在散發着清香的竹葉裏,投到了江裏……每當故事講到這時,大人們總會指着天空說:“你看,天空中那顆最明亮的星星,就是屈原化成的。”而小孩子們便會擡起頭遙望着那深邃的天空,尋找那顆最明亮的星星。

我們九江過端午節的方式是:一大早,大家先去買艾葉和菖蒲掛在門口,再貼上紅紙。我奶奶還會包糉子,糉子的材料是豆子、板栗、豬肉。吃起來可香了!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4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傳說端午節的由來是爲了紀念楚國的忠臣屈原,當時秦國攻打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農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亡。傳說屈原死後,楚國人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人拿出準備的食物,丟進江裏,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怕飯糰被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葉子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糉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糉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奶奶。每年端午節前奶奶就開始忙活開了,早早地着手準備好了糉葉。奶奶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再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碩大的菱角。包好以後,再放在鍋裏煮上一會兒,滿屋子都瀰漫着糉葉的清香。輕輕剝開糉葉,咬上一口,粘粘的,整個人渾身都沉浸在香味中。我多麼盼望着端午節快快到來呀!

端午節的習俗作文15

一天早晨,我與往常一樣正準備吃早餐,突然發現早餐有點不一樣,我看到了一個正冒着熱氣的胖乎乎的大糉子。原來這天是農曆五月初五,是我每年都期盼的端午節。

端午節有一個非常感人的傳說。戰國時期有一位非常聰明的大臣叫屈原,他非常熱愛他的祖國--楚國。因爲受到奸臣的陷害,楚懷王把屈原趕出京都流放到外地。後來楚懷王因不聽屈原忠告,病死在秦國,楚國後來也被秦國所滅。屈原聽後十分悲傷,就抱石沉入到汨羅江自盡。爲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者,後來人們把每年的五月初五確定爲端午節。每次過端午節,我都會想起一首小兒歌:五月五,是端午,插艾香,戴香囊,吃糉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可我覺得最有趣的習俗還是包糉子。去年端午節那天,我跟着奶奶爺爺在紹興老家學會了包糉子。包糉子的`材料可真豐富,有五花肉、糉米、紅豆、花生、蜜棗——看得我眼花繚亂。首先我把葉片放入水中洗乾淨,再把糉米放入水中洗乾淨,然後加一點點鹽和醬油攪拌均勻。我迫不及待地拿起兩張葉片疊在一起,折成一個漏斗,先往裏面放一勺米,把它對着左手掌心抖了幾下,再塞進去一小塊肉和蛋黃,然後填滿米。接着左折折,右折折,把它包得嚴嚴實實的,最後用一根細繩子把它捆綁起來,一個穿着綠色外衣的美味糉子就做好了。

每次過端午節,都會讓人們更加懷念和敬仰愛國詩人屈原。我們從小要有一顆愛國之心,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