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一次有趣的實驗的小學三年級作文

一次有趣的實驗的小學三年級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8W 次

  【第1篇】

一次有趣的實驗的小學三年級作文

我記得我做過最有趣的一次實驗,那就是在一位老師家裏做的,當時老師讓我們將一塊布手帕全燒起來,然而並不將手帕燒掉。當時我們怎麼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簡直是天方夜譚,不可思議。

我拿出一塊手帕,沾了點水,點了起來,可怎麼也燒不起來,我又點另一個沒有沾水的角落,大火燒得十分旺,我立刻將它扔進水裏,再一看手帕全燒了,就我沾的水的那角落沒有燒掉。

同學拿起另一塊手帕將它放進油裏,然後也用火把它點起來了。可誰知最後他的實驗更加慘烈了,他手上的手帕全燒光了。

就在這時老師捧來一盆清水,一小盆油,再拿來一個大鑷子,兩個盆子。大家都感覺莫名其妙……

老師將手帕先放進水裏,再將手帕擠幹,然後又把擠乾的手帕放進油裏,再用火點燃。老師將點燃的手帕立刻用大鑷子夾住,舉起來,我們一起瞪大眼睛望着那塊手帕,手帕在半空中燃燒了幾十秒鐘後,終於熄滅了。

我們爭先恐後的將老師手中的手帕拿過來一看,都驚得摔在了地上,奇蹟發生了,手帕竟然完好無損,沒有絲毫被燒過的痕跡。

這時老師告訴我們:水和油合在一起,油是浮在水面上的,它倆倒在手帕上,而油只是浮在手帕表面上,它點燃後只會將油燒掉,但水卻留在手帕上,所以燒着的只是手帕上的`水,而手帕卻永遠不會燒掉。

通過這個原理,同時讓我悟出了人生的一個道理: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現象,而要注意內心深處。

  【第2篇】

科學課上,老師帶領我們做過許多有趣的實驗。但最有趣的,卻是那一次叫作“食鹽提煉”的實驗。

“叮鈴鈴”,上科學課了。老師帶來一杯鹽水,對大家說:“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要當一個‘小小鹽工’,做一個將鹽從鹽水中提煉出來的小鹽工,好不好?”大家聽了後大爲驚歎,連連叫好。

首先,老師將鹽水裝滿在器皿中,接着,用三腳架和石棉網做成了一個“小小製鹽臺”。然後將裝滿了鹽水的器皿放在“製鹽臺”上面。最後將酒精瓶裏倒滿酒精,裝上燈芯,擰緊蓋子,將燈芯抽出來做成酒精燈後點燃它,放在“製鹽臺”下,就可以開始製鹽了。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器皿上冒出了縷縷青煙,我們看一下器皿,咦,水怎麼會變少了呢?老師告訴我們:“這是因爲在酒精燈的加熱下,器皿裏的水給蒸發了,那縷縷青煙,就是那個水蒸氣呀!”哦,原來是這樣呀!大家似乎都明白了。又過了5分鐘,奇蹟發生了。器皿裏的水全都消失了,裏面只留下了一些大大的,方方的結晶,還有一些熱呢!老師趕緊用蓋帽熄滅了酒精燈。大家都很疑惑,問:“爲什麼鹽會從鹽水中脫離出來呢?”老師回答道:“因爲 水和 鹽溶解在水中時,大家看不見。鹽水中的水蒸發後,鹽當然會留下了。像我們平時在家用白醋放在鍋裏,用電磁爐蒸發,用來消毒房間,就是運用了水會蒸發的道理呀!”大家聽後,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老師又告訴我們:“鹽就是將海水裝到一個沙坑中,再用陽光蒸發水分,留下結晶,最後再經過幾道工序加工一下,才成爲我們在家裏最常用的調味料。”我們聽了之後目瞪口呆,原來鹽就是這樣來的。本來老師想再介紹幾個有關於蒸發的知識給我們聽,讓我們更加了解它的。但是,這無情的下課鈴響了,我們只好結束了這堂有趣的科學課了,大家都很失望,都很希望這節課再長一點。但,這是不可能的了。

這一次實驗可真有趣呀,真希望以後能有更多的科學課,做更多有趣的實驗。

  【第3篇】

這天,王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項作業,觀察豆子是怎樣發芽的。同學們一個個像領命的士兵一樣,都議論着如何才能讓自己的豆芽長得又粗又高。

我也不例外。中午放學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向媽媽要了一把綠豆,把它們放進一個碗裏,加了點水,放在桌子上。爲了讓它快點發芽,我特意放的是溫水。我對小豆子說:“小豆豆,快點長吧。”小豆子靜靜地躺在水裏,一動也不動。

下午一放學,我就來看小豆子,豆子的表面有了幾絲皺紋,就像老奶奶的臉,這是爲什麼呢?原來豆子在吸收水分,它們正在不停地喝水、脹大呢。

第二天,我一起牀,又來看小豆子,豆子全脹大了,有原來的豆子兩個大,胖胖的,真可愛,我找來一隻漂亮的洗菜籃子,在籃子底部鋪了一層紗布,把豆子倒在紗布上,均勻地攤開,又在上面蓋了一層紗布,澆了點水。第二天傍晚,我欣喜地發現豆子裂開了一個小縫,如同小嘴巴,裏面伸出了一點點綠綠的小嫩芽。不仔細看的話,都不能發現。我高興極了,和豆子一樣互相咧着嘴巴,哈哈大笑!

豆子一旦發芽,長得就很快了。它的小嫩芽差不多有兩釐米長了,它越長,芽尖越細,芽根就越粗,真是給力。在我的期望下,小芽兒努力地生長,我澆水也更勤快了。

第四天,綠豆終於變成豆芽了,已經有四釐米了,頂部還長出了一兩片小葉子了,它們好像在說:“我要快快長大,長出更多的小豆芽。”

通過這個實驗,我學會了認真觀察事物。難怪老師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