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推薦作文 > 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

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4W 次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裏,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

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1

我想大家都學過歷史吧!肯定認識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孔子在我國古代被尊稱爲“孔聖人”孔子是我國古代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相傳孔子的門人和弟子有三千多,分佈大江南北。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有教無類”,他的學說以“仁”爲中心。孔子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幾千年來,在我國他的美名家喻戶曉,廣爲流傳,孔子所創的儒家學術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支柱。在我國漢王朝的漢武帝時期,董卓舒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被漢武帝採納,此後的許多王朝統治者大力扶持,有的朝代甚至達到了鼎盛時期。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久盛未衰,直到現在我們語文課本上的一些文章就是選自儒學。而《論語》恰恰就是孔子的言行紀錄下來後整理成的一本書,《論語》是儒家經典中的典範之作。

《論語》讓我明白瞭如何學習?以前,我學習時,馬馬虎虎,應付差事,經常受到老師的責罵。我記的在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語文可上,老師在講課,大家都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而我和我的同桌小聲的嘀咕個不停,你們猜我倆嘀咕什麼呢?你們咋也想不到我們在討論孔子,因爲這一課學得是孔子的一篇文章。我的觀點是“現在沒有人見過孔子,怎麼能證明他是我國古代有名的教育家”?而我的同桌的觀點與我恰恰相反。突然下課了,我們沒有看到老師走過來,突然這時老師對我們說道“上課認真聽講”《論語》中不是說“學而時習之,不以曰乎!這句話的意思是學過的知識要時常複習,就能領悟到新的知識。

經典《論語》不僅如此,還讓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以前我在家裏是個野蠻小子,不知以禮待人,不只說話就近孰重,心口真快,不知深思熟慮。從此之後,我知道了做任何都要三思而後行。

我在一本書上看到有一句這樣的名言“一本好書,成就一個人的夢想”由此我可以認爲《論語》就是一本好書,因爲它影響了華夏幾百代子孫,更是〈〈論語〉〉讓我明白如何學習和做人。

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2

《論語》一書,如一盞指路明燈,能讓我們在黑暗中找回正確方向;如一杯香濃的咖啡,讓我們理解細細品味人生百態,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鋒利的箭,讓我們懂得“良藥苦口利於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張啓迪着我們,薰陶着我們……

印象最深的就是《學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憂慮自己不理解別人。是啊,現實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個個都渴望理解。人們視理解爲溝通感情的紐帶和聯繫心靈的橋樑。大家都希望人與人的相處應該多一點寬容和尊重,多一點容忍和諒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複雜。若時時都想得到別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爲,人生沒有相同的路,每個人都不一樣,兩個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對待同一件事,兩種價值取向相異的人看待同一個問題,要彼此理解不是強人所難嗎?人不是從一個模子裏造就出來的,你有另人頭痛的事,我也有。我們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別人,去苛求別人,於是我們之間有了“牆”,於是你苦惱,我也苦惱。可是,人們有沒有想過,許許多多的小事,爲什麼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實,面對種種的不理解,只要我們給他一個微笑,用寬闊的胸懷去面對,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變法,落得“五馬分屍”的結局;達爾文在說物種進化的時候被人們罵成瘋子;助人爲樂的雷峯經常被人嘲笑,他們這些舉動,又有誰能理解?如果他們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麼扞衛真理?他們最初不被接受,是因爲他們的追求走在了時代的前列;他們最終名垂青史,是因爲他們敢於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現實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這個東西。他們可以追求別人的理解,以別人的議論爲自己的主題,以別人的言談作爲自己追求的目標,以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行爲方式,甚至要去討好別人,爲了所謂的理解,寫了一些優柔寡斷毫無逐漸的可笑人生。他們真的知道理解嗎,他們覺得他們真的是在理解別人,並換取別人的理解嗎,不是這樣的。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人不光爲理解而活!

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3

我在上小學一年級時,不懂得珍惜時間,時間就在貪玩中過去了。父母也不少因爲這個而教訓我。可由於年齡很小,不懂事,以至於我屢教不改。

我的一年級就這麼荒廢了。到了期末考試時,我看到了一大片我不會做的題。我意識到自己太貪玩了。可我也沒太在意。一年級嘛!

等到三年級,我們學了論語。老師一句一句的教給我們。並且也把大意教給我們。我終於懂了了: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讓我學會了珍惜時間。不再貪玩,學習也漸漸上去了。

這就是論語的作用。使我明白了,時間是寶貴的,自己應學會珍惜時間。

是啊!時間就像水流,不會停止,一分一秒的過去了。只有我們去珍惜時間,時間是不會來找我們的。

從那以後接觸的論語多了起來,道理也懂得多了起來。

學會了怎樣學習,要常常的反省自己,向別人看齊等等。但是我記憶猶新的還是那一則。因爲它是我養成了好習慣。是他使我懂得了珍惜時間,使我的成績提高了。

雖然是短短九個字——逝者如斯夫小學生作文,不捨晝夜。卻能讓我做出極大的改變,這全是論語的功勞啊!

這是一句多麼有哲理的話呀!雖然僅僅九個字,可蘊涵的哲理這裏有一大片呀!

論語教會了我珍惜時間,把我從差生的邊緣拉了回來,是我養成了一生的好習慣——珍惜時間。

這對自己學習進步有很大的的好處。

這一句話使我明白了一個很大的道理,做出了一個改變一生的行動——珍惜時間。

自從學了論語。上三年級的我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玩,而是寫作業。

大家都來讀論語吧!也許已句短短的話就可以改變自己吧!

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4

論語,讓我明白了論語,讓我明白了人類的文化藝術如香氣撲鼻的苗圃,香氣襲人;如浩瀚的夜空,星光璀璨;如一首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詩,如幻如夢。

相信大家聽到一位老者的名字都不會陌生——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爲漢族人,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記載於語錄體《論語》。

《論語》共12篇,本書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爲主,記錄了孔子一生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道德觀念,政治主張和教育原則等。

讀着論語,使我沉醉在理論書香中;使我漂泊在哲理的海洋上;是我沉浸在道理人生中。

“溫故而知新”令我懂得,學習不能光顧着預習新知識,複習舊知識。不能死學,而要從舊知識中得到新知識,來完善自己的知識漏洞。

從古至今,許多有成就的名人,就是牢記這一點,最終才能成功。他們善於總結上一次的經驗,吸取上一次失敗的教訓,學習上一次失敗中的優點,才能不斷卓越發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成爲現在人們口中廣爲流傳的一句口頭禪了,用處極爲廣泛。例如現在起綽號這種陋習。“綽號”人人都不願意別人把自己不論哪方面的缺點編成一個難聽的名稱像個罪名似的,沉重的砸在頭上,使自己擡不起頭。所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會讓起綽號的人明白,不應亂給別人起綽號,更不應用綽號去笑他人。

論語,是你讓我懷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人,讓愛永存。是你讓我把生活化繁爲簡,思想洗刷污濁,過濾雜質。是你讓我帶着“溫故知新”找到學習中的精華,爲藍天添上白雲,爲小溪加上伴奏。

伴着你,我那平靜簡單的心多了一絲澎湃;伴着你,我那缺少勃發的心多了一絲鬥志;伴着你,讓我平淡枯燥的生活多了一絲情感!

論語讓我明白了作文5

子夏的這段話,讓我想起一個人,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有一個著名的臣子,就是魏徵。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一次徵兵,苦於兵力不足,當時封德彝給他提了一個建議,不足十八歲的中男,如果體格魁梧,也可以一併徵上來。李世民一想,國家正缺士兵,就答應了。

唐代的制度,男孩十六歲以上叫中男,二十一歲以上叫丁,丁才負擔力役。讓未滿十八歲的男孩當兵,肯定不合制度。結果呢,徵兵敕文簽署下去,到了魏徵這兒,魏徵堅持不籤,給退回來了。李世民接着下敕文,魏徵再退回來,一連退了好幾次。按照程序,魏徵不簽署,這個敕文就發不下去,無效。

李世民大怒,急召魏徵。李世民說:中男裏身強力壯的人,可能是奸民謊報年齡以逃避兵役,就是徵發他們又能怎麼樣?你爲什麼要這麼固執己見呢?"魏徵回答:帶兵之道在於指揮有方,而不在於依仗數量多。陛下徵發壯年成丁,好好訓練,足以無敵於天下,何必多取弱小以增加虛數呢!況且,陛下曾經說要以誠信治理天下,而今您即位不久,但已經失信多次了!

李世民一聽,非常驚訝,問:我哪裏有失信的事情?魏徵倒也不慌,侃侃而談,一下列舉了當時好幾件失信於民的事情,比如說今天出臺一個政策說蠲免賦稅了,明天又下一道敕文徵收如故。

魏徵又說:陛下曾經下敕文說:已經出力役者、已經交納賦稅者,今年就不徵了,從明年開始。但是後來還是加徵賦稅了,而今您又徵兵,哪裏就是明年再徵呢?何況,與您共治天下的地方官時常檢閱賦稅人丁簿冊,徵稅徵兵都以此爲準。徵稅時沒問題,可這次徵兵您卻懷疑他們欺詐,難道這就是陛下所說的以誠信治天下嗎?

李世民聽了魏徵的一席話,恍然大悟,非常高興地說:以前我以爲你固執,不懂得政務,今天聽你議論國家大事,真是非常精要。如果國家的號令不講信用,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天下怎麼可能安定!我的錯誤真大啊。

結果,李世民不僅採納了魏徵的建議,不再徵發中男當兵,同時還賜給魏徵一個金。

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還有很多。可以說,從一人一事,直到一個國家的治理,信譽爲先,這是中國流傳已久的一種道德理念。

談到信譽,我們還得知道大信和小信的區別。

難道誠信還有什麼內在的區別嗎?我們怎樣來區分呢?

孔子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靈公》)什麼叫做貞?貞就是內有所守的大信譽,符合道義。而諒呢?諒就是內無所守,求信於人,拘於小節,難合大道。也就是說,君子要堅持正義而守大信,觀大勢,顧大局,但不一定要侷限於小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