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說明文作文 > 關於科普說明文

關於科普說明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尤其是說明文,說明文的內容具有高度科學性,語言具有嚴密準確性的特點。那麼問題來了,說明文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科普說明文,歡迎大家分享。

關於科普說明文

關於科普說明文1

“轟隆隆,轟隆隆”,你們聽,雷公公又發怒了,又在擊鑼打鼓,號召電婆婆、雨妹妹一起下一場傾盆大雨呢!

我躲在被窩裏,聽見雷公公“咚咚”地敲鼓,看見電婆婆掉下的“一根根頭髮”,聽到雨妹妹潑下的一盆盆水!我好奇地問爸爸:“爸爸,是先有雷,還是先有電呢?”當然是先有電了!閃電一秒行30萬千米,而雷聲一秒只行340米。”爸爸還對我說,“妞妞,你知道嗎?我們通過閃電和雷相隔的時間還可以判斷出雲離我們有多遠呢!像剛纔,閃電過後大約兩秒鐘,我們才聽到雷聲,所以雲離地面只有700米左右。”

一會兒,又一個問題出現了,我問:“爸爸,爲什麼有的時候閃電出來了,雷公公又不打鼓了呢?”爸爸急得抓耳撓腮,突然想起來了:“因爲雷聲在雲層中來回反射消耗了能量,再加上遠處的波傳到你的耳朵裏聲音非常微弱,所以聽不到聲音。”我這才恍然大悟。我還有幾個問題。小時候,我聽見雷聲就嚇得嚎啕大哭,媽媽就對我說沒事,打雷就是兩朵雲彩在打架,我再也不害怕了。現在回想起來一定是假的,今天我倒要瞧一瞧雷電是怎麼形成的。我問爸爸媽媽,他們都不知道,我通過查資料知道了:雷電是有雷雲(帶電的雲層)對地面的建築物及大地的自然放電引起的,它會對建築物和設備產生巨大的破壞。

這次下雨讓我長的知識真多啊!

關於科普說明文2

一.讀爲基礎

語文知識是在靈活的課堂教學中被學生認知、吸收的,學生作爲課堂學習的主體,其閱讀感知能力是教學的關鍵。由於小學生對科普知識具有較大的認知差異,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

讀作爲語文學習的基礎,對於各個學段的教學都極爲重要。小學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之文學作品語言客觀嚴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反映科學術語較爲拗口,難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存在斷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地引導學生通過讀體會規範言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讀懂科學知識,讀準科學語言,讀透科學感悟。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以多種讀的方式充分認知文本。初讀整體感知文章大致內容,理清文章行文邏輯順序,如質疑—舉例論證—總結,精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徵,瞭解文章所使用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在整體回顧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品味語言準確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窺豹”的表達效果。

如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如何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間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以科學證據來肯定科學家的推斷,教師要注意進一步加深其對文本的語言的準確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如能否將說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詞語刪去,引導學生說出原因,體會刪去後文本意思的改變,從而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用詞嚴謹規範性的。

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文中語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說明方法。

二.思爲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說明文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直接通過文本閱讀獲得知識,忽視學生在文本感知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思考,可能進一步導致師生之間的知識落差。“所謂知識落差是指教師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

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優化教學過程,追求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在聽課中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另一方面要通過客觀分析學生的基礎現狀及接受能力,來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爲形象簡明。

教師應當在引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採用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如根據說明文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分爲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記敘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實用性說明文,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說明文、科普說明文爲主,學生通過嚴謹規範的語言獲得對說明形象的認知。

學生在品讀具有文學趣味的說明語言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當學生把握說明語言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對課外知識內容進行重新分解組合,從而提出其他問題,這就是動態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生成問題。

說明文教學過程中,由於小學生知識背景的差異,容易生成各種臨時性的動態問題,這種問題的生成恰巧是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結果。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及時補充科學知識,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的交流,讓學生能將文本教學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師生的思考極爲關鍵,教師的思考能夠爲預設教學提供基礎,學生的思考能夠爲教師的及時總結反思提供基礎,兩者之間互爲因果。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當進一步將新課標的理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課堂學習中獲得感性知識,與自身的背景知識進行雙向結合,真正地激發學生自身嚮往科學、熱愛科學的內部情感。

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地預設說明文教學。關注於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創新技能,有效地聯繫三維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的質疑,敢於正面教學目標的落差。

另一方面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帶領學生探究說明文中的科學價值,分清主次、重難點教授知識,切勿將說明文文本的字詞篇章知識、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一鍋燴,進而偏離說明文教學的初衷。

再者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課堂互動對話的方式,進行平等對話溝通,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說明文教學中真正地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成爲科學知識探究的小主人,教師成爲啓發點撥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導教學活動。

三.行爲反饋

說明文以科學知識爲基本內容,教學時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不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識重點,帶領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和語言文字,還應當將課內文本知識拓展遷移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掌握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舉一反三地對同類型的科普文章進行有效地解讀,爲自身的寫作技能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轉變已習得的知識爲實踐技能,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向壁壘中積極課外觀察、實驗操作、記錄數據、科學反饋的方式,開發利用說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

關於科普說明文3

一、 依託教材實例,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

1. 有效探究,實現學生智力發展和知識學習的辯證統一

閱讀教學的載體――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學生探究和思維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說明文的教學意義只是讓學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假如教學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精神愉悅,進而喜歡說明文,喜歡語文和閱讀,並最終形成一定的語文與科學素養,那才真正地實現了教學的意義。

在豐富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通過調整課堂設計,安排合理性的師生互動活動,引導學生樂於探究文本的內容,才能令其習得科普文說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設計問題、有效引導探究將一直伴隨教學的設計,教師設計的問題決不能落後於孩子的思維,教師的高度和思維決定了課堂的高度和思維。

學生在什麼時候覺得沒有勁,那就說明設計問題的挑戰性不夠!在短短的40分鐘內,問哪些問題以及怎樣呈現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反覆衡量。

如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第一課時),可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重點探究:

(1) 課文爲什麼把火星和地球稱爲孿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現這幾個方面的?

(2) 嘗試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個“同樣”換成另外一種說法,進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達效果好在哪裏。

這樣的設計,既沒有鋪天蓋地的“問”,也沒有水到渠成的“答”。通過簡化頭緒,把握住文本的整體,設計具有支撐力和牽引力的問題,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思維參與到文本的解讀上來。IBSTPI(國際培訓、績效、教學委員會)20xx頒佈的教師能力標準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當的問題”尤爲重要。

好的問題能幫助學生鞏固、深化、運用知識,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培養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教學活動的有效程度,與問題的有效程度、學生的參與程度呈正相關。教師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思維過程,纔能有效生成教學目標。

2. 有效涵泳,開發整體品讀和關鍵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對於人文性較強的文章而言,說明文在表達上有其更爲獨特的方式,在語言的準確性、趣味性、條理性上更具優勢。課文中一些語義豐富深刻的重點詞句,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話:“可以預料,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蛋白食品來自海洋。”句子中“預料”是一個模糊而不確切的詞語,看起來似乎不太“科學”,也不太“嚴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對讀比較,看看能否去掉這個詞。

在反覆涵泳中讓學生體會:這看似含糊的詞語其實就是作者用詞的精妙所在。長此以往,可以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敏感性,並培養學生品讀文本及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這篇文章的第三小節中還有一個詞――“喜怒無常”,作者藉助此詞表達了人類對海洋既“熱愛”又“敬畏”的複雜心情。如果在教學中能傾情關注,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依託科普讀物,激發學生科學精神和閱讀慾望

1. 利用新穎的形式,實現拓展的有效性

採取拓展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科普說明文知識性很強,與文本相關的課外讀物也較多。相應的,針對傳統的閱讀方式,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教師可採用更新穎靈活的閱讀方式:小組合作、師生共讀、親子閱讀、讀書會等,培養學生迅速瀏覽、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

20xx年,筆者參加了南京市第三屆課外閱讀課賽課,執教課題爲《走進科普世界》,閱讀主題是指導閱讀課外科普雜誌。筆者指導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整合課文《變色龍》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發現號》等科普雜誌中有關變色龍的信息,給一段外文視頻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效果,得到專家好評。

這樣設計的出發點在於,一方面,學生課外閱讀文學類書籍較多,較少涉獵科普性讀物。加之目前圖書市場上此類讀物適合小學生的較少,個別經典的科普書籍由於知識性較強,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閱讀慾望。

讓學生讀科普雜誌,旨在激發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另一方面,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查找資料、引用資料”“默讀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養學生運用略讀的方法,拓寬閱讀的渠道,開拓自己的視野,實現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連接的環節,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在課內學的是方法,課外求的是發展。如何做到學以致用?教師既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根據課文內容蒐集相關資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個點,拓展輻射開去。適時地利用閱讀資料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能使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並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在最大程度上開發語文課程的資源。

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四

1.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科普說明文憑藉着生動活潑的文字給小學生講述了一個個科學故事,讓他們瞭解科普知識,增長見識,感受到科學的無處不在。通過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仿生學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

2.瞭解說明方法,品析語言文字,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文質兼美的文章。在課堂上,若能引領孩子進行細細品味,瞭解科普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文字的獨特之處,就會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閱讀這一類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知道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係的嚴密。通過致力於從整體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說明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對學生今後有條理地表達大有裨益,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最好的依託。

4.重視讀

在教學中着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讀的問題:(1)讀懂科學與知識;(2)讀出準確與生動;(3)讀出趣味與感悟

5.巧妙寫

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巧妙地把“寫”擠進課堂,使學生進行個性化創造,學生既可以掌握知識,又能在充滿語文味的寫、說課堂中輕鬆穿行,自然是興趣高漲、興致盎然。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有利於教師更加全面地瞭解學生的閱讀情況。

6.誘導說

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到進行閱讀是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的需要,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探究思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他們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發。

關於科普說明文4

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學課程,是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學科。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1.設置懸念,激趣導入。例如在教《種瓜得豆》時,可以這樣導入:“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做到“種瓜得豆,種豆得瓜。”這靠的是什麼技術呢?下邊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種瓜得豆》,瞭解這種現代高科技知識。

之後,舉辦一個“種瓜得豆”新聞發佈會,爲了把“種瓜得豆”這個新聞發佈會開好,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這篇課文,爲“新聞發佈會”的順利召開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了起來,爲了知道種瓜得豆的奧祕,認真地閱讀起來。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的,在《種瓜得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介紹的有關現代轉基因技術科學知識,並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具體的圖像向學生展示現代轉基因科技的相關成果。

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深思:什麼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上是如何應用的?在醫學上又是怎麼應用的?通過這些情景和理由,引發學生對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瞭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瞭解說明策略,品析語言文字,提高能力

1.品出讀的趣味,整體感知。在教學生學習說明文時要能抓住要點,瞭解說明策略。在我們教師教研時,教師們也一致認爲必須關注這一要點。但仔細分析《新程標準》提到了“說明策略”,只是要求學生“瞭解”,並不是“理解”!顯然瞭解是較低要求,理解纔是高要求。

我們教師習慣地認爲,學說明文必須講說明策略,否則就沒有講透課文的特點,就沒有完成教學目標,不符合課標精神。這樣一來,原本就沒有情節故事和發散思維點的說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框。這樣的課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文章內容缺乏魅力,科學知識缺乏生命活力。

2.品讀語言文字。大部分說明文往往通過因果、連鎖、比較、分合等邏輯關係來構思組篇,揭示事物間聯繫規律,說明事物的特徵、理由等,結構嚴密,邏輯性強,既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範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重視語言的積累,這點在教學說明文時也不例外。

三、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係的嚴密。

在教學過程中,科普說明文除了要讓學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還要理順文章的寫作思路,領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之處,提高學生的書面寫作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四、進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實現科普讀物的課內外結合

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對我們來說曾經是那麼陌生、那麼神祕,作者運用打比方與舉例子的說明策略爲我們作了形象而生動的介紹,使我們在閱讀時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們在感嘆科學技術的神奇與偉大的同時,不得不佩服作者寫法之高明。

但由於篇目的限制,科普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爲了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適度地拓展是必要的。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相關的科學知識,如轉基因蔬菜、轉基因水稻。

關於科普說明文5

每逢假日,到了下午,我最喜歡一個人清閒的躺在自己的牀上,望着外面明亮的陽光和那寬廣的天空,做着美麗的夢。

我覺得在房間裏是最自由的,沒有人會來打擾我,想做什麼都可以。在我的房間裏有許多的陳列物品,如:書桌、音響、書櫃和牀……等,當我的心情快樂時,我會自己在房間裏高興的哼着歌,也會把音響的音量慢慢調大,當我的心情不好時,我不會藉由任何事物去發脾氣,因爲這個小天堂可以使原本心情不好的我,慢慢的平息許多。房間裏的各式擺設或房間的色彩可以影響我們心情的好壞。像我房間門口的窗簾是白色紗質的,雖然有點單調,但有時被風輕輕一吹,給我一種明亮清新的感覺。

我的房間還有一個我喜歡的角落,當我看着書桌旁的角落,就會想起小時候的那段回憶,儘管那只是個小地方,不過那個小角落卻有我、哥哥和表弟一起創造的許多點滴的回憶。

當我在自己的房間裏,我會覺得自己真的很快樂,我會想象自己發生了好事,如:考好成績或功課變少了,雖然這些事都不太可能發生,我仍然覺得在自己的房間裏還是最快樂的。

關於科普說明文6

交通安全是人人都需要遵守的,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就有可能發生交通事故。根據xx顯示,造成交通意外最大的原因通常是因爲未注意車前狀況、未依規定禮讓、未遵守交通號誌或是酒後開車而釀成車禍意外,爲了避免以上事故的發生,應該要好好遵守交通規則。

俗話說:“馬路如虎口。”這句話就是就是在提醒我們交通安全的重要了,不只是開車的人要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行人在道路上行走時更是需要注意安全。例如:不邊走邊滑手機、過馬路時要注意左右的車輛並且快步通過、不隨意穿越馬路,要依照紅綠燈指示……只要遵守交通規則,就可以避免意外的發生了。

“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因此交通安全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所以遵守交通規則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才能持續下去。“交通安全人人有責”這句話不只是一個口號,更重要的是還要身體力行才行啊!

關於科普說明文7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技術的科普類說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了有關克隆技術的科學知識。 在《神奇的克隆》一文的教學中,我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問題:

1.要求學生找出體現克隆“神奇”的生動形象的語言。這一環節我讓學生自由回答來完成,學生紛紛找出許多生動形象的詞、句、語段等,充分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積累了語感。

2.激起興趣,學習說明方法。與學生共同探討介紹克隆是什麼時的說明方法時,我先讓學生從前四個自然段中找出了克隆的定義,而後以一句話:“作者在介紹什麼是克隆時,本身一句話就可以說完,可作者居然用了四個自然段。這是不是太囉嗦了?”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致盎然,紛紛思考,答案精彩迭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本段運用分類別、舉例子、下定義等說明方法,從四個角度分別介紹克隆是什麼,使克隆知識的介紹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好資料,活學活用。如克隆羊的誕生過程中,我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介紹時,配上圖片展示。學生邊聽邊看圖片,其樂陶陶。其後我再向學生展示克隆技術下誕生的其它動物品種,大大激發起學生的熱情。再如,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遠遠

不止課文所提及的內容,第八節最後的省略號,給讀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間,引發讀者去想象克隆技術的“誘人的前景”。因此,還引導了學生交流從網絡、書籍等地方瞭解到的克隆技術在造福人類方面的重要意義。

4.激發思維,大膽想象。在認識到克隆是把“雙刃劍”後,讓學生天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學生做到想法必須對人類有益。此處的設計旨爲學生提供了一個課後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課後可以暢談自己的想像,以此達到領悟

課文語言內涵的目的。

最後談談我教本課的困惑:本課教學過程中,體悟和讀書之間的矛盾還是沒有處理好。雖然也知道在讀中體悟,在體悟中讀,但是一到課堂上,要麼缺少讀書,要麼體悟得不深入。看來,自己以後還要錘鍊基本功,真正馳騁於語文天地,真正暢享到語文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