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說明文作文 >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精選11篇)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精選11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9W 次

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特別是其中的說明文,更是常見,說明文是以說明爲主要表達方法的介紹事物、解釋事物的文體。要求使用一定的說明方法,如定義、分類、舉例、數據、圖表等。那要怎麼寫好這類型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精選11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精選11篇)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1

小學常見的有:舉例子、引資料、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

(1)舉例子

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子。

好處:使文章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更生動形象,讀者更明白,增強說服力。

(2)引資料

爲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可使說明更具說服力。引用資料的範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傳說,諺語俗語,詩詞句等。充當說明的內容或依據來說明、介紹事物。

好處:使文章更具說服力。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引用古詩:是說明文更具詩情畫意。

(3)作比較

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

好處: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

(4)列數字

爲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採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準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併力求近似。

好處: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依據。(用列數字的方法進行說明,既能準確客觀的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

(5)分類別

要說明事物的特徵,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運用分類說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別加以說明。

好處:條理清晰,一目瞭然。

(6)打比方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說明方法中的打比方與修辭手法種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

好處: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徵解說得確切具體、淺顯易懂。)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2

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學課程,是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學科。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1.設置懸念,激趣導入。例如在教《種瓜得豆》時,可以這樣導入:“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做到“種瓜得豆,種豆得瓜。”這靠的是什麼技術呢?下邊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種瓜得豆》,瞭解這種現代高科技知識。

之後,舉辦一個“種瓜得豆”新聞發佈會,爲了把“種瓜得豆”這個新聞發佈會開好,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這篇課文,爲“新聞發佈會”的順利召開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了起來,爲了知道種瓜得豆的奧祕,認真地閱讀起來。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的,在《種瓜得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介紹的有關現代轉基因技術科學知識,並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具體的圖像向學生展示現代轉基因科技的相關成果。

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深思:什麼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上是如何應用的?在醫學上又是怎麼應用的?通過這些情景和理由,引發學生對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瞭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瞭解說明策略,品析語言文字,提高能力

1.品出讀的趣味,整體感知。在教學生學習說明文時要能抓住要點,瞭解說明策略。在我們教師教研時,教師們也一致認爲必須關注這一要點。但仔細分析《新程標準》提到了“說明策略”,只是要求學生“瞭解”,並不是“理解”!顯然瞭解是較低要求,理解纔是高要求。

我們教師習慣地認爲,學說明文必須講說明策略,否則就沒有講透課文的特點,就沒有完成教學目標,不符合課標精神。這樣一來,原本就沒有情節故事和發散思維點的說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框。這樣的課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文章內容缺乏魅力,科學知識缺乏生命活力。

2.品讀語言文字。大部分說明文往往通過因果、連鎖、比較、分合等邏輯關係來構思組篇,揭示事物間聯繫規律,說明事物的特徵、理由等,結構嚴密,邏輯性強,既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範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重視語言的積累,這點在教學說明文時也不例外。

三、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係的嚴密。

在教學過程中,科普說明文除了要讓學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還要理順文章的寫作思路,領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之處,提高學生的書面寫作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四、進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實現科普讀物的課內外結合

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對我們來說曾經是那麼陌生、那麼神祕,作者運用打比方與舉例子的說明策略爲我們作了形象而生動的介紹,使我們在閱讀時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們在感嘆科學技術的神奇與偉大的同時,不得不佩服作者寫法之高明。

但由於篇目的限制,科普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爲了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適度地拓展是必要的。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相關的科學知識,如轉基因蔬菜、轉基因水稻。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3

一.讀爲基礎

語文知識是在靈活的課堂教學中被學生認知、吸收的,學生作爲課堂學習的主體,其閱讀感知能力是教學的關鍵。由於小學生對科普知識具有較大的認知差異,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

讀作爲語文學習的基礎,對於各個學段的教學都極爲重要。小學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之文學作品語言客觀嚴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反映科學術語較爲拗口,難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存在斷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地引導學生通過讀體會規範言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讀懂科學知識,讀準科學語言,讀透科學感悟。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以多種讀的方式充分認知文本。初讀整體感知文章大致內容,理清文章行文邏輯順序,如質疑—舉例論證—總結,精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徵,瞭解文章所使用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在整體回顧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品味語言準確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窺豹”的表達效果。

如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如何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間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以科學證據來肯定科學家的推斷,教師要注意進一步加深其對文本的語言的準確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如能否將說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詞語刪去,引導學生說出原因,體會刪去後文本意思的改變,從而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用詞嚴謹規範性的。

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文中語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說明方法。

二.思爲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說明文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直接通過文本閱讀獲得知識,忽視學生在文本感知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思考,可能進一步導致師生之間的知識落差。“所謂知識落差是指教師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

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優化教學過程,追求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在聽課中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另一方面要通過客觀分析學生的基礎現狀及接受能力,來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爲形象簡明。

教師應當在引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採用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如根據說明文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分爲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記敘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實用性說明文,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說明文、科普說明文爲主,學生通過嚴謹規範的語言獲得對說明形象的認知。

學生在品讀具有文學趣味的說明語言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當學生把握說明語言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對課外知識內容進行重新分解組合,從而提出其他問題,這就是動態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生成問題。

說明文教學過程中,由於小學生知識背景的差異,容易生成各種臨時性的動態問題,這種問題的生成恰巧是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結果。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及時補充科學知識,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的交流,讓學生能將文本教學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師生的思考極爲關鍵,教師的思考能夠爲預設教學提供基礎,學生的思考能夠爲教師的及時總結反思提供基礎,兩者之間互爲因果。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當進一步將新課標的理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課堂學習中獲得感性知識,與自身的背景知識進行雙向結合,真正地激發學生自身嚮往科學、熱愛科學的內部情感。

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地預設說明文教學。關注於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創新技能,有效地聯繫三維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的質疑,敢於正面教學目標的落差。

另一方面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帶領學生探究說明文中的科學價值,分清主次、重難點教授知識,切勿將說明文文本的字詞篇章知識、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一鍋燴,進而偏離說明文教學的初衷。

再者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課堂互動對話的方式,進行平等對話溝通,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說明文教學中真正地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成爲科學知識探究的小主人,教師成爲啓發點撥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導教學活動。

三.行爲反饋

說明文以科學知識爲基本內容,教學時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不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識重點,帶領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和語言文字,還應當將課內文本知識拓展遷移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掌握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舉一反三地對同類型的科普文章進行有效地解讀,爲自身的寫作技能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轉變已習得的知識爲實踐技能,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向壁壘中積極課外觀察、實驗操作、記錄數據、科學反饋的方式,開發利用說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4

一、瞭解文章的說明對象及其特徵

說明文從類型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事物說明文,一類是事理說明文。通常情況下說明文的標題往往就是課文說明的對象,比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這類說明文要求讀者在通覽全文,把握說明對象的基礎上,結合文本大致內容,深入理解和分析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徵。比如《中國石拱橋》先談中國石拱橋的一般特點,接着以趙州橋、盧溝橋爲具體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取得的輝煌成就。

文章在介紹趙州橋、盧溝橋時,處處強調了石拱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蘇州園林》一文。文章首先指出蘇州園林的特點: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此後分別從亭臺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方面對蘇州園林的共同點作具體解說。《大自然的語言》就是一篇事理性的說明文。文章向讀者闡明瞭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等。

二、理清說明文的條理結構

說明文必須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條理和人們對它的認識過程來安排層次,常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一般來說,說明事物的說明文大多采用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說明事理的說明文大多采用邏輯順序。

1.以空間爲序。例如《核舟記》,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先寫舟的中間部分,次寫船頭,最後寫船尾。再如《故宮博物院》一文就按照先總後分的順序,先概括說明故宮建築物的總體特徵,然後再具體介紹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御花園,而在介紹每一座建築物的時候,則又按照先外後內、先上後下的順序。這樣安排合乎人們觀察事物的習慣,是最合理的順序。

2.以時間的先後爲序。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以時間的先後爲序,介紹了我國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從書籍的雛形到甲骨文一直到現在的縮微圖書。

3.以邏輯關係爲序。例如《大自然的語言》,先介紹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接着便按照“緯度”“經度”“高下”“古今”的次序來說明物候現象出現的因素,採取的便是從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

分析說明文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說明層次的科學性和邏輯性。

三、瞭解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爲了把事物的特徵說清楚,或把事理闡述清楚,說明文往往採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作比較、摹狀貌等。恰當的說明方法能將深奧複雜的知識通俗化、簡單化,將抽象思辨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被說明的事物和要闡明的道理。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多種說明方法時,要着重使學生了解說明方法的特點,而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更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有效地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特徵,從而要求學生在習作中根據文章具體內容的說明需要,學會選用不同的說明方法。

四、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說明文語言的魅力表現在其準確、簡明、周密、生動、形象等方面。品析說明文語言在於其準確之美。如《中國石拱橋》課後練習提到“爲了準確地說明事物,說明文用語很講究分寸”,文章中“比較”“大約”“可能”“幾乎”“當時”等詞或表程度,或表推測,或表限定,刪換不得,突出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另外爲了更好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還要推敲詞語的意義,注意詞語運用的次序。

如《蘇州園林》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藝術”與“技術”有什麼區別?“藝術”與“技術”的順序能否顛倒?通常情況下“藝術”強調個人獨創性的活動,其效果能給人以審美愉悅,並且無法被複制;“技術”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度和手法,其效果是具有實際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複製。如果顛倒了“藝術”與“技術”的順序,就不足以說明設計者和匠師們的匠心了,蘇州園林的美也就無從談起了。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5

一、概括、提煉信息

概括選文(或選文中某一段)的說明對象,或給文章擬定標題,或概括全文或某段的說明內容。主要考查同學們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以及概括、提煉、篩選信息的能力。

常見誤區:不能對事物的特點進行準確的概括,詞不達意;不能全面概括,要點有遺漏。

糾誤策略:

1、說明對象的考查:因爲說明對象是說明類現代文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故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大部分文章標題就是說明對象;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如《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事理說明文需提煉出說明內容,模式如下:介紹了xx(對象)的xxx(現象、原理、規律等)(如《看雲識天氣》)

2、給文章擬標題,要體現簡明、新穎、概括的原則,一般爲說明對象或說明內容。

3、說明內容應是一句話,以句子的形式出現,往往在開頭或結尾,有的則需要概括歸納。

4、段意概括:先找中心句,一般在每段開頭,在段中或段末的很少;沒有中心句的,要抓關鍵詞句,摘要組合,結合全文認真提煉,不要有疑問代詞。

二、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用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下定義、列圖表、引用。同學們掌握的類型不能少於6種,作詮釋、摹狀貌一般不考查。

常見誤區:

1、書寫不認真不準確,混淆術語。如“打比方”寫成“比喻”等。

2、記混說明方法所起的作用。

3、用詞不準確。

糾誤策略:

1、牢記說明方法的名稱及所起的作用。

2、把說明方法所起的作用和說明對象的特徵結合起來,不能分開;概括特徵儘量用原文中的詞句。

3、說明對象的特徵一般在文章前半部分,比較長的需縮減、摘編或概括一下。

4、注意區分文體,是說明文的,就要寫“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不能寫成“比喻”“對比”等修辭手法。

三、語言

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是準確、嚴密、簡明,有些還較爲生動。

答題誤區:不能準確地對詞語的限制、修飾作用進行評析;忽略了關鍵性的話,如“體現了說明文語言具有準確性的特點”。

糾誤策略:類型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好在哪裏?)答題方式:用了“xx(加點字詞)”,說明了……,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類型2: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答題方式:

(1)表態:不能刪去。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大約”“可能”“左右”等詞表估計,“多”“有餘”等詞表數量。

(3)若刪去,原來……的意思就變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或:太絕對了)。

(4)“xx”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具有準確性、嚴密性的特點。

四、開放性試題

考查與選文有關的語言知識、文化知識的積累;考查同學們閱讀選文後獲得的感受、啓發、體會。具體的題型:如對選文的形式或某一部分內容,發表自己的看法;結合選文的某一部分內容展開聯想,或談談自己的看法或設想等。

答題誤區:不能緊密結合文章,任憑自己自由發揮;答題不全面。

糾誤策略:認真仔細,不要漏掉任何一點;另外,注意一些連詞,如“還有”“另外”“而且”等,它們提示我們有幾個答題點;結合實際,結合原文,調動知識儲備,按文章所介紹的事物的特徵去寫;能用文中的原話儘量用,不要再自己組織語言。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6

一、重要詞語理解法

從近幾年高考語文試卷來看,這裏所說的重要詞語,是指關鍵性的名詞概念,指代性詞語和關聯性詞語等幾種類型的詞語。對它們的把握應根據詞語所在的語言環境來作出合乎事理的推斷,準確理解該詞語的應有含義。

1、關鍵概念的理解。科技文中常常出現許多術語、概念,它們大多是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的面目出現,準確理解它們中間帶有關鍵性質的詞語,往往是理解和把握它所在文段甚至整篇文章重要信息的鑰匙。高考考查這類詞語,不是要求考生掌握它所在某專業領域中的規範性的定義,而是要求考生從語文角度能夠結合特定的語言環境,對它們作出具體而準確的理解,以體現出個人的語文能力。如2004年高考全國卷Ⅰ《人體幹細胞》的第一道選擇題就考查對“人類胚胎幹細胞”這一概念的解釋。

2、指代性詞語的理解。現代文閱讀非常強調對具體語言環境中代詞指代內容的理解,如果不能準確把握這些代詞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詞語,弄不清它的基本含義,那就說明還沒有讀懂文章。可以這樣說,對代詞或指代性或指代性詞語的考覈,能夠檢驗出考生的理解能力。

3、關聯性詞語的理解。說明文特別講究語言的準確性,關聯性詞語在文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在科技文中,關聯詞語揭示的,不僅有文章的內容與信息之間的聯繫,還包括文句之間的層次關係,就是說,它們以詞語的面目出現,而它們能具有的“能量”及能起的作用,常常超出句子之外,這是考生必須注意的。

二、重要語句理解法

什麼樣的句子纔是“重要的語句”?一般而言,科技文中的重要語句在內容上大多具有被一般語句所證明或解讀的特點。在文章中常是中心句,文段的起句與結句(或指首句或尾句),以及在文中起關鍵或關聯作用的句子。

怎樣才能迅速而有效地找出文中的重要語句並作出正確的理解呢?這要從兩個方面着手:一是弄清重要句子自身在語句構成方面的特徵;二是找出重要句子與相關句子之間的實質關係。具體說來,有以下四點:

1、找出句子的主幹。如果是單句,就要做句子結構分析,弄清其基本結構,在找出其主幹的同時,還要弄清主幹與其修飾限制成分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重要語句主幹能包含的內容,常常就是文段是不是全文的核心或主旨所在,修飾限制成分所表達的內容,則是對核心或主旨的闡釋與解說。

2、找出句子的重心。如果是複句,就要弄清楚分句間的層次關係,是總分關係、因果關係,還是轉折關係、遞進關係等,從而找出它的重心所在。

3、弄清句子的“管轄區域”。重要語句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在文章中能起的作用重要,甚至是關鍵性的,而且還處在重要或關鍵的位置上,它就在這特定的位置上將它的作用輻射到整個“轄區”。

4、分清句子的“鄰里關係”。在明確重要語句的轄區範圍的基礎上,聯繫句子所處的語言環境,進一步分辨出與其相鄰的上下句之間的意義聯繫,才能對該句的含義作出準確、全面的理解。另外,善於通過抓關鍵詞來理解全句的含意,也是一個簡捷有效的辦法。

三、歸納要點法

做好文章內容要點歸納和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是實現語文閱讀與鑑賞的重要手段,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達到這些目的:

1、抽取關鍵信息。

①注意句羣的中心句;

②抓住句羣的總領句和總結句,明確總領句、總結句與中心句的關係;

③藉助單、複句知識來領會關鍵詞語及關鍵句子的內容;

④捕捉關鍵的指代性語言,理解所指代的內容;

⑤藉助關聯詞來探求文段內容的重心。

2、注意過渡,照應的內容,對文章的理解要有整體性。

①利用過渡句對上下文的銜接作用,打通段與段之間的內容聯繫,使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完整統一;

②注意首尾照應,代詞照應和句子照應。

3、藉助以下簡單易懂的輔助辦法找到歸納中心思想的途徑:

①明確文體特點;

②洞悉標題含義;

③瞭解寫作背景;

④理解材料特點;

⑤抓住作者思路;

⑥捕捉關鍵語段。

以上所讀到的方法均爲要點式的提示。

四、分析概括觀點態度法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就要懂得去把握這種觀點態度是直露的還是含蓄的,直露的觀點態度在文章中許多顯眼的地方就能看出來:

①通過標題來體現;

②通過開篇的中心句來體現;

③通過反覆出現的提示性語句來體現;

④通過篇末的總結性的語句來體現;

⑤通過文中極富感情的抒情句來體現。

含蓄的觀點態度的把握難度就大一些,但是我們仍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把握:

①注意文章所表達內容的象徵意味;

②注意對文章中辭格運用的理解;

③注意文章使用的聯想和想象的手法;

④注意作者所處的時代特點和作者的人生經歷。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一定要注意對文章的整體進行分析;一定要懂得運用閱讀提要的閱讀方法對文章進行局部分析,進而通觀全文;一定要客觀公正地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不可以用自己的片面理解來代替作者的觀點,更不能迷信社會上已形成的某種所謂的正確觀點。

五、推斷和想象法

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第一,可以從文章內容的脈絡入手,着重分析文章內容之間的邏輯關係,注意文章潛在的內涵,把握文章內容能表達的深層意義。

第二,推斷和想象有三種情況:

①根據文章內容的全理推斷和想象;

②根據文章內容做合理且有度的引申性的推斷和想象;

③遊離文章內容的隨意性很強的推斷和想象。這樣,找出答案也就沒有太大的問題了。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7

首先,明確說明對象。

說明文主要介紹事物或闡述事物原理,明確了說明對象,才能準確地把握事物特徵。由於說明對象的不同,說明文包括事物性的說明文和事理性的說明文。一般說,事物性的說明文常從事物的形狀、性質、方位、構造、類別、功能等方面進行說明,事理性的說明文則常從概念、原理、成因、規律、聯繫等方面進行說明。

因此,在說明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區分說明文的類型,明確了說明文的類型才能較爲確切地去了解它是在說明什麼,從哪個方面進行說明的。事物性的說明文首先要通過閱讀來了解文章到底在說明什麼。對於事理性的說明文,則可通過閱讀搞清它究竟是在闡釋一個怎樣的事理。明確了說明的對象,就容易準確把握說明事物的特徵,也纔能有效提高說明文的閱讀效果和教學效果。

第二,把握事物的特徵。

所謂特徵,就是這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每種客觀事物都有它各自不同的特點,說明事物,就是要把事物獨自具有的特點說明白,不讓它同其他事物或類似的事物相混淆。把握了說明文中說明對象的特點,就獲得了某種知識。

第三,理清說明順序。

說明順序可以使說明的內容條理化。根據說明的目的和對象,一篇說明文或用時間順序,或用空間順序,或用邏輯順序,也可以以一種順序爲主,兼用其他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空間順序,特別要注意弄清空間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裏、大小、上下、前後、左右,以及東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邏輯順序,常以推理過程來表現,它可以從現象到本質、從性狀到用途、從原因到結果、從整體到部分、從主要到次要、從具體到概括等。

說明文中的說明順序是作者根據對說明對象的主次、因果、先後、上下、大小等的認識順序來作出的一種安排。採用什麼順序,主要取決於文章所說明對象的特點。合理安排說明順序,是爲了符合所說明事物的特點,以便說得清楚明白。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時間順序容易表示清楚。寫建築物的結構,離開空間順序很難讓讀者看清。說明事物採用邏輯順序,最能體現事物的內部聯繫。只有理清了說明順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徵,才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

第四,指出並理解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爲了把事物特徵說清楚,或者把事理闡述明白,必須有相應的.說明方法。說明的方法通常有舉例子、分類別、列數字、作比較、畫圖表、下定義、作詮釋、摹狀貌等。一篇說明文采用什麼樣的說明方法,是由說明的目的和說明對象的特徵決定的。在學習說明文時,要弄清各種說明方法的特點和作用,這樣才能較易理解文章要說明的事物的特點,準確理解文章的寫作目的。

最後,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準確,是說明文語言的基本特徵。寫說明文,如果不能用準確的語言解說事物、闡明事理,所介紹的知識就不能表達準確,甚至還可能使人產生誤解。準確性和多樣性、靈活性並不矛盾,多樣和靈活,必須以準確爲前提。在準確的前提下,文章可以用平實的語言說明,同時也可以用生動的語言來說明。

在明確了閱讀教學說明文應該解決的以上問題後,我們可以採用一篇帶幾篇教學法,即根據教學需要,把聯繫緊密或有相同之處的教材編成一組,統一安排,有的精講,有的略講,從而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同類文章。在教學過程中,把單元課文的共性與各篇課文的個性相結合,精讀與博覽相結合。這樣,不僅能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容量,有利於給學生傳遞更多的知識信息,而且引導學生從聯繫中學習知識,便於領會,易於記憶。

比如我在教學初二第一學期語文課本中的第三、第四這兩個說明文單元時,就是這樣教學的。第三單元的說明文是事物說明文,在教學這一單元的第一課《中國石拱橋》時,我就讓學生知道學習說明文應該首先了解說明對象及其特徵,再看文章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重點學習《中國石拱橋》後,我就放手讓學生以同樣的方法學習這一單元的其它課文:《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說“屏”》,因爲知道了應該樣學,學什麼,學生學起來就不盲目了。第四單元的說明文是事理說明文,我重點詳細地講解了《大自然的語言》後,接下來的《奇妙的克隆》、《恐龍無處不在》和《被壓扁的沙子》等課文,學生自讀後,我提出問題讓他們思考回答,對他們不能回答或回答不夠準確的問題我再逐一講解。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8

一、運用激發情趣的方法導入課文

倘若每節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鬆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如:教《蜘蛛》一課時,讓學生猜謎:“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單提飛來將。”謎面有趣簡單,學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兩個問題,蜘蛛以什麼爲生?它是怎樣吐絲的?因爲蜘蛛是學生所熟悉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快地調動起來了,連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也紛紛議論開了,課堂頓時輕鬆活躍起來了。我們一般都可以採用想象、聯想、列圖、猜謎和成語等較有情趣的方法來導入課文,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二、注意課堂教學的生髮,要開拓與課文有聯繫的知識

因爲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學生對學習說明文最厭煩的是老調重彈,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需我們教師喋喋不休!因此我們就可以採用生髮和拓寬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後,我們可以佈置學生查閱資料,在瞭解某種動植物習性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寫一篇與仿生學有關的科幻式小品文。學生的習作內容定會豐富多彩,趣味百出,內容可能近乎荒誕,但一定會妙趣橫生。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讀寫說明文的興趣,而且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並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三、課內教學與課外研究相結合

比如教《向沙漠進軍》這一課時,在課堂上可先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爲利”的主題,即以此作爲點,並印發《綠化沙漠開發沙漠》的通訊報道(《文匯報》1994年3月14日)作爲參考,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化害爲利”的重要性,進而指導學生課後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要求學生聯繫本地實際,以《談xx公害及治理》爲題,着重說明一至二種影響生活和生產的公害以及化害爲利的情況。由於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很合學生的口味,所以定會大大增加學生的主動性,令學生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四、結合課文、參照比較、開闊視野、啓迪思維

比如教《死海不死》這篇科技小品,讓學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變遷,使他們對海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後趁熱打鐵,印發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未來海底世界》(選自《中學生之友》)這篇融科學性、文藝性和趣味性爲一體的小品文與課文放在一起閱讀,在內容上與課文互爲補充,寫法上又可以參照比較,讓學生在學過的課文知識的基礎上,比較這類文章的異同,這樣不但能瞭解學生掌握課文知識的情況,而且對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培養能力,啓迪思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時,因所比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勝,這也就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從上述四點教法可以看出,它們在教學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筆者初步概括爲下列幾點:

第一,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這四種方法,都是以說明文的知識性、趣味性來激發學生興趣爲着眼點,這就要求教師對每篇說明文教學給予精心設計,巧妙構思。在結合講析說明順序——說明對象——說明方法的基礎上擴展教學內容。這樣既能提高學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讀寫的訓練效率,還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創造性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快樂。

第二,有利於養成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這四種方法是依據說明文的知識性、趣味性的特點而設計施教的,它能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做更好的發現:或把課內所學的知識用於新環境,形成能力;或者通過某種變式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既獲得課內知識,又領會怎樣獲得更新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9

1、從生活實際出發,讓說明文有用

如教學《看雲識天氣》時,這樣導入“古時候,沒有天氣預報,但古人卻能預知天氣。同學們猜一猜他們靠什麼幫忙?”學生頓時開動腦筋,最後不難得出:“可以藉助天象”。“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來認識其中的一個助手——雲。”引入課文後,讓學生通過列表瞭解雲與天氣的關係,之後小組討論確定答案。

當天的作業是——觀察天上的雲,預測明天的天氣!學生非常高興,趁機引導他們:“很快就學會知識的原因是作者用了很多特殊的說明方法,現在來認識它們。”於是,學生快樂地接受了很多有用的知識。

2、借用其它學科知識,讓說明文變形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的《被壓扁的沙子》是一篇邏輯性很強的文章,用語言敘述不太好懂。於是,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了數學的證明題格式和化學的方程式。

先讓學生找到斯石英的段落,慢讀兩遍,筆者將文字變成方程式,用方程式解釋“斯石英的變化過程”。

再讓學生讀最後幾段,又用證明題的形式把斯石英存在與恐龍滅絕的關係表達出來。

變形後的說明文使學生茅塞頓開、眼界大開:既學了知識又看懂了文章,還認識到學科之間的相互關係。

3、吸收其它文學形式,讓說明文出彩

文章由於目的不同,故而採取了不同的形式。吸收其它文學形式,有助於說明文的理解。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中,筆者適時引入了對聯的形式對比羅布泊的今夕,讓學生在閱讀後把下聯對出。只有熟悉課文才能有所獲得,於是學生積極閱讀,都想成爲對聯高手。

4、不斷進行寫作訓練,讓說明文迴歸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說明文教學當然離不開寫作練習。在八年級的教學中,筆者一直不斷地進行寫作練習,從說明局部到說明整體,一點點地練,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觀察——寫作的模式。學期中組織年級的作文競賽——《鐵七中的玫瑰花》,並將出色作文結集成冊,傳閱展示,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興趣。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10

一、創建情境,激發情感

興趣和愛好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各種教學情境,滲透的情感教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於這樣枯燥的說明文,我們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首先運用現代多媒體電腦爲學生播放有關大海的錄像,讓學生欣賞大海美麗的景色。

在一個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中,激發了學生對大海的探究的慾望,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接着,就及時激發學生的情感,設計問題:如果有機會想不想去看一下大海?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你心中的大海嗎?讓學生大膽想象,大膽猜測,教師再不失時機地表揚激勵學生。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二、朗讀品味,感受語言特質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擔心學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所以抓緊時間用來講解課文中所謂的知識點。這樣,只會剝奪學生主體參與的機會,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對字詞的敏感主要是讀出來的,所以如果教師能通過恰當的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領悟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準確和科學性,效果比單純地分析課文要好得多。在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所用的說明方法後,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3自然段,從讀中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並佈置朗讀任務:把特點通過讀表現出來。

由於之前學生對文章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有了初步直觀的認識。因此,學生在朗讀時已觸摸到文字的“溫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讀中。在學生朗讀時,我又巧妙地對語言特點進行點撥。隨後,我還通過讓學生同桌互讀、互評的方式,通過師生合作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質,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一個數字、一個舉例、一個比方,都在學生在朗讀中成爲他們對文字宣泄的載體。既讓學生感受了說明文語言的特質,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感。

三、比較品評,感知文體特點

說明文教學如何“識文辨體”,特級教師姜茗芳老師在執教《太陽》一課所用得“比較法”則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鑑的。課始,姜老師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斷,教師滿懷深情地朗誦了這段優美的文字後,讓學生暢談感受。然後讓學生自由朗讀感受文字的優美,同學們沉浸在文章優美的“畫面”中。如此品味,實則在學生心中樹立了一面鏡子。

接着,姜老師話鋒一轉:“那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太陽》,它的語言又會給我們什麼感覺呢?大家走進課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學生興致盎然地自由朗讀了課文之後不約而同地有了這樣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覺硬梆梆的,很單調。於是,姜老師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寫景散文,而《太陽》是一篇說明文,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姜老師開課即選了巴金的《海上日出》這樣的美文讓學生感受,通過與《太陽》的一番比較,引領學生髮現兩者在體式和風格上的明顯差異。我在教學《太陽》時,也採取了姜老師的方法,通過兩篇不同文體的閱讀,沒有說教,也沒有灌輸,不經意的安排中,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什麼是科學家,什麼是文學家;什麼是科學小品文,什麼叫真正的文學散文。

四、探究感悟,瞭解說明方法

說明文的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瞭解,更主要的是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學習,明白課文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介紹的,懂得如何閱讀這類文章,爲寫作這類文章打下基礎。因此,瞭解說明方法應是說明文教學的根本。《太陽》一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很多,有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把太陽遠、大、熱三個方面的特點及其與人類的密切關係等方面的知識,說得既通俗又具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在教學中,辨析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則需要聯繫所說明的事物特徵去感悟、品味。課堂上,我成功的扮演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引領學生探究、感悟,從語言文字中捕捉說明方法,瞭解說明方法。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課文哪些地方寫得不錯,就在那個地方打上一個五角星。”這些教學步驟與手段將枯燥的說明方法的學習融化在語言文字中。學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脈搏,將文中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及用詞準確的句子找出來,我隨機引導學生將說明方法提取出來,並由學生板書、小結。

五、迴歸整體,品味語言

讓學生在理解內容、弄清思路、明確說明方法的基礎上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通讀全文,也可選取比較經典的段落讀,讓學生邊讀邊找出具有說明文語言特點的字、詞、句等,加以賞析。以《海的顏色》爲例:作者經過觀察後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呢?請大家輕聲朗讀第9自然段,說說你的看法,然後引讀,揭示首尾呼應的寫法,聯繫上文體會它的好處。然後讓學生通讀全文,你發現這種說明文在寫法上還有什麼獨特之處?這個活動要預留出比較寬裕的時間,讓學生靜思默想,細細品味欣賞。

比如“關聯詞語”,在介紹渤海灣的海的顏色富於變化的時候,用了四個“因爲”使說明的層次分明;比如,在說明語言上,“可能”這樣的詞語使語言嚴密準確,讓人感受到作者科學嚴謹的態度……通過回顧整體,在說明文的知識學習和運用上,我們就可以達到“窺斑見豹”的效果。

六、有效拓展,學會表達

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書本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特點,適度拓展,創造性地設計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活用說明方法,提升語言的表達能力。從科學知識維度出發,從內容上關照,拓的是課本內容。通過實踐,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豐富更立體的感知。從語言學習緯度出發,發展語言。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篇11

一、嚴格按照要求,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說明文,關鍵是弄清說明文的教學目標。我認爲,說明文有兩類教學目標:

1、一般教學目標。即識字寫字、學句寫句、朗讀默讀、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等,這是教學任何一篇課文要實現的教學目標,教學說明文也不例外。

2、特殊教學目標。即學會閱讀、寫作說明文這種特殊的文體。課程標準對高年級的說明文教學提出如下明確要求:“閱讀說明文,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句話對說明文教學提出了兩點要求:一是抓住要點,二是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

“抓住要點”與課標在中年級提出的“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要求有近似之處,但要求更高一些,要分點說出全文的主要內容及分點說出某些段落的主要內容。因爲說明文大多是按若干要點組織文章思路的,抓住了要點,就抓住了文章的綱領。抓住了綱領,就大體把文章讀懂了,把文章的結構弄清楚了。

“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對於小學生來說,主要是瞭解“下定義”、“列數字”、“舉例子”、“分類別”、“作比較”等方法,並初步學會運用。

二、審視說明對象,整體感知課文

1、抓特徵的典型性。說明事物的文章,是爲了使人們瞭解某一事物的性質或發生發展的過程。作者怎樣才能把某一事物說得準確、清晰,讓人們瞭解它呢?抓住事物的特徵是一種主要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特徵,這是它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所以,只有抓住說明事物的特徵,才能使人們對某一事物獲得深刻的認識。

教學說明文,首先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後教師可啓發學生思考:文章的說明對象是什麼?出示之後就該引導學生分析作者是抓住事物的哪些特徵來說明事物的。可以直接揭示,也可以讓學生加修飾語揭示特徵。

如教《神奇的克隆》一課,可以把“神奇”作爲教學主線。在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悟的基礎上,“把握特徵的典型性”可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第一步,立足全文抓特徵,作者寫克隆,是抓住哪幾個部分表現克隆的“神奇”?第二步,學習克隆是什麼,引導學生抓住各段的要點,作者寫克隆的神奇,是抓住哪幾個要點寫的?第三步,讓學生自學其餘各段,抓住“神奇”體會克隆的意義。這樣自始至終圍繞事物特徵的典型性來教來學,學生既可以學會抓事物特徵的典型性,又可以把握文章的結構層次,還可以提高思維能力,掌握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可謂一舉四得。

2、抓結構的條理性。人們接受知識是按一定認識過程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而逐步深化的,說明文在結構方面就必然突出事物內在的條理性,以顯示事物之間存在的邏輯聯繫。言之有序,條理清晰,則體現了說明文的特徵。因此,分析說明文就要注意理清作者構思的邏輯順序把握文章的結構特色。

說明文的結構是作者運用語言材料說明事理的整個過程中所做的部署安排,但作者所用的材料不是隨意堆砌的,而是圍繞文章的中心按照一定的條理順序,有目的有步驟地組織起來的。就是說要層次清晰,言之有序。就其材料的結構組織來說,有的按時間順序,如《煙臺的海》等文;有的按空間順序,如《大自然的文字》等文;有的按邏輯順序,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等文;有些比較複雜的說明文,往往幾種形式綜合運用。

另外,分析文章結構,不僅要使學生清楚文章材料安排的先後順序,更重要的是要弄清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安排,其作用是什麼,深刻理解文章在結構安排上的科學性和邏輯性,真正把握說明文言之有序、條理清晰的結構特色。

三、深入研讀課文,體會文章特點

1、抓說明方法的多樣性。說明的方法是一篇說明文的表達技巧因素。常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有: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引資料、列圖表等。教學說明文,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弄清說明方法,掌握說明技巧,形式說明能力。

一篇說明文,往往靈活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在教學時要根據文章的特點,分清主次,着重分析在文章中佔主要地位的方法,探討其精妙所在。例如《麋鹿》可重點分析作比較、列數字的方法;《神奇的克隆》可以主要分析舉例子、作比較的方法等。

進行說明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能找出文章中採用了幾種說明方法上,更重要的是把特定的事物、特定的說明目的和相應的說明方法聯繫起來,探討文章爲什麼使用這種說明方法。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大量採用數據說明埃及金字塔的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既準確地反映了事物本身的情況,顯示了科學研究的嚴密性,又給人以翔實可信之感,還避免了抽象、浮泛以至於冗贅的說明。此外,還可引導學生探討怎樣綜合地運用多種說明方法,更好地說明事物,闡明事理。

2、抓說明語言的靈活性。說明文的語言,要求準確、嚴密、簡潔、明晰,並且要儘量生動形象,富於情趣。

準確、嚴密。說明文的語言最根本的特點是準確、嚴密,因爲只有用語準確嚴密才能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才能保證內容的科學性。例如《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隕石的水分比較少,而彗星本身大多是些大冰塊,含有豐富的水。也許是持續了數億年的彗星和隕石風暴,給兄弟倆送去了最初的水。”這裏運用了“大多”、“也許”、“數億年”等詞語,就準確嚴密地說明了火星上水可能的來源。

簡潔、明晰。無論是介紹浩瀚的宏觀天際,還是解釋纖細的微觀世界,欲清楚明白地述說古今中外之事物與事理,就要有簡潔、明晰的語言。如《學與問》一文,作者在總結觀點時,用了“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用語簡潔、明晰,使讀者對文章的觀點有了清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