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通用24篇)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通用24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1W 次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也可以是聽課、讀書時所作的記錄。想看看大家都在寫什麼樣的隨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歡迎大家分享。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通用24篇)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

年輕人出外遠行,弄得母親忙上忙下,爲他準備這,爲他準備那。

臨行前,母親還放心不下,問年輕人:“遠行的東西都準備齊了嗎?”

而父親說:“這些東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準備好一顆心。孩子,你準備好了一顆遠行的心嗎?”

年輕人看着父親的眼睛,堅定地點了點頭。

“爹這就放心了。好了,孩子,現在你可以出發了。”父親用有力的手,拍了拍年輕人的肩膀。

年輕人在遠行的途中,路過一個村莊,見一個老人坐在房檐下,微閉着眼睛,臉上露出微微的笑容。年輕人走過去,問老人在做什麼?老人說,他正在遠行。年輕人說,坐在這裏怎麼是遠行呢?老人說,回憶不是一種遠行嗎?

年輕人穿過村莊,經過一個小鎮,他見一位少年倚立在窗前,癡癡地望着遠方。年輕人問少年在做什麼?少年說,他正在遠行。年輕人說,站在這裏怎麼是遠行呢?少年說,嚮往不是一種遠行嗎?

世界上最遠的遠行,不在足下,而是馳騁的思想和靈魂。

年輕人躊躇滿志,要去遠方實現他的夢想。

臨行前,父親爲他準備了一袋乾糧,要他帶在路上吃。年輕人不屑地說,一袋乾糧,頂多吃幾天,幾天後呢?他要走的路很長,一袋乾糧根本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在路上獲得食物,就是爲他準備再多的乾糧,也會餓死在路上。

而父親告訴他,這袋乾糧當然不能爲他一路充飢,但至少可以爲他贏得時間,贏得在路上獲取食物的時間。

年輕人出門時,默默地帶上了父親爲他準備的一袋乾糧。也許,他從父親的話裏,領悟了一個道理:成功需要勇氣,需要信心,需要能力,但更需要時間來作保障。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2

陸游《老學庵筆記》裏有一則很有趣的故事:“呂周輔言:東坡先生與黃門公南遷,相遇於梧、藤間。道旁有鬻湯餅者,共買食之,粗惡不可食。黃門置箸而嘆,東坡已盡之矣。徐謂黃門曰:‘九三郎,爾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在面對顛沛流離的人生憂患時,蘇軾以豁達淡泊的心態樂觀地面對生活,從容而不急進,自如而不強求,穩重而不浮躁,堅韌而不墮落,而黃庭堅卻以消沉悲觀的態度對待生活,看到的是處處蒼涼,烏雲密佈,陷入痛苦的深淵中,難以自撥。

古語云:“心悅則物美,心悲則事哀”,人生一切境由心生,心態決定人生的態度,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能使人獲得一種靈魂上的昇華。從蘇軾身上,我們品味到恬淡也是一種智慧。智慧的人生,就在於能夠理智地取捨,恬淡地保持一顆平常心,得意淡然,失意坦然,正如諸葛亮所說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姿態;洪應明所說的“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愜意;他所說的“隨遇而安,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灑脫;朱熹所說的:“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品節詳明德性堅定”的隨和。

唐朝的郭子儀,一生仕途得意失意交加,在朝廷裏多次被奸臣讒言陷害,丟官回鄉,他沒有變得一蹶不振,而是“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春風拂面時,它釋然一笑;冬雪飄零時,它付之一片淡淡的漣漪。與平常一樣樂天開朗、坦坦蕩蕩,生活得寧靜從容,這是一種胸懷。

一代學者陶淵明,在人生的低谷期也沒有沮喪彷徨,而是憑着睿智的操守、光風霽月的品格、物我皆忘的狀態,在失意時不爲五斗米折腰,慎獨而不趨炎附勢,把心融于山水,把情寄於自然,恬淡地超然世俗。擁有如此健康的心境,人生道路上縱使有千山荊棘萬種陷阱,還有什麼不能安渡的呢?

“芝蘭生於深林,不以無人而不勞;君子修道立德,不爲窘困而改節。”淡泊是對生命的一種珍視,是對人生的一種堅守;它不慕名利,遠離喧囂和誘惑,律己寬人,謹慎執着,永葆人性本色。人生在世,求恬淡二字,不亦樂乎?能夠擁有恬淡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至美。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3

在這個世界上,凡事不可能一帆風順,事事如意,總會有煩惱和憂愁。

隨緣是一種進取,是智者的行爲,愚者的藉口。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隨是一種達觀,是一種灑脫,是一份人生的成熟,一份人情的練達。

世間萬事萬物皆有相遇、相隨、相樂的可能性。有可能即有緣,沒可能即無緣。緣,無處不有,無時不在。

常言說,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緣,有聚有散,有始有終。緣是一種存在,是一個過程。

人生有所求,求而得之,我之所喜;求而不得,我亦無憂。苦樂隨緣,得失隨緣,以“人世”的態度去耕耘,以“出世”的態度去收穫,這就是隨緣人生的最高境界。

隨緣,是一種胸懷,是一種成熟,是對自我內心的一種自信和把握。隨緣,是對現實正確、清醒的認識,是對人生徹悟之後的精神自由。

擁有一份隨緣之心,就會發現,天空中無論是陰雲密佈,還是陽光燦爛;生活的道路上無論是坎坷還是暢達,心中總是會擁有一份平靜和恬淡。

隨緣,不是隨便,不是無所作爲,馬虎行事, 也不是消極等待,即做好自己的本分, 盡到自己的責任,對任何人、任何事決不敷衍, 而是誠心誠意,不逃避問題,不畏懼困難。

萍水相逢是緣,邂逅相遇也是緣。佛說每一個照面都是千年修來的緣。人的一生是因緣而來,隨緣而合。因爲有緣我們相見,似曾相識在久遠;因爲無緣蒼茫人海中我們擦肩而過;因爲有緣有情人終成眷屬,因爲無緣朝昔相處卻形同陌路。

生命,緣起緣落,緣生緣滅,錯過的機緣不會再來,來的機緣不會從復。因爲機緣錯過,美好的姻緣也只能是有緣無分;因爲錯過機緣,美麗的風景也會黯然失色。

緣在舉手投足間,緣似浮雲自在飄渺。

沒有愛的人,你跟他談愛,他搖頭;

沒有錢的人,你跟他談花錢的快感,他沉默不語;

沒有當過官的人,你跟他談權力,他自作高雅,甚至不屑一顧;

沒有得過病的人,你跟隨他談藥,他笑你苦;

沒有在死亡線上爭扎過的人,你跟他談戰友情生死戀,他聽後微微一笑就全忘了;

你跟一個不懂音樂的人談1234567,他說:是手機還是座機。

人與人交往貴在緣份,緣份不到,什麼也不到,說話半句多。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是古人對隨緣的一種很好的闡釋。

放得下寵辱,放得下得失,即是閒適自在。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該做事時踏實做事,不妄求於前,不追念與後,從容平淡,豁達樂觀,擇善而行。

苦樂隨緣,得失隨緣,必是智慧的人生,必是有意義的人生。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4

生活是一本書,善於讀這本書的人,都會從中獲得啓示;生活是一扇門,善於開啓這扇門的人,都會從中找到幸福;生活是一道題,善於解這道題的人,都會從中積累經驗。我們在社會上生活,社會中的人各不相同:有狡猾的、有老實的、有邪惡的、也有熱情的,所以我們需要識別的智慧。

有一次,我跟媽媽說好之後,獨自騎自行車去找爸爸玩。溫暖的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星星點點灑在我身上,和煦的微風吹過。“啊,好舒服!”我情不自禁的感嘆着,快樂地向前騎。不經意間,回頭看到後面有一個人緊跟着我,他一看到我在看他,連忙迴避我的目光,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但是我一前進,他又緊緊跟隨着。“哎呀,這不會就是電視上說的人販子吧?”我一驚,在心裏嘀咕着。於是我加快了速度,飛快地向前騎着。一轉眼就騎進了醫院的大門,朝爸爸所在的外科樓騎去。回頭一看,好傢伙,還跟着呢!我想,在醫院我認識那麼多人,隨便找個人就能把你嚇得屁滾尿流。這不,迎面走來了周阿姨。“媽媽!”我朝着她大叫一聲,撲向她懷裏。周阿姨摟着我,莫名其妙。我再回頭一看,那人果然灰溜溜地跑了。我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周阿姨,她微笑着摸摸我的頭就走了。哈哈,虛驚一場!

智慧是幫我們走向成功的源泉,但是也有可能把人引入歧途。用一顆善良的心去發揮我們的智慧,它就是幫你我們走向輝煌的鑰匙;用一顆醜陋的心去施展你我們的智慧,它就成了通向地獄大門的幽徑。

生活需要智慧,讓我們用智慧把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5

我學會用鍵盤“噼噼啪啪”敲打出文字的時候,我已過而立之年,不敢確信我的文字能發表在報刊雜誌上。我常常做着一個作家的夢,希望有朝一日我的文字可以變成報刊雜誌上的鉛字。

但是,我只有中專文化,上學時,語文成績一般,中專畢業後,爲了生存,我輾轉在各個城市,書籍已被擱淺多年。如果,從現在開始,我堅持寫作,能夠成功嗎?對此,我有些膽怯,有些猶豫。

那段日子,我常常獨自走到離家不遠的東江河畔,希望奔流不息的東江水可以喚起我的靈感,給我追逐夢想的勇氣。有一天,我看到一個男孩,扒在堤岸上,一動也不動——他在觀察一隻蝸牛。蝸牛爬行的速度那麼慢,樣子還難看,有什麼好觀察的呢?雖心有疑問,但我沒有冒然打斷男孩的舉動,輕輕地走開了。當我順原路返回的時候,我又遇到了男孩。出人意料的是,男孩在歡呼雀躍。

“你爲什麼那麼高興?”我很好奇。

“蝸牛真是太偉大了,”男孩一臉的笑,指着蝸牛說,“從今天早上到下午,它居然爬行了五米多遠,兩米多寬的水渠都沒能夠阻擋住它。”

我頓時醍醐灌頂。那以後,我努力學習,堅持寫作,堅定了作家夢。雖然,寫作之初,投稿出去的上百篇文章,都石沉大海,杳無音訊,但我絲毫都沒有氣餒。在熬過一個年頭之後,我寫的《要生存,先做一株小草》終於發表在了《職教與就業》雜誌上。我的文字終於變成了雜誌裏的鉛字,我找到了寫作的樂趣,寫作也變得得心應手。此後,發表在報刊雜誌的文章越來越多,還出版了專集。

我不敢肯定我能夠成爲一個著名作家,但是,每當我在寫作路上陷入困境,想要動搖夢想的時候,我就會想起那隻慢慢爬行的蝸牛,因爲它告訴了我一個道理——不管速度是多麼的慢,只要堅持前行,總是會進步,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出現,再寬再難的溝坎都阻擋不了。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6

宇飛(我的女兒)的單位組織旅遊,允許帶家屬。於是我就有幸成了這個四十三人的旅遊大團中的一員。當然,這個旅遊團絕非一般的旅遊團隊可比,因爲這個團是國家環保總局宣教中心組織的,所以她有地方相關機構負責人的全程陪同和各地的盛情的款待,行程也是安排得十分周密細緻的。

七天的行程中,除了一個總導遊小姜之外,每到一地都要有一名新的導遊爲我們服務。這些導遊有男有女,都很年輕,都能說善講,但是性格、心計則大不相同。其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站——武夷山的導遊小張。我對她印象深刻的原因即非是她的相貌,也不是她的才華,而是她非同一般的心計。

小張是個二十六七(估計)歲的姑娘,中等身材,體形苗條,相貌平平。剛見到她時,她除了表現出格外的友好、熱情和職業的能說會道之外,還十分誠懇地說:“我的家就在山腳下,離你們的住地很近很近的,如果有時間你們一定要到我家做客,看一看武夷山的田園風光噢”。

豪華的客車上,小張不時地介紹着旅遊景點,其中也夾雜着一些讓男士們開心的半黃不黃的幽默或者笑話,很能刺激人們的神經。漸漸地,人們對小張產生了好感,甚至有了一種信任。

小張帶團的第二天下午,我們進行武夷山最後一項活動——爬天遊峯。客車出了賓館,小張說:“今天太陽好大好大啊,外面曬死人了,現在去爬山會出好多好多的汗,大家會吃不消的,那麼,就請各位到我家做客好嗎?”大熱的天,人家又是盛情邀請,誰能說不好呢。

小張的家就在武夷山市三姑度假村。

這是新建起來的幾排樓房,樓房的東面、南面都是高大的建築物,西面是一條瘦小的溪流,過去溪流就是屬於武夷山脈的巍巍的高山。北面遠處是山,近處正在開發。小張的母親說,她們原本都是當地的農民,因爲政府徵用了她們的土地,就做爲補償把這個四層的樓房給了他們。

一樓是一個寬敞的大廳,南北都是寬闊的大門。靠近東牆北牆堆放着大量的茶葉、靈芝、蘑菇等土特產品。

說來也奇,只一會兒的功夫,古樸的竹茶几、竹凳就已經擺放得井井有條,四十多人很快就被安排着很舒服地就座了。

茶是武夷山的拳頭產品,待客沒茶不行。不一會,一壺壺飄着香氣的茶水就倒進了我們面前那小巧的茶盅。

這次輪到小張的嫂子上場了,這是一個比小張大不了多少,但模樣清秀的青年女子。她最大的特點就是說話的時候嘴巴張得特別大,我想可能是因爲說普通話費勁的緣故吧。她一面泡茶一面滔滔不絕地爲我們講述着武夷山的“大紅袍”,她們家茶山上的“鐵觀音”,還有什麼“管家婆”。她在客廳的中央頭頭是道地講着茶經,她的婆婆則在我們這一側不時地介紹一番她們家“直接採摘”的山貨。

正當嫂子講得口乾舌燥,人們有些倦怠的時候,小張的父親端着一個熱氣騰騰的盆子下了樓,於是小張又給每位發了個小碗,盛上了剛剛做好的紅蘑燉雞。吃上一口,味道確實極好。

茶也喝了,蘑菇也嚐了。還說什麼呢,掏錢買吧。於是那些與市面沒有什麼兩樣的茶葉、蘑菇就以不匪的價格大包小盒地進入了我們這些熱心遊客的手中。我估摸了一下,那一次小張家總該有幾千元的進帳吧。

一家人,經營有方,配合默契,我想導演應該就是小張。拉着遊客去購物,然後掙商家的提成,這是時下游客最討厭的事情。可是我們的小張竟能把遊客拉到她的家中,讓遊客們心甘情願地掏錢買她們家的東西,誰能說她不聰明呢?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7

記得,在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個男生經常被老師罵,罵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愛玩小聰明‘’小時候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隨着時間的推移,漸漸長大的我,好像對這句話,有點懵懵懂懂的意思,越來越覺得這句話也是在講我,那年我18歲剛剛高中畢業,經別人介紹去一家咖啡店工作,去了大概也就兩三個月的時間,經理讓我去幫助買一盒裝糖果的空盒子,價格記不太清楚了,但是,我自作’聰明’只是記得多報了價格,經理說:買一盒帶糖的盒子也不過如此,她婉轉的告訴我給退掉,這件事就這麼過去了,買糖盒子是小事,選着店長是大事,後來給我介紹工作的那個熟人,對我說:因你的一個‘小聰明’你失去了一個做店長得機會,經理非常看好你,這兩個月,讓你去買糖盒子是在考試你,可是你?

我恍然大悟,因自己一個小小的聰明失去了一個當店長的機會,這件事一直都在影響着我,做任何事一定要誠實,不能玩‘小聰明’了。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知識和閱歷的增加,我看了很多書籍,其中影響我最深的是《聖經》記載的,有一大篇文章,是智慧篇,後來我就從書中悟道,小聰明是來自自己,自以爲是,是不能見到陽光的,而智慧是隨便拿到陽光下暴曬,就不會猥瑣的,這件糖果盒事件一直在驚醒着我,陪伴着我,使我不做無理和含羞之事,智慧來只書本,外界給予的能量,使我的內心日趨強大,強大到隨時都能出來暴曬,曬的發光,曬得透亮,曬得我朋友遍天下,曬得我喜樂,曬得我平安,曬得我心無雜念!智慧也將陪伴我繼續走下去!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8

早起。在這美好的人間四月天,彷彿多睡一秒,也是辜負了韶光。信步來到校園,離本次月考開考時間還有一小段距離。就到廣場東邊月季花壇那裏轉轉吧,我在心裏思謀着。

桂子們泛着一層白色的暈,彷彿最微小的青芒,一粒粒股掌着,結結實實地攢在青中隱紅的葉間,讓人忽而想念去年秋天醉人的芬芳。

晚櫻們,也露出了粉色的笑臉,個個花枝招展,像活潑俏麗的一羣初長成的女孩,在張望着玩伴的到來。

月季們,抽出了嫩綠淺褐的枝條,粗壯肥碩。想起小時候,每到春天,我們去田野裏挑野菜,看到泛青的野薔薇的嫩莖,是無論如何都要掐一段,剝了皮,放到嘴裏咀嚼一番的。有點清香,有點草氣,有點微甜。如今,這花壇裏的月季嫩莖要水潤得多,但早已沒有想吃它們一口的半點慾望,甚至連想也不曾想到過。

許久以來,我能根據它們葉子顏色的深淺分辨出,哪些花朵深紅,哪些白色,哪些黃色,哪幾株是珍貴的淺綠。我曾經也這樣觀察過某個街頭的梅花,某個路段的晚櫻,無一例外,他們莖葉的顏色跟後來花朵的顏色總是能保持高度一致的。

就這樣,一邊思忖,一邊在肥嫩的葉子中間搜尋着花蕾,這第一蓬的花蕾也是營養最豐富的,個個飽滿鮮嫩。忽而,我的眼睛,觸碰到了一朵特別的花蕾,那嫩綠紅褐相間的顏色,那飽滿挺立的形態,都讓我對它多看了幾眼。但,看着看着,我就看出了其中的奧祕。原來,這花蕾,竟是一條蟲子!只見它蜷縮着身子,緊緊地伏在月季花的嫩莖上,簡直太迷惑人了;要不是看見它長着褐紅色的觸角,簡直要被它矇騙了。此時,縱使心裏有許多紛擾的思緒,但考慮到開考時間的因素,我當即選擇了離開,並沒有打擾它的清夢。

接下來的一整天,都被各種事務塞滿,腦子裏似是徹底刪除了早晨的圖景。直到晚上放學,從樓上下來,途徑廣場花壇,我才又想起了它,不禁走過去。仔細地找了找,這懶惰的胖子,居然並沒有跑多遠,但附近的葉子們,早已經是滿目瘡痍了,彷彿蠶食桑葉。這下,我可不能原諒它了。你是生命,月季花更是。於是,我撿了一小截枯樹枝兒,小心地將這條自以爲智慧的蟲子,強行地搬了家。我挑着蟲子,小心翼翼地挪移着腳步,我給它搬進香樟樹下的韭葉蘭那裏了。

自然界有太多這樣聰明的蟲子了。某次,我在家裏的進門把手邊上,竟發現黏着一小片乾枯樹葉,正想用手給它撿起來扔掉,卻發現它正顫顫地在動!再近前,居然是一隻蝴蝶!心裏一驚,猜測它是否就是傳說中的枯葉蝶。拍圖問了度娘,果然是。

其實,小學時的生物課上,就知道蟲子們這樣的情形,叫做擬態。這大自然的智慧,早被人類借鑑,創造了仿生學,有着廣泛的應用性。比如軍人的迷彩服,再比如直升飛機,都是受到自然智慧啓發的最直接產物。

但我今天,重點並不是想說這些,這似乎也不是我的專業研究範疇。我只想說,我大清早就把這個擬態蟲子的圖片,發到我家裏幾十口人的微信羣,並且配了一句話——“早起的鳥兒”;但,直到晚上,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對此圖文發表任何評價。於是,下班坐在公交車上,我忍不住啓發大家,並用紅筆對隱匿在月季花梗上的那隻蟲子作了圈點,並直白地告訴大家,這朵月季花上有隻蟲子。此時,才見妹妹和表妹們在羣裏慢悠悠地應了一聲“哦”。

由此,我想,是大家太過忙碌忽略了生活,還是早已因各種瑣碎,喪失了童心童趣呢?這纔是本文我要說的重點。

經常有家長(包括妹妹和表妹們)問我,孩子作文該怎麼寫啊?又要讀哪些課外書啊?我每次都對他們說,生活無處不語文,自然勝過教科書。在這生機盎然的春天,如果帶着孩子對一棵樹、一朵花、一株草作跟蹤觀察,讓孩子們感知生命的張力,他們又怎麼會產生出對學習、生活乃至生命的厭倦呢?當孩子能讀懂自然的智慧,他們又何愁寫作沒有素材?當孩子學會了感悟生命,又怎麼會擔心他們思想貧弱,心智低幼呢?

然而,現實是什麼呢?孩子們平時總是淪陷在刷題刷題再刷題,早晨車送,晚上車接,中午亦如是;週末呢,又不斷奔波於各種課外輔導機構。他們早已不接地氣,又何來機會親近自然?家長們美其名曰,一切都是爲了孩子。於是,孩子們不光遠離了自然,更遠離了生活,甚至漠視生命。有的孩子從來沒有參與過家務,甚至不知道父母的職業,更不瞭解父母工作的性質,更遑論父母的年紀和生日。孩子們唯一的屬性,就是學習的能手;因爲家長一心只要孩子當學霸,或者也可以說要把孩子打造成全能型造分機器。爲了達成此項目標,孩子,可以沒有情感發育,也可以不關注思維發展,更不要他們去體察世界、感知生命、體驗美感。

殊不知,法布爾一生就用來看蟲子,因此寫了三十卷本的蟲子之書——《昆蟲記》。牛頓就是在蘋果樹下,發現了萬有引力。而瓦特正是受水開頂起壺蓋的啓發,發明了蒸汽機……假如,孩子們既沒有了自然的恩賜,又不曾有生活的體驗,更不曾有時間來多讀幾本書,甚至連與家庭其他成員(包括親戚)見面、交流的機會都被剝奪了,那麼,我們的孩子,跟生活在真空裏,又有什麼兩樣呢?

但,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即便在真空裏,有的孩子厭學了,或者乾脆不學了;有的,偷打遊戲成癮;有的,悄悄戀愛了;有的,直接在校園裏人羣中,就公然做出親暱之舉了。有的玩起了離家出走,有的出現了心理問題;有的有不同程度的自殘行爲,有的徹底走上不歸路……而更多的,就像這隻慵懶地攀附在月季花莖葉上的彩色蟲子,混跡於同學的隊伍裏,每天都按時上學、按時放學,假裝勤奮學習,然而成績平平、視野短視、思維淺表,更糟糕的是笑容難得,表情木訥。

設若,孩子們真的能被當作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來對待,就該讓他們去大自然裏感受四季的變換,讓他們有時間、有興致去關注一隻蟲子的生存狀態;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家庭或社區生活,以此促進他們對現實世界的真切體驗與感受。他們也可以被接受平凡,也可以被允許普通,就像花壇裏,有五顏六色的花朵,就像森林裏有高低錯落的樹木,就像草甸裏有參差不齊的綠色。與此同時,孩子們或許也就能夠快樂地生活着,自在地學習着,自覺地奮鬥着,勇敢地合作着,假如這一切,真的就實現了,那該是一番怎樣的美景?

我期待着,孩子們的春天,或者說教育的春天,能被一隻蟲子的智慧喚醒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9

在非洲廣袤的草原上,生存着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獵豹。獵豹因爲它高超的捕獵技巧和風馳電掣般的奔跑在大多數人的眼中是速度與力量,強悍與勇猛的代名詞。但是,真正深入瞭解獵豹生活之後,人們發現事實和固有觀念大相徑庭。

在塞倫蓋蒂大草原上,60%的獵物都是獵豹捉的,但是隻有很少一點能讓獵豹享用。鬣狗,野狗,禿鷲,甚至狐狸只要數量達到幾隻,獵豹就不得不放棄辛辛苦苦捕到的獵物立刻離開,一隻獅子甚至能趕走一羣獵豹,而事實上獵豹在狩獵時,需要潛近獵物周圍大概40多米的地方發起衝擊,纔能有較高的勝算,一旦在一定的時間追不上獵物時,它會放棄就快到手的獵物。

人們困惑了,看起來似乎勇猛強悍的獵豹爲什麼竟然如此怯懦、膽小?動物學家給出了答案,原來整個獵豹的身體,在千百年的進化中逐漸趨於爲高速奔跑而生長。獵豹身體沒有一點贅肉,獵豹的頭部爲了高速奔跑減少阻力而長得很小,而且骨骼很輕,其牙齒就沒有大型貓科動物的力量,從而導致它只能捕捉羚羊這類小型的食草動物。而獵豹的高速帶來的後果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爲速度太快,身體溫度快速上升。當上升到一定水平時獵豹必須停止奔跑,不然就會因爲體溫太高而致命,這就是爲什麼它會放棄就快到手的獵物的原因;另一方面因爲必須高速捕獵,一旦受傷,就必死無疑——它精幹的身體沒有贅肉,不等恢復到可以捕獵的時日就已經餓死了,所以它才選擇將捕到的獵物拱手讓出。

看來獵豹放棄到手的獵物,並不是怯懦,而是一種保護自己的一種生存智慧,正是因爲懂得放棄,獵豹才得以綿延生息,歷久不敗。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同樣可能會面臨成果與危險之間的選擇,有時我們也需要學習獵豹這種放棄的生存智慧。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0

真正的智慧是接納,外不起分別,內不生對立;不與天鬥,不與人爭,不和自己鬧彆扭。我反覆在白紙上寫下這些字句。像催眠一般,試圖潛移默化將這些的揉進自己的骨子裏。然而,所持的境界仍離這太遠。

尚有悟性,不至於太過愚鈍。我安慰自己。

我的血液裏還有太多叛逆,時間的流逝未能讓我擁有自己想要的平和。我無意去放大那些被我視爲生命中轉折的關檻,每個人活着,在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會有這樣那樣的事。就如同大學的時候會因爲幾分之差沒考過某本證書而悲傷不已,現在想想,那本證書不考也罷,與自己的職業方向已相差太遠。可是當初,我那麼放大一次考試失利帶給我的負面影響。所以,或許每個人此刻煩惱不已的當下,都只是未來能雲淡風輕談起的曾經。

不由得自嘲笑了一下。此刻我這麼理性打下這些字,彷彿自己有足夠睿智去應對生活中的一切。其實不然,我就是特別愚鈍的那個,作繭自縛,故步之封,杞人憂天。所幸的是,我有很強大的自我周全的力量。當我放下那些情緒和瑣碎的浮躁,我可以這樣理性去思考,給自己向上的力量,好似蔓藤,努力往上衍生,朝着光的方向。

我做很多讓自己充實的事情。讓自己的生活脫離膚淺和狹隘,向着我自以爲是的詩意裏邁進。閱讀,寫詩,舞蹈,瑜伽,偶爾拍照。拍些小風景,或是給別人噹噹模特。這些讓我賦予熱情的事物,可以促使我暫時忘卻庸俗的世俗,投身到對生活的熱情裏。我要當一個優雅的女子,自信並且活得精緻,沒有什麼可以壓制我追求美好的決心。我像個彈簧一樣,身軀在生活既成的框架裏束縛着,心卻像翱翔的雁一樣,自由自在。是的,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

可是,有再多期待的力量,行走的勇氣,有時在現實面前,也是以卵擊石。這麼忙碌的節奏,我有時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可我享受這個過程。只是,一個不小心,在某個失眠的夜晚,我會無力的發現內心巨大的黑洞並非外在的形式所能填補。或許太深遠的目光,望向生活前進的道路時,反而會有太多奢求。可我爲什麼有這麼多奢求。起心動念,所有煩惱皆由心而生,爲什麼我明明懂的,卻又什麼都不明白。我不想當弱者,以孱弱的姿態匍匐在生活的道路上。爲什麼要憂傷?如果內心足夠純粹,就可以壓制那些徒增的欲求,清靜無爲,我該擁有這般沉靜的力量。

我想,我還是更適合一個人靜默。靈魂像是一個離羣索居的牧人,遊蕩在荒無人煙的曠野。都說君子之交淡若水。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太深,太過頻繁,便容易衍生出矛盾。與任何人保有一個安全的距離,可以讓自己的心有足夠的安定。我使終是個太容易受外界影響的女子。柔軟的心境似乎一陣秋風,幾片落葉就可以輕易撩起,恍神的剎那彷彿已隔了幾世。於是,耳邊又響起那句話:

真正的智慧是接納,外不起分別,內不生對立;不與天鬥,不與人爭,不和自己鬧彆扭。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1

對於生命的來源,我們應當要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有情的生命並不是父母生育那一天才開始存在,因爲生命是無始無終的,它是久遠劫以來就存在着。可是,普通人只能感受到今生的存在,卻不明白有前生、也有後世。我們能得人身,說明在過去世中積累了做人的善業。身爲人類中的一員,每個人又各各不同,有男女、貧富、聰明與愚癡等等方面的差別,這些都與我們前生所造的善惡業有關係。所以,雖然同樣都是人,因爲過去造業不同,致使今生每個人的生活環境不同,人生的追求也有所不同。比如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農夫,經濟落後,缺乏文化,在這種環境中,大多數的人都是在極其簡陋的生活環境中度過一生。而生活在大都市裏的人們,各種資生條件相對比較優越,他們的生活方式更呈多樣化,對人生的看法及人生的價值觀念各各不同。 在人生的追求中,怎樣生活纔是最真實、最有價值呢?以佛法的觀點來看,只有按照佛法的道理去生活,纔是最有價值的。因爲,比較世間的各種道理,佛法的道理是最究竟的;我們只有按照最究竟的道理去生活,生活纔會最真實、最有意義。如果我們不明白生活的道理,只是盲目地生活,那同禽獸又有什麼區別呢?

現在社會上,有種說法,即做好人吃虧,易受人欺負。原因就是人的貪、嗔、癡心日益加劇。比如在家庭裏,兄弟姐妹長大了都鬧着要分家,做父母的雖然一心想使大家和睦相處,卻無能爲力。因爲每個人考慮的都是自己的小圈子利益,而不願多爲別人着想。

在古代,以儒家思想爲傳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吃飯很有規矩。首先,坐座位,先長輩、後晚輩。吃飯時,如果長輩沒有吃,晚輩是不敢先吃的。有了這樣的規矩,一家人才容易上敬下和,和睦相處。而我們現代人的家庭,別說一家人很有規矩地坐在一起吃頓飯,就是不講規矩一家人全能湊齊地吃頓飯也是很難。因爲現代人的生活,大多數的人都是各忙各的,各顧各的,應酬多了,交際多了,唯獨顧家的時間少了。家庭的建立是爲了安頓自己的五蘊色身,如果對於家庭沒有安全感與歸宿感,那麼,家庭的意義也就面臨着挑戰,現代的家庭,不和睦的現象日益增多,不孝順父母的情況時有所聞,離婚率高,婚外戀多,種種的內憂外患,都是我們貪、嗔、癡加劇的直接反應,都是我們缺少規矩、缺少對別人尊重所產生的嚴重後果。

好的規矩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尊重別人,也是從尊重家人開始的,所以,我們學佛就要從孝道開始。作爲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責任、盡義務,就更不用指望他對社會,對國家盡責任、盡義務了。父母對於我們恩重如山,如果沒有父母的養育之恩,也就沒有我們今天的一切。所以,修行就是要從孝順父母開始,從尊重家人開始。

在家庭中,許多人只考慮個人的利益。在社會中,這種自私自利的表現更爲突出。比如在單位中,有的人爲了得到領導的重用,絞盡腦汁巴結領導,對領導說奉承話,而對一般同事,則冷冷相待,甚至排擠打擊,個人慾望的日益膨脹,給清明的社會風氣造成污染。

說到民族,在我們整個地球上,有許多弱小民族已經絕跡了。說到國家,在我們整個人類的歷史中,每個國家的興亡、離合,都離不開權力之爭、利益之爭。國與國之間爲了既得利益,更是巧取豪奪、紛爭不斷,乃至大規模的武力戰爭。無論是國家也好,民族也好,還是單位或家庭,隨着時間的推移,都在不斷地變化着,從不固定,也不永恆,永遠都是無常的,這是規律!

另外,隨着地球氣候的增溫,許多生物沒有辦法活下去,逐漸地消亡了,又有許多新的生物適應這樣的氣候,不斷地產生出來。這說明地球上已經不適於消亡的那些生物生存,而適合於新產生的這些生物生存。

我們因爲有同樣的業力,以致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但每個人又有不同的業障和煩惱障。我們每天爲什麼會煩惱呢?是因爲我們沒有解脫。沒有解脫的原因,是由於煩惱障、所知障時刻地在產生障礙作用,使得我們不能自在。學佛的目的是爲了獲得生死的解脫。要想解脫,就要學會放下。放下心裏的煩惱,放下身體的困擾,以及放下世間的一切名聞利養。學佛的目的是爲了放下,而不是爲了得到。現在,許多學佛的人死死抱着想得到什麼的念頭。比如想升官發財,想長生不老,那就完全錯了。人的身體總有一死,如果想得到什麼,終究也是一無所得。想得到什麼,就障礙,有牽掛,也就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所以要想解脫,首先需要學會放下,怎樣放下呢?必須依靠智慧。如果沒有智慧,怎麼會有力量去放下那麼多、那麼重的煩惱障礙呢?

有個故事,說有位老孃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是賣雨傘的,二兒子是賣鞋的。這位老孃整天的愁眉苦臉。後來有位法師問她:“老媽媽,什麼事使你整天這麼愁眉苦臉?”老孃說:“我的問題很嚴重,根本沒有辦法解決,跟你說了也白搭。”這位法師就勸慰她,讓她說說看。老孃在法師的再三耐心地勸說下,她才訴出苦衷:“我的大兒子是賣雨傘的,如果總晴天,傘就賣不出去;我的二兒子是賣鞋的,如果總下雨,就沒有人出來買鞋子。爲了這個,我既怕下雨,又怕晴天,你說我苦惱不苦惱?”法師就告訴她:“你應該這樣想:下雨的時候,你要爲大兒子高興,因爲有很多人來買他的雨傘。晴天的時候,你要爲二兒子高興,因爲大家可以出來買他的鞋子。”聽法師這樣一講,老孃一下子豁然開悟。從此,無論是晴天還是下雨,老孃總是樂滋滋的。

這個故事,雖然是一種比喻。其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類似這樣的現象常常出現,只是我們身在其中又往往沒有覺察。比如說,桌子上放着一個茶杯,小孩子來拿,一不小心掉在了地上,杯子打碎了。這時大人來了,看見杯子被打碎了,不由分說,就把小孩子痛斥一頓。由此,這個小孩子就可能得出一種錯誤的觀念:不能把杯子打碎了,打碎了杯子是會捱罵的。這不但給小孩子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傷害,而且還可能引起家裏大人的意見不一致,繼而招惹出更大的麻煩。如果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他就不會這樣處理問題,他會告訴小孩子:你應該學會小心做事。如果不小心,杯子裏要是有開水,掉下來就會燙傷你。杯子打碎了,弄不好還會被玻璃碎片扎傷。

同樣,是面對一件不太好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卻可以把它轉化爲好事,讓它成爲一種對人有益的經驗。智慧短缺的人卻會因此起煩惱,由一個很小的煩惱引生出許多更大的煩惱,由一個很小的錯誤引發許多更大的錯誤。所以,一定要有智慧。只有靠智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活上的一切問題。

佛教的正見,即正確的認識,就是以智慧爲特徵。修行的首要問題就是正見,正確的認識如同眼目一樣重要。如果一個人沒有眼睛,在黑暗中亂摸亂撞,那將是很危險的。所以,學佛首先以正見作爲引導我們修行生活的指南。那麼,智慧又是怎樣產生的呢?從定而生。一般人之所以缺少智慧,因爲定力不夠。修行有一種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打坐。打坐的目地就在於培養定力。

說到打坐,還是離不開放下。在開始學習打坐時,很想能收斂住我們散亂的心。可是越想收斂,越收斂不住。這是什麼原因呢?內心裏存在着對立面。你想靜下來的念頭越強烈,其實你離靜也就越遠了。所以,打坐時,首先要放下的就是想靜下來的這個念頭,另外,我們的頭腦與我們的心也是存在着對立的。人的大腦與佛教講的心完全是兩碼事。人的頭腦時刻不停地在分辨和思維,它分辨和思維的對象都是我們從小到大所接觸到的那些社會知識、自然知識,以及人生各種寶貴的經驗與錯誤的教訓。也就是說,我們的頭腦時時刻刻都在用這些知識來思考問題。而這些既得知識卻是很有侷限性的,有的甚至還是極爲錯誤的。所以,打坐時需要放下我們頭腦中的分辨和思維。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果能夠把握住一種正確的心態,就是在培養定力。比如說,你今天心情很好,高高興興來到單位上班。這時,有位同事或許會因爲一件小事向你大發脾氣。此時此刻你將會如何反應呢?如果你由此心生煩惱,與他大吵大鬧,有可能鬧得不可開交。如果你能夠冷靜地想想:對方今天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心裏這麼煩惱,發這麼大的脾氣?這樣一想,你就不會煩惱,反而心生憐憫,對他進行勸慰。這樣,不但化解了對方的煩惱,而且令他心懷慚愧,對你充滿感激。

面對生活,面對種種不如意的事情,如果我們總能保持這樣一種關懷別人、照顧別人的心態,就不會產生煩惱,也不會爲煩惱所束縛了。人與人之間所有的是非爭執都是雙方的。如果只是一堆乾柴,遇不到火,也就不會燃燒起來。所以,與人發生任何矛盾糾紛時,最應該反省的還是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清醒明白,是否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這纔是智慧,也是禪定的一種表現。所謂禪定,並不是整天坐在那裏一動不動。若說坐着不動,烏龜的坐功比我們人要強得多,但它就是坐上幾百年、幾千年也不會開悟,因爲它沒有智慧。打坐只是修禪定的一種方式,真正的禪定是在現實生活中時時刻刻都能以智慧的覺照輕鬆自如地把握住心行。一個真正有禪定功夫的人,他無認走到哪裏,無論在做什麼事,都不會爲那些五光十色紛至踏來的境界所動心。他的心始終是清淨的、清涼的,沒有迷惑,不起煩惱。這是生活禪,真正地在享受着人生的生活。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2

有禮貌地爭執

在設計要求回函確認的結婚請柬時,我特意空出一點地方邀請賓客寫上他們最喜歡的婚姻箴言。結婚9個月後,我明白了其中一條的寓意——就事情爭執,不要人身攻擊。如果丈夫和我有了分歧,我們只着眼於事情本身,避免令對方難堪。

——梅麗莎,31歲

空間藝術

“擁有各自的衣帽間。”我的好朋友告訴我。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但我採納了她的建議並找到了一個擁有兩個衣帽間的小居室(當然我用大的那間)。現在我和丈夫擁有各自的私人空間,互不侵犯。如果他的鞋子堆得老高或把髒衣服扔在地板上,我一點也不介意。

——帕翠莎,26歲

餐桌把戲

姑姑說,如果輪到我做飯那天我回家晚了,就得先把餐桌準備好,令丈夫感覺我們隨時會開飯,他就沒什麼好抱怨的了,這樣我可以從容地準備晚餐。這個把戲聽起來好像挺可笑的,但結婚3年以來我試過好幾次了,挺管用的。

——多恩,34歲

電視機智慧

我的丈夫很喜歡控制遙控器,媽媽建議我倆輪流掌控遙控器。今晚我掌控遙控器看我喜歡的節目,明晚則由着他。於是當他拿着遙控器不停換臺的時候,我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頭疼了。

——安吉拉,27歲

投其所好

祖母堅持要我學打高爾夫球。“如果你丈夫喜歡打高爾夫球的話,你可以跟着去,和他一塊消磨時間。”她說。於是我參加了學習班,現在我和丈夫每個月打一次高爾夫球。我們都很喜歡這項運動,志同道合的感覺真美妙,即使有時要花半小時的時間到處尋找被我擊丟的球。

——艾米,27歲

開門見山

老公的姐姐給了我一條建議,結婚5年多來我一直受益。“婚姻不是猜心思,直接問你的伴侶想要什麼並相信他(她)所說的。”

——克萊爾,27歲

不要吹一毛一求疵

結婚前,媽媽(她和老爸已相伴55載)叫我拿張紙寫下3條我對未婚夫最不滿的地方,然後叫我忘記那3條,原諒他的瑕疵。“一旦你承諾要和這個人相守終生,就不要讓瑣事阻了你們的道。”她解釋說。結婚8年來,我和丈夫育有兩個孩子,移居國外並經營兩門生意,一切都很棒。

——瑞貝卡,31歲

求同存異

結婚前,我的牧師告訴我和丈夫:“你們兩個不完美的人將要組成一個不完美的家庭,那很棒。”這條建議讓我改變了想法,以前我認爲夫妻應該總是意見一致,現在我和丈夫學會了欣賞彼此的差異(即使是觀點上的不一致)。實際上,我們鼓勵這種差異存在,因爲我們意識到差異讓我們各自變得特別。

——貝茜,28歲

調侃婚姻

踏上紅地毯前,繼父告訴我要學會調侃,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結婚4年來,我認識到這是金玉良言。我和丈夫經常互搞惡作劇,並且儘量逗對方笑,即使在爭吵時。你想,如果一方大笑,這個架還吵得起來嗎?

——麗莎,31歲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3

好的品行正是佛經上所說的正業。不過品行是一個相當抽象的名詞,所以我們要從實踐的層面來看它,才能體會到豐富的意義。這就是爲什麼要從“實踐智慧”來看正業。

真正的善行不是墨守道德的成規,因爲規範是死的,情境是活的;規範是限定性的,生活的情境是開放性的;所以沒有實踐的智慧,就不可能作正確合宜的行動。禪家所謂:

一願也教你行,二願也教你行。

光明的人生必須具備實踐的智慧。它是一種行動的力量,能判斷是非曲直,給自己一種義務感,去解決問題,去過成功的人生。它也是一種反省思考的歷程,從中你能清楚的認知、行動、檢討和實現你的目標。它至少包括以下幾個特質:

把干擾思考的因素如自私、貪婪、面子、不安等清除掉,就能認清問題,作出正確的響應。紛擾、不單純的心,正是陷入困擾的原因。

不斷擴充你的經驗和知識,它能孕育你的行動智慧。

對於該做的事,一定要採取行動。

檢討行動結果是實踐智慧的一部分,它能不斷增強實踐能力。

實踐智慧的培養,並非個人單方面努力即能獲致的,必須有好朋友切磋砥礪才行。人類的知識是在相互激盪中越辯越明。“獨學而無友,孤陋而寡聞。”我們的知識經驗大部分是從朋友那裏學來的,良好的行動也是從團體生活中獲得的。所以要注意掌握以下原則:

好的人際關係和合羣的態度,有益於實踐智慧的成長和培養。

透過小團體的交換意見和相互回饋,有助於實踐智慧的發展。

從實際生活和工作經驗的討論中,容易促進自己心智結構的豐富化。

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看法是“知識即是道德”,豐富的知識使人的行爲成爲善行。在禪者的眼裏,唯有行動能符合“應然”,那纔是真正的道德。這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呢?我認爲如果沒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你就不可能洞識到那道德是什麼。如果沒有實踐的能力,光是知又有什麼用呢?禪所重視的正是知與行的相融。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4

1985年,克里曼·澤恩和妻子在美國康涅狄格州開了一家叫“恩澤”的山地車車行,專門銷售高檔山地車。但由於此時山地車在康涅狄格的競爭已經到了白日化階段,一年多下來,恩澤車行的生意都並不是很好,只能勉強度日。爲此,妻子常常抱怨,覺得克里不應該開這麼一個糟糕的車行。

被妻子嘮叨煩了的克里曼,不得不一有空就開動腦筋,希望能想出一個好主意,讓車行的生意興隆起來。

一天,克里曼突然對妻子說:“我打算在車行裏對顧客實行‘終身免費保修和保養’制度——凡是我們車行賣出的山地車,如果在外面發生了障礙,買主都可以將它送回來,我們將爲他們提供終身的免費維修和保養!而且對車行裏所出售的附件或零件,也同樣能享受到如此服務!”

聽完克里曼的這番話後,妻子以爲他瘋了:“你難道不知道,真正的山地車手和愛好者都是要騎很長的山路的,山地車肯定會因此有很大的磨損,免費幫他們維修和保養,那我們豈不是虧得連飯都吃不上?!”

然而,克里曼卻並沒有聽妻子的反對意見,而是堅持這樣做,將終身免費維修和保養的承諾推廣了出去。

結果,不僅是他的妻子,就連康涅狄格州的衆多同行,也都認爲克里曼的腦子壞掉了,他的恩澤車行用不了一年的時間就會關門大吉!

但誰也沒想到,一年後,澤恩車行不僅沒關門大吉,反而生意越來越好,此後每年的銷售額更是能持續增長25%!目前,克里曼的車行已經成爲康涅狄格州最大的山地車車行了,並且在美國其他幾個州也開設了連鎖店!

克里曼的聰明和高明之處在哪?原來答案是,克里曼從觀察每個進車行的顧客的過程中,突然領悟出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貪便宜的心理。爲此,他深信,終身免費保修和保養的承諾,會讓他的很多顧客成爲車行裏的永久回頭客。這些回頭客都是山地車的“狂熱粉絲”,他們會經常騎車,所以都需要定期到恩澤車行裏參加免費維修和保養,這樣就能輕易地將他們牢牢拴住,只要拴住他們,讓他們經常來,他們便能看到車行裏最新、最酷、最閃亮的新裝備,於是便會情不自禁地要求給自己的山地車進行升級換代,更換更好的裝備。於是,新的、長遠的利潤便源源不斷地產生了!

哈佛商學院曾公佈過一項這樣的權威調查的結果——企業若是能降低5%的顧客流失率,就能至少增加25%的利潤。克里曼所做的一切恰巧就爲了不讓顧客流失走。

原來,眼前的一時賠本是爲了將來更大的盈利。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5

說個故事:有個病人,找醫生看病,主訴頭痛。醫生不問青紅皁白,只告訴他多喝白開水,加強鍛鍊,多和朋友聊天,保證睡眠。結果他頭不痛了,這可能嗎?很可能。這不是醫生的成績?是。可這個病人到底爲什麼頭痛,醫生說明白了嗎?沒明白。這種治病方式,一般稱之爲“保健型治療”。

時下,我們有不少的班主任偏愛用這種“保健型治療”方式來管理學生。不管學生有什麼缺點,班主任一律施以愛心,進行“愛心治療”,或者一律找出學生的優點來表揚,進行“我能行”教育或“賞識教育”,這種教育方法我稱之爲“保健型教育”。

學生在學校打架,在家不聽話、沒規矩,教師不側重分析這些毛病的具體原因,卻扭過頭去看他的優點,表揚他愛幫助同學,轉變他的整體心態,提高他的自信,結果他進步了。有一篇文章這樣寫道:教師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記溫柔的微笑,或有意爲之,或不經意而爲,於是乎,原來不做作業的'同學做作業了,原來上課遲到的學生再也不遲到了,原來調皮搗蛋的學生變得文質彬彬了,原來的“小霸王”更是變成了“紅花少年”……這種教育方法顯然有道理,也有效果。

然而,“有了愛,不等於就有了教育”。“保健型”班主任能給學生的進步提供一個較爲良好的心態基礎,卻很難真正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這就類似醫生與病人的關係好並不能保證一定可以治好病人的病,因爲愛不等於專業能力。

作爲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需要付出時間、心血,需要愛心,但更需要智慧。

一年級學生東東特別不講衛生,課餘時間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摸爬滾打,弄得渾身髒兮兮的,像個泥菩薩。班主任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放學時,東東來辦公室交作業本,老師看到渾身塵土的東東,腦海中靈光一閃,想到了自己身上純白的外套,於是親切地說:“東東交作業來了,真不錯,過來,讓老師抱抱你”。東東很開心,正想撲進老師的懷裏,猛然發現了自己身上沾滿塵土的衣服,馬上就止住了腳步,偷偷地看了老師一眼,好像在說:“我會把你的衣服弄髒的。”看着東東僵在那兒尷尬的樣子,老師連忙說:“明天讓我抱抱你好嗎?”東東用力地點了一下頭,目光中盛滿了歡樂!老師相信,明天東東一定會幹乾淨淨等着自己去抱他。

面對這個不講衛生的孩子,班主任既沒有評價他,也沒有命令他。只是設計了一個“擁抱情境”讓東東“發現”自己的問題,並且鼓勵東東去改正。這個“擁抱情境”,一看就很“專業”,非業餘選手所能爲。既體現了這位老師高明的管理機智,更蘊含着她關注生命的人道主義情懷。

顯然,這是一位有智慧的班主任,她有民主的思想、開放的胸懷、科學的精神和研究的習慣。如果我們的班主任,都能像這位一樣,全心全意地愛着自己的學生之外,再加入些許智慧的思考,我們的工作一定會開展得更好。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6

幾年前我在山西上班,公司離住處比較遠,所以早上起得很早,來不及吃早飯,只能在街上隨便買點捲餅吃,街上的捲餅攤很多,但是我發現有一家捲餅攤的生意明顯要好很多,我覺得可能是味道好,所以決定去嚐嚐。

終於排隊排到我了,我問了一下捲餅的價格,攤主說是五塊錢,別的捲餅攤一般都是三塊五毛錢,我想到一分錢一分貨,有這麼多人買,肯定錯不了,於是要了一個,捲餅做出來以後讓我有些驚訝,比別家的捲餅大出一號,我嚐了嚐味道,和別家的捲餅味道差不多,那爲什麼人們偏愛這家的捲餅呢?我有些好奇,便和排隊的一位女士聊起了這家的捲餅。

我問她這家的捲餅比別家的貴,味道也並不比其他的好,爲什麼有這麼多人來光顧。她回答道:“別家的捲餅是三塊五,但是一個吃不飽,只能買兩個,兩個就是七塊,而兩個又吃不完,只能扔掉浪費了,這家的捲餅大一號,賣五塊錢,吃一個就飽了,既省錢又避免了浪費,所以我們更喜歡買這家的捲餅。”

這位女士的話讓我恍然大悟,由衷地佩服這個捲餅攤主,他大一號的智慧使得他家的捲餅獨樹一幟,考慮到了顧客的實際情況,迎合了顧客的需求,生意自然就好了。

後來我回鄉探親,得知堂弟在大學城附近開了一家奶茶店,由於競爭對手多,生意一直平平淡淡,沒什麼起色,後來堂弟把奶茶杯子縮小,價格調低,生意就變得異常火爆了,我問他爲什麼,堂弟笑着說道:“別的奶茶店的杯子太大,來買奶茶的基本都是女孩子,短時間內根本喝不完,又得上課,所以不能帶回學校,只能浪費了,我的奶茶杯比別家的小一號,價格也低兩塊錢,姑娘們能正好喝完,既省錢又不浪費,大家都愛來我這兒買,生意也就火爆了。”

堂弟小一號的智慧也令人欽佩,和大一號的捲餅一樣,小一號的奶茶也迎合了顧客的需求,解決了顧客實際的問題,也使得自己脫穎而出,大一號或小一號看似不起眼,卻蘊藏着大智慧,在細微中改變,獲得更大的成功。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7

我在讀高中時曾經對歷史很感興趣,曾經想過要好好鑽研一下史學,但爲了找工作的需要,大學裏一直學的是比較“實用”的專業,對歷史的興趣也就拋在一邊了,有的時候想花時間認真讀一些史書,但開始之前總要想想:“花這麼多時間做這個有啥用啊?”於是就擱置下來,去做更多“有用”的事情了。久而久之,起初的興趣就再也找不到了。

讀大學的時候,我讀書很功利,那時的原則是“時間有限,沒用的書就不要讀”,大學畢業幾年之後,才慢慢懂得知識之美,遠遠超過功利的計算。“無心插柳柳成蔭”,很多奇妙的靈感,很多偉大的發現,並不是來自精心的規劃,而是從偶然中得來,從看似無用的人生經歷中得來。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從大學退學之後,在朋友房間的地板上面睡覺,靠撿5 美分的可樂瓶子維持生計,在一般人看來,這樣的生活毫無希望可言。那段時間,他發現裏德學院提供非常棒的美術字課程,於是他就決定去學寫美術字。這種技能當然對一個拾荒者毫無用處,但因爲興趣,他認真學了。十年之後,當他設計第一臺Mac 電腦的時候,學過的東西全都派上了用場,Mac 是第一臺使用了漂亮的印刷字體的電腦,這和他的成功有着很大的關係。

我們想想,當喬布斯決定去學美術字的時候,他怎麼能預料到這種技能如此“有用”呢?驅使他學習的,不過是好奇心,以及對“美”的事物的嚮往。就好像一個嬰兒,凡是美的、好的東西,都應該讓他經歷、享受,這樣他才能成長爲一個健康的人,才能成爲某個方面的專才。如果抱着功利的想法,只讓孩子接觸“有用”的東西,恐怕只能培養出畸形的人。健康的嬰兒對周圍的一切都有着好奇心,這常常讓成年人感到不可思議,但泰戈爾說的對,“人是一個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長的力量”,而廣泛的好奇,正是生長的條件。

過於追求“有用”的功利想法,往往出於這樣一種認識:人應該向某一個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成爲某一個方面的專才,其他的人生體驗,對成爲專才不僅無用,反而會浪費時間。但事實上,人類中的佼佼者往往是在很多領域同時取得成就。本傑明·富蘭克林作爲一位政治家,他簽署了美國《獨立宣言》;作爲一位外交家,他在北美獨立戰爭中爲美國爭取到了法國的武力支持,並與英國簽訂了停戰協議;作爲一名科學家,他發明了避雷針。這還不算,他還是一個出版家、作家、記者。我不認爲人能夠天生就如此多才多藝,我相信富蘭克林一定是在一個善於在生活中學習各方面知識的人,而他在學習的時候,應該沒有“規劃”到這些知識會幫助他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吧。

我們對待生活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覺得自己是一個債主,這個世界欠了自己很多東西,因此要不停的和生活搏鬥,把虧欠自己的財富奪回來;另一種是覺得生活是一次旅行,旅途若能不斷有所發現,這一輩子就算沒有虛度。對“無用”的美與智慧的追求,只屬於持後一種態度的人。當然,人在不同的階段,他的價值觀也會變化,貧窮落魄時一般持前一種態度,這是人之常情,只有基本的生存問題解決了,才能產生後一種態度。

回憶我大學畢業之前的生活經歷,我發現自己是典型的“要從世界中奪取東西”的人。我是在農村長大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感受到很強烈的焦慮感。這種焦慮感讓渴望成長的青年渴望像鳥兒一樣飛離故土,卻總是發現身上捆綁着沉重的石塊。我也是鳥羣中的一隻,長久以來爲了從低矮的草叢飛向更高的樹枝,無暇欣賞風景。

現在我已經知道,人生是一次旅行,目的地很重要,但沿途的風景更重要。當你錯過風景的時候,絕不能回頭重新走過。但知道自己錯過了好多風景,就會更珍惜未來。我常常希望告訴那些和我有着相似背景的青少年,世界上曾經有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與科學家,創造了後人應該永遠感激的智慧成果,也曾經有那麼多傑出的文學家、美術家,創造了不朽的藝術珍品,我希望他能夠忘我地沉醉於其中,不再像我曾經做過的那樣,只忙着匆匆趕路,對身邊的美視而不見。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8

她是我所教的班級中的一個女孩子,她從小失去母愛,父親在外地打工,一年只回家一、兩次,每次回家,都是匆匆離去,所以家庭教育的重任就落在她的爺爺身上。她每天去上學,爺爺最愛叮囑的那一句話就是:班級裏的同學就是你的兄弟姐妹,同學間如果發生了矛盾,一定要學會謙讓,她很懂事,她常常把爺爺的叮囑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所以同學們都很喜歡她,每次隊幹部民主選舉,她的票數總在班級中名列前茅,可是,即便如此,她也願意把名額讓給隊幹部工作能力比自己強的同學,在她看來,只要能爲同學們服務就可以了,她覺得當大隊幹部、中隊幹部或者小隊幹部都一樣。從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孩子的美德——謙讓。同學們常用欣賞的眼光看她,有什麼煩惱都喜歡向她傾述,從中,我體會到這也是一種智慧。因爲在她與同學的不斷交流中,她也可以增長自己的才幹,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而且,我還將她樹立成班級同學學習的榜樣,進一步增強了她的學習自信心。人活於世,就那麼短暫的幾十年,與別人發生磕磕碰碰的事總是難免的。謙讓可以讓我們很好地化解各種矛盾,解決利益紛爭。

謙讓之所以被人們奉爲行爲規範,因爲它凝聚着無數人的智慧。她的故事是感人的,因爲她在爺爺的教育下更加充滿愛心;她的行爲更是聰明的,同學們在不經意間就悄悄喜歡上她,並且非常喜歡我出去參加規範性培訓時就由她獨自管理班級,同學們也會自覺地遵守各項紀律。在教育教學中,如果我們早已意識到這種行爲規範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就應該讓孩子們盡力遵守。

從表面上看,謙讓是一種犧牲和利益的損失,但是最終結果卻是多方共贏。可是,現實生活中的人卻難以發現。這難道不能說是缺乏智慧的表現嗎?

有人曾經這樣說過:泰山不讓土壤,河海不擇細流,是一種讓;新芽催陳葉,長江後浪推前浪,是一種讓;把方便讓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是一種讓;在利益和榮譽面前,先人後己,是一種讓;紛爭和矛盾面前,多一分寬容,少一點衝動,這也是一種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讓我們都學會忍讓、謙讓、禮讓,讓出團結,讓出風格,讓出友誼,讓出精彩,讓出和諧的世界!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19

初春,天氣晴朗,驅車去了趟位於焦作溫縣的陳家溝。

這裏曾是太極拳的發源地,演繹了很多有關太極拳的故事。在17世紀中葉,溫縣陳家溝陳王廷在家傳拳法的基礎上,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爲核心思想,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了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中國傳統拳術——太極拳。

太極拳講究剛柔並濟,外柔內剛。《後漢書?黃瓊傳》裏說:“嶢嶢者易缺,皦皦者易污。《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這句話是說:品行高潔如玉石之白者,最容易受到污損;性情剛直卓而不羣的人,往往容易橫遭物議,曲高,往往和寡,名聲有時很高,實際情況很難符合。這其實也是做人的智慧,外圓內方。外在講究通融之道,內在又有做人原則,這樣,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和職場。

太極拳是吸納的集大成者。它吸收衆家武術之長,也許正是因爲它的吸納、包容和開放,才成就了太極拳的今天,才被世人所廣泛推崇。楊露禪學拳,打破了家拳不外傳的傳統,後來,就衍生出楊氏、吳氏、孫氏、何氏等流派。其實,無論是傳承,還是創新,都離不開吸納,只有吐故納新,才能更好地繼承與發展。歷史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個善於吸納的明君,他包容了曾經的敵人——魏徵,不僅沒有殺他,而且還重用他,於是,纔有了後來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1853年,美國將軍馬修.佩裏率領軍艦逼近日本,用堅船利炮逼迫日本打開國門,日本人不但沒有忌恨,而且還開啓了社會生活歐洲化改革,開始了工業革命,1901年,日本首相在佩裏登陸的地方,建立了紀念碑以及公園。日本是善於吸納的國度,這是缺乏資源的日本能夠強大的根基之一。

太極是中國古代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哲學思想之一,太極拳基於太極陰陽之理念,用意念統領全身。有什麼樣的意念,就有什麼樣的行爲,有什麼樣的行爲,就有什麼樣的結果,而結果決定了命運。在浮躁的社會,修心更顯重要。避免成爲名利的奴隸,才能讓自己獲得坦蕩與瀟灑,才能不患得患失而整天憂心忡忡。

太極拳含蓄內斂、連綿不斷、以柔克剛、急緩相間、行雲流水的拳術風格,使習練者的意、氣、形、神逐漸趨於圓融一體的至高境界,而其對於武德修養的要求也使得習練者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高自身素養,以內外兼修。近年來,曾三次爲四川綿陽某集團公司授課,其負責人曾告知,這家企業每逢節假日,或舉辦重大活動時,都會集體打太極拳,最多時一萬多人。想想,這是一種多麼壯觀的場面,想必,健身是一方面,讓員工深入領悟太極拳內在的精髓,恐怕是這家企業的初衷吧。

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一方面,遵循陰陽之理,“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同時,又要保持自我,時刻清醒,堅守主動。浙江有一企業家,尤喜太極拳,每逢重大事情,都不急於下結論,做決策,而是選擇一深山老林,到寺廟、道觀靜坐思考,從而更好地引領企業未來。

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的特徵,實際上是陰陽、內外以及人與自然、社會、宇宙的和諧統一,其實,無論是自然人,還是企業組織,只有達到了自我與周圍的“平衡”,纔會順應時勢,符合天理,均衡發展,才能長久而不衰。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20

日本的家庭主婦煮飯時可以一舉多得。先把米淘好,按照標準的指定線放夠水,然後放進一個雞蛋,另外再用錫紙包好一個白薯。這樣一來,等飯煮好了,煮雞蛋和蒸好的白薯一起出鍋,既省電又一舉多得。

酒店一般都有女人用的浴帽,這個拿回家可以代替保鮮膜。因爲浴帽的周邊是靠鬆緊帶繫好的,如果把新鮮的蔬菜放進一個盆裏,然後用浴帽蓋好,儲存到冰箱裏頭,鬆緊帶並非那麼嚴絲合縫的特點恰恰是透氣保鮮的絕妙之處。

第三個實例有,最兒神。我們出門買菜都會拿到一張購物清單,這個一般都是收款機自動打出來的。這張看上去十分普通的購物清單拿回家可以派上很大的用場。

日本家庭主婦是這樣介紹的:“我把購物清單貼在冰箱上,每次用完了肉呀菜呀,我都會用筆畫掉,比如今天用了洋白菜,我就會在購物清單上的洋白菜上畫一道黑。魚用完了,我就會在魚上畫一道。”

“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我好奇地問她。

她笑了,“這樣可以減少打開冰箱門的次數,可以省好多電呀。”

聽了這番話,我實在佩服她們的絕頂智慧。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21

豬給我們留下的往往是貪婪、自私、不堅定的印象,比如《西遊記》裏的豬八戒,就是這樣。有人在網上做了一個調研,說唐僧師徒四人中,你最喜歡誰。結果讓人大跌眼鏡:有相當一部分女性朋友,選擇了豬八戒。爲什麼會這樣呢?今天,薄絮就與大家說道說道。

豬在被人類馴化前,是很兇猛的。我們現在看到的野豬也是如此,東北有一句俗話,形容獵人最怕遇見的三種野獸,“一豬二熊三老虎”。爲什麼這麼說呢?獵人通常一槍打不倒豬,因爲豬的皮毛很厚,還帶着松子油。野豬一旦認定某種東西有危險,就會瘋狂地追趕危險物。所以,獵人第二槍根本來不及上膛,野豬已經撞到獵人身上。這應了另外一句俗話: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老虎的殺傷力應該是最強的,但老虎比較聰明,它知道獵人有槍危險,所以往往躲着。熊的危害雖然也很大,但它行動遲緩。野豬就屬於那種不要命的。

中國人與豬之間可以說有解不開的淵源。豬在古代怎麼寫?豕(shǐ),這個字可能不是太常見,但是另一個字大家肯定不陌生,那就是“家”,家由一個寶蓋頭和一個“豕”構成,在古代,什麼叫家?養了豬才能叫家。而死人的墓叫做“冢”,意思就是,死了到陰曹地府還要繼續養豬。可見豬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有多麼深刻。

話題又轉回到《西遊記》上來,豬八戒原來是天上威武的天蓬元帥,“天蓬”是什麼概念呢?是天庭的保護傘。佔據如此重要的職位,卻爲何因觸犯了小小的天條就被打入輪迴了呢?而且還打入到了豬窩裏……這裏面不排除嫉妒和陷害的成分。豬八戒的能耐有多大?實打實地說,不在孫悟空之下。他有能耐,但他不願意承擔責任。所以豬八戒的口頭禪就是“分行李”、“回高老莊”……

豬八戒會俘獲許多芳心,跟我們所處的時代有關。很多女孩對於唐僧這種高富帥,只能想想,夢裏面走個過場而已;孫悟空本事能大上天,屬於精英,但這種人特討人厭,不好管;沙僧就屬於那種兢兢業業的上班族,沒多大本事,也不拖後腿,但缺少情趣;豬八戒是什麼形象呢?吃了睡,睡了吃,好點色,沒事還能整出點小浪漫……也許在許多女孩子的心中,白馬王子太遙遠,有個疼愛自己的豬八戒,才更實際。

豬之所以會排在十二生肖最末位,我想大概是在聽到黃帝要冊封十二生肖代表時,會有好吃的,纔會過來的吧。

豬與狗體現的是自私與忠誠的互補。一個是對自己好,另外一個是要忠於領導,忠於家庭,忠於朋友,在自私與忠誠之間擺好了穩當的天平,才能使得自己的人生過得更加完美。

好了,我們的十二生肖系列到此就告一段落了。新年伊始,薄絮在這裏給大家拜年啦。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裏:

鼠來有寶貝,牛氣可沖天;

虎首旺四季,兔躍開財年;

龍騰興雨順,蛇盤大團圓;

馬奔好運至,羊開三泰來;

猴頭獻高壽,雞鳴報平安;

狗旺家財聚,豬福有光環。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22

最簡單的道理蘊含最深刻的智慧。真理都是樸實的,只有故弄玄虛的巫術纔是高深莫測的。當把表面的複雜面紗撤去後,真實的內核也就那麼回事。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但人的通病是將本來清晰易懂的弄得神祕複雜。

人人都明白的格言俗語與常識是亙古不變、四海皆准的真理,好事者對其加以包裝,就變成了嚇唬人的高深理論。如“貧賤夫妻百事哀”、“飢寒起盜心,飽暖思淫慾”、“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比“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更有意思,“無利不起早”、“鳥爲食亡,人爲財死”、“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利往爲”將人的本性闡述的淋漓盡致,也揭示了人類活動遵循的規律。人如果悟透簡單的事、簡單的道理就能獲得智慧的昇華,通俗的大白話、格言俗語、常識或許不文雅但卻管用。

主觀決定客觀,唯心駕馭唯物。我思故我在。心想則事成。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一切皆是想像的結果。所有的事情開始於思想,人生由思想塑造。口乃心之門戶。想的會變成說的,說的會變成做的,做的會變成真的。萬勿亂說亂想。說積極向上樂觀的話,想積極向上樂觀的事。人的主觀世界、內心世界、精神世界決定人的一生。境由心造,物隨心轉,相由心生。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我是最終的根源。心不喚,物不至。關注的事物決定了自身的層次與現實的處境。注意力等於事實。不要將注意力集中在錯誤的地方。我要,我就能;我一定要,就一定能。主觀能動一旦被激發,會產生巨大的力量。路由人走,事在人爲。

有許多理論太高級了,對多數人根本不適用,我們只需要遵循最基本的道理與常識,就能成功。例如商學院教授講的、德魯克講的,對多數企業沒有多大幫助。千萬不要被看上去很高級的理論束縛,我們完全可以在實踐中獲得更深刻的、更真實的體會,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不能被任何理論束縛,尤其要警惕那些流行的、花哨的、看上去很高級的理論。

真理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都可以感知、接近、發現、使用、總結真理,而且真理都是很樸素、很易懂的,我們只要恪守最基本的常識,並認真嚴肅深入地思考,就能獲得智慧,走向成功。

檔次、等級、圈子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在。某些人與某些人雖然在同一個星球,卻在不同的世界;雖然使用同一種語言,卻沒有共同語言。例如草根與權貴。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23

坐在公交車每每愁腸百結,淚眼婆娑時,總能聽到車載電視裏,楊坤的這首有牛奶咖啡作曲點亮智慧人生,那粗狂的歌聲伴着激越的文字,心靈慢慢得到安寧。很喜歡這首歌。

點亮智慧人生

詞曲:牛奶咖啡

演唱:楊坤

人生好像一條

一條不平坦曲折的小路

最美麗的風景

往往未必在山的頂峯

一步一步的腳印

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探尋

跌倒了爬起來繼續旅程

點亮智慧人生

點亮智慧的燈

點亮幸福

近日,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主題歌《點亮智慧人生》輪番熱播,迅速在社會上得到巨大反響,近半個月時間在北京的不同地方已經有不少人開始哼唱這首歌,上到已經退休享受夕陽晚年的老人,下到求學的莘莘學子以及奮鬥在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幾乎無人不知。歌詞樸素卻點到人心,旋律悠揚卻毫無花俏。同時歌中所透露的生命意境也讓更多人體會到:可以追求成功,也要坦然面對失改。而主題歌的演唱者,正是國內實力派唱將楊坤。

作爲國內屈指可數的一線男歌手,楊坤憑藉其獨特的嗓音、充滿楊氏氣質的演唱風格爲國人所喜愛,雖然已經四度與馮小剛導演聯手,爲電影“獻聲”,但爲電視臺演唱主題歌對他來說還是頭一次。儘管唱功不俗也頗懂技巧,楊坤卻以最簡單質樸的方式演繹了《點亮智慧人生》,把歌曲中的鼓勵、溫暖、振奮表達得淋漓盡致。

據悉,當初科教頻道有意創作主題歌並尋找適合的演唱者時,曾有不少大腕明星自薦,但最後頻道主任徐滔將青睞的目光投向楊坤。選擇楊坤不僅僅因爲他獨特的嗓音,還有其坎坷的個人奮鬥經歷以有抗抑鬱形象大使的公益形象。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楊坤同樣如此,在坎坷的音樂道路上楊坤始終堅持自己的夢想,正因爲這樣,大家才能從他的歌聲裏體味到滄桑、執着與感動。

已經算北京科教頻道半個形象代言人的楊坤,當初無償獻唱,絕沒有想到這首歌在短時間內所產生的鬨動效應。他坦言因爲這首歌,讓自己身上更多了一份擔當。希望《點亮智慧人生》能像一盆火爐,溫暖每一顆尋求幸福的心靈。

請在遠行的背囊裏,備好一顆智慧的心隨筆散文 篇24

奇旺國家公園位於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120公里的雷普提,屬喜馬拉雅山谷地,是尼泊爾最大的野生動物園,也是亞洲最大的森林公園之一。公園佔地932平方公里,海拔150公尺,有三十多個營地分佈於園內,裏面生活着121頭野生老虎,公園外圍有人類居住,村民們每天都要在公園裏翻山越嶺、砍柴割草。此外,不時還有遊客會到公園裏參觀。

作爲一個野生動物出沒的公園,121頭野生老虎在裏面安居樂業,繁衍生息,似乎不像其他地方的老虎一樣,由於人類的活動,數量在急劇減少,這真是一個奇蹟,在其他地方,老虎號稱萬獸之王,但是在人類面前,萬獸之王也似乎矮了一截,見了人類唯恐避之不及,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這裏成爲老虎的天堂,人與老虎相安無事,和諧共處呢?

研究人員在公園裏安裝攝像頭,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追蹤拍攝村民和老虎的活動軌跡。在對成千上萬張照片進行研究分析後,研究人員得出結論:人類和老虎走的是同樣的路,只不過活動的時間不同而已,老虎學會了避開人類活動的時間。爲了躲避人類,它們一改以往日夜出動捕食的生活習性,改在晚上夜深人靜時出來捕食,每當夕陽西下,夜幕降臨的時候,白天人類活動的地方成了野生動物們的天堂,森林之王老虎也就大搖大擺地自由捕食,而不用擔心受到人類的干擾。

惹不起,躲得起,尼泊爾奇旺國家公園裏的121頭野生老虎怡然自得與人類和平共處的生存方式,是對這句話最好的註腳。在我們面前出現困難這座大山時,我們不必不切實際地想着怎樣去搬掉這座大山,換一種思維,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讓一讓,採用躲得起的策略,也不失爲一種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