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7元宵節散文:又是一年元宵節

2017元宵節散文:又是一年元宵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2017元宵節散文:又是一年元宵節,歡迎大家閱讀!

2017元宵節散文:又是一年元宵節

  【2017元宵節散文:又是一年元宵節1】

今天是元宵節。

早晨七點,被一陣陣鞭炮聲將我吵醒,睡眼惺忪的我,感覺有些莫名的煩躁。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記憶中小時候的元宵節應該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包湯圓,煮湯圓,吃湯圓,然後一起放焰火的節日。但人越成長,對節日就越感到莫名的恐慌和憂傷。或許是因爲年齡和環境的原因,現在再也找不到以前過節的感覺和興奮感。站在陽臺上通過窗戶往下望,小區裏嬉戲的孩童不時燃放的鞭炮聲和嬉笑聲不由得將我帶入了兒時的記憶。

兒時的家鄉,元宵節,除了全家一起包湯圓、煮湯圓和吃湯圓以外,農村的小孩子們白天會到自己家地裏去收集柴禾。收集起來的柴禾堆積在一起,等到晚上吃完湯圓之後,大人們就會領着小孩們到地裏一起點燃白天收集起來的禾堆,然後圍着火堆,點燃火把,唱着童謠:“蟲蟲螞蟻趕下河,趕到村前河……。”整個山坡和田地裏,全是柴禾燃燒照亮的景象,孩童們放着鞭炮,燃着焰火,唱着童謠,流連在元宵夜晚的狂歡童稚之中……

經過很多年,離開家鄉在外闖蕩,才知道外面的湯圓是圓形的,與我們家鄉自己手工製作的湯圓不管從形狀或是感覺上都有很大的區別。“一羣鵝,飛下河,漂的漂,落的落。”這首童謠裏所唱的應該就是家鄉湯圓的真實形狀寫照。小肚如鼓的“三角體”湯圓撒入滾水鍋中,沉沉浮浮,的確像一羣淘氣的小鵝在河塘裏自由嬉戲。家鄉的湯圓是有菱角的,看上去下圓上尖,感覺有點端午節包的糉子的外形,但它沒有糉子的方角,它要比糉子圓和看上去更加精緻。家鄉湯圓的做法很複雜且餡料種類很多。一般來說,糯米在做成面的工序就很複雜和費力氣,家鄉人一旦到了臘月十五過後,每家每戶都會在一種石頭雕鑿出來的“硯鐓”裏槌研糯米麪。糯米麪做的湯圓,餡是用豬板油、花生、核桃、芝麻、白糖、冰糖、陳皮或紅糖酥麻等多種東西混合製成的。高粱面做的湯圓,餡是酥麻紅糖舂細混合在一起做成的。童年的記憶裏,後者當然沒有前者香,沒有前者爽口。由於那時生活條件和經濟的原因,前者主要是招待來拜年的客人吃的,後者大多是主人自己吃。但不管是什麼材質和餡料製作的湯圓,包制時候難度都很大,稍有不慎,將會導致包製出來的湯圓很難看和漏糖。小時候一直很不能理解爲何家鄉人要這樣做湯圓的外形和不厭其煩的教我們學會如何製作。老人們也沒法說清楚爲何要將湯圓包製成有菱角的外形,也沒法解釋究竟這種外形的湯圓傳承了多少代。

湯圓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主要吃食,但在我的家鄉,吃湯圓,是從正月初一早上開始的。這一天,幾乎家家戶戶包湯圓,吃湯圓。年初一這一天,男男女女,一家老小全都團聚在一起,包括已近出嫁了的女兒一大早領着丈夫和兒女們回來拜年,全家特別的高興。新的一年開始的第一天,那些油膩的、酸的,辣的,麻的,鹹的……都會暫時放到一邊,最佳的選擇,當屬湯圓。因爲湯圓的餡是甜的,暗喻着生活是甜美的,暗喻着大家在新的一年裏,生活像湯圓一樣甜甜美美。當然,在包湯圓的時候,如果哪家有調皮的小妹,包制湯圓時,就會偷偷故意包上幾個鹹辣味道(鹽巴辣子餡)的湯圓,專門盛給她姐夫們,讓他們出出不傷大雅的洋相,逗樂一家人。在笑聲中,全家老少親情融融,其樂融融。春節過年,有了這樣的歡聲笑語纔算是喜慶多多。

現在猜想,家鄉的老人之所以將湯圓包成有菱角的形狀,估計跟祖輩的遷徙有關。家鄉大多人都非本地土著居民,祖輩大多都是從江浙一帶隨軍徵遷而來,戰爭結束了或所處的王朝被推翻後,就地解甲歸農,入住鄉里。但家人和親戚都還在征戰前的家鄉,帶着對家鄉的思念和無法回去與家人團圓的遺憾,家鄉人的祖祖輩輩纔將湯圓包製出了有菱角的形狀,以寄託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將湯圓包製成有菱角的形狀,是爲了寄託對祖輩所曾經生活的地方的一種記掛,是一種思鄉的情懷,是一種無法迴歸的遺憾……

窗外的風很大,陽光很強烈,風聲將我的思緒重新帶回到了現實。樓下小區裏年前被霜雪凍壞的景觀樹,在春風吹喚中慢慢正抽枝發芽,散發出勃勃的生機,一切都看上去是那麼和諧和有希望。我想,人生和生活也應這樣。

  【2017元宵節散文:又是一年元宵節2】

又是一年元宵節,透過東方駿的:“處處城鄉慶上元,煙花燈火表心歡。”以及伯永的:“火樹銀花元夕夜,彩燈萬盞熠霞流。龍溪笑語連天際,鳳垸歡歌滿埠頭。”等等這些詩句,我們不難看出,元宵佳節該是一個熱鬧非凡,萬衆同歡的盛大節日。

我在一個閉塞、偏遠的小山村生於斯、長於斯,在年少的記憶裏,上初中時家裏才裝上電燈,且燈光昏暗,狀如黃豆。初中畢業那年,我們村纔有了第一臺電視機。因此,至於傳說中熱熱鬧鬧的元宵節,僅僅止於家家戶戶點上蠟燭,燃放一掛鞭炮,燒幾頁冥紙那麼簡單。農村玩龍舞獅都是在正月初五以前,到了元宵節,青壯年都象候鳥一樣,又飛到遠方的各個城市務工去了,留在家裏稍微年長一點,留在家裏的大叔、大媽們也大都開始忙於農事。因此,山村的元宵節似乎是一個被人遺忘的角落,在村人們平鋪直敘的生活中激不起任何的波瀾和漣漪。

至於喧囂的城市那如長龍般的張燈結綵、金碧輝煌、人頭攢動、歡歌笑語;那五彩斑斕、輕盈靈動、製作得栩如生的花鳥蟲魚、飛鳥走獸般的元宵燈,那是在電視鏡頭中才得以一飽眼福,令我等活生生地滋生諸多的望而興嘆、豔羨不已。

儘管如此,在我童年的記憶深處,元宵節同樣給我留下了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在閒暇的時光裏,細細想來,依然那麼餘味無窮。

元宵節的點燈

歐陽修有詩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而朱淑真在《元夜》詩裏說:“火樹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春風。”由此可見,元宵節與燈是一對孿生姐妹,自古以來就是密不可分的,在我們農村也不例外。

家鄉點元宵燈,亦叫裝元宵燈。點元宵燈的材質一般是用蠟燭,記得有兩年,在我很小的時候,或許是家裏的蠟燭用完了,抑或是無錢購買蠟燭的緣故,媽媽便用小香插到平時炒菜剩下的油腳(過濾後不能用的油渣)裏面,浸上幾分鐘,讓小香沾染上油渣,然後點燃,同樣起到代替蠟燭的功效。跳動的火苗和着油渣燃燒發出的滋滋聲,散發着淡淡的清香,加上冥紙的燃燒漸漸上升的渺渺煙霧,真有一番仙霧繚繞之意象,似乎仙氣和禪意倏忽間從天空中飄飄然忽上忽下,在我兒時的心靈裏憑添了幾分神祕和敬畏。點元宵燈是有很多講究的,每間屋子都不能落下,包括廚房、關牲畜、堆雜物的房子,哪怕這些房子離居住的房屋有一段距離都要不厭其煩的逐一點上。

點元宵燈時,爸媽總是先洗臉淨手,然後畢恭畢敬,擡頭挺胸,立正站立,雙手成拳握住點燃的蠟燭,無比虔誠的三鞠躬,然後將燃關的蠟燭插在泥土地上,或是牆壁的小孔裏。每到一間房都要點燃一掛大約二、三十釐米的鞭炮,燒點冥紙,口裏唸唸有詞。當然,每間不同的屋子,口裏唸叨的內容不盡相同,大體都是祈求家庭清潔平安、興旺發達,祈保來年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之類的話語。

元宵節的祈語

元宵節點燈還有一個更特別的事情是,要把燈裝到自家的責任田、責任土和栽有果樹山的責任山中。每丘每塊都一一點上,包括菜地、果園、魚塘邊,各個地方都不能落下。據爸媽說,在禾田、菜地、果園裏點燈,可以讓樹木儘早地長出新技,開出嫩葉,並且花開滿枝椏,果子掛枝頭;可以讓禾苗綠油油,稻穗修又長,穀粒飽而滿。可以驅逐稻田、果園的蟲蟻鼠害,讓今年的果樹和稻子有個好收成,落得個穀粒滿倉稟,果兒滿籮筐。

點元宵燈還有一個重要去處是祖先的墳前。小的時候,爸媽總是一手牽着我,一手提着早準備好的祭品,在路上有說有笑的來到先祖墳地。祖先的墳墓大都是按照輩份,從右至左依次排列。點燈也必須從右至左依次點着,以示尊重長輩,講求人倫尊卑之理。同樣是裝好蠟燭,燒幾頁冥紙,燃一掛鞭炮,跪着叩三個頭。爸媽在祈求保佑全家其他的事情時都是默默而語,我呆在一旁聽得不甚清楚,但輪到祈求先祖保佑我讀書時,那就一字一句,字正腔圓,讓我聽得清清楚楚。末了還要加一句,你的老爺爺、老奶奶等等先祖都會保佑你,你一定要努力讀書。年幼的我聽着爸媽的話,深信不疑,真個就好像祖先肯定會保佑我。在自己的學習中,我暗暗使勁,刻苦鑽研,努力奮進,想着祖先們圓睜“仙眼”,在天上一刻不休的看着我,無時無刻不在保佑着我,那學習成績肯定會前進一大步。果不然,待到期中和期末考試後,我的成績真的進步很大,便也深信不疑真的是先祖的神靈在庇佑着我。

我更深信不疑的是:裝了元宵燈的稻田裏,禾苗的長勢,穀粒的飽滿,肯定會比沒裝元宵燈的好得多,也一會稗子和雜草絕跡,蟲蟻鼠害等百害不侵。殊不知,那全是爸爸一日復一日,辛勤勞作的結果,爸爸只要一有時間便呆在稻田裏,不是施肥就是除草,所有的稗子、雜草都躲不過爸爸的法眼。爸爸還把所有的農家肥都下到田裏,種一季稻穀幾乎不用尿素等化學合成肥料,這樣也就大大地減少了許多的病蟲害,這些祕密是在我長大後,與爸媽一起在農田裏勞作時才知曉的。現在回想起那時年少無知的自己,真覺得太幼稚,太可笑了。

元宵節的湯圓

記得有首《賣湯圓》的歌中唱道:“一碗湯圓滿又滿,吃了湯圓好團圓。”故元宵節決不能沒有湯圓,只有一家人集在一起美咂咂地吃着湯圓,才感覺一家人的的確確是和和美美,團團圓圓。

兒時時代物資匱乏,經濟較爲落後,那時農村的經銷店還沒有湯圓買,故那香甜可口的美味湯圓均出自媽媽之手。恰逢家裏有糯米最好,如沒有,那就用普通的大米,首先將米磨碎成粉,加入少許水,像和麪一樣和成稀稠適當的大粉團,再小心翼翼的捏成一個個大小相當的湯圓。然後將做好的湯圓放入鍋裏沸水中煮上一陣,待湯圓浮上來時,便可以出鍋,早就在一邊饞得捶手頓足的我,便再也不管不顧,大塊朵頤般享受這人間美味。當然,那時的湯圓是絕對沒有餡的,不像現在,餡料有芝麻、豆沙、果仁、白塘、花生等應有盡有,不一而足。曾記得那時白糖都不多,如果沒有白糖,媽媽就用一種叫作“糖精鈉”代替,雖然少了白糖甜爽可口的味道,但我們卻吃得津津有味。假若是用普通大米粉做,那種硬度,確實讓現時代的人望而生畏,而那時一碗再硬的湯圓味道也都那麼深深的植入了我的心裏,讓我的脣齒間永遠留着那終生難忘的味道,那終身無法忘卻記憶永遠烙在心靈深處。

時光如白駒過隙,眨眼功夫,我已人到中年,細細品味如歌歲月,過着不驚不喜的元宵節,細細懷想年少時對於元宵節這麼多美好的回憶,一股萬般惆悵的傷感不知不覺涌上心頭,且久久揮之不去。慶幸的是,過幾天又是元宵佳節了,不管端上餐桌的是何種品牌、何種味道的湯圓,只要能與父母雙親,能與妻子、兒女團團圍坐在一起,在剛剛出鍋的湯圓那甜美、馨香的氤氳暖霧中,美美地一起吃上一碗湯圓,那該是一幕多麼美好、多麼令人無法忘懷的場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