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7元宵節散文:元宵節感懷

2017元宵節散文:元宵節感懷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元宵節,我們就想到團圓,與親人的團圓。下面是本站小編跟大家分享的2017元宵節散文:元宵節感懷,歡迎大家閱讀!

2017元宵節散文:元宵節感懷

  【2017元宵節散文:元宵節感懷1】

一個人不是孤獨,思念一個人纔會孤獨,思念一個失去的家就會滿懷孤獨——陳樟璵璠。

又是一個蓄滿念想的日子——元宵節。

元宵熟了,漂在鍋裏,輕輕一撥打着旋兒,像我撲棱撲棱的心跳,我知道這又是一個心花搖曳思念的時刻。

滿懷柔情,幾絲眷念,花開有聲,落英無語,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我在想元宵節真是一個讓人無法釋懷的日子,它是個讓甜蜜和思念、離愁和失落、遙想和回憶佔據春幃意鬧的日子。

爲了過年的圓滿,今天人們又放響了鞭炮,向年發表最後的祝詞,蔓延高掛的燈籠瞪着紅眼樂淘淘地在春風裏微笑,應着噼裏啪啦的鞭炮聲,熱氣騰騰的元宵上桌了,我是一個善感的人,總覺着這鞭炮聲在此刻是如此的顫動思念的心,我想此時有多少漂泊在外的遊子又會增添幾絲念家戀親的愁思;那些無家可歸的人更是心頭盤旋縈繞難以下嚥的悲苦。

元宵啊元宵從感性上講成了過年的句號,人們的喜悅也將在一天隨着爆竹煙花的鳴響、盛開、飄落,零落成狼藉的碎屑,最後歸於灰飛煙滅·····

年啊從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遠一點,從元旦起年就讓人沉迷,沉醉,沉淪,撩撥澎湃着這人們的心潮。因而說每一個節氣裏都有約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瀾渲染氣氛,當然屬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畫,春聯,糖果,餃子等。元宵節元宵成了主角,各種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們的飲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裏來鬧新春,元宵節一過你就算過完了,一切都變得平淡無奇,紅紅火火,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美輪美奐的繁華似錦又要歸於平靜。

生活是一個永不停息的輪迴。

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個節氣裏都有一個念想串起人們的共鳴,只因爲每個節氣裏都蘊含着相似的溫暖,不同的人內心深處裏流淌着不同的眷戀。逢年過節闔家團圓纔算完滿,節日裏你會被寵着,疼着,愛着,念着,幸福着,當然也會被孤單和寂寞包圍着、畫心爲牢、心甘情願、不由自主地期盼、癡念、糾結,難過,但無論怎樣日子都得過。

說白了年不過是一個字,元宵節也不過是個詞,一個延展着生命時光與感情沾親帶故的詞,人們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節裏看看過年最後的焰火,嘴裏一裹元宵,此岸的煙花在甜蜜見就變成彼岸的重溫和回憶,人們又開始遙想下一個粘着念想的日子······

元宵節啊,你知道今日又讓多少人感懷吟歎,編情爲經,織愛爲緯,細細地密織思念的網,用豐潤暈染的唐詩念你,用豪放婉約的宋詞粘你,用飽滿情懷的丹青妖嬈你,用感人心魄的樂曲縈繞你。

一鍋元宵煮飄搖,一場團聚,一世離歌,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每一個元宵都有親人的疼愛,粘着血緣親情,需要用心去咀嚼,或深或淺,或甜或淡····

元宵啊本身就寓意着團圓的圓滿。所以我要說,你快樂,天天像過年,你悲傷,日日像末日。

過了今天的元宵節就算過完了年,元宵就是年最後的疼愛!但絕不是生命最後的疼愛!

  【2017元宵節散文:元宵節感懷2】

“正月十五燈正新,滿城燈火白如銀。”元宵節是中國的四大節日之一。正月十五鬧元宵,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也是新年裏的重頭戲。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一盞盞孔明燈、絹燈、橘燈……各式各樣的燈籠,把原本寂靜的黑夜裝點得五彩斑斕,絢麗奪目。

燈籠象徵人丁興旺,團圓喜慶。正月點燈籠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除夕元宵的夜晚,更有小孩子打燈籠的民俗活動。記得小時候,年三十守歲剛剛結束,過了初五,母親就張羅着要爲我們姐妹們糊燈籠。燈籠的製作要經過扎,糊,寫,畫多道工序。要選竹節間距較長的竹篾,竹絲要剖得很細。

用這種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篾絲編成橢圓形燈籠庸子(坯子)後,再用柔韌的絲皮紙將燈籠庸子團團蒙上,還要用刷子把紙糊得挺括而舒展。然後在紙上多塗上幾遍,使其均勻而透亮。我們姐妹看着母親用一雙巧手在上面畫上八仙過海,吉慶有魚、五穀豐登等圖案,心裏羨慕不已。母親一邊做,一邊給我們講她小時候在外公家過元宵節,學做燈籠的逸聞趣事,逗得我們開懷大笑,抱作一團。

燈籠做好後,還未到元宵節,我們就迫不及待地點上蠟燭,用竹竿挑着,高高興興去遊燈。小孩子們互相比着手中的燈,看誰的好看、漂亮,因爲母親做的燈工藝細膩,圖案精緻,內容豐富,總會受到鄰里的稱讚,我真是得意極了,好像自己做的一般。回到家,興奮地向母親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

時光飛逝,我們姐妹先後都結婚、生子,母親年事已高已不再做燈了。每到元宵節,我就牽着兒子的小手,爲他點亮一盞燈籠,領着他走出家門,去遊燈、觀燈、看舞龍、放焰火。街道上游人如織,大家笑容滿面,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不過來。舞龍、舞獅、跑旱船、扭秧歌,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節目讓人目不暇給,也爲元宵節增添了歡樂的氣氛。

當一朵朵綻放的禮花騰空而起,點亮夜空時,孩子們又蹦又跳,“哇!好美的煙花!”一個個璀璨的禮花將夜空點亮,似綵球,又像絨花,一顆接着一顆衝上了天空,霎時,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蕊,瞬間綻放,猶如一位美麗的仙女,把希望的花瓣灑向了人間。紅的,黃的,藍的,綠的,紫的各種各樣的顏色把天空點亮如同銀河一般,光彩奪目,分外耀眼。整個人羣沸騰了,遊人們不時發出驚歎聲和叫好聲……兒子簡直被迷住了,看得如癡如醉。這真是“火樹銀花千光照,清輝映月色斑斕。爲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啊。

如今,時間的流逝,觀念的變化,那些熱鬧的老場景已經漸行漸遠,那種默默地燃着蠟燭的紙糊燈籠也隨之遠去。現在到處都有買燈籠的,大紅燈籠高高掛,歡歡喜喜過新年。舊時紙糊燈籠在今天的孩子們的眼裏,也說不出是個什麼樣子來。但那份快樂卻伴隨着我們成長,成了我心中難忘的記憶……

寫到這裏,我眼前又浮現出元宵節成羣結隊的孩子們打着燈籠追逐的場景;耳邊彷彿迴響着那熟悉的童謠:“遊、遊燈籠,燈籠滅了回家睡……”

  【2017元宵節散文:元宵節感懷3】

知道“湯圓”還有個名字叫元宵,因了那首著名的歌曲,“正月裏鬧元宵,金匾繡開了”,大概上小學的樣子,一個閉塞的時代,一個閉塞的鄉村,窮中有念,苦中有樂,心中有盼的日子,形成一個穩定的概念,十五吃元宵,沒有更多的意義,昭示的只是年真的結束了,相對安逸的日子得等到下一年了。童年的年是盼來的,元宵節是將快樂與輕鬆拉長的過程,如今的年是轟隆隆地駛來的,並攔阻不得。

往往一包湯圓,米黃色的草紙包裝成方錐狀,細細的麻繩繫着,由父親從縣城帶回來,土煤爐子上支起大黑鍋,燒開清澈的井水,咕嘟着冒起大而亮的泡,到底是記憶中的錯誤,還是真的那樣,那時燒開的水,冒起的泡的確是那樣大而亮,白花花的小湯圓被一個個小心翼翼地丟進沸騰的水中,勺子輕輕地推,靜靜地沉默幾分鐘,便紛紛浮出水面,在水泡間遊動翻滾,湯水漸漸乳白、黏稠。如今想來,潔白的湯圓與粗笨的大黑鍋實在是太鮮明的對比與記憶,簡單卻溫馨的水墨工筆。

貧瘠的時代,一包湯圓便是美好的記憶,儘管內容是如此單調,核桃、花生、芝麻,有限的幾種餡料,甚至有些略微的發硬,但已足以讓脣齒留香許多日,淡淡的糯米香,乳白的湯,原始的香味構成的生活契合着一個純淨的心靈,人最深的記憶一定是這種簡單。

我一直覺得,相對來說,八十年代是中國人最快樂的一段時光,也是相對健康的歲月,物質上的改善帶動精神的樂觀向上,也還淳樸的民風支撐着基本的公序良俗。每每元宵節,縣城必定舉辦燈展燈會,各個鄉鎮還要組織表演的隊伍,而這種任務又要分解到鄉村和工廠,兩座崗樓的宣化大街這兩天熱鬧非凡,表演隊伍依次經過,舞獅子、耍旱船、踩高蹺等等民間藝術爭相露臉,鑼鼓喧天,路兩側人頭攢動,水泄不通,人們臉上洋溢着真正的快樂,叫好聲、嬉笑聲不斷,小小縣城的沸騰狀遠比滿鍋翻滾的湯圓熱鬧許多。

我如今也還是挺留戀那種時光。北京城裏有很著名的廟會,也曾前往觀瞻,但除了濃濃的商業氛圍,其實精神是死的,流光溢彩的閃爍與跳動是乏味的,而懷想的故鄉的遊行表演隊伍是鮮活與靈動的,許是我老了的緣故吧,我喜歡由歡樂構成的願景,喜歡更多普通民衆參與的原始的衝動,喜歡市井百姓臉上燦爛無邪的笑容,可擷可取,可捧可掬,也許節日的意義就隱藏在那裏。如今,煙花的確愈來愈絢爛和蓬勃,耀眼的繽紛,視覺盛宴之後,耳畔還是縈繞曾經的歡鬧,腦際盤旋的依舊是鄉親們生龍活虎的奔騰。

北京人愛吃元宵,有許多的老字號可以佐證,亦可以滿足民衆的口味與選擇,“稻香村”門前總是排了長長的隊伍,稍晚,便會售馨,每年我也會擠在這樣的隊伍中,“搶”一些回家。如今的元宵,花樣繁多,口味豐富。,白白圓圓,綿軟可口,幾乎完美滿足了味覺的享受。

我們習慣於賦予一種食品一定的寓意,伴着一種心緒,成全一種祝福,“圓”對於我們每個個體而言,是終極的快樂。

在沸騰的水中翻滾,大概也像極了我們的生活。


1.2017關於元宵節的散文

2.2017關於元宵節的散文:元宵節的記憶

3.關於元宵節的心情說說2017

4.2017元宵節的心情隨筆

5.2017關於元宵節的對聯大全

6.2017元宵節傷感的心情說說短語

7.2017關於元宵節的對聯

8.2017關於元宵節的微信文章

9.2017元宵節散文:元宵節感懷

10.2017關於元宵節的燈謎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