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清明節的散文:感悟清明

關於清明節的散文:感悟清明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1W 次

有時間沒時間都必須回家,孝敬活着的父母,祭奠逝去的爹孃。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關於清明節的散文:感悟清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清明節的散文:感悟清明

  【關於清明節的散文:感悟清明1】

清明,中國人自己的節日,

是我們共同的追憶日,

讓我們追憶親人,寄託哀思,

清明,億萬炎黃子孫的節日,

是我們共同的緬懷日,

讓我們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遺志。

清明,華夏兒女的節日,

是我們共同的對話日,

讓我們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

這一天,

有的人想起父母,

有的人想起親人,

有的人想起友人,

有的人想起與祖國同命運共呼吸的英烈,

有的人想起與自己血脈相連的生命源頭。

這一天,

生存的意義得到洗禮,

生命的價值得到探究,

生活的底蘊得到昇華,

生息的狀態得到運籌。

這一天,

纔會嘆息苦短的人生

纔會感嘆枯榮的草本,

纔會悲嘆無情的歲月,

纔會驚歎輪迴的季節。

這一天,

纔會思考生與死的意義,

纔會思量得與失的價碼,

纔會思索成功與失敗的終點,

纔會思辨過去與未來的結語。

  【關於清明節的散文:感悟清明2】

每逢清明節,都會回粵東老家。這對我來講,不僅僅是緬懷先賢,更多的還是因爲從小在老家長大的緣故,內心深處有解不開的故鄉情結!

儘管離開老家有二十多年了,但老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父老鄉親的淳樸民風,依然深深地烙在我的腦海中。有心裏專家研究發現:兒時的記憶在人的一生中是最恆久的。我一點都不懷疑!因爲小時候老家清明節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

清明是一個雨水較多的節令,唐詩人杜牧有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老家,清明也是春耕農忙的季節,對千百年來靠天吃飯的鄉下人來說,充沛的雨水是對春耕農民的恩澤。清明時節沿海地區雨水較多,原因之一是冬去春來冷空氣勢力逐漸減弱,海洋上的暖溼空氣開始活躍北上。冷暖空氣經常在江南地區交匯,從而形成陰雨綿綿的天氣。其二是南方的春天,常見低氣壓天氣。低氣壓裏的雲走得很快,風很大,雨很急。每當低氣壓經過一次,就會出現陰沉、多雨的天氣。其三,清明前後,沿海一帶大氣層裏的水汽比較多,這種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結成毛毛雨。諸多原因,造就了清明時節雨紛紛。

在兒時的記憶中,粵東老家也種小麥,並特意請來北方的老農當顧問;儘管小麥品質不如北方的優良,但在那個糧食緊張的年代,只要老天作美,小麥有收成,那也是老百姓賴以生存的命根。小麥收成後,正好趕上種植早稻,一點都不耽誤,所以精打細算是祖祖輩輩持家之本。記憶中,清明前後的老家是一幅金燦燦綠油油的西洋油畫,金燦燦的麥浪和綠油油的秧苗,在春風裏載歌載舞,各自展示着收穫碩果和播種希望的風采!於是小時候在老家農村也能吃到自家的饅頭包子,這並不是北方人的專利。小麥曬乾後磨成粗麪,放進酵母、紅糖或白糖(甚至糖精,那時大家經濟困難,所以用糖精也很普遍哦),蒸出來的那個香啊,大老遠就能聞到。小時候肚子餓,嘴饞,聞到誰家蒸饅頭就往誰家跑,站在門口,不用吭聲,只要你賴着不走,總有的吃,儼然一個小乞丐。在那個年代,爲了填飽肚子,有時候連大人都顧及不了面子,更何況是小孩。所以我一直堅信沒有物質文明的精神文明是空中樓閣,是糊弄不了老百姓的。好在鄉下人善良淳樸,儘管那個年代大家經濟都很困難,但誰家只要做了點好吃的,總忘不了送點給左鄰右舍,鄉里鄉親的感情就是在這種氛圍裏滋生滋長、根深蒂固的。我們老家有句俗話叫:三塊粿(注:潮汕地區的一類小吃)來四塊粿去。講的就是鄰里之間深厚的感情。

老家的水稻是一年兩季,早稻是清明前後。爲了趕上插秧時令,給祖先掃墓未必就在清明這一天,所以,清明掃墓也就有了前三天後三天的慣例;而清明日祭拜祖先卻是祖祖輩輩定下來的規矩,可在各自家裏,也可到宗祠,或者上墓園。清明節前一兩天,家裏人就開始忙乎着過節,富有的人家殺雞殺鴨,普通人家只能做一些粿品祭拜祖先。在老家過節的粿品中,“韭菜粉粿”是我的最愛,百吃不厭。但小時候糧食缺乏,只能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纔可以解解饞,這也是我們老家各種各樣的節日特別多的原因之一。現在跟小孩提起這些童年往事,他們嫌煩,懶得理你,說得多了他會跟你急:不可能!好吃---當然是麥當勞啦!這就是代溝。

這事要擱在春秋時代,不單止沒有洋快餐,連熱菜熱飯都沒得吃,即所謂:寒食禁火。寒食禁火的習俗源於春秋時代,晉國的公子重耳,因遭陷害而流亡國外十九年,跟隨他的大臣中,以介之推最爲忠心。有一年,他們在山中迷路了,餓得頭昏眼花的,介之推就割下自己的大腿肉,烤熟了給重耳充飢,救了重耳一命。流亡十九年後,重耳終於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在晉文公即位封賞功臣時,獨獨忘掉了介之推,介之推本就不願求取功名,於是帶著母親到山裏隱居,不肯復出。後晉文公想起介之推,堅持要爲介之推封侯晉爵,升官加祿,請介之推下山接受封賞。但介之推堅拒,不言祿亦不受祿,晉文公爲了逼迫介之推下山,又心想他是個孝子,爲了母親的安危一定會下山,於是下令放火燒山,卻仍不見介之推的蹤影。等火勢稍減,命人上山察看尋找,赫然發現介之推與母親抱著樹,燒死在火海之中。晉文公傷心欲絕,更悔恨自己的魯莽,身爲介之推的好友,竟不懂得介之推的心思,不尊重介之推的決定。爲了紀念這位曾經捨身相救的好友,晉文公砍下那棵樹,做成一雙木屐,想到介之推時,就看著那雙木屐,喊著:「足下啊!足下!」表示他對好友永遠的懷念。另外,又下令在介之推死的那一天,不準生火煮食,只能吃冷食。這就是寒食禁火的由來。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山掃墓的日子定爲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併爲一了!

在兒時的記憶中,清明節這一天,天剛矇矇亮,大人們就開始忙乎起來,準備各種祭拜祖先的供品和儀式。然後由家族中的長者帶隊,按照輩分長幼次序,提着各種祭品,到宗族所在的祠堂或山上祭拜祖先。

現在的年輕人以爲從前的家庭都是大家族,其實不然。在老家,男孩成家之後,在族長或母舅的主持下分家。其實那個年代大家都很窮,壓根就沒有財產可分,甚至因爲迎來嫁娶所揹負的債務,也使得大家舉步爲艱,分家只是爲了淡化家庭的摩擦與矛盾,用老家的話講就叫:各人發財!既聰明又開通的家長都懂得適時放權。所以日常生活的主體還是小家庭,只有到了逢年過節的各種祭拜活動,以及紅白喜事,纔會發現原來你的家族是如此龐大。因此,在老家,逢年過節,紅白喜事是維繫家族凝聚力的強有力的紐帶,當然也免不了中間會產生一些新的摩擦與矛盾,但它的意義還是正面的、積極的。而後你就會感覺到:你的身邊多了許多關注和關懷你的目光,你的內心也會被一股濃濃的親情所溫暖,你的生活裏忽然間多了幾縷明媚的陽光!

清明節同樣給了我很多生活上的感悟。當我站在祖先的墓前,面對着清山綠水,嵐嵐山風,一股曠古幽情油然而生,人性的洗禮,自強不息的鬥志,光宗耀祖的激情,民族復興的責任…雖爲一介庶民,仍然叫人不能自已。滿腦子充斥着祖祖輩輩的教誨:“忠孝持家遠,詩書世澤長。須知難得惟兄弟,務在相孚以性情。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讀書。善貽謀於後嗣學禮學詩,凜遺緒於前人克勤克儉。”這,就是祖輩們留給我們的傳家之寶!

暫別了,魂牽夢縈的故鄉,來年清明我依然回來看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