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陶瓷之美優美散文

陶瓷之美優美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W 次

  一、中國瓷器

陶瓷之美優美散文

一、一張精緻的名片

去景德鎮,衝着那裏的瓷業。一直以來,它成爲我心馳神往的地方,滿懷着神祕。“中華向號瓷之國,瓷業高峯是此都。”無論玲瓏剔透、輕盈細緻的套盤,還是圓圓胖胖、稚稚拙拙的碗盞,都那樣生動可愛、楚楚動人。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瓷器,偶若遇見景德鎮的產品,對着底部的印記,大人們會鄭重其事地介紹一二,話語中透着讚賞與崇敬。也曾幾回,將一些瓷器附在掌心,立在案頭,摩挲,端詳,相看兩不厭。瓷器無語,人也無語。

景德鎮在昌江之南,古稱昌南鎮,因其陶瓷聞名,外國人徑直用昌南的讀音(chāng nán)稱呼中國,即China。正如尼羅河畔的金字塔,讓人們知道了古埃及,如今一說到埃及,人們無不油然想起金字塔。又如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泰國人妖,許多人因之知道了泰國,並樂不可支地趨之而鶩。景德鎮,恰似引介和展示中國的一張精緻的名片,任所有的驕傲鐫在瓷器上。

二、在火中涅盤

在浮樑瑤裏古鎮附近的“陶花源”,一處古代龍窯遺址。龍窯依山傍水,像一條巨龍,身長20餘米,腰寬兩米多,“龍頭”高翹望着蒼天,“龍尾”低伏,緊貼地面。從窯裏挖出的泥土,乾燥而金黃,帶着“火”的顏色;那剛出土的瓷片在陽光下閃着耀眼的光芒。瓷器來自泥土,似乎爲了趕赴一場前世的約定,完成一次生命的燃燒。鑄鐵成鋼,寒梅吐香。即便是一抔普普通通的泥土,只要敢於鍛造,勇於磨練,甘受熬煎,就可以昇華自己。一次煉獄,或許就是一次涅盤。感謝火。有了火的錘鍊,泥土有了筋骨,修得如玉的瓷器。縱然哪一天,她可能被碾成碎片,但經由火中,紅過、紫過,也生而無憾。

三、生命來自泥土

上古時期,女媧因爲大地的冷清而感到孤寂,靈機一動,用泥土仿照自己製作了“人”,進而創造了人類社會。幾千年前,據說因爲一場偶然的火災,將景德鎮特有的“高嶺土”燒成了瓷器。人與瓷器共同作爲來自泥土的奇蹟和傑作,帶來無限生機與趣味。沒有人類,地球將會黯然失色;沒有瓷器,人類也將減少幾許美感。“一枝草一點露”,一棵小草因爲一滴露水的眷顧,會化作生存的機會與條件。生命既然活在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以及繼續存在的條件與關懷,最終化爲奇蹟。縱然不過泥土,可能生長莊稼,也能化身如玉。瓷是修煉得道的玉。

四、與水相濟

也是在陶花源。在瓷器製作的作坊,我看見泥土與水糅合的制丕工序。因爲水的融入,泥土黏合緊密而不鬆軟,便具有不同的形狀和姿態,更有了水的靈性。因此也感謝水。別拒絕水,上善若水。擁有火的熾烈,也無妨藏有水的溫柔。水性至柔,柔極至剛。正如鋼刀淬火,唯有水火相濟,陰陽相調,才贏來鋼的堅韌與鋒利。瓷器因爲水的融合,才那麼堅韌而柔媚。聽吧,彈擊瓷器,金屬般的清脆悅耳動聽,原來附有火的朗笑、水的潺潺。

五、雕琢靈魂

“玉不琢,不成器。”在每一款瓷器上,都流動着匠師藝人的靈魂,讓人彷彿看見他們和高人悟道,聽到他們在松風中歌唱,以及泥土的呢喃,火的舞蹈,水的笑逐。那隨手渲染的狼毫勾勒,一片墨痕,現出荷葉、梅花、芙蓉、小鳥,青花如水墨般在瓷胎上游走,或濃或淡,泛着一片欲滴的蒼翠。還有其中的山水、美人、書法以及硃紅印章,都洋溢着無限的意蘊。

凝視瓷器,其實就是凝視生命,以及由遠古而來的遲緩的腳步。

六、獨一無二

在景德鎮,流傳這樣一個故事:古代的御窯,同樣一款的瓷器一次無論燒製出成千上萬,但最終只選取其中的一件,其餘的都將被砸碎,只爲了那件御物在世間享有獨一無二的身價。大凡價值連城的文物,都以稀爲貴,無論其精粗美醜。生命的價值在於不重複他人,活出一個真的自己。有個性更有價值。芸芸衆生,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誰能禁受住浪濤的沖刷,堅持到最後,就將出局取勝。唯一或許就是第一。《石頭記》中的那塊頑石,因爲來自女媧補天時的石頭羣中,人間獨有,所以成了“通靈寶玉”。

七、歷久彌珍

見過出土的鐵器,鏽跡斑斑,刃角老鈍;見過陳年的綢緞,色澤黯淡,悽慘欲裂;卻看見古老的瓷器,經受着腐蝕、磨礪和漫長的時間的考驗成爲世人追捧的寶物,在歲月的推進中,愈久愈閃爍出誘人的光芒,正如陳年老窖久而彌香。

真的生命歷久彌珍,正如人間最美的愛情,縱然有過激情浪漫、難捨難分,若能持久綿長、地老天荒、至死不渝,更爲人們稱頌嚮往。

八、愛恨情仇

在藝術的路途中,多少頂禮膜拜者,以一份憐瓷惜瓷的心情,將它輕捧在懷,怕雨淋着,怕風吹着,怕噪音吵着,把它看作中有靈性的至寶。也有心術不正的人覬覦瓷器,把它看作無價的財富,用汗浸的手觸摸、把玩,貪婪的賊光使之黯然失色。也因此,多少不擇手段、爾虞我詐、謀財害命的鬧劇在瓷器的身邊上演。瓷器在鄙俗者的面前,永遠是一堆變形僵化的錢幣,無法呈現出花的絢麗。在不停的爭奪中,常看見瓷器在一瞬間隨手而碎,圓潤、光滑中潛藏着尖銳的鋒刃,鋒利的碎片滿含仇恨,對着正在褻瀆輕慢她的人。

一款瓷器落地而碎。那一地的碎片,是一朵朵堅貞的花,開得悽美,開得絕唱。她有不可冒犯的冰清玉潔,不容輕慢的心高氣傲,總是以死相爭的那一種。對於最初傷害了她的人,縱然是懺悔,收齊、補好所有的碎片,也不能復原一顆完好的心。瓷器嬌弱,嬌弱的另一面正是她的剛烈。失去的,終將失去,難得再回來。既然不再成全爲器,別說破鏡難圓,就算歸爲泥土也會情非得已。

九、考驗無數

一隻不幸的瓷器,在一陣颶風中落地而碎,由費解到幡然醒悟。它因爲接受火的鍛鍊而強硬,卻沒有經受被砸的考驗。

生命要經受各種各樣的考驗,是可能,也是必需。面對過炎熱的考驗,還要接受冰雪的考驗;面對過貧窮的考驗,還要接受富貴的考驗;面對過失敗的考驗,還要接受成功的考驗……僅僅經受了一次考驗,未必能承受生命的所有考驗。

倘若缺少考驗,唯有百倍呵護。

十、永恆的完美

一隻出現裂縫的瓷器擺在我的面前。我驚恐地注視着。所有的歡樂都已經凍結,彷彿世界只剩下這一條裂縫。我無能爲力,我幾乎想向她乞求,但沒有半點用處。我把它舉得高高,然後鬆開手。這是我最愛的一件寶物,我拒絕裂縫,拒絕殘缺,永遠。有時我可能姑息容忍,對於這瓷器,卻毫不苟且。我想擁有一件完美的瓷。如果不是,我會毫無預兆地割斷塵緣,別她而去。

可是,誰能真正擁有一件永遠完美的瓷?就像擁有一朵落在掌心的雪花,或者擁有年復一年的春風裏不變的桃花?

  二、中國瓷器之美

瓷器是中國的偉大發明,瓷器是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徵,而景德鎮又是瓷器之國的代表。外國人以瓷器稱中國,英文單詞“CHINA”既是中國之名,又是瓷器之稱。據有關史料記載,漢代以後的景德鎮地區,已開始生產各種各樣的瓷器

中國瓷器是很幽雅、很難以描繪的,也許正因爲這樣,它更顯得高貴。英國散文家蘭姆(C·Lamb,1775-1834)寫過一篇談中國瓷器的散文,文中說道:“我對中國古瓷器幾乎有一種執着的婦女之愛,每當我去探訪名門巨宅,我首先要問的是收藏的中國瓷器,其次才輪到其他工藝美術和圖畫。”蘭姆對中國瓷器的深深眷戀真如靜潭春水般幽深。

在一切都極其喧譁、極其刻意展露的當代生活中,中國瓷器在“收藏”、“鑑賞”之名的掌控下成爲市場的貴寵,拍賣行與豪華會所取代了文人寒士的風雨茅廬;環顧現實,中國瓷器已經失去她的家園。“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古鏡破苔當席上,嫩荷涵露別江濆。”(徐夤《貢餘祕色茶盞詩》)染上春水的明月,以薄冰盛上綠雲,那種澄明、潤澤真是何等的嬌豔、何等的含蓄;又聯想起沾有青苔的古鏡和含露欲滴的新荷,又是何等的清雅和脫俗——環顧現實,當下這個市儈、暴戾的社會其實根本不配談中國瓷器。中國陶瓷歷史已有一萬年。祖先發明陶器有非常明確的目的,它是古人類由漂泊不定的生活向定居生活轉變過程中所掌握的技術。隨着製作水平的提高,人們有意識地開始美化陶器,古陶器上的花紋、雕刻等把人類對美的追求都表現了出來。全世界陶器的出現差不多都是一萬年左右,有普遍性,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而瓷器卻是中國的發明,早在商朝瓷器就被造了出來,歐洲到16世紀才掌握制瓷技術,比我們晚得多。同時中國的'瓷器通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流傳全世界,最遠到達東非、歐洲的意大利羅馬。今年印尼爪哇島附近發現一艘唐代沉船,經打撈發現船上有6萬件瓷器。瓷都“景德鎮”名稱的由來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景德鎮有近兩千年的制瓷歷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熅暗掄虼善骺始有了自已獨特的風格: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在宋代之前,景德鎮有好幾個名字,如新平鎮、昌南鎮等。宋真宗景德年間(公元1004——公元1007),皇帝趙恆派人到景德鎮,要這裏爲皇家制造御用瓷器,底書“景德年制”四個字,由於“其器光致貌美??於是天下鹹稱景德鎮瓷器,而昌南之名遂微。”從此以後這裏就叫景德鎮,名稱延用至今,到現在已有一千年的歷史。景德鎮在唐、宋、元、明、清期間熞殉晌歷代皇宮用瓷的生產基地。

中國陶瓷珍品之唐三彩

唐三彩是唐代的一種精美陶器。盛唐時期發達的政治經濟文化使當時的製陶業十分繁榮,唐三彩陶器是這種製陶工藝繁榮的重要標誌。在全世界的許多博物館及私人藏家手中,保存着許多造型優美、釉色斑斕的唐三彩作品,有立體陶塑,有各種形制的器具。當我們看到那些奔騰的駿馬、被譽爲“沙漠之舟”的駱駝,看到那些形態各異的文侍俑、武士俑、仕女俑以及形態各異的動物、禽鳥等唐三彩精品時,會從心底裏發出對唐達製陶工藝的讚歎。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品雖然只是用普通的黏土製成,但藝術家們運用火的藝術使之成爲不朽的藝術品,這是唐代無數不知名的陶藝家藝術和智慧的結晶。唐三彩的製作,使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它的製作是人類製陶史上的一個閃光點。中國陶瓷珍品之明青花

明代的景德鎮青花瓷器是中國古代青花瓷器中最具代表性、也最受世人喜愛的作品之一。明朝立國之初,即在已有良好燒造基礎的景德鎮建立了官窯,專門燒造供皇家欣賞、使用的瓷器。青花瓷器便是其中一個品種。明初洪武的青花瓷,造型粗重厚實,製作尚未脫盡

元青花的粗獷風格,所見的大都是藍中見黑的色澤。多爲碗類,但傳世較少。傳世品中,有一種梅瓶,外繪雲龍紋,肩部有“春壽”兩字,這種梅瓶,傳世僅見三件,一件藏於上海博物館,一件藏於私人手中,另一件藏於日本大阪東洋陶瓷美術館。

這三件作品製作十分精美,是洪武青花中的上品。

明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官窯青花瓷器的燒造,進入了一個全盛時代,這一時代被譽爲中國青花瓷器製作的“黃金時代”。在今天的古陶瓷研究、尤其是鑑賞領域,人們最重視、最受歡迎的作品就是明早期永樂、宣德的景德鎮官窯作品,有人甚至把永樂、宣德的青花名品同西方一些傑出的古典美術作品相提並論。永樂、宣德時期官窯青花瓷器的卓著名聲,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以其胎質、釉層的精細肥厚、青花色澤的濃豔、紋飾多樣、線條優美和造型豐富等多方面特徵構成的。

中國陶瓷珍品之清青花

經歷了元明數百年燒造歷史後,青花瓷的燒造在清代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如果說明代青花瓷在當時已成爲中國陶瓷生產的主流的話,那麼,到了清代,青花瓷的生產達到了飛躍的程度。清代青花瓷器是一個總體的概念,各地燒造產品質量較次。惟有景德鎮青花瓷,時代特徵、精粗文野較明顯,因而,它是清一代青花瓷的代表。

康熙時期是青花瓷器的大發展時期,六十一年間生產了無數不同類型的作品,現今傳世的也頗多。根據現有資料,可對康熙青花進行分期,基本是二十年一期,第一期爲康熙元年至御器廠大規模開燒的康熙十九年。產品所用青料與清順治時期所用的相同,至少有四種色調,釉色多白中微閃青或青白色。造型有筆筒、小碗、大盤等。康熙中期是青花瓷燒造最成熟階段,以十九年爲起點,至康熙四十年以前,這時期青花燒造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效。而乾隆時期是中國瓷器集大成的時期,各類仿古瓷、創新產品皆見燒造,青花瓷亦然。從青料看,乾隆時期青花色調明快純正,用料重着藍色,黑疵較多,造型上,作品強調形體比例,追求新穎奇巧。嘉慶時期的青花瓷器,一部分依然保持着乾隆時期風格,乾隆時期青花煩瑣而滿密的風格在這時依然如舊,大部分瓷器燒造質量不如乾隆時期,有許多甚至不如後起的道光時期。

中國陶瓷珍品之清彩瓷

中國彩瓷的生產發展到了清代,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製作水平更是突飛猛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輝煌成就。除了繼承傳統和釉上五彩、青花五彩、素三彩、鬥彩品種外,還發明瞭釉上藍彩代替了釉下青花五彩,創燒了在青花輪廓線內填繪彩料的鬥彩和淡雅柔和、繪畫精美的五彩,以及婀娜多姿、美輪美奐的琺琅彩等等。此外,種類繁多的雜彩在清代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明代的釉上五彩瓷器雖然從嘉靖、萬曆時期的生產高峯走向衰弱,但一直未停止過生產,清順治的釉上五彩即是在此基礎上繼續燒造的,且在原有的基礎上發展創新。色彩雖然以黃、綠、紅三色爲多見,釉面光亮勻淨但成色較淡,部分器物的彩色容易脫落。上海博物館館藏的順治五彩魚藻盤,底部有“大清順治年制”雙圈楷書款,盤內所繪四尾魚雖是瓷器的傳統,但所表現的蓮池魚塘則由水藻及浮萍代替,製作雖不精美,但這類帶款的順治釉上五彩製品是少見的傳世珍稀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