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清明隨想散文

清明隨想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7W 次

清明隨想散文1

天陰沉沉的,小雨淅淅瀝瀝地飄着。平日裏開得正豔的小花低下了頭,碧綠的小葉子掛着晶瑩的淚珠。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我望着窗外的濛濛細雨,不免有些傷感。“天,也在爲去世的人哀悼。”我不禁自言自語。

清明隨想散文

在這個令人思念的日子裏,我不由想起了已經去世的曾外祖父,想起了他威嚴中略帶幾分慈祥的臉,想起了他生前的種種事;想起了曾外祖父因爲菜有點兒淡,而大發雷霆,想起了曾外祖父重病臥牀時我們去看望的情景,想起了曾外祖父在臨終前幾天那滿意的笑容。雖然曾外祖父生前十分嚴厲,讓我有些恐懼,但是今天,我對他充滿了思念之情。

在這個令人思念的日子裏,我不由想起了那些“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革命烈士。在戰場上,他們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爲了革命事業不顧一切。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新中國的誕生;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和諧的今天;如果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和平的年代。是他們,讓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所以,我們怎能把革命烈士忘懷呢?

在這個令人思念的日子裏,我們更不應該忘記在生死關頭,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的英雄。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搭起生命帳篷的好媽媽;爲救學生而永遠閉上雙眼的好老師。那些有名無名的英雄,我們不能忘懷。

雨,刷刷刷地下。風,呼呼呼地刮。站在窗邊的我,不禁熱淚盈眶。“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流芳百世的詩,在我耳邊久久迴盪……

清明隨想散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作,讓我每年的清明節都會憶起逝去的親人。說來也怪,每年的清明節幾乎都會下雨。我是個多愁善感之人,總覺得那是老天爺的思親淚,我也是“每逢清明倍思親。”

不管身在何處,子女都會在清明節前夕或當日返鄉祭祖。或擠公交,或騎摩托車,或開私家車,爲先祖墳頭添幾掀土,栽幾棵松柏,燒許多紙錢,點上香燭,擺上貢品,虔誠的磕頭,發自真心的說幾句心裏話,向親人彙報家庭、事業、晚輩的乖巧和學習優秀,陰陽兩隔卻又心近、情深。

不管多忙,不管多遠,不管天氣如何,每年清明節我必將回鄉祭祖。騎着“雅馬哈”,一個多小時的顛簸後熟悉的家鄉便倏地呈現眼前。我家祖墳就在屋後自留地中。六個土冢整齊的靜列,枯蒿已倒,翠綠的新草不擇貧富的鋪滿墳頭,各色小花自覺地點綴墓地,蒲公英金燦燦的耀眼。兩墳頭有所塌陷,我趕緊填起來。

我一邊燒紙錢,一邊思親。倆曾祖父只在舊的泛黃的黑白照片中見過一位:頭戴瓜皮帽,身着長袍,腳穿闊口平底黑鞋,長髯及胸,很威嚴,儼然民國打扮,聽爸爸說正直、嚴厲。倆曾祖母我記得一位,她是在1988去世的。據爸爸講,她30歲就守寡,80多歲離世。她是個慈祥的老人!記得我小時候,她滿頭銀髮,微微顫顫的住在北房。她愛清靜,可我們一夥曾孫們吵得老人家不得安寧。她最愛我哥,因爲哥聽話。老人起得早,所以能在老家的大核桃樹下撿很多核桃。常常笑眯眯的哄我哥哥說:“咱家母豬下豬娃了,看走”無人處,會給哥哥給許多核桃。爺爺七十幾因病離世,奶奶走的時候僅六十多歲。我的祖上雖不顯赫,但都勤勞和善,衆鄰稱讚。

我的感想一:我們不能選擇祖先,祖先的顯赫是他們奮鬥的,與我們無關,但我們完全可以努力奮鬥,打拼自己的顯赫。這不是追名逐利,應該是志存高遠,事業有成,在自己的平凡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我清楚記得,我考上師範時,爺爺激動地奔走相告——我家出先生了!對祖輩務農的他來說,已是祖墳冒青煙。這是淳樸的中國式滿足。可他哪裏知道,做一位教改能手,出一些轟動全國的教研成果,纔是我的野心。

在給千陽崔家頭外公外婆上墳時,我默默流淚:慈祥的外公、外婆一輩子一生貧窮,直至1995年才從窯洞搬至瓦房,但一輩子同甘共苦,淡泊名利,一輩子和睦相處,沒吵過架,沒紅過臉。對於晚輩及其疼愛。小時候最愛去外婆家,住下叫不回來,叫的煩了,就藏起來。每天清晨,外爺在手爐邊折柴熬茶,總不忘給我考幾塊黃聰聰的饃,香脆無比。外婆閒不住,直至去世前幾天還在竈臺上忙。大舅在西安工作,給外公外婆買的好吃的,他們總會捨不得吃留給晚輩。每當二位慈祥的老人笑眯眯的看着我貪婪的啃雞腿,吃茅魚,吃着當時稀有的熱帶水果時,比自己吃還開心。我至今記得,外婆用勺子餵我好吃的時,她自己的嘴也會不由自主的一張一合。這難忘的一幕,永遠銘刻在我心裏。由於外婆對豬肉過敏,所以只能吃雞肉。但往往自己買的小雞飼養大,宰殺後卻做成雞肉哨子,讓全家吃。她實在是爲別人操心的多,心裏唯獨無自己。去世時,據媽媽講,老人家還念念不忘我未找下媳婦。我才知道,外婆生前笑着對媽媽說:“我建生緊細的,看我時只買兩根麻花”。雖說那時我剛參加工作,但僅二三百元的工資還老拖欠,但我的小氣令我慚愧無比!我現在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好吃的買給親人,可“子欲孝而親不在”。

我的感想二:孝敬老人不能等。年幼時,我們不懂事,沐浴親人的愛,覺得理所當然。當我們一有經濟能力,就要及時行孝,莫要親人在陰間,鈔票存銀行,空悲切。

清明,國人非常看重的節日,已成爲法定假日。打開收音機,可聽到發往黃陵的公交平均每6秒鐘一趟。我想,來寶雞炎帝陵祭祖的肯定也不少。是啊,炎黃子孫,怎能忘記自己的先祖?這濃濃的尋親情,把十三億同胞骨肉相連。國家爲了便於祭祖、發展旅遊、緩解交通壓力,清明節三天假高速公路免收通行費,更使得清明節隆重。

如果把泱泱大國比作一個大家,全國的晚輩們要孝敬全國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在各自崗位上奮勇爭先,“吃自己的飯,流自己的汗,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漢!”願“官二代、富二代”在清明節有所感悟。

清明隨想散文3

既然來了,已故親人,都該去看看,燒燒紙上柱香吧。

奔走在座座墳前,回憶起一個個的親人。是的,他們只能留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了,能記住多少,全憑那不靠譜的記性。

十來天前,在一個從事法律服務工作的年老朋友的辦公室裏,見到兩個女老人,顫顫巍巍的提個裝了易拉罐、塑料瓶的食品袋進來,滿面愁容,一臉苦相。坐定後,兩個女老人說要告狀,因爲兒子兒媳婦辱罵毆打不贍養她們。她們想了很久,不敢來,害怕兒子兒媳婦知道後報復,還是兩人偶然遇到一起,相互鼓勵纔想到尋求法律幫助的。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我們的社會,卻有人還是生活在這個底線之下。她們一個76歲,一個77歲,食品袋裏的東西,是她們一路拾來準備賣給廢舊收購點的廢棄物,所得將是她們的生活來源之一。

農村經濟困難,子女不贍養老人的事並不鮮見。但對於已故的親人,我們能爲他們做些什麼呢?什麼都不能做,只能在逢年過節之時,到他們的墳前,表表哀思,自以爲心到神知,隨便祈求他們的在天之靈的保佑。其實這更加不靠譜,生爲人子,何不在老人們生前的時候多爲他們做點什麼。對我來說,一切都來不及了。

打工所獲遠比種地強,所以,農村人遠走他鄉,這可以理解。弟弟說,今後的農村老人更難指望子女了。我疑惑的看着他。他解釋說,不少的農村人在外打工,聽說家裏的老人病得不輕,一般也很難回家看望老人,都要詢問旁人,憑藉旁人並不可靠的判斷才確定是否回來,而他們詢問旁人的話就是:“死得了還是死不了?”

人終歸都是要死的,但等人離世之後,再爲了不變言明的面子問題,熱鬧的給老人送葬會有多大實際價值?但是,不善於深刻思索的人啊,總是在不斷的犯着同樣低級的錯誤。

害怕孤獨是老人的通病,但越是害怕越加孤獨。就在我們奔忙在墳前上香燒紙的時候,一個似乎並不認識的老人過來搭訕,依稀的記憶裏,只能大概的回憶起他姓什麼。老人說了很多,我們靜靜的聆聽,感受着他的孤獨。子女都在外地打工,還有誰會聽他訴說?

清明隨想散文4

昨天是清明節,天氣毛毛的,有些多愁善感的味道。

其實這些天天氣都是反覆無常的。正好家裏停了暖氣,變得清冷,天氣也跟着湊熱鬧,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多日的陽光明媚溫暖和煦,天空突然就烏雲密佈陰沉沉,灰濛濛的,時不時狂風亂舞,把樹木也搖得東倒西歪,大風颳過樹木,刮過原野,發出嗚嗚嗚的聲音,彷彿老天在哭泣,一副傷心欲絕的樣子。清明時節雨紛紛,還好,老天它終是強忍住悲傷,並沒有掉下淚來,一幅欲哭無淚的悲涼。天氣又有了冬天的味道,季節彷彿又回到了淺冬,室內戶外都漫溢着清寒!身上換單的衣服重新又變回厚重。我知道,是清明節要到了,是天在配合人間祭奠亡靈。所以這些天,心情也跟着莊嚴沉重起來。

空間友友有好多有關清明的文章和說說,不是緬懷父母爺爺奶奶,就是另一半或友人等,看了心裏沉沉的頗爲難過,世事無常,生命哪有定律,只能節哀順變,忍不住去安慰幾句。末了,不由自主就想起小時候隨父母上墳的情景。

許多年了,記憶不是那麼清晰,被流水般的時光沖刷打磨得模糊粗糙。略略記得應該是我上初中之前,每次祭祀日,總少不了我的身影。其實我跟父母上墳,不是因爲懷念。從我出生就沒見過爺爺奶奶是什麼樣子,據父親講,在他兩歲多時,奶奶就去世了,爺爺在他八歲時也撒手人寰,所以他基本算是孤兒,先是寄居在二爺家長大,成家立業才分家另過。因爲腦海裏沒有爺爺奶奶的印象,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有張像也是奢侈,家裏也沒有保存下來爺爺奶奶的照片,所以我對爺爺奶奶談不上有感情,我之所以每次去跟父親去燒紙,是肚子裏有條饞蟲,爲了吃燒過紙後盤中留下的哪些好吃的祭品。據大人們講,只有留一些菜品讓燒紙的人吃了,祖輩們才能吃到。父親每次去燒紙,我是家裏最小的,哥哥姐姐們都不跟去,唯我是個跟屁蟲,屁顛屁顛跟在父親的身後,提着燒紙菜籃子走在塵土漫飛的路上。那時候生活窘迫,每到祭祀日,母親會炒個白菜豬肉燉粉條,還會炸油餅,那在當時來說,可是最美的美味佳餚,平常的日子裏母親是不做的,只有家裏來客人或這樣的日子才做,所以能吃上是十分奢侈的而難得的機會,貪吃的我就會抓住這樣的時機不會放過。

我家的祖墳並不遠,就在村西一塊龐大的`荒地上。隔一條南北走向的一條土路和渠,村南有個橋頭,穿過那座石灰橋,沿路走上三四百米有個岔口,再下去走二十米左右就到了。下邊的路,是一條羊腸小道,腳下的泥土裸露着,時常塵土飛揚,走起來布鞋上沾滿了細細的粉塵。那是一個龐大的荒灘,紅柳是曠野的鏗鏘玫瑰,那上面點綴着一朵朵紅柳墩,每到金秋十月細細碎碎的紅柳花盛開的時候,是荒灘最美麗的時節,其餘時候都比較單調。我家的祖墳就坐落在這方圓幾十米內,方方正正一塊地,上面密密麻麻長滿了紅柳枝,格外蔥蘢茂盛。聽父親說,埋着好幾輩人。裏面有彎彎曲曲的小路,笈草叢生,我總是隨父親小心翼翼走,生怕踩着祖先的頭。

父親先是總墳堆燒一些紙,再到爺爺奶奶的墳頭燒一堆紙。在燒紙時,父親會默默虔誠地先將菜盤供在墓碑前,再將奠湯灑在墳前,父親帶領我們這些祭祀的家人,呈半圓圍繞墳頭都跪下,一個個面向墓碑,然後聚攏一堆柴禾點燃,父親再拿過供品,撥碎一些油餅放進火裏,再餅扒拉一些菜,然後我們就跟着父親一張一張焚燒紙錢給祖先們,嘴裏不停地說着爺爺奶奶來領錢的話,這是清明的紙或七月十五之類符合每個祭祀日的話。

每次隨父親給我家祖宗燒完紙,我都會再隨着母親去給外公外婆燒紙。我們是四隊,外婆家在三隊,外公外婆的墳在他們原先的舊宅子旁,要走很長的路,翻過一座長滿沙棗樹的大沙窩。外公活着的時候,我沒少翻那座沙窩,母親每到過年過節,單獨做點好吃的,總要我翻沙越嶺,要我給外公送去。外公家離村莊較遠,低矮的茅草屋,獨處在一塊平原上,四周同樣是一些沙棗樹,還有農田包裹。我同樣沒有見過外婆,外婆在母親八歲時就去世了,我的腦海中只有外公,外公活了七十八歲,走的時候,母親說我還傻傻的,家奠時,我是最小的一個孫子,別人都跪在棺材下披麻戴孝哭喪,唯有我還在奔奔跳跳玩耍,沒有一點悲傷。在我的記憶裏對外公尚有些記憶。

外公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在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大舅,二舅,三舅忍受不了飢寒交迫的折磨(那時有被活活餓死的人),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逃荒去了新疆,從此落地生根。外公就與小舅生活在一起,三個舅舅在新疆生活了幾年,安穩下來,條件稍好些後,不忘家裏的親人,又把四舅和外公都遷居到了那裏,可沒過幾年,已是七十五歲的外公不習慣那的生活,思鄉心切,捨不得他的老宅子,也是爲了落葉歸根吧,無論幾個舅舅怎樣苦苦挽留,倔犟的外公就是不願呆在新疆,最後舅舅們沒辦法,只好任由倔強的外公一個人回來了。

從此外公就由姨媽和媽媽兩個女兒輪番來照顧。在那個物質匱乏,缺衣少糧靠公分過日子的年代,我們家生活拮据,母親節衣縮食,精打細算過着日子,平常我們吃的飯多是粗糧做的,諸如什麼玉米團或粥、黃米飯、黃米湯之類。菜基本就是鹹菜,蘿蔔洋芋或採摘的野菜,吃的饃饃都是黑麪和玉米麪攙和在一起再放些沙棗做成的沙棗饃。並不能像現在一樣天天都能吃白米飯麪條,間隔偶爾也吃幾頓白麪條,是很奢侈的事。只有客人來了,母親纔會做頓雞蛋蛋麪條。再者,只有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才能痛痛快快、酣暢淋漓飽飽地吃上一頓嗆湯擀麪。據大人們說,這一頓飯一定要吃得飽飽的,吃飽了,一年中都不會捱餓,母親還讓飯有些剩餘,爲的是年年有餘。所以那時候,我們盼星星盼月亮特別渴望過新年,有好飯吃,有新衣穿,有鞭炮放。自從外公來了,我們家開的伙食好似天天過年(其實只有外公一個人享受,我們還是照舊),母親每天天微微亮就起來,給外公打一個荷包蛋,泡上給外公專烙的玉米兌白麪的餅,放在外公的炕頭,而我們只有眼饞的份。

到了中午,母親上工回來,和上比雞蛋稍大點的一團面,做成擀麪,燒水下在鍋裏煮熟,撈在碗裏,不多不少的一碗麪,用鐵勺倒些清油,放進大鐵鍋,煉好油後取出,把準備好的蔥花嘩啦一聲放進勺子裏,立刻香氣四溢,再將蔥花油潑在面上,母親用筷子拌了又拌,頓時,屋內屋外,香氣裊繞的滿院都是,甚至站在門外的大路上都能聞見蔥花面的撲鼻香味。我眼巴巴地瞅着母親把世上最美味的一碗麪端給外公,就寸步不離地站在外公身旁,垂涎欲滴地看着外公一口一口下嚥,外公總是吃的頭上冒汗臉上掛花,還時不時停下來捋捋鬍子,臉上的皺紋,如湖波一圈圈盪漾開去。吃到最後,外公總會給我留下幾口,我總是迫不及待地接過碗,吸溜一聲快速將麪條吸入口中,然後再細嚼慢嚥,細細品味那難得的滋味,那味道真是好極了美極了,現在回想起來,都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中午,母親怕外公寂寞。外公喜玩牛九牌,就讓我在村子裏找幾個老爺爺陪外公玩牌。我家的四合院,院門向東,南北兩邊的屋子爲住房,左是廚房,又是雜物間,正西是客房,外公就在這客房中玩牌。每到中午,正午的陽光透窗而入,外公玩牌的屋子撒滿了溫暖的陽光。我就坐在外公身邊看牌,時間久了,也看出些門道,有時候多嘴泄露外公的牌,引得外公斜一眼我。現在的我,看到麻將就頭疼,雙扣,鬥地主半瓶醋,唯獨玩牛九牌得心應手,玩的精當,也是我和友人在一起最喜歡的娛樂方式,這情有獨鍾的娛樂方式竟然得益於外公在我家的那些日子。

下午也一樣,炊煙四起,母親從地裏忙完活回來,天已黑了,照舊會給外公做一碗蔥花拌麪,香味四溢,我同樣能分享幾口。即使母親對外公如此精心,不知爲什麼,外公住些日子,就要去姨媽家,非常執拗,每每父親和母親費盡口舌極力挽留也留不住,我總是淚眼婆娑地拽着外公的一隻手不放,可外公還是倔倔地走了,給我空留下失落。

不過,過些日子,外公就又滿臉歡笑地來了,外公一來,我就心花怒放喜笑顏開了。遺憾的是那段時光並沒持續幾年,外公就離我們而去,留給我們無盡的思念。

年少不識愁滋味的年齡,我跟着去燒紙,體會不到大人的憂傷。在我的記憶中,除了外公的離去,並沒有真正體會到生離死別的痛楚。

自從我初中畢業考上學,並遠離家鄉求學後,只有過年回老家,我才能趕上燒紙的節氣,別的時候就去不上了,那時就再不是如同兒時上墳是爲了吃的,而是真正明白了燒紙的意義,在緬懷祖先。自結婚後,離家遠了,我沒再上過墳,這些年過去了,燒紙就成父親和二哥的事了。

離家有二十多年了,這些東西偶爾會在我記憶的長河裏漫溢,時輕時重,時濃時淡,時淺時深劃過心扉,每當此時,我的心就飛回到那遙遠的故鄉,那一片長滿紅柳的祖墳瑩,道一聲:“列祖列宗們,晚輩來看你們啦,你們在天堂還好嗎?”

那聲音,在空曠的原野久久地迴盪,彷彿是天國的祖宗在迴應我:“好嗎?好嗎?好的,好的……”

清明隨想散文5

你沒有如期歸來,而這正是離別的意義。

又是一年春來時,未見梨花滿枝,徒留清風捲葉起。漫漫人生路,何處是歸途?

清明時節雨未至,獨見滿目悲慼。清明,一個屬於祭掃的節日。這個四月,註定滿是緬懷,滿是回顧。

清晨,祭掃的準備階段。水果,糕點,鮮花,人羣一切似乎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歡聲笑語,閒話家常,不見悲傷,倒想是一個盛大的家庭聚會。一個本該清寂的早晨,卻只能在喧囂中度過。

迷霧未散盡,人影已不見。吃過早飯,大家步行前往墓地,一路上,大家若有所思,變得有些沉默。我獨自一人走在隊伍的前面,我似乎看到路旁有一個人影,慈愛的面龐,矮小的身子,那麼熟悉,又那麼陌生。或許有些事已太久遠,我已記不清了,唯記得曾有人對我說,明年今日我會回來,可你終究沒有歸來。即使在這樣一次夢境般的邂逅中,你終也沒有把正臉留給我。

祭掃儀式是極其簡潔的,沒有痛哭,沒有低吟,有的只是長久的沉默。可能是年華漸長的父輩們早已看透了這所謂的的離別了吧。他們正在永最平靜的姿態去詮釋最真摯的情感。

清明,四月裏的清冷。無所謂緬懷,無所謂回顧。只是懂得的人在品味離別的日久甘醇。

太多的人總是沉溺於往事,無法自拔,太多的人明明可以看清,卻寧願迷茫。這大概是人的通病吧。寧願在迷茫中沉淪,而不願在痛苦中成長。

離別,承載了多少文人騷客的千古絕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一句句爲世人所銘記和傳頌的經典,無一不在昭示是着離別於國人乃是一種無法言喻的重要情感。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我想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吧。起碼在我看來,離別的意義遠不能訴盡國人的情感!今日之離別,是爲了明日更好的相遇。

朋友遠行,情人逝去,外出求學人生其實就是一場場離別,一次次相遇,所以無所謂得到,無所謂失去,用一顆瀏覽的心去面對,便已足矣。正如一句名言天下無不散之宴席,有聚固然好,離散也無須悲。

突然想起了一首屬於清明的詩,現在讀來,依舊那麼有味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由此便可窺見人之不同,性之不同,情之不同。

所以我們不要哭泣,所以我們在意,所以我們要珍惜自己。

清明隨想散文6

本想在清明節那天寫一下回家上墳的感受,可那種心痛的滋味還有那飄忽不定的思緒始終讓我難以下筆;早上起來,看着窗外漸綠的景色,感覺思緒稍有穩定,便有一種想釋放的感覺,於是便提筆來。

每逢清明節臨近的那幾天,心裏總不是滋味,坐在辦公室裏不知幹什麼好,好像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神情呆滯、木訥,精神恍惚。終於清明節到了,我和妻子、弟弟帶着祭品驅車趕回老家,給母親上墳。

回到家裏老父親一人孤獨的坐在沙發上,老父親看見我們,臉上似乎透着瞬間就消失了的喜悅,然後扶着沙發的扶手,緩慢的站了起來,手裏還拿着一支剛剛卷好的菸捲兒;我們三人相繼坐在各自的位置,妻子沏了茶,我們吃着,聊起了家常話…………

中午時分,我們懷着難以名狀的心情走向墳地,一路上那種“路上行人慾斷魂”感覺讓人心情沉重,到了墓地,妻子忙着擺好祭品、插上香,然後點燃火紙,弟弟從開始進入墓地就泣不成聲,我一直是熱淚盈眶,然後我們一起跪地,給母親行了禮,跪在那裏,我思緒萬千——我不禁想起母親的音容笑貌,還有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又潸然淚下……

母親啊,你離開我們整整17年了,17年來我們無時無刻不再思念你;春天到了,你不再寂寞了,小麥返青了,油菜花遍地開放;還有飛舞的彩蝶盤旋在你的墳頭爲你歌唱…。。如今咱家破舊的老屋也變成漂亮的瓦房……

不知過了多久,妻子把我們從悲痛中叫醒,我們懷着極其沉痛的心情回到了家裏……

平日裏都忙於各自的工作,對親人的思念儲藏在心底;感謝老祖宗給我們留下這個節日讓我們能與九泉之下的親人進行感情的交流與溝通;儘管這只是一種形式,但只有通過這種形式才能寄託我們的哀思,寄託對已故親人的思念。

去者不可追,珍惜眼前人。

清明墓地,無限的感傷被抒發,悲傷的淚珠串成一段段溼漉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的眼淚。漫長的人生旅途還要繼續,思念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父親的白髮彎曲的身板便是清明節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我們唯一正確的選擇,是我們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在暖春四月的清明裏,站在拂起萬千愁緒的微風中,纔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地,只留慼慼的哀嘆,揹負一團自責在風裏哭泣、盤旋……

清明隨想散文7

到了寒食以後,往事依依如悠。熙熙攘攘往日的繁華,平平淡淡今日的冷清。想不到今日的清明能夠有多少人還能記得古時的真正含義,恐怕在如今這個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快節奏時代,人們想要真正瞭解清明節的含義,恐怕需要查閱古代人們留下來的資料來熟悉那節日的往昔。

清明是一個緬懷的節日,是一個感時傷事、悲天憫人最的節日。在這一天,人們會表達對逝者的沉痛的哀傷和真摯的悼念。以至於在當日留下緬懷與哀悼的淚水,同時生者也是藉着這淚水洗滌流逝往日生活的心酸苦楚。這又是另一種情懷,這也是另一種傷逝!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節在唐代是和清明節連在一塊的,人們在緬懷介子推的時候用不開火做飯的最原始也是最虔誠的方法表達對逝者的敬仰和懷念。這裏面還會有一些複雜的情愫,我在這裏早已經分不清,也不可能分清。

清明如水,用柔和的姿態搖曳着人們的哀思。那一潭清澈的水,鋪展着往日的平靜,但只需要簡簡單單的一個激盪,只需要細細微微的一陣清風,便可以立即激起微微的水花,展開細細的波紋。那是心靈的碰觸,也是心靈的釋放。

清明如雲,在萬里天空飄蕩遊移。它隨着風的吹拂而飄動,它也隨着人們的關注而靈動。它有它的體態,人們有人們的想法。這些我不得而知,我所知道的,只是雲朵在不遠的將來終究會春風化雨。人們的心靈也會在清明的到來得到洗滌。

清明如雨,絲絲縷縷,淅淅瀝瀝,那是否是沉思者的眼淚?清明的雨將桃花綻放得異常的鬧,那是否是沉思者的笑顏?躲在風中笑?

清明如風,帶來枝頭的點點新綠,攜來初綻繁花的陣陣芬芳,送來陽春的和煦與嫵媚,更引起了我們對往昔的追憶,對亡靈的緬懷,亦或是對未來的憧憬。

清明如詩,鋪就的是一條條充滿韻味的傷情之路。無數的遷客騷人在這一天成了帶有他們那個時代印記的大家。這裏我不會一一羅列,但是人們應該知道的是,他們的錘鍊,也是先從心靈開始的。也就是大文豪白居易所說的"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吧。不知道古人的精華能否影響到今人,也不知今人的成績是否受用於古人。

清明永遠是一個緬懷的節日,清明也是人們精神的一個歸程。

清明隨想散文8

一夜無眠,寂靜的村夜多麼的安詳和淡定,如此的熟悉,心境因此就變得澄澈,生命的真實在於抱朴,在於喧鬧中的安靜。

清晨,靜靜佇立父親的墳前,思緒茫然恍惚——歲月可以帶走一切,包括我的父親。前些年,總感覺孝敬老人有的是機會,孰料頃刻間已是陰陽兩隔,父親在裏頭,我在外頭,再也無法交流,再無可能謀面,人生的悲哀在於該說的話沒說和能做的事沒做,等到想說想做的時候已經沒了機會。因此,珍惜身邊的、守住得到的、忘卻失去的和爭取可能的是一種不錯生活態度。

靜謐的夜讓天陰晦了,山頂雲遮霧繞,暮氣沉沉,掩蓋了春天的氣息,涼風吹過,有一絲寒意。

年輕人總會錯誤的認爲會有大把的時光可以供自己肆意的揮霍,努力的追求成熟,努力走向自以爲是的輝煌,而老年人總是害怕歲月流逝,年歲的增長,因爲這意味着逐漸走向枯朽,中年人置於二者之間,養家餬口和爭取功名的壓力並存,估計鮮有人會靜下來思考一番這個簡單的問題。因爲簡單,因爲忙亂,因爲習以爲常,固執的做着捨本逐末的事情,就從來不肯給自己一個負責任的思考。我們該挽什麼風,捧什麼水,將自己滌盪?

父親的一生很平凡,沒有做過一件像樣的大事,但是,父親的一生都是在勞苦奔波中度過,記憶中父親很少有荒廢時日的時候,他的時間,總是安排了不少有意義的事情。有意義的事情不一定有價值,有價值的事情不一定有意義,反正做事的人感覺到有意義就行,只要不礙於他人,如果能夠再給他人帶來方便那就更好。父親就是這樣的人,做着他喜歡的事情,平生不曾寬裕過,卻還不斷的接濟別人。大事也好,小事也罷,關鍵是要做有意義的事,別讓時間荒廢和空度就好。

“一切都會過去。”一生勤苦的父親,滿懷仁愛之心的他,安靜的走完了一生,給自己的生命化了個簡單的句號。如今的他,靜靜的躺在這裏,如果人有靈魂,父親的靈魂一定是安詳和寧靜的,因爲他無愧於在世的這幾十年。

鞠躬上香時,小侄子嫌我鞠躬動作不好,他耐心反覆的示範,我還是做不好——這些年來,不屑於彎腰,以至於在該彎腰的時候動作也顯得僵硬和不協調了。

做了一切,沉默良久,靜靜的離開,不想驚擾已經長眠的父親。暮然回首,父親的墳頭已是花團錦簇,大的、小的、真的、假的,簇擁在一起,遠遠看去,真假難辨,世事如棋,生死難料,父親就這樣被我們逐漸的疏離,或是父親疏離了我們?

清明隨想散文9

花兒開了,草兒綠了,春天來了,同時,我們也迎來了安定祥和的清明節。

還記得我們在烈士陵園那沉痛的心情嗎?一個埋葬着無數爲國捐軀的志士的地方,這矗立在我們面前的烈士紀念碑,訴說着英雄們光榮而無悔的事業,歲月的風塵早已在它們身上刻下斑駁的印記,讓垂下頭,默哀着的我們無法不回想起那段滄桑沉重的往事。

動盪歲月中的戰爭連綿成一曲激勵人心的軍歌,這令人激昂的旋律中,跳躍着一個個赤色的音符,他們,他們,我們的英雄們!英雄們的光芒輝映着雲彩,暮鴉的迴歸演奏着懷念的哀歌,風牽着晚霞撒向角角落落,告訴每一個人: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許許多多,數不勝數的英雄人物可以忍受自身所受的一切苦難,卻無法接受他們所愛的人民受到身心折磨。爲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他們進行了莊嚴而偉大的革命,爲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國的繁榮發展,他們拋頭顱,灑熱血,英勇奮鬥,前赴後繼,贏得了人民的世代敬仰。狼牙山五壯士,寧死不屈,戰鬥到最後一刻,他們毅然跳下懸崖,壯烈犧牲,令敵人膽顫心驚;邱少云爲革命的勝利,烈火燒身一動不動,用生命換來了勝利的曙光;夏明翰烈士英勇就義前,面對敵人的囂張氣焰,大義凜然地寫了“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壯麗詩篇;年僅15歲的劉胡蘭,面對敵人的鍘刀,面不改色心不跳,從容就義,用自己年輕的生命換來了他人的平安、、、、或許,在他選擇革命的那一刻起,他已經準備好放棄肉體和軀幹,但同時他們也選擇了精神與靈魂。他們放棄了短暫的一生,選擇的卻是長久而不朽!

我的耳畔恍惚想起了故去戰士們的呼喚,他們還在爲戰鬥的勝利擔心嗎?他們還在擔心侵略者嗎?他們還在手握鋼槍怒視敵人嗎?不必了,不必了,壯士們哪,你們好好安息、放心地安息吧。世間已經安定,太平。我想,每個英雄的嘴角都一定泛起會心的微笑。爲了和平與尊嚴,他們犧牲了太多太多,我們應該如何報答呢?

當看到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我們心底的痛楚又再次被揪起,那鮮豔飄揚的紅色,讓我想起英雄們在遭受酷刑時堅定的表情,不屈的精神。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這些並沒有阻擋戰士們的報效祖國的決心!

想想我們,我們在跟父母頂了嘴之後,除了感到片刻的快意,是否想到了父母此刻的感受?我們在成績下滑之後,接受了老師的批評,爲何顯得漠不關心?在洗完手後揚長而去的我們,是否又想到了浪費呢?我們在大手大腳地花錢的時候,有沒有想到父母掙錢的辛苦?我們太幸福了!幸福得不知道珍惜!如今的一磚一瓦,都是烈士們用熱血與身軀換來的呀!我們將剩飯剩菜倒入桶裏時,想想飯菜是怎麼來的,它有着農民伯伯和食堂阿姨們艱辛的汗水;我們將食品袋隨手亂扔時,想想保安叔叔和清潔工阿姨們不辭辛苦,風雨無阻地無聞工作;在我們遇到挫折打算放棄的時候,想想咱們的英雄們了,想想他們如何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艱難的攻下一個又一個陣地,想想他們如何在敵人威逼利誘時顯得那樣鎮定堅決。他們頑強不屈、堅持不懈、視死如歸、盡忠報國。他們將英烈千秋,這都是我們該學的,擁有了這些大無畏的愛國精神和堅定的心!

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祭奠烈士英靈。烈士雖已長眠地下,但他們的精神將與青山共存,與日月爭輝。

春天真的很美,很美,美在我們的眼裏,更美在烈士們的心裏……

清明隨想散文10

聽說清明節我要回去,遠在四川打工的弟弟提前了兩天回家,默默的準備着上墳需要的一切,靜靜的等我回去。

清明節這天,天氣晴好,路上行人懶懶的,散散的,並沒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意味。隨處可見行人手持祭品,一臉漠然的奔向一座座墳頭。

記得在老家的日子裏,清明很少上墳,父親總是在春節裏帶領我們漫山遍野的尋找已故親人墳墓,逐個介紹,逐個的祭奠,逐個的吩咐我們記牢了。那時,年幼的我們只圖好玩,並沒領會父親的良苦用心,現在想來,但凡老人們的心思,是害怕晚輩們的忘記。離開老家後,每逢清明節,朋友們紛紛的趕去上墳,回來後問我回去上墳沒有,我無所謂的表現讓他們着實的吃驚。當時我錯誤的以爲:有父親在,一切都有依靠。

前年,父親因病離開了我們,猛然間,情感上的失落和對人生無常的體悟讓我真切的體會了“子欲養親不在”的人生滋味。哎!現在想來,一切也都晚了。

到老家的鄉街上,弟弟帶着侄子來接我們。以前每次回去,都是父親來接我們,估計弟弟是擔心我們帶着東西,離家久了已經不習慣走山路了,也許是照顧一下我的感受,或許都不是——單純的弟弟,我估計他並不會考慮那麼多。其實也沒有必要考慮那麼多,做人做事,顧及別人的感受是基本的要求,但過分的在乎別人的臉色和眼神就過了,按照自己內心的價值判斷,做該做的、喜歡的、符合正常情感的事就行,遷就別人卻勉強自己會痛苦,人生短暫,何必勉爲其難的自尋煩惱。

回到曾經居住十餘年的家裏,一切如常,綠了百樹,紅了櫻桃,老屋在樹木環繞中顯得那麼的安寧,像是默默的等待遊子的歸來,無奈卻也物是人非!天色已晚,弟弟建議第二天才去上墳。小孩們興高采烈的玩起簡單的遊戲,快樂着他們的快樂,恍然間感覺我們成人離那種簡單的快樂越來越遠,社會的大舞臺讓我複雜不起來,卻也簡單不了,複雜和簡單之間,我缺少的就是這種化複雜爲簡單的超脫。

清明隨想散文11

上完墳,了卻了一樁心願。春雨是時候的落了下來,雲層壓得很低,估計暫時晴不了。

是夜,雨,時斷時續,稀稀落落的淋溼了睡夢。

清晨醒來,滿眼都是新綠。泥土在雨水的滋潤下散發出芬芳的氣息,農人早已忙碌在田野,播種着一年的希望,儘管希望微薄,甚至已無必要。

弟弟洗過臉,執意要送我們。一路無語,到了街上。話別,看着弟弟清瘦的身影漸行漸遠,我知道,他要尋找他的希望,他的夢想,他將繼續忙碌在工地,或是收穫土地上那點微薄的希望。弟弟的身影已經模糊,我啓動車,緩緩的駛往我要去的地方。

有希望就好,有目的地就好,各自趨向自己的方向,離別是永恆的人生主題。有親情相伴,心有掛念,不隨波逐流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