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2016清明節徵文範文精選

2016清明節徵文範文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8W 次

唐代詩人杜牧的絕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是對我們悼念親人,想念親人最好的描述。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整理的2016清明節徵文範文精選,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6清明節徵文範文精選

  【2016清明節徵文範文精選1】

春天來了,萬物復甦,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時節掃墓,祭拜已逝的親人,緬懷先賢,寄託哀思。杜牧詩中,安慰行人的是酒,是那位遙指杏花村的年輕生命。但最能給人安慰的,是家族人在先人墓前的團聚。

因爲祖先,而有後人的開枝散葉。在充斥着浮躁、焦慮的現代社會,有些親人多年不見,有的年輕人甚至相見已不識。清明時節,正好全家老少,放下手頭的工作,從各地奔回,一起祭奠共同的生命之源。疏離的親情,在祖先墓前得以年復一年地被重新激發。當今商品經濟的時代,人們不難體會到,除了基於個人權利的契約,還有一份基於血緣的溫暖。它給予活着的人以更豐沛的生命力量。

向死而生,固然可以讓我們清除自己內心的塵累。但更重要的,是這份對逝世先人的追思之情,根本上不摻雜任何回報的期望。傳統上所謂的“祖宗保佑”,已經體現在這一份全然真誠的情意之中。對活着的人而言,有多少饋贈,能比得上生命的無盡延續更爲可貴。

所以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人性之中,有着很自然的光亮。而這光亮的培養皿,就是家庭,是親子與手足之情,是族人之間本應有的溫暖相聚。孔子認爲,“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歟”。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孝”歷來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今天我們所倡導的孝敬父母,是在人格平等的前提下子女對父母履行法律和道德的義務與責任,是現代家庭中調節上下輩關係不可缺少的行爲規範。

清明祭掃,就是這樣一種讓我們重溫人之爲人的習俗。它內生於我們的文明之中,而得以逐漸演進成型,一年年地參與構造着我們的生活。我們從來不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個人,總有祖輩,有父母,還有需要撫育的子女。我們感受其中天然的溫暖,也就自然地在生老病死等各個環節承擔起自己的責任。這其中,有愛,也有禮;有融合,也有分界。愛而仁,禮與法,通過踐行這些,一代代的年輕人,得以成爲獨立而有擔當的個人。每逢節倍思親,清明節又勾起了許多的回憶,有太多的不捨太多的眷戀,

逝者已逝,給生者留下的只是記憶和懷念的碎片,每當我們在掃墓的過程中,站在密密麻麻的墓碑林裏,心裏的悲傷油然而生,想着親人活着的時候留給我們的快樂,那張慈祥的笑容就會閃現在眼前,那些曾經陪伴在我們身邊的親人,都隨着那痛苦的回憶慢慢的遠去了,我們內心承受的是親人離去的痛苦、煎熬和遺憾,我們的祖先早就把祭奠親人作爲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和美德,延續到了現在,清明節就是懷念和祭奠親人的日子,入土爲安的傳統習俗和理念早已根植每個人的心中,人們以掃墓、獻花等方式寄託對已逝親人的哀思,送去對先人的祝福,這是人本性的自發,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在寄託哀思的同時,我們更應該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爲,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的,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活着的親人,更應該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朋友,更應該把自己的每一天過得充實和快樂,這樣當我們離去的那一天才不會留下什麼遺憾。

又是一年清明時,又是一年的花開花落,每一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失去的不會回來,不要沉湎於昨日的悲傷,在懷念逝去親人的同時,別忘了珍重自己,因爲生活還要繼續,愛也再繼續,懷念還要繼續,一切都在繼續。

  【2016清明節徵文範文精選2】

3月26、27日是清明節前的最後一個週末,天氣晴朗,涼風習習,適宜祭祀踏青。這兩日,襄陽市殯儀館再次推出“鮮花換火紙”活動,自行購置了20000枝鮮花換取市民手中攜帶的祭祀用品,勸導市民將帶來的火紙、塑料花以及其他可焚燒的祭祀用品免費換成鮮花,並在鮮花上掛上愛心卡,表達對親人的哀思。 (3月27日 荊楚網)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清明節作爲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它承載着國人最爲看重的孝文化,緬懷故人,寄託哀思。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爲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這些古老的祭祀方式流傳千百年,每逢清明祭掃,人們給逝去的親人“送東西”也從單純的紙錢,發展到送冥幣、住房和汽車,焚燒這種祭祀用品無疑是對環境質量的雪上加霜。更加不良的現象是,有的地方祭祀方式已不滿足於焚香燒紙,而是藉機大搞封建迷信、色情活動,或者借祭祖之名大肆鋪張浪費。這些粗俗愚昧甚至傷風敗俗的祭祀行爲,完全失去了清明之意義,也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格格不入。

“思親莫讓煙塵擾,鮮花一束慰先人。”與上述不文明祭祀方式相比,襄陽市殯儀館推出的“鮮花換火紙”活動,不惜自己花錢購花鮮花免費提供給祭祀的市民,其用心可謂良苦。無獨有偶,近年來類似的祭祀方式在各地還有很多。如前幾天,蘭州市文明委就發出文明祭掃、呵護藍天倡議書,倡導生態禮葬、文明祭祀理念。其中“鮮花換紙錢”“絲帶寄哀思”“時空信箱”“思念牆”等多種祭祀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哈爾濱市環保局則以微博發佈、網頁投票、網上交流等方式,開展了“環保過清明藍天我擔當”活動,號召市民開展網上祭祀、錯峯祭祀、社區公祭、電視公祭、鮮花水果祭祀、海上祭祀、植樹祭祀等方式,如今在當地,網絡虛擬上香、祭酒、獻花、點歌、寫文章祭悼等祭奠方式越來越受歡迎,踏青、植樹、放風箏等也都成爲祭祀活動的內容。

清明清明,以古人的解釋,即“清潔而明淨”之意。時代發展到今天,經濟社會面貌有了很大變化,清明的內涵理應更加文明健康,契合精神文明與生態文明的理念,使清明節的祭祖活動真正“清明”起來。各地政府不妨在號召羣衆文明祭祀的同時,多給羣衆提供一些祭祀的“文明版本”,讓羣衆逐漸走出傳統祭祀方式,走向文明祭掃、綠色祭掃,只要這樣長期堅持,就必然會產生好的社會效果。

  【2016清明節徵文範文精選3】

今天該是給父母掃墓的。前幾天有雨,再前幾天在外面。“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實是不差,連着幾天的雨今天卻放睛,可見老天也是給臉,照顧人們情緒的。

說起清明節的習俗,大多數人都會說這天要掃墓,清明掃墓已經成了一種傳統,況且現在還成了法定假日了。這法定假日的目的是爲了讓你知道感恩,讓你對祖先有“思時之敬”。

早晨一早就看到丁明的日記逆流而說:“感恩父母,感恩祖先,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是我認爲這種思念不僅僅是在這一天。不知爲何我又想起雷鋒紀念日,只有這一天助人爲樂的精神在滿大街上纔有體現,實屬一種悲哀。”

他說的不無道理。

學習雷鋒主要是注重一種精神,感恩也是一種精神。而不是隻到這一天大家都擠沙丁魚般的涌向墓地。平常辦公室裏的垃圾都不想打掃的,到3月5號這天卻跑到馬路上學雷鋒掃大街;父母在時不能盡孝的卻在父母去世後年年到墓前去祭奠。如果帶有懺悔倒也罷,只怕有人還是做給別人看的就又可惡了。

查了一下清明節的起源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便成了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而且還認爲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爲清明掃墓,大約也只是從唐朝纔開始”。

民間傳說中寒食掃墓的源頭,則有兩說,今天一併拿來共享。

一說三國時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後朝廷卻沒有爲之蓋廟,於是百姓在寒食期間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後朝廷自省措置不當,正式附祭諸葛亮於先祖(劉備)廟,但寒食野祭的風俗卻已經形成,並演變爲各人祭掃先人的墳墓;另一說則稱寒食掃墓的習俗與寒食節同時形成於春秋時期,都因紀念隱士介子推而起。

還有人認爲,寒食掃墓來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時祭祀高禖的習俗。高禖即高母,在人們只認其母,不認其父的原始社會,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節的原本節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時間上與古時祀高禖的時節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爲祀祖節。後世寒食節縮減成最後三天或兩天,或者直接與清明節結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掃墓也就成爲清明掃墓了。

而隱士介子推之說想必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爲躲避後母驪姬的迫害,由介子推等大臣陪同逃亡國外,他們逃到魏國時吃不上飯,又貧病交加,在絕望之時,介子推忍痛割下自己腿上的肉,謊說是野兔肉煮給重耳吃。後來有人告訴了實情,重耳才知道。19年後,重耳重又回國,做了晉 國的國君即晉文公。他論功行賞,大封功臣,卻惟獨忘了對他忠貞不二的介子推。

待人提醒,重耳想起舊事,派人去請時,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親自登門去請,方知介子推已背了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於是派人上山搜尋也未找到。晉文公知道介子推很孝順,如果縱火燒山,他準會揹着老母親跑下山來。可是,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倆也沒出來,後來在一株枯柳旁發現介子推母子已被大火燒死了,介子推的脊樑堵着大柳樹樹洞,洞內藏着他留下的一塊衣襟,上面用鮮血寫着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亡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致清明覆清明。”晉文公看後十分感動,放聲痛哭,將他母子二人安葬在綿山,改綿山爲介山,並建廟紀念。

爲了銘記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天定爲“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嚴禁煙火,只吃冷食。第三年寒食節,晉文公率羣臣到介山祭祀介子推,發現那株枯柳死而復活,便給那株柳樹賜名“清明柳”,規定從寒食到清明,人們都要祭奠介子推。以後漸將寒食節與清明相混淆,將寒食掃墓混爲清明掃墓,清明逐漸代替了寒食節。

可見中國的寒食節和清明節的來歷還是很動人的。可惜我們現在只知其表,不知內涵了。

因各種原因,今天沒去墓地,寫上此文,權當在懷念父母之時再敘述一下曾經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