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蓬萊仙境散文

蓬萊仙境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搜腸刮肚,實在無法標新立異地形容蓬萊之行的感受。還是誠如名作家楊朔所言,“可以把人的五臟六肺洗得乾乾淨淨”,讓人恍若進入“海上仙山縹緲間”的美妙意境,

蓬萊仙境散文

蓬萊本名登州,漢武帝因尋覓三座傳說中的仙山(蓬萊、瀛州、方丈)不成,便將此地命名蓬萊,以解心頭掛念。抵達蓬萊,必到之處當然是蓬萊閣了。與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齊名,華夏四大名樓之一的蓬萊閣獨與大海爲伴,令人神往已久。步入丹崖仙境坊,立於八角十六柱的萬民感德碑前仰望,亭臺樓榭各抱地勢,掩映在翠綠叢中,而巍巍蓬萊閣矗立於丹崖山之巔,雲海簇擁浪山輕託,恍若仙宮。在九曲迴環的青石古道引領下,穿過古樸的白雲宮、顯靈門,環套式的陳舊古建築羣——龍王宮、天后宮、三清殿、呂祖殿、彌陀寺……飛檐走棟,參差錯落,行走間彷彿輕踏古時久遠的脈搏。

不知不覺地,已經來到蓬萊閣前。在一排徑直的蹲獅石階之上,千年古槐和蒼松的陪護下,閣體沒有想象中的高大雄偉,同前面的古剎一樣,似乎也陳舊不堪了,就連書法名家鐵保所題閣名的匾額都不大。然而,歲月滄桑留下的斑駁,倒是平添了幾分凝重。衆多的碑刻楹聯真實地記載了歷史的輝煌,“日出扶桑”、“晚潮新月”、“千斛碎玉”、“萬里澄波”、“仙閣凌空”、“神山現市”、“獅洞煙雲”、“漁梁歌釣”、“銅井金波”、“漏天滴潤”等蓬萊十大景刻石均爲清代之物,《重修登州蓬萊閣》碑及“碧海清風”、“海不揚波”、“寰海鏡清”等楹聯頗具史學藝術價值。坐北朝南的蓬萊閣,雕樑畫棟,周遭色彩絢麗。四面迴廊環列16根大紅楹柱,臨海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岩呈暗紅色紋理。置身於此,彷彿海天之間,真有出塵超凡之感。環顧隨處而見的古蹟,凝視着神態各異的八仙,撫今追昔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時空在瞬間輪迴。

承載着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寄託和遐思,“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傳說國人耳熟能詳。古人對蓬萊閣的鐘情更是不勝枚舉。最爲典型的當是一代文豪蘇軾,官居登州太守,雖與蓬萊閣匆匆五日之緣,卻留下那首膾炙人口的《海市》詩,“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闋藏珠宮”成爲千古絕唱。民族英雄戚繼光更是蓬萊人民的驕傲,曾在丹崖山下的水城(又名備倭城)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鬥爭。他戎馬一生,偉績昭著史冊,“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那是何等的氣概啊!

悠然懷古之際,陣陣海腥味撲鼻而來,猛地回到了現實之中。原來,已經來到閣頂的海防城牆邊。扶住粗礪的垛口遠眺蒼海,方知何爲“一碧萬頃”。銀白色的海鷗在霓裳似的海霧中翱翔,起起落落,隨心所欲地在金黃溫潤的沙灘上留下自己的足印;浩瀚的大海親切地拍打着礁石的脊背、沙灘的肚皮,訴說着潮起潮落中的故事……忽然覺得,這裏的景色才真的是海天一色。天空從淺藍到淺灰,就這麼一路淡下去,淡到天邊,看不清楚哪裏是海面,哪裏是天空了。海面上煙霧籠罩,看不清楚雲霧裏面蘊藏着什麼,更看不明白雲霧的背後是不是真的住着神仙?難怪古人覺得“煙濤微茫信難求”呢!仙境就是仙境,果真名不虛傳。

海的遼闊一直把視線拉得好遠,對面的一處隱約狹長地帶就是長島了。在八仙過海口匆匆遊覽後,便迫不及待地登上快艇前往長島,皮膚黝黑、身材壯碩的'操盤手故意左右搖晃着,惹得滿船的成年人孩子般地尖叫和歡笑。終於看到古棧道和黃海、渤海分界碑了。古棧道就直接修建在長島海邊,純木材質,直接插入岩石中,想必這也是古代海上防禦工事的一部分吧。黃澄澄的石頭上兩邊分別刻着黃海和渤海的標誌,黃海與渤海的交匯線上,一波碧水以此爲界平分爲二,激起一脈雪浪直奔遠方,東是黃海,西爲渤海,涇渭分明。據說是因爲兩海於此的流向不同而造成這一現象———這就是著名的“玉灘飛雪”。更爲誇張的是,當快艇跨過黃海,進入到渤海後,忽然收到了大連移動公司發送的一條歡迎短信,似乎連這一點點的緯度的變化都能被感覺到!

此番,無緣見識海市蜃樓的景觀,還是留下了些許遺憾。然而,海市蜃樓皆幻影,身到蓬萊即是仙,那種“九千仞天,登梯得路;三萬裏海,破浪乘風”的親身感覺已經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