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回首滄桑中生命如水淡泊散文

回首滄桑中生命如水淡泊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W 次

也許是這裏的清靜幽雅,也許是那裏的儒家文化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來到泉州的文廟,四周熟悉的廟宇總能油然喚起我許多的記憶,時間彷彿在此交錯,所有的一切都已經改變了,但一種味道卻永遠也改變不了,那就是一種記憶,一種來自童年最純粹的記憶。周圍的一切早已改變,但人身歷其間又彷彿一花一草似曾相識,這種感覺並不遙遠……

回首滄桑中生命如水淡泊散文

泉州府文廟位於市區中心的百源川池西畔,它蘊涵着古泉州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孕育歷代的英傑才俊,‘海濱鄒魯’,人傑地靈,‘滿街都是聖人’的地方。”跟着人羣走了過去,只見我的頭頂上立着一塊石構朝門,上面刻有“文廟”,兩邊各刻着“道冠古今”、“德佑天地 ”。從石牌坊走過去就是府文廟廣場了,據說這裏原來鋪有石板三千條,暗喻孔子第子有三千人。孔子有“素王”之稱,歷代由“宣尼公”晉封到“文宣王”,被樹爲“百世文官表,歷代帝王師”。在文廟的廣場上有些是來這裏休閒聊天老人家,有些是家長帶着小孩的,還有的是來這裏拍寫真的美女。

穿過廣場,來到了大成門,它是孔廟的第二進院落的正中大門,屬於清末建築,單檐懸山頂,磚木結構。兩邊有一對青花鼓,屋檐下立有兩尊“避邪”,明間有大型“萬字不斷牆”的磚壁飾。

經過大成門,眼前的主體建築就是大成殿了。大成殿的前面有一座石板橋連接着一個大的半月形水池,欄柱雕石像,象徵太平景象。橋板七十二條,隱喻孔子有七十二賢人。可惜橋前面設有欄不讓人通過,於是就繞了水池邊上走,來到了大成殿前,這裏就是祭祀孔子的正殿了,建於南宋初年,斗拱擡樑式木結構,以四十八根白柱承託。,正面有兩根浮雕盤龍金柱和六根浮雕盤龍檐柱,造型優美,風格古樸。

大成殿的前面有一座高一米的臺式建築,是文武百官祭孔時拜跪歌舞之地,沿着臺階拾級而上,只見殿內正中設大型木龕,供奉着孔子的木雕像,而東西兩邊分別供奉顏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四大賢以及傳人的畫像。正廳上方懸掛有清代康熙皇帝御書“萬世師表”,雍正皇帝御書“生民未有”,嘉慶的“聖集大成”等匾額,金碧輝煌,都是對孔子給予很高的評價。

走出大成殿,來到了西廂的泉州歷史名人紀念館,裏面陳列着他們的雕像和文字解說,這些人從歷史各個時期反映出泉州人文薈萃、人傑地靈。還有東廂的泉州古代教育展覽館,裏面圖文並茂,大量的牌匾、碑刻、舊書課本科舉試卷等實物資料展現當時社會教育的縮影。

每年的傳統節日裏,這裏人山人海,非常熱鬧,特別是每逢學年開始之初,泉州府文廟都會在文廟大成殿、月臺舉行“拜孔子、賞雅樂”的活動,泉州文化界的代表人士給孔子上了第一炷香,表示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敬意。一大早,府文廟人頭攢動,上至白髮蒼蒼的老頭,下至四五歲的孩童,都趕着來欣賞採用全套仿古仿真編鐘編磬及傳世祭孔樂器現場表演的《文廟雅樂》,泉州府文廟雅樂團和來自市區學校的學生們還表演了《三字經》、《論語》等經典古詩文誦讀。“拜孔子、賞雅樂”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都是由民間自發組織起來的,因爲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文化,弘揚儒家文化,有利於凝聚人心,集聚人氣。

這一套古老的祭孔儀式在解放後就幾乎消失了,像這一套祭孔儀式連80多歲的老人都沒見過。孔子的思想是中國優秀歷史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不能只是在口頭上說說而已,還要體現在現實生活中。像這種“拜孔子、賞雅樂”活動就是最好的課堂,孩子們來拜祭“萬世師表”的孔子,讓孩子從小感受到這種尊師重教的美德,培養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受到教育的薰陶,有利於增強孩子熱愛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來觀賞雅樂的人當中,我還注意到,“拜孔子、賞雅樂”活動還引來由外地專程趕來觀賞的老師和小朋友們。據帶隊的老師說,泉州舉辦的紀念孔子誕辰活動,很好地弘揚了儒學和中國的傳統文化。他們專程帶着小朋友來觀看此次活動,是想讓小朋友從小就受到儒學和雅樂的薰陶,在弘揚孔子的“尊師重教”的精神中具體實踐,通過“拜孔子、賞雅樂”,讓孩子們再回到兩千五百年前,親身體會孔子思想的精華,十分有意義。如今整個社會面臨西化風潮,對傳統文化的承接、弘揚,就變得十分重要。這樣的活動,以實際的方式,讓人們和這些孩子重新認識了孔子,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

歷史上的祭孔傳統作爲國家行爲的祭孔禮制,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公元前479年,孔子辭世。此年,魯國國君魯哀公就開始祭孔,並稱孔子爲“尼父”。首開帝王祭孔的是漢高祖劉邦。據資料,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過魯,以太牢(豬、牛、羊)祀孔子,並詔諸侯、公、卿、將、相至郡,先謁廟而後從政。劉邦不但開後世帝王祭孔之先河,而且開了後世帝王令地方長官上任前先謁孔廟後從政之先河。漢明帝劉莊於永平二年(59年)下令“學校皆祀聖師周公、孔子,牲以犬”(《後漢書·禮儀志上》),這是國學、郡學祭祀孔子之始。劉莊又於永平八年(65年)親臨辟雍,以太牢致祭孔子。永平十五年(72年)劉莊至魯,幸孔子故里,祭祀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此後,歷代帝王或身臨,或派員到曲阜和太學祭孔。久而久之,祭孔形成了一種國家禮制行爲。二、八月的第一個丁日(上丁)在孔廟舉行祭孔大典,這就是“丁祭”。後來,祭孔又多了一個“舞”(舞蹈),祭孔典禮逐步正規化、程式化,由孔、樂、舞三部分組成。孔子誕辰日(陰曆八月廿七),這一天祭孔儀式最爲隆重,既是家的大典,也是國家的大典。祭孔大典的程序、規格、主祭陪祭官員、祭品等由朝廷頒定。整個祭典是在朝廷欽定的樂舞中進行的。

祭孔禮制是從周代的祭祀之禮演變而來的。祭孔禮儀分爲迎神、初獻、亞獻、終獻、撤撰、送神等六部分。祭孔活動的主祭官、陪祭官、樂生、舞生、歌生共兩百多人,整個場面莊嚴典雅,有置身於古代傳統文化的氛圍之感。

泉州府文廟歷經千年風雨滄桑,經過大規模的修整,重現恢宏歷史風貌,不僅成爲了凝聚古城文脈,開展各種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它還是泉州人心目中的精神殿堂。

穿過“太和元氣”坊,信步來到一條筆直的小道,見正前方有座牌坊,上面寫着四個大字“道冠古今”,這就是古代科舉考試進場和離場的必經之路。每年有許多青年人到這裏參加科舉考試,求取功名,十年寒窗在此一決,可謂:勝者出人頭地,敗者回家種地。走在這條古樸的小徑上,會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個詞“洗盡鉛華”。建水文廟的一磚一瓦帶着幾分滄桑,幾分淡薄的味道,彷彿在娓娓地向你道來那些年發生在這裏的故事,或悲或喜,卻都是平淡的`語氣,如風輕雲淡,自成一種歲月的態度,以前的一切過往無論成敗只是閱盡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早把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置於腦後。洗盡鉛華,對世間的一切可以一笑泯千仇,這正是一種生命如水的淡泊。感悟到了“朝聞道,夕死可矣。”的人生之樂,但總有點說不清楚所聞之道的內涵。再次來到文廟,心中豁然開朗,終於明白了所謂“道”,就是洗盡鉛華的一種人生境界。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不僅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對待自己的工作,無論大小,都一絲不苟地努力做好:當管理牛羊的小官時,他說:“叫我管牛羊,我就得把牛羊養得肥胖強壯。”後來管理倉庫,他又說:“我要把倉庫的帳目計算得一清二楚。”這與我們現代人平時常說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立志名言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理名言也彷彿是永恆的真理一般,至今都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座右銘。綜觀我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變遷與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就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始終的思想核心與理論基石。當然,任何一種歷史文明的傳承都不可能是一成不變、一帆風順的,中國的傳統文化亦是如此。在幾千年的發展變遷中,我國的傳統文化經過時間的歷練,早已飽經風雨從一棵幼苗成長爲參天大樹,並經過四季的更替而日益強壯。隨着時間的不斷推移,我堅信中國的傳統文化一定會繼往開來,發揚光大!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曾提出“仁”的學說,堅決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要求統治者能夠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孔子主張讓人民有安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徵派徭役不應妨礙農民的正常勞動,反對用嚴刑酷法統治人民。有一次,孔子從泰山旁邊經過,見一個婦人在墓邊痛哭。他叫學生子路去詢問,才得知原來是苛政逼得他們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這兒又遭虎難,卻不願回去。孔子不禁感嘆道:“苛政猛於虎也!”從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分析,我們也不難發現,孔子的儒家思想對我國後世傳統文化的影響也是極其深遠的。

“以人爲本”人本思想不僅是兩千年前的驚世之說,更是我國現代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與治世精髓。 作爲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他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他要求學生對學過的知識要經常複習,“溫故而知新”;而“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則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學習態度。

“仁”對中國人爲人處世產生極大影響,形成了中國人謙恭的性格;儒家學派以“仁”爲學說核心,以中庸辯證爲思想方法,重血親人倫、重現世事功、實踐理性、道德修養,在天道觀、歷史觀、社會倫理觀和修身治國等方面都提出了適合社會發展的思想主張 ?儒學禮教德治的精神,能夠有效地促進人格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協調人際關係,有利於培養進取精神,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的巨大影響,決定了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宗地位。

“禮”作爲中國宗法分封與專制集權農耕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禮”一方面促進了個人道德品質的完善,也促進了家庭倫理關係的協調,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愛幼、團結和睦的家庭倫理關係。這種通過修身、齊家而形成的道德修養和家庭倫理,逐漸積澱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這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種精神,一種追求,一種狀態,一種境界,一種政治智慧,一種人文關懷,一種道德訴求,一種理想境界。

文廟作爲儒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物化象徵,作爲講述儒家文化具體而又極具代表性的視角,裏面的泮池、櫺星門、戟門、拜殿、大成殿、崇聖祠等建築,無不體現着對儒家思想的尊崇,其歷史文化價值在於它們是孔子思想文化的象徵和寄託。

這座千年文廟留住的是歷史的滄桑,延伸的是一種儒家的智慧和精神。佇立於往兮的雲煙裏,品味着儒家肅穆而又淡然於世的氣息,人身處在這其中,心也感覺清澈了。仰望天空,看雲輕飄,風水自流,回首滄桑中,生命已如水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