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中秋節的雜文

中秋節的雜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中秋節是傳統的節日,大家一定非常期待中秋節的到來吧!下面小編爲大家介紹中秋節的雜文4篇,希望能幫到大家!

中秋節的雜文

  《醉夜》

中秋總是讓人心存感傷和激動的。在我的腦海中,總是浮現着與家人團聚的時候,一起吃完飯,一起吃月餅,一起圍在電視機前看着電視的畫面。這一幅一幅的畫面印在我的腦海,強忍的淚水不爭氣地落了下來。

今夜的月,十分暗淡;今夜的風,寒侵肌骨;今夜的我,好想一個人獨醉。喜歡一個人在一個角落裏讓我有一種想獨醉的衝動,或許真的醉了,千般愁緒,萬般無奈就會一甩而去,或許真的醉了,心也就此不再累了,而煩惱也就會如煙般消散……

一杯杯烈火壓進嗓子,滑進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此刻,只想這樣不停的把濃濃的火一般的熱情灌滿整個心扉,染透所有的神經,讓自己可以忘乎所有隻想醉一回。醉了,醉在夜色纏綿中,醉了,醉在秋水無痕裏,我醉了,是真實的醉了,可是醉了的自己卻真實的痛了,痛的一塌糊塗……

這清冷的夜,這空空的酒杯,讓我飲盡夜的黑;一醉方休後卻還是那麼傷感;這醉後之夜又何時到清晨……

那燈緩緩地飄移在夜空中,夜便暖暖的流動着,經過頭頂處,又幻化成紅豔豔的,漸漸地愈飛愈高、愈飛愈遠時,調皮的你,還不忘眨巴眨巴幾下眼,這才消失在那沉沉的天幕孤裏。

獨的你,是向北飛的,團圓之夜,你也想家了嗎?

  《花妖》

今又逢中秋,與往年不同。往年月圓佳節時,母當爲餅食我。今日卻獨倚城牆,望明月。

憶往昔,不忍低低啜泣。

兒時至中秋月圓夜時,母親亦教導:“妖兒,母願汝而可賢,若汝而有賢矣,則與中秋夜之月也受萬人屬目矣。”

母親,妖兒未能如您所願成賢,卻在這巍巍皇城中爲後爲妃。

今獨望一輪圓月,宮娥端盤而來,言:‘‘娘娘,娘娘,中秋之時欲食宮餅,請嘗其旨否。’’

取一宮餅,置於口中,細細味。宮餅雖善,卻又怎敵得過母親親手之餅?

行至御園之湖,放蓮燈火。

忽聞一聲‘‘妖兒。’’

是帝王,他怎於此?

不解,彷彿無意一般,神色間卻是深以爲然,緩緩言:‘‘君怎至此?君若非與宮宴歟?’’

帝言:‘‘宮宴畢矣,至御花園轉,遇有汝矣。’’

偶遇?呵,不免有些失落。

臥於其懷,言‘‘君可否陪臣妾共放蓮燈?’’

帝點頭,其意可。

蓮燈已後,與君並肩坐賞月,言:‘‘故但適遇我耳,君心中可有妖兒?’’

帝嘴角勾弧,道:‘‘吾心固有之矣。’’

話雖如此,其心何心也?吾又怎知?呵。後宮佳麗三千,帝又怎會獨寵我一人。罷了,怪就怪我將心至於帝。即是要爲皇后之人,倒是也該隨帝心,順民意。

中秋之夜,宮中設宴,滿桌的貢果與宮餅。

仰頭望天,漫天星星,空中一輪圓月披紗。

或許此時,廣寒宮中嫦娥思。

或許此時,多人望月念故鄉。

帝君,不知你心,是否有我?

母親,中秋佳節,你可快樂?

中秋佳節本是團圓之夜,又有多少女子像我一般,困在宮中,思鄉?巍巍皇城,紅瓦黃磚,困了多少女子?煞了多少年華?拆了多少姻緣?

  《冷粵笙》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著名詩人蘇軾流傳千古的佳句,而每當我們讀起這句詩時,他又會使我們不由自主的想起八月十五。

而中國地緣廣大,人口衆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竈”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裏、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菸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爲祭禮。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爲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佔塔高的1/4,然後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爲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治者,於中秋起義時舉火爲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醃製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爲桌上佳餚。 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爲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爲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爲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爲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中秋除了這些必不可少的習俗以外,圓圓滿滿的月亮也是一大看點。

中秋的月兒散發光芒,撒下皎潔的月光,那麼溫柔,如輕紗一般,映出了我慘白的笑臉。人們說太陽火熱,我說月兒幽美;人們說太陽生機,我說月兒恬靜;人們說太陽光芒萬丈,我說月兒月色柔和;人們說太陽金光四溢,我說月兒滿月生輝;人們說太陽燦若錦繡,我說月兒清輝四射!原先我不懂,不懂中秋月兒的美,只是覺得比平常的月亮大了圓了。現如今我因學業孤身在外,又是一年中秋,望着天空中一輪明月,突然懂得只是象徵圓滿。柔和似絮,輕均如絹的浮雲,簇擁着盈盈的皓月冉冉上升,清輝把周圍映成一輪彩色的光圈,有深而淺,若有若無。不像晚霞那樣濃豔,因而更顯得素雅,沒有夕照那樣燦爛,只給你點淡淡的喜悅,一點淡淡的哀愁。那是屬於離鄉人的一縷哀愁;那是屬於因着工作不能與家人團圓的一縷哀愁;那是屬於從來就不知團圓是何的一律哀愁!

  《中秋節的情思》

“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賞時”,我國傳統的農曆八月十五中秋佳節即將到來。我望着逐漸豐盈的黑幕上那輪皎潔的明月,無限的情思涌上心頭,既有喜悅、祥和之情,也有悽婉、惆悵之愫。

記得小時候我們兄弟姐妹特別盼望中秋節的到來,不是因爲那一天天上的明月最圓、最亮、最美麗;而是在那一天我們可以吃到和月亮一樣圓的月餅,我們真是垂涎欲滴。那時的月餅吃起來是那樣的好吃,吃起來感覺是那樣的香甜無比,彷彿從嘴裏一直香到心裏。

在那個經濟拮据的年代,作爲農村孩子,平時是萬萬不能吃到月餅的,即使在八月節那天,往往也僅能吃到一塊半塊月餅。“物以稀爲貴”,平時吃不到,才自然覺得好吃。依稀記得那時父母只吃半塊月餅,結餘下來的半塊給我和妹妹吃,姐姐哥哥沒有享受到特殊的待遇。那時候我真是稚嫩、愚笨,竟然沒有體會到父母那份濃濃的父子、母女之情,我們天經地義地多吃上半塊月餅,竟然一句感恩的話也沒說。

依稀記得那時候我家過中秋節,除了吃月餅以外,我們往往還能吃上一頓母親親手包的素餡餃子。我們兄弟姊妹五人年齡每人相隔都是一兩歲,吃飯的時候,我們坐在土炕上團團圍着長方形的飯桌,就像屋檐下營巢裏的雛燕等着燕媽媽餵食一樣。父親在吃飯時很是隨便,只要家裏沒有客人,我們孩子們幾乎都是先吃,爹媽一點也不嗔怪我們。

當母親端上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時,我和妹妹心急,我們不等姐姐給我們夾,自己就伸出小手去拿。由於剛出鍋的餃子太燙,我們往往剛拿起來,就燙得忍受不了,不得已把剛剛拿起來的餃子又扔下,嘴裏還發出噓噓聲。大姐和二姐笑吟吟地說:“饞貓,別急,太熱,等晾一下,姐姐給你們夾”。等爹媽也上桌後,一家七口人一起吃餃子的情景,那真是其樂融融,讓我終生難忘。雖然餃子餡裏沒有肉,但比起今天全是肉餡的餃子都感覺要好吃多了,香多了。因爲平日裏我們吃的都是玉米麪饃饃,高粱米飯等粗糧,很少能吃上一頓餃子,即使是素餡餃子也是非常難得。

那時的八月中秋節,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真是覺得滿滿的幸福,甚至忘卻了生活的艱難和晦澀。有時候,我真希望回到那個年代,我們永遠都不要長大。

時光荏苒,月圓月缺,對於每個家庭來說不是每個中秋佳節都能永遠地團團圓圓。大姐高一那年,因爲感冒發燒,由於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後來竟然轉變成了急性腦膜炎。做完手術後,在午夜十分,大姐突然病情惡化,我的親大姐便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大姐是我們姊妹中最有才氣和靈氣的一個,她的去世對父母打擊太大了,爹媽真是悲痛欲絕,我們幾個弟弟妹妹也是傷心欲絕。父女連心,母女連心,手足情深。世界上最悲傷最難過的事情,莫過於親人的生死離別,何況大姐當時還是含苞待放的花季少女呢!老天真是無情無義,殘忍無比,活生生地奪去了一個16歲花季少女鮮活的生命。

那年的中秋節,爹媽破天荒地多買了幾塊月餅,但父母臉上卻缺少了往年的那份濃濃的歡樂,臉上多了淡淡的憂傷。我感覺似乎那年的天上明月也沒有往年的豐盈、皎潔,月光也不再溫馨、璀璨,而是顯得格外冷清、落寞。往年月圓人全,今年人不全月也不圓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嬋娟或許也懂人情世故,也有悲天憫人之心。

時間的車輪依舊轉個不停,長江黃河的水依舊一刻不停的日夜向東奔流,每年中秋佳節的圓月依舊懸掛在空中。“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記得我上高一的那年,是在學校過的中秋節,學校給我們每個學生髮了一塊月餅。不知爲什麼,此時望着天空皎潔的明月,我的心裏卻陡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悵惋,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有了思鄉之情。當時自己特別牽掛在家的父母是否也能吃上月餅,我想那年的中秋節,家裏一定會寂寞冷清很多,因爲我和妹妹都離家在外讀書,姐姐和大哥也已經各自成家另過了,家裏只剩下了爹媽兩人。後來“十一”放假回家,家裏居然還留着幾塊月餅,爹媽擔心我和妹妹在學校沒吃到月餅。當我們吃着和以往同樣的月餅時,心裏卻充滿了異樣的感動,心裏充滿了濃濃的暖意,眼睛也有些溼潤。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以後的經年裏,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共同享受佳節的時光越來越少,我們的年齡也一天天增長,父母也一天天在桂花花開花落中逐漸老去,團圓的'中秋佳節一時也蒙上一層陰影。

兒子出生後,開始和我們一起過中秋節了,可是我發覺兒子對月餅不是十分感興趣,大概是因爲他平日裏時時可以吃到月餅的緣故吧。在中秋節那天,需要反覆催促他,他才勉強吃上一塊。不單是兒子,我也感覺如今精美的月餅卻沒有小時候的月餅那麼好吃了。大概是時代不同了,生活條件今非昔比,如今我們天天吃的都是細糧,幾乎頓頓菜裏都有肉。時光不能倒流,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一切逝去的光陰也成了永恆的回憶。可惜兒子這一代人永遠體會不到我當年對於中秋節的渴望心情。

幸好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到了中秋節,我們一家人聚集在一起,又能其樂融融。尤其我父母看到他們自己的孫子生龍活虎的樣子,他們的臉上又露出了燦爛的笑容。一家人三世同堂,其樂無窮。多麼可貴的一段時光啊!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越來越感覺到,和親人們在一起快樂生活纔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人生的一切塵封往事,名利地位和金錢都不重要,沒有親人的陪伴,再多的錢,再大的權力,再高的地位,也只是過往煙雲,終究隨風而去。一個人在金磚裏過中秋佳節也只能感受到寂寞、淒涼和悲哀。

一個人要懂得學會珍惜曾經的擁有,善待親人朋友,善待他人,纔會讓自己的幸福長久些。三年前父親撒手人寰,這成了我永久的傷痛,每每月圓之夜,我都會想起父親的音容笑貌。睡夢中和父親相聚在一起,多麼令人歡愉;可是夢醒之時,卻又那麼傷感、淒涼。

如今兒子在外地讀大學,也要在那裏獨自過中秋了。我和愛人反覆提醒他中秋節一定要吃月餅,他竟然有些不耐煩,說他會照顧好自己,不用我們惦記,反而提醒我們多注意身體,他還特別關心他奶奶的健康狀況。也許兒子還年輕,並未能深刻體驗到作爲父母的對子女的那份無限牽掛,無論孩子長到多大,在父母眼裏都永遠是其孩子。

中秋節的腳步近了,黑夜蒼穹裏的月亮也越來越圓了,桂花之香也越來越濃了。我和愛人早早準備好了月餅和水果,並提示母親想吃就吃吧,並非一定要等到中秋節的那天。

不知道爲什麼,我現在有點害怕看到靜靜的夜晚天空中的皎潔明月,因爲看到明月,我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故園那盤大圓月,我就會想起升入天堂的大姐,想起九泉之下的父親,想起長眠於地下的祖父、祖母等所有逝去的親人,也會想起那些爲革命事業英勇犧牲的先烈們,也會想起被朵朵浪花淘盡的那些爲人類做出貢獻的先人們!

滄海橫流,歲月悠悠,月缺月圓,人世滄桑。我只能祈福所有善良的人們,所有炎黃的子孫,不論身在何處,都能心繫故鄉,都能一同欣賞到華夏的美麗月光。

明月千里寄相思,碧波萬頃傳情意。舉起一樽桂花酒,吟唱一曲蘇軾的《水調歌頭》,品嚐一塊清香的月餅,和父母、妻子兒女一起,和普天之下所有龍的傳人一起共度歡度我們傳統的中秋佳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