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雲岡石窟觀佛像散文

雲岡石窟觀佛像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羣”,這是在小學常識課裏就讀過的知識。曾經不以爲然,以爲無非就是洞窟裏一尊尊的佛像而已。

雲岡石窟觀佛像散文

2004年暑期,赴西安路過河南洛陽,第一次走進了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之一的龍門石窟,目睹了密如蜂巢星羅棋佈在伊水兩岸峭壁上的2300多個窟龕,10萬餘尊佛像,那磅礴氣勢,給人無比震撼;那莊嚴神祕,令人屏氣凝神;那精雕細琢,讓人歎爲觀止……

這次晉北之遊的最後一站,是開鑿早於龍門石窟30多年的雲岡石窟。從懸空寺轉到大同市西郊,再次走進石窟藝術的寶庫,頗有相見舊時友的感覺。可以說在洛陽龍門時對北魏石窟已稍有了解,但規模宏大、氣魄渾厚、雕刻精湛、蔚爲大觀的雲岡石窟羣依然再次強有力地衝擊着視覺神經,震撼着內心深處,激發了無限的遐想和慨嘆,讓我感悟佛教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讓我追憶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勞苦艱辛。

雲岡石窟始鑿於北魏。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北魏王朝自“太武滅佛”後逐步認識到佛教對於征服人心,鞏固統治的妙用。和平元年(460年),文成帝下詔大肆興佛,命高僧曇曜主持開鑿洞窟,鐫刻佛像,在京城平城(今大同)西郊武周山南麓依山就勢開鑿了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現編號爲第16窟至20窟),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爲楷模,鐫刻釋迦像五尊,象徵太祖、太宗、世祖、高宗和高祖,尊奉皇帝爲佛。

雲岡的主要洞窟分爲草廬式、殿堂式或塔廟式,大都完成於北魏太和18年(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而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至正光五年(524年),歷時60多年,形成了東西綿延約1公里的石窟羣。現存的53個主要洞窟中,有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萬餘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僅幾釐米。雲岡石窟被稱爲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也是聞名世界的石窟藝術寶庫之一,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如今,得到精心保護的洞窟按照由東至西的順序一一編號,有些造像前還用厚玻璃作爲屏障以隔離遊人。跟着導遊觀覽了幾個極有特色的洞窟,並聆聽了講解員有關佛像的故事以及 早、中、晚三期石窟藝術風格的介紹。值得回想的`是一組雙窟,即第5、6窟,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年)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硃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頗爲壯觀。第5窟有座高達17米的釋迦牟尼坐像,雕飾奇偉,氣勢壯觀,據說膝上可站立 120人,一隻腳上也可站立12人。佇立仰望慈眉善目、笑容可掬的佛祖,凡人頓感覺得自身的渺小。

第 6窟規模恢宏,內容豐富,雕飾富麗,雕法精煉。東西兩壁刻有著名的“佛傳圖”,是現存最早的宗教石刻“連環畫”珍品,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釋迦牟尼由誕生到成佛的一系列故事,輔之神殿仙閣、花卉鳥獸,豐富多彩,琳琅滿目,組成了一幅幅生動美妙的畫面,展現了佛教極樂世界的濃郁氣息,令人目不暇接,真可謂集石窟造像藝術之大成,不愧爲雲岡石窟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窟。

第16至20窟,是曇曜最早開鑿的洞窟,佈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峯時期的經典傑作。第16窟釋迦立像高13.5米,第17窟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第18窟釋迦立像高15.5米,第19窟釋迦坐像高16.8米,座座造像都肅穆端莊,氣度不凡。第20窟正襟危坐的露天大佛,高達13.7米,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佛像保存完好,造型豐滿柔和,深目高鼻,眼大脣薄,雙耳垂肩, 面呈微笑,身姿挺秀,風神飄逸,極具印度佛像的風格,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隨後往西觀覽了一些洞窟,大都是中小的洞窟,有些風化嚴重,也不乏刻劃細膩、生動感人的造像。木魚不是佛家子弟,又不入美術和古建築之行,沒有專業的研究鑑賞能力,再加上時間所限,浮光掠影,點到爲止,恐怕只能見到石窟藝術的冰山一角,但無疑見證了雲岡石窟這千年史蹟的輝煌和滄桑。

由於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及人爲的破環,雲岡石窟的毀損是頗爲嚴重的,有些造像已面目全非。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就達1400 多個。在一個窟龕前,導遊指着三個空洞告訴我們:原來這裏的3座佛像,現在一座在美國、一座在英國,還有一座下落不明。悲哉!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華民族失落了多少珍貴的歷史文物,這是炎黃子孫心頭永遠的痛!

“塞上雲中古蹟多,華嚴石窟美殊科,回車暫住留一日,走馬觀花未揣摩。”這是董必武先生留在雲岡石窟的詩作。遺憾我來去匆匆,也來不及暫住幾日,去細細地揣摩、去品讀雲岡石窟這部絕美的石畫,但云岡石窟這首千古絕唱卻會在久久地縈繞耳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