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適合朗誦的端午節散文

適合朗誦的端午節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5W 次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各位,我們看看下面的適合朗誦的端午節散文,歡迎各位閱讀吧!

適合朗誦的端午節散文

  適合朗誦的端午節散文1

我恨糉子,因爲它曾差點把我噎死!

小時候,糉子只有在端午節前後幾天才能吃到。糉子的花色也單調,大多都是純糯米和鹼水糯米做的,如果在米中能擱上幾粒豆子,那熬煮出來的糉子就稱得上是糉子中的“上品”了。

啓蒙5年連拼音都沒學會,我就乘坐“教育鬧革命”的時代列車來到了離家十多公里外的公社中學,成了一名寄宿制初中生。學工、學農、學軍再加大批判,成了我們那一代學子的幾乎全部的教學內容。鄉村中學,學工無廠,學軍無營,只好學農了,每天半讀半農開荒種地。我們學校的老師應該算是“作業承包”的鼻祖,全國人民在吃大鍋飯的時候,老師們就懂得按人分派勞動量,完成的早走,完不成的即使日薄西山你也別想回校。十三、四歲正長個,有限的糧食定量本來就填不飽肚子,再加之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同學們無一例外面黃肌瘦。男的都是豆芽菜,女的全是平板胸。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它可不管人世間的風雷激盪,該來還是照樣來。天僅一算,人有十算。學校把星期六的課程調到了星期五,讓寄宿生下午回家拿菜和回去過端午夜。但星期天卻取消休假要突擊開荒。同學們想到家裏能放量吃的糉子無不歡欣雀躍,全無心思理會星期天那即將到來的勞作艱辛。我因上幾天勞動時被荊棘刺傷的腳底板正在化膿,自然無法完成那二十多裏山路的跋涉,只好託要好的同學幫忙帶菜。

第二天一大早,同學們猶如歸巢的鳥兒吱吱喳喳地返校了。母親託同學帶來了10只糉子,我手掐着那綠色糉葉下瓷實的糯米糰,肚裏的饞蟲如犬奔狼突似地騰躍,涎水也涌滿了一口腔,我太想一口把這10只糉子全吞下去,以填塞我那總是半飢不飽的肚腹。

少時,我過了春節盼端午,端午之後盼中秋。因爲只有在這幾個傳統節日裏,我才能飽飽地吃上兩頓淨米飯和平日難得一見的葷腥。我家很窮,房子逼仄,臨近節日的前幾夜,晚上醒來總會聽到父母爲節日的花銷無着而長吁短嘆。即便這樣,父母秉着“空時不空節”的古訓,東挪西借也要爲我們兄弟姊妹備上一頓平日難得一見的吃食。

母親患有肺結核,因窮,始終沒有正規治療過,其症狀常常是隨着天氣的變化而時重時輕,母親性格柔弱但從不輕易接受別人的幫助。端午期間天氣時雨時睛,母親的咯痰聲也隨之時斷時續。每年五月初三天剛矇矇亮,母親都會頂着拂曉的清涼,到禾坪上燒化兩捆稻草,小心地用水把稻草灰浸上,然後用抄箕濾了一遍又一遍,把借來的糯米用這稻草灰鹼水泡上。包糉子看似簡單,實則它不但需要嫺熟的技巧還要有足夠的臂力才能把糉子包得既好看又瓷實。自母親患病後,每年五嬸都會提前同我母親商量幫她忙,可母親都婉言謝絕了。母親把扎糉子的繩一頭綁在竹椅上,包好一個,用雙腿蹬住竹椅,再用牙齒咬住繩的另一頭,腦袋儘量後仰把繩子拉緊。每包一個糉子她都要“呼哧、呼哧”地喘上好一會,額頭上的汗珠層層密密。

我朦朧地覺得:母親是在用她病弱的身軀頑強地負起養育兒女的責任!

課堂上,腦海裏除了擱在宿舍裏的糉子,我還想起了家鄉的賽龍舟。耒水河道上最爲陡急的河灘就在我家屋後,“嘩嘩”的`浪擊聲白天清晰可聞,到了夜晚更如萬馬奔騰般地喧囂不已。我自小忱着這滔滔不息的浪聲入夢和漸漸長大。每逢端午節,河灘就成了家鄉人們賽龍舟的天然競技場。五月的端午水,使平日狹窄的河道一下子增寬了二三倍,但卻絲毫改變不了河灘湍急的天性,二十多位精壯小夥子,在時疾時徐的鼓聲鑼聲的指揮下齊心協力划着龍舟逆水搶灘。平日裏七八位縴夫拉一艄空駁船上灘都要小半天,可這插着彩旗的龍舟,在兩岸人們的鼓勁和歡呼聲中不消一會就能衝過險灘。最精彩的還是四五隻龍舟從灘頭一齊順流衝灘,這不僅考驗着划船手的體力,更考驗着艄公的智慧和技巧。同一灘水,也分急流和緩流,哪隻龍舟若搶到了急流肯定能加速前進獨佔鰲頭。這不僅需要艄公能辨水性還要會搬櫓,櫓一旦搬急,船就會打橫,弄不好龍舟也會翻個底朝天,好在划船手都會游泳,即使翻船也是有驚無險。賽龍舟,其實最緊張的還是兩岸的觀衆,家鄉有句俗話:“船上急死岸上人”。岸上的一些中年漢子,他們大多都是剛退下來沒幾年的艄公和划船手,自覺經驗豐富,對龍舟的駕馭各有見解,一旦發現自己生產隊裏的龍舟稍一落後,他們就會在河岸邊追着龍舟大喊大叫訓斥艄公或某個划船手,而龍舟上的人壓根就聽不清奔跑的人在說什麼,該怎麼做還是怎麼做,急得這些漢子跺着腳直罵娘。而小媳婦們總是喜歡扎堆在灘下的灣船處,當她們瞧見自己的老公高舉槳片歡呼勝利而完全忽略了溼漉漉的短褲裏那一跳一跳的“小弟弟”時,臉上都會情不自禁地漾起兩片羞赧的紅暈。

終於熬完了上午最後一節課,同學們帶着鹹菜敲着碗去食堂吃飯去了,宿舍裏靜悄悄的。我剝開糉子,一股稻草灰浸出的鹼味和着糉葉的清香撲鼻而來。嘴裏吃着糉子,腦海裏不由浮現出母親額頭上層層密密的汗珠。爲了包這些糉子,不知母親費了多大的勁?又流了多少虛汗?我多麼渴望好好學習出人頭地,初中、高中再大學,成爲一個作家,賺很多的錢,治好母親的病,幫父親……。吃了三個之後,我漸漸覺出了糉子的淡味,在家糉子都是要蘸糖吃的,可學校哪來的糖?我從衣箱裏拿出一本殘破的長篇小說,打算邊看書邊吃。這本書無頭無尾,破爛的書脊上印着<<苦菜花>>三字,書中講述的是膠東半島抗日的故事。那年代這類書都屬封、資、修的毒草,見一本焚燬一本,誰看誰犯禁,輕者訓斥,重者批鬥。我父母都是文盲,家裏找不出半片有字的紙。這本書是我堂兄隨造反派從人家家裏抄家時偷偷昧下的,我從五叔家偷的。對知識的飢渴,使我見書就想讀。爲這,上學時可沒少吃苦頭。

書中的很多字我都不認識,遇上不識的字常常是連猜帶蒙囫圇吞棗,一本書看完只能懂個大概意思,就這樣我也很知足了。正在我吃着糉子,隨着書中的主人公馳騁在膠東抗日戰場時,猛地有人把書從我膝蓋上一把抓了過去,擡頭一瞧,天呀,又是學校革命委員會的x主任!上個月查寢時,他把縮在被窩裏打着電筒偷看<<紅巖>>的我逮個正着,勒令我在全校課間操時作了兩次檢討,還嚴厲警告:下次再犯就開除!可恨的糉子此刻正在嗓眼裏,我只覺得口裏乾乾的,腦子裏一片空白,十四歲的我被強烈的恐懼震懾得全身顫抖,連吞嚥都不會了,堵在嗓眼裏的糉子噎得我劇烈嗆咳,嘩啦,把剛吃下去的糉子全都嘔了出來。x主任看見這樣,不知是怕出人命,還是他尚存難得的惻隱之心,把書摔在地下走了。

幾十年的歲月,捲走了生命中的無數快樂和憂愁,可這件事卻因爲常常得見的糉子而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版上。直到現在我也搞不清是真該恨糉子?抑或是其他?

  適合朗誦的端午節散文2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個流傳了兩千多年的民俗節日“端午節”,走過了浩瀚歷史的煙雲,傳承着一種歌唱民族和愛國詩章的文化氣息,在風風雨雨的歲月洗滌中,如一道絢麗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最早記載於《荊楚歲時記》,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爲“端陽節”。端午節還有很多的別名,如“浴蘭節”、“女兒節”、“菖蒲節”、“天中節”等,都是和民間習俗有關的一些生活細節而來。

而“端午節”能在泱泱華夏流傳至今,最大的因素卻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偉大詩人——屈原。他的愛國憂民的情懷,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與意志,使他成爲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首開新詩體——《楚辭》,後人將其與《詩經》並稱“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他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一部部文學瑰寶在源遠流長的文化長河中如日月輝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爲念,以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爲己任。當他的祖國面臨滅亡的時候,他悲憤難捱,於農歷五月初五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歷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節都要寫詩作賦,以表達對屈原的緬懷。“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詩歌讓人在節日的扼腕嘆息中多了一份懷念。唐代褚朝陽也有“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的詩句,深切地表達了人們對一代愛國詩人的尊敬與紀念。

而民間的紀念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逐漸形成了一種遍佈全國的文化習俗。流傳至今的主要有“賽龍舟”,“吃糉子”等紀念活動。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江河盪舟是爲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故稱“賽龍舟”。而“吃棕子”,則是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爲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演變爲現在的每逢端午節“吃棕子”的習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也。

“賽龍舟”和“吃糉子”,說明了中國人民對屈原的道德觀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認同。因此“端午節”也是中華民族表達對優美詩歌、偉大詩人崇高敬意的一個節日。

感時懷古,撫今猶嘆!偉大的詩人雖然在行走在遙遠的古代,但他的從“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壯麗輝煌的詩篇,卻穿越的時空,以一個濃郁的民族節日的形式,與我們相連千秋萬代。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荷香暗度,臥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穿越千古的荷風又吹過屈原故里,田野,麥黃杏熟,河畔,棕葉飄香。一個與詩歌有關的節日——“端午節”,又在疏疏的“黃梅時節家家雨”中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