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政學書院散文

政學書院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2W 次

書院,古代的學校,起於唐,盛於宋,沒於清。因爲年代的久隔,對於現代人而言,多少有些神祕感。不過我當年就讀的一所縣城中學裏,就有着這麼一個古代的書院——政學書院。

政學書院散文

記得當初開學不久,我們新生集合在政學書院前,聽學校領導介紹學校的悠久歷史,學校的前身就是政學書院,始建於明朝……從外面看去,一座別緻小巧的房屋,青磚青瓦,雖是後來修葺的,卻也盡顯古樸雅緻,周圍綠樹掩映,清幽之中彌散着書香氣息,倒是一個讀書的靈秀之地。但那時,我彷彿聽得說是裏面存放着圖書。

介紹的時候,似乎是沒打開政學書院的門,後來好像也有一些同學進去參觀過,但我與這書院的機緣實薄,在那學校讀了近三年的書,一直看的都是書院的外貌。倒是多年以後,有幸到裏面匆匆一觀。

那是幾年前陪送學生去參加中考,閒來無事,我就在校園裏逛逛,也算是訪舊蹤,恰巧遇到書院開了門,我便走了進去,看裏面桌子上擺設茶果,問了一下是招待貴客,我匆匆地瀏覽了幾眼就出來了。

觀的勿勿,記的大概,中間一道院子連着前廳與後房,模糊記得院裏有樹,有一口大水缸,就是典型的古代擺設、佈局。前面的房子是演禮廳,後面的房子是學子們讀書學習的地方。並無奇景,但書院格局大有深意。

自清末以來,我國古代的教育方法方式倍受詬病,甚至被全面否定。然而,看了這書院的格局後,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國古人在教育中智慧、遠見、卓識的一面。

前面是演禮廳,也就是說古時學生入學後,老師首先做的是要求和規範學生的言行舉止,教的是爲人處事、交際應酬的禮節,教的是如何禮貌地與他人打交道,融入社會。主持書院教育工作的都是當世大儒。何爲大儒,古人對於大儒的定義不只是學識淵博,同時是德高望重,這些知識淵博,惜時讀書的人並不急着先去教學生們知識,因爲古人明白行爲習慣養成的艱難性、重要性和及時性。

“首孝弟,次見聞”,接下來纔是“知某數,識某文”,古人以近明師,結賢友,懂得愛親敬長之道、進退應對之節爲身之本,進德修業。少年入學先講習這些禮節儀文之事,然後纔是知識的學習,這是古人進行教育教學的順序,並且每天到學堂都要先演禮。行爲習慣是要從小一點點養成的,耳濡目染,非一朝一夕之功。這讓我想到了“孟母教子”的典故,“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短短十二個字,卻含義深遠。“擇鄰處”是對環境的選擇,孟子年少時,“居住之所近於墓,孟子學爲喪葬躃踊痛哭之事”,孟母覺得不妥就把家搬到街市,“近於屠,孟子學爲買賣宰殺之事”,孟母又覺不妥,又把家“遷於學宮之傍。每月朔望,官員入文廟行禮拜跪,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習記。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於此”。三遷之教,孟子終成大儒。孟母對於環境選擇的着眼點,不是出於物質的考慮,而是出於對孟子言行舉止,行爲習慣的培養,從小開始,一點點的薰陶,浸潤。一旦養成了好的習慣,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心理上都會輕鬆很多。

教育的方式總得歸結來就兩種:言傳和身教,身教的影響大於言傳,孟母並非不會說教,但當言傳與身教不一樣的時候,言傳可能只會讓受教者嗤之以鼻,甚至會起到逆反的作用。當孟子在學業上鬆懈懶惰時,孟母又是很原則很果斷地以“斷機杼”爲現身說法,教育孟子。

習慣,久而久之會成爲習性,再發展下去,就是一種品行,再到品性。因爲人類自然性的一面,養成好習慣很難,形成壞習慣很容易,一旦形成習慣,就很難改變,幾乎是不能改變,所以自古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說。自古以來,有多少才華橫溢之士,卻因爲行爲不檢點,輕佻無儀,成爲笑話。現在我們的身邊也有太多的人,其中不乏很多知識水平不低,甚至可以說很高,但就是言行舉止讓人難以接受,我們往往稱之爲沒有公德心,素質低下,很多人未必是存心“壞”,就是自小形成的不良習慣,或者說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久而久之,就成了品行,我們即覺得身受其害,又覺得深深地無奈。

我們國家評價一個人歷來很看重品行,品行不好,即使有了才華也未必是好事,甚至有可能是壞事,這樣的事例是真實存在的。當然,也有人要說,有的人看着彬彬有禮,但卻品行極差,道貌岸然,以至於把錯誤歸咎於禮儀、禮節、禮貌,但是,反過來想一下,好歹這樣的人無品而有行,如果是即無品,又無行,那纔是真正的麻煩。有了行,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去影響其品,如果連行都沒有了,那是徹底的無望。古人正是深知行爲習慣對人生發展的`重要意義,纔會在教學中先“演禮”,再教授知識。就連孫悟空當年去拜師求仙訪道,菩提祖師也是先讓孫悟空先跟着衆師兄們學習了七年的灑掃應對之禮,先教其爲人,再傳授其翻天覆地的本事。

一個不大的院落,竟然蘊含着如此先進的教育理念,我們提倡了很久,並且實行起來總不太盡如人意的素質教育,古人卻是很尋常地做着,我們也許應該去重新認識一下古人,尋找那些被丟失的智慧精髓。

現在的政學書院,較之我在那裏讀書時已經被修繕的很氣派了,做爲時間的見證向來到這所學校的人展示着悠久的歷史。但這清幽靈秀之中多少有些寂寞的憂鬱,滄海桑田,物質的東西總會在時間裏銷損、消失,但精神的東西是會永存的。比起時間的價值,我覺得政學書院更寶貴的是它蘊涵的精神價值——古老卻又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