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絲瓜掠影隨筆散文

絲瓜掠影隨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7W 次

在十多年栽種絲瓜的綿綿歲月裏,真可說是閱瓜無數,看盡絲瓜的成長與凋零,因此也從其中獲得了很多的人生啓示與體悟。這也該是當初只想純粹栽種絲瓜,以求回味童年往事的那份心思,所未曾事先想過的事。

絲瓜掠影隨筆散文

由於對絲瓜的情有獨鍾,因此有關絲瓜的故事,便從我家頂樓的絲瓜棚,一路綿延到屏東和臺南的鄉下。而那番記憶中的絲瓜形象,也就隨着個別的因緣際遇,而有着不同的場景和生態幻化……

一、變種絲瓜

爲了有效繁衍鄰居所贈送的新品種長形絲瓜,乃在其長出第一條絲瓜時,就刻意予以保留,以待絲瓜成熟枯黃之後,取其種子以備來年播種之用。當然此種做法,對後續絲瓜開花結果的數量而言,是有相當大的不利因素的。

來年年初,取出絲瓜種子,依時節播種。元宵節前後,蟄伏土中多時的絲瓜種子,終於陸續有七、八棵幼苗自地表伸展冒出。待其成長至十公分左右高度時,乃將它們分別移植至事先已準備好的土地上。勤加澆水,並適當施肥,期待絲瓜苗能夠儘快爬上絲瓜棚,以便早日開花結果,展現那種絲瓜處處垂掛的場景。

日子慢慢過去,氣溫也逐漸轉暖,總算盼到了絲瓜的黃色雄花綻放時刻。幾度花開花謝之後,我驀然發現,這批原本出自同一條長形絲瓜,且又同時播種的絲瓜苗藤,竟然長出三種風格殊異的絲瓜來,幾乎是集我家以及鄰居絲瓜品種之大成。

這種絲瓜品種的改變和複雜化,的確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也嚴重地傷害了我栽種絲瓜以及培育絲瓜品種的信心。在冷靜思考細加琢磨,並且仔細回顧栽種過程之後,我終於不得不承認,原先保留絲瓜種子的方式,的確有着很大的瑕疵與疏忽之處。

首先,當那條種子絲瓜綻放雌花的當天,我並沒有刻意利用紗網,將蜜蜂和蝴蝶予以隔離,且採用人工的方式,幫助其傳授花粉。其次,我沒有清楚考慮周遭的環境生態,因爲鄰居不同品種的短形絲瓜,也正在同時開花結果。因此,在蜜蜂、蝴蝶一視同仁地採花蜜、傳花粉之情況下,這條原本應屬於長形品種的絲瓜,也就出現了無法有效傳承的尷尬局面。

絲瓜本同源,一脈相承綿展真義;環境展殊異,三遷孟母巧覓佳境。在教育領域中,如何巧佈施教環境,如何兼顧學生特質,則不僅是一項教育課題,也是一個嚴肅的社會問題。只是我們似乎時常在先天的自然天性與後天的人爲教養兩項思維之中,失去其原本應有的堅持而已。

終究,適性而爲,教育宜有清晰脈絡;洞燭機先,方法卻應經常更新。衡之孔子“性相近,習相遠”之觀點,着實讓人有着一番深切省思的 空間。

二、苦味絲瓜

苦瓜俗稱白玉,整條瓜體凹凸有致,表皮晶瑩剔透猶如玉石,在純白之中略帶綠意。絲瓜則是品種衆多,其形體也是長短互異、胖瘦有別,但是表皮粗糙、綠中帶黃的特色,則似乎並無二致。

基本上,苦瓜和絲瓜,除了同樣開着黃色花朵之外,兩者無論是在外觀視覺和實質內涵兩方面,可謂是差別很多。不僅外形表皮的顏色,綠、白差異甚大,實體味覺也是甜、苦各殊。只是由於兩者,皆屬於具有清涼退火功效的蔬菜,所以時常成爲餐桌上的佳餚。

苦瓜和絲瓜,皆屬於蟲媒花植物,兩者花開季節亦屬雷同。如果田園之中,同時大面積栽種絲瓜和苦瓜時,一種特殊的現象,便會在綠意綿延之中展開。原來,在蜜蜂辛勤的穿梭採蜜之下,絲瓜和苦瓜的花粉,有時也會在無意之中相互雜交,甜味苦瓜和苦味絲瓜,乃因之成形。大自然的造化,也真是無奇不有。

基本上,苦味絲瓜對於長久吃慣原有甜味絲瓜的.人們而言,想要短期間讓人接受,着實是一項難度甚高的挑戰。因此,當同事告訴我說,栽種絲瓜的農人,最後將整個絲瓜田園廢棄時,我並不感覺有絲毫的訝異。因爲這種舌尖上的挑戰,絕非僅是簡單的“營養價值”一詞,所可以輕易予以化解的。

基本上,當人們面對環境變易之時,不僅會立即出現抗拒的反映,即使在個人心理的調適以及內在認知的轉化,也都會出現相當大的困難度。此種現象,如衡之於本土的白色花椰菜以及美國的綠色花椰菜,兩者調適的交替歷史,則就頗有着一番異曲同工之妙。

從大自然的發展而言,物有本性,唯有依其物性而爲,方能可長可久。將兩種功能相似的蔬菜予以合一,改良另創成一種新蔬菜,雖然並非是一件壞事,但是它的好壞,卻也得視這種新生蔬菜,能否優於原生的單一品種蔬菜而定。終究,改變現狀,不見得就是進步;而維持恆定,也未必就是落伍!

情鍾瓜藤,晶瑩白玉苦後甘;心繫綠蔓,淡青絲瓜味中甜。在探索宇宙變易與恆常之際,總覺得大自然之變化,在浩瀚迷濛之中,似乎早已有着一套隱涵潛沈的軌跡可資遵循,而並非毫無章法,可以任由人類率性而爲。

終究,突變並非不可能,但卻未必一定可行,基因改造食物所衍生的爭議,就是一個鮮明的實例。

三、另類絲瓜

今年五月返鄉,外甥帶我到附近的絲瓜園,準備摘取一些澎湖絲瓜,讓我帶回高雄,藉以分享他的栽種成就。抵達絲瓜園時,綿綿細雨飄落,一大片的澎湖絲瓜無限延伸,長長麤麤略帶土綠色的皺摺絲瓜,則在瓜棚下處處垂掛,展現出不同於一般絲瓜的另類風情。

不過,在參觀的過程中,卻令我相當驚奇,因爲在每一條絲瓜的尖端,都長出一塊正方體的東西,而這個東西顯然並非絲瓜本身所具有。外甥告訴我,這是用水泥所灌鑄,大小也有差別。在絲瓜長至約七、八公分左右,瓜體尚未彎曲之際,就得以人工方式替它裝上。

澎湖絲瓜自幼瓜起,就得承受相當的壓力,以迫使其能導向正直,此種做法,直覺上的確有些不人道。因爲這種外加壓力,顯然與絲瓜內隱的生長本性,並不完全相符。但是,如果進一步探討,就可發現這種作爲,也並非全然違反自然。基本上,成長絕非隨性,而是應該適性而行。因此,依其承受度而給予必要的壓力,不僅可行也屬必要。

由於絲瓜的承載力,必然會隨着其日漸成長而漸增。爲了避免其又產生背地彎曲的現象,適時地更換合適重量的水泥塊,乃屬必要。然而,由於每一條絲瓜、以及每一時期的重力承受度未盡相同,因此栽培者的睿智,就顯得相當重要。過與不及,皆可能對絲瓜的成長,造成無法彌補之傷害。

基於此一理念,栽培者必得經常下田巡走各方。縱然無法耳聽八方,總得眼觀四路才行。美國哲學家杜威(J. Dewey),主張兒童本位教育,以“做中學”爲教育理念,但是其教育方式,卻強調“導其生長”,而非“任其生長”。基本上,導其生長強調尊重個性和發展羣性,而任其生長則僅着眼於個人主義而已。大儒之見,的確有其卓越之處。

依其天性,無盡愛心澆灌大地;導其成長,前瞻睿智栽培未來。培養兒童對環境的挫折容忍力,教育者的巧手,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終究,教育依憑智慧,改革首重務實。栽培澎湖絲瓜如此,教育人類更應該這樣。

兩種不同植物,三個不同場景,衍化出多樣化的不同人生思維。在變易和永恆之間,變種絲瓜、苦味絲瓜和另類絲瓜,這三則在你我周遭俯拾即得的田園故事,似乎可以給予吾人一番另類省思的空間。

停憩腳步,體悟自然,讓人生更加精彩,讓生命更有意義。只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自認聰明的人類,究竟能從大自然的幻化之中,領略多少其中的深層意涵,則就有待細加斟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