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白楊樹下的零星記憶散文隨筆

白楊樹下的零星記憶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1W 次

坐在講臺上看着孩子們正專注地識記生字與古詩。不經意將目光投向東邊的玻璃窗,我就瞥見了那棵白楊樹。六月的暖風中,枝繁葉茂、根深蒂固的它,儼然一位身着碧袍的老人,蒼峻而不乏活力。歷經滄桑,樹冠卻依然高於那幢新建的三層綜合大樓。層層疊疊的葉片,團團緊簇,就像十四年來我在這個校園留下的那些紛繁足跡,又怎能輕易清點?而那倆人才能合圍的樹杆,苔痕遍佈溝裂縱橫的皮不知裹藏了多少歲月的滄桑。尤其給人一種積澱着歷史的深邃和厚重感覺。輕盈的楊花四處翻飛,如雪如絮,將我的思緒扯回從前。樹的周圍,滿是記憶,一支禿筆又怎能寫盡其中的沮喪與失落、榮光與富足……

白楊樹下的零星記憶散文隨筆

時光回溯到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剛從省城師範畢業的我,懷揣一腔熱血和回鄉創業的憧憬,帶着一個木箱、一套被褥、幾本書,來到這所鄉村中學。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課堂和學生了。可那份欣喜很快便澆上了冷水。偌大的校園,沒幾間像樣的房屋,場院中只見塵土飛揚,家鄉的教育環境是多麼落後啊!我被安排在白楊樹西面的一間十多平米的平房中。四壁如剝開的月餅,層層脫落。天花板不知被多少歲月的煙塵薰得焦黑,門邊的小窗也是黑黢黢的。臨近村邊小路的後窗沒有玻璃,被幾塊木板釘死。大白天不開燈也不見光線。不過既來之,則安之。一邊背誦着劉禹錫的《陋室銘》,一邊在單人牀上鋪被子。將心愛的吉他掛於牆上,父親把家裏的收錄機給了我。這些都是我最忠實的夥伴,更像我的財富。

那時我20歲。純真和浪漫的氣質讓我很快適應了生活。在地下室般的蝸屋裏,我認真備課、修改作業,與班上同學談笑。有幾分靦腆的我,不愛與其他老師高談闊論。喜歡獨自寫詩、練字、畫畫,與遠方的同窗或筆友通函。不時彈彈琴、聽聽歌、讀讀書。偶爾有文字見於《原野》、《迪慶報》、《文藝生活》、《聰明泉》等報刊上。雖然條件極艱苦卻也能用豐富高雅的精神生活作點綴。廚房是在寢室外的廊道上用木板釘成的簡易棚。搭三塊石頭架口鍋即爲竈。白楊樹右邊是一塊籃球場,師生們在那裏上體育課、打籃球。聲音嘈雜不說,不時有球飛過來砸到板壁上,一聲巨響嚇人一跳。更要命的是處在山峁上的學校風大,球場上的沙土不時往住處猛灌。下雨則踏着滿院泥濘,如一隻只水牛踩瓦塘子般,深一腳淺一腳。粘滿黃泥的鞋,似有一塊鐵墜着。教室、宿舍處處只見髒兮兮的泥印。球場西北有棵柳樹和一個水池。下雨時,飲水大多不夠用,還得去坡下的永春河裏擔水。

白楊樹下有個小坡地。有木板攔成的教師廚房。也是上一代人讀書自己做飯的場所。再往西北,是一個更寬闊的場壩。全校二百來師生在那裏上早操、升旗、集隊和打排球。同樣風起塵飛,雨落泥爛。場子東面是一排七間的二層磚木樓房,是最好的教師宿舍和會議室。西邊有排土坯危房,搖搖欲墜的牆,陳腐不堪的椽,處處漏雨的瓦,上級一再強調不能使用,可當時條件限制不得不讓男生住。往北是學校的中心教學樓。這是七十年代中期,靠社會和集體的力量出料出工建成的二層木土樓。歷經二十載風雨,石灰牆皮脫落得東一洞西一眼,露出了土坯。屋面的瓦幾經翻蓋仍漏雨。可就在這八間教室裏,前輩們不知送出多少的學生。而我就在其中度過七年多的時光。簡陋的講臺上留下我多少傳知啓智、揮灑才情的身影。五月,外面古槐的花瓣隨風灑落教室。香氣瀰漫中,我和學生一起徜徉知識的殿堂,吮吸文明的芳芬。斑駁的泥牆上留下多少稚子的習作。我辦了一份班級小刊物《山韻》,引導孩子們愛好文學,在那些幼小的心靈中種植美好人生的夢想。遺憾的是不少孩子因貧輟學。教師們無限惋惜卻又愛莫能助。

就在那個寒酸的小屋,我收穫了淳樸的鄉村愛情。與現在的妻子相遇、相識、相愛、相守相依。學校又多分了給我一間小屋,我們迎來了寶貝女兒。三口之家擠在一起,也自得其樂。陋室,因有家、有愛而溫馨。

直到二00二年十月,一幢投資65萬元的`新教學樓在白楊樹旁拔地而起。看着像山一樣聳立的大樓,全校師生無不歡欣鼓舞!搬入新教室的第一屆畢業生,各科成績名列全縣前茅,個別科目甚至超過當年的縣一中。成績突出的我也因此受到縣委、縣政府的表彰,獲得學校最高教學成果獎。執著的教育夢想,終於開出了一朵像樣的花。

二00五年,我又遷到曾經羨慕過的東樓。白楊樹上方取而代之的是由雲南省基礎教育西部工程投資67.37萬元的大樓,壯觀恢宏的綜合教學樓。白的牆,藍的門和窗簾,顯得清新而大氣。在藍天白雲、青山綠樹、五星紅旗映襯下,宛如一幅怡人的畫。白楊樹周圍平整爲光滑的地皮,樹根圈上小花臺。借“普九”的東風,二00六年七月三十日,雲南省寄宿制學校工程項目更大程度地讓學校舊貌換新顏。面積492平米,投資62萬多的學生餐廳樓落成並投入使用;面積751平米,投資76萬多的學生宿舍樓投入使用;面積113平米,投資30萬多的沖水衛生廁所投入使用……

昔日孟母三遷,成就了一代儒學大師。今我三遷,見證了三十年鄉村教育的發展。走出宿舍。前邊有溫暖的太陽能可供洗浴。青青的草坪賞心悅目。高樓林立,綠樹環合,學校在萬頃碧田襯托下,別有一番情韻……

學生們享受着由政府埋單的教育,人數由不足二百人到已逾七百人。規模由我初入校時六個班到十四個班。教師由二十幾人增至四十多人。孩子們衣着光鮮,豈和我們當時相比?食堂裏葷素相間,花樣繁多。我讀五年級時在拖枝完小吃的是“黃金飯”(用黃色玉米做的撒撒飯)、“玻璃湯”(飄點青菜或蔥花的清湯)。兩代人的生活宛如天上地下。我們的學生從“八0後”教到“九0後”,一天比一天幸福。不必再爲學費、書費、生活費擔心了,沒有人再因爲貧困而輟學回家了。不少的家長還開着車,配有手機。農村生活也可見一斑了,不得不讚嘆黨的改革開放政策好啊!

一棵老樹,一直注視着這個與改革同齡的校園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也注視着一個年輕教師十四年來寫在這片土地上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拖枝中學似乎是迪慶教育事業發展的一個鮮活縮影:“起步晚、底子薄,卻又迎頭趕上,自強不息。”面對各級黨委政府的扶持和關懷,大家以“勤奮求實、團結創新”的校風校訓,激勵自己,近十年來一直保持教學質量領先。二00七年,順利通過“普九”驗收,榮獲“維西縣窗口示範學校”、“常規管理先進單位”、“平安校園”、“永春鄉先進單位”等榮譽。

改革似乎很遙遠,又是那麼切近;似乎十分模糊,又那麼清晰。可見、可聞、可感地存在於你我身邊,乃至心中。烙在每個中國人的記憶年輪上。十年前,老在想:“什麼時候才能用多媒體教學?而今不是全在這寶盒一樣的樓中裝着。遠程教育、寬帶網、學生電腦、一體機……一切觸手可及,一切又似乎恍然如夢。

守望着這棵白楊,也就守住了我一生的天堂家園。這裏有痛、有憾,有愛、有夢。在白楊樹旁舉行過多少的開學典禮、畢業送別、知識競賽、卡拉OK、演講活動;不知接過多少本“先進教師”的榮譽證書。明天只會更美好!我對不斷成長的自己說,對日新月異的學校說,對日益強大的祖國說。白楊樹下的故事又將續寫一筆:教育局已下撥資金很快建一座教職工宿舍,位置就在我當時進校住的地方。

喜歡和同事們坐在白楊樹下,談談家常,聊聊學生。說一說“想當年”的歷史軌跡,還有“未來我想”的遠景規劃人生憧憬……

一位老師走向大白楊樹。“噹噹、噹噹”的下課鈴,打斷了我無盡的遐思與懷想。相信,白楊樹下的篇章將延續向前。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各級政府一如既往的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在廣大師生的不懈努力中,還將有多少夢想可以去期待,去守望,去奮鬥,去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