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還大前街一個名分散文

還大前街一個名分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不明白也不理解,身份證的家庭住址爲何是“採蒲臺村陽光大街5號”。也許有人認爲陽光大街很好聽,很時尚,可我不覺得也不認同。從記事起同村人問“你家住哪兒一頭”,大前街的住戶都不假思索的回答“大前街”。叫慣了、住慣了有感情了。公元1507年前後採蒲臺建村,大前街的名字是否從500多年前叫起無從考證。可不能否認他在採蒲臺的地位和存在的意義。

還大前街一個名分散文

提起採蒲臺,第一時間人們會想到:聚龍澱、泛魚澱、前塘澱、後塘澱、大前街、烈士祠、南長堤、先生墳、碾子院、西大橋、東頭巷、孫犁等等。他們之所以被採蒲臺人提到,因爲世界每一塊土地、每一個角落裏,都有標榜永恆不變的積澱,小地方採蒲臺也是如此。

假如有人把北京前門大街、上海南京路、南京淳溪老街等馳名的地標,改成陽光、幸福、美麗大街等名字,那絕對是在沒事生事,抽自己大嘴巴。在這拿採蒲臺大前街和它們比,好像是桌子底下放風箏。大前街的名號變就變了,誰也沒法,這似乎是平淡無奇的事。哪天陽光大街叫煩了、叫膩了,換成幸福大街、美麗老街等照樣是個名兒。但是不能質疑,無論名字多麼響亮、動聽和高亢,都不能代替“大前街”這三個字。

大前街北起二層青磚小樓烈士祠,沿途經碾子院、供銷社一直南伸至聚龍碼頭。街面的長度和寬度不打眼,可它是採蒲臺政治、商業、人文和交通樞紐等等職能中心。烈士祠傳承着紅色經典、碾子院積澱着仁義向尚、聚龍碼頭碑文記載的故事等等。成爲採蒲臺島百年變遷,一幅由黑白染變彩色的巨幅照片。

早年間,大前街西南是汪洋一片,源頭爲聚龍澱,再從小前街彎折與後塘澱匯合。恰似橫穿上海灘的.黃浦江,又與金沙江有着異曲同工之妙。沿岸水鄉人家姑娘織蓆、漁民網魚等生活場景,勾勒出採蒲臺小橋流水的風貌。乾涸了有十年之久的白洋澱,於1988年重新蓄水,澱水把大前街南端低窪地段傾覆。若干年後水勢下降,村裏開始圍欄造陸搞建設,大前街西南那片水域滄海變桑田,在此鎮上興建採蒲臺供銷社。從那天起,大前街有了基本雛形。隨着改革開放,買賣自由的政策開放,大前街有了一支龐大的收葦班子。每天下午女人們扛着席、領着孩子來大前街交席。那刻大前街成了人和席的天堂,到處都是白花花的葦蓆和有點土氣的採蒲臺鄉音,熱鬧快樂到了極點。晚上大前街的兩旁早搭好了各種樣式的席跺,村裏的孩子們像一羣猴子,在每個席跺裏爬上爬下、鑽出鑽進,快樂原來這麼簡單!

到了90年代中期,白洋澱地區迎來枯水期,大前街繼續向南擴充至聚龍碼頭,長度幾乎增加了一倍。大前街徹底大換樣:紅機磚鋪地,下雨天再也不用穿雨鞋。電線杆上懸掛白熾燈,點亮採蒲臺的黑夜。採蒲臺晚市更加的火爆,小島上的居民再也不用坐船出村,基本上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原來閉塞的採蒲臺近年來在大前街兩邊興建——超市、飯店、小吃部、精品屋、化妝品店、玩具店等現代化小店。

歷經百年的大前街舉步艱難前行,一路走來成爲採蒲臺最經典、最有價值的一個地標。在身份證填寫籍貫和家庭住址的事兒上,執行者應該銘記,給大前街一個名分。因爲他是我們一筆無法估量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