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一柱佛香凡塵外的散文

一柱佛香凡塵外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4W 次

在亮子山西面的秦山腳下有名曰"秦山寺"的古剎。倚半山腰而建,掩映在古木岑森之中,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之久了。

一柱佛香凡塵外的散文

那裏一直帶着幾分神祕,縈繞着我的兒時記憶。那裏有小時候嚮往的果木林,桔紅色的柿子,酥酥的梨子,還有那青青的杏子……豐盈了我的童年,一路走向少年懵懂的我。

最讓我想入非非的事,是兒時聽老人講的張果老倒騎驢的故事。嚮往着張果老修仙的秦山寺,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他還在那兒不?那棵千年人蔘果樹,如今有兩千多歲了吧?想看看他的毛驢,他爲什麼倒着騎?後來慢慢長大這些想法便擱淺了,忘了張果老還有他的毛驢,也不再想爲什麼倒着騎了。

父親一生與人爲善,樂善好施,見秦山寺的法師孤身一人,經常去寺裏添些香火,一來二往便和法師成了朋友。週末回家陪父母時,父親又提及法師,我便說想去秦山寺看看。於是,我們繞過了亮子山朝着秦山寺奔去。

穿過曲曲折折的鄉村小道,只見田野中的麥子平鋪着它們的綠意,給這個冬天添了一點生機。不一會,但見一座虯枝古木繞着的小村子,如果春天來這裏一定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世外風光了,而此時卻有種“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蒼涼之感。我想大概這就是秦山寺了。父親說正是,這個村子也名曰秦山寺,在秦山腳下。出了村子,秦山便屹立眼前,在兩峯之間的關口,半山腰有紅牆碧瓦的寺宇掩映其中,這就是傳說中張果老修仙的寺廟——秦山寺。據說秦山寺,原爲臥龍寺,在臥龍山腰,後燕王朱棣因攻南京而路過此地,感慨道:擒龍不成擒山也。於是臥龍山也就稱擒龍山,諧音秦山,就有了秦山一名,臥龍寺也名爲秦山寺了。

如今張果老不在,人蔘果樹也無處尋覓了。

我們把車停在山腳,腳下,可能是一條因洪水沖刷而成的大谷口,一直延伸到山的那邊。順着谷口向上,來到古剎前,已沒了昔年氣度恢宏的.三進院落的宮式建築模樣,也沒了昔年香火繚繞,香客絡繹不絕的繁華了,反倒一派門庭冷落的模樣,遍體鱗傷,殘敗不堪。寺前的兩根柱子,突兀地孤立着,和寺門前一株高大的銀杏樹相伴,地上落滿一層厚厚金色銀杏葉,給古剎平添了幾分肅穆和神祕,暗示出它曾經的輝煌。

因人煙稀少,古寺通往山腳的路上沒有石階,我們只好援着樹枝攀爬上去。方至寺前,法師正齋飯,見老朋友又至忙請我們進寺內。從側門入,有修竹幾株斜倚着大殿的石級,清幽閒靜。右手邊是法師起居之地,左手邊,只有殘垣斷壁突兀其間,那一顆顆堆疊着的石頭靜默着,繁華不語,落寞不言。唯大殿裏有云水禪心般的梵音傳來,隨着梵音我低着頭一步一虔誠,至菩薩前俯身,讓心盡力低些,更貼近佛的溫暖。

焚一柱香,聆聽佛的教誨"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雖不能參悟其中的禪佛,但我想此刻心內是明淨的,溫暖的。出了大殿,又與法師面緣,見我在記錄東西,便笑着說:"我這兒好多書,你喜歡隨便拿。"心喜,隨法師去取書,書櫥內陳列着各種佛法經典。他給我抽了幾本,說:"這些書都很好,你可以由淺入深,慢慢品悟。"我們不忍打擾法師的安靜,焚香後便離開了。

法師雙手合十,目送我們離開,身後只留法師一人在這幽深之中。回望,秦山寺孤零零的在落木中時隱時現,如紅塵之外的佛香一柱,在淡然頹敗中,卻更顯其幽深。那無聲千年的古木,那佛前千年的青燈,那沉寂了千年的繁華,一切的一切都那麼安祥,一如法師的臉。正是:萬法皆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