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再讀《論語》抒情散文

再讀《論語》抒情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論語》是一本書,是儒文化言與行的規範,然而它早已超越了書的內質與範疇,而是以一種汽化又實質的思想,以其質樸寬厚而謙恭的深情滋衍着人,感染着人。

再讀《論語》抒情散文

清幽的燈光悠悠的灑落牀頭,披衣而坐,捧一本《論語》,自千年外古樸淡雅的方塊字追尋千年裏質樸悠長的氣息。文字與燈光互溶交織,思想在歷史的洗滌裏愈發顯得利落透淨。凝神思索,意動神怡,彷彿在柔和的燈火裏穿過了千年歲月的太息,在時間的弄堂裏追尋窺視到了那個淡然優雅又有點憂鬱的神情。

《論語》是一部記載着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然而自其誕生之日起,就註定了它不僅僅只是一部書。每一次輕撫這本薄薄的書時,心底總會不由自主的叩問:那寬大綽約的袖袍,恬淡從容的神情裏究竟有着怎樣的魔力,將二十篇,四百九十三章文字凝結成惶惶中華文人的人格,匯聚出泱泱大國裏博大精深的浩然正氣,鼎立成炎黃子孫立身處世的良知豐碑?

《論語》,無論過往的歷史怎樣,面對它,我們都應以一種最爲謙和的心態來凝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時光荏苒,在逝去的兩千五百多年裏,《論語》如一條幽深廣闊的河流貫穿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哲學、道德、倫理等領域,以一種最爲神奇而神聖的氣質串聯着中國文人知識分子的命運,並在廣度與深度中影響牽連着中華文化的脈絡與走向,在深深淺淺,或緊或慢,或艱或難的'步履中塑造與構建着中國國人的人格與內核。

《論語》是一本書,是儒文化言與行的規範,然而它早已超越了書的內質與範疇,而是以一種汽化又實質的思想,以其質樸寬厚而謙恭的深情滋衍着人,感染着人。將靈魂上升爲博大的情懷,以其迷離的形態注視引領着屬於中國亦屬於世界的時代。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訴說着中華民族的勤勞與醇厚;“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吟唱着黃皮膚黑眼睛的古老羣體的熱情與豁達;“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自己的感知演繹着超越時代超越國格的人本情懷;“巧言令色,鮮仁矣”,彰顯着華夏子孫血脈裏的質樸純真與實誠;“吾日三省乎吾身”,以一種叩問與警示的清醒來彰顯着人,書寫着人。

《論語》,不是高高在上生硬的說教,而是要每一位讀者以一種最爲明淨平實的心態來輕輕撫慰,用心去感受,用情去感知,並用生活的細節來詮釋來體悟。

慎終追遠,民風歸厚。中國的歷史如黃河長江浩浩蕩蕩又九曲迴腸。在每一個逝去的日子裏,在開明盛世血雨腥風中流轉成卷帙浩繁的書籍。每一章,每一頁都是千萬血汗與肉骨堆累而成的枯冢。而《論語》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枯骨荒冢裏的琰琰地氣,將沉重的嘆息,得意的迷離串聯成中國人的意氣。

翻開《論語》,質樸醇厚的文字裏找不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迤迷;尋不出“才下眉頭,又上心頭”的閒愁;也漂不出“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的思情幽幽。但置身其中,我們能在靈魂與骨骼的聲響中體味“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通達與豪邁;能讀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執着與堅貞;能讀出“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的崇高與睿智。

與其說《論語》是一部言行的典範,倒不如說《論語》是一把解析與洞悉世事人心的鋼刀,它解析着中國文人的思想與情操,洞悉與傳承着巍巍泰山下,滔滔黃河邊古老民族的人格與尊嚴。

千年裏,《論語》的命運如同中國的歷史,反反覆覆,艱險而曲折。有人說它束縛了思想,是國人劣根性與落後的根源。其實,只要我們靜下心靜靜的思索就會發現,書與思想原本都是單純而通透的,只是身在其中的我們迷亂與遺失了其最爲本真的內涵,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人爲的壓榨了本屬於思想屬於生活,屬於人文的空間。於是,迷失彷徨了自己,亦疼痛的歷史。

《論語》,一字一句詮釋的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蹣跚跋涉的歷史,在方方正正的字體中沉澱着屬於自己的光榮與夢想,需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去平復其內在的蘊涵,以真實的心境去透析其本真的內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