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蓮的散文範文欣賞

蓮的散文範文欣賞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蓮的散文範文

蓮的散文範文欣賞

篇一:廉政散文-愛“蓮”說“廉”

琦公主litchi打小就沒有藝術細胞,寫不得一手好字,也做不出一首小詩,更畫不來一幅佳作,但唯獨鍾愛外公書房裏的一副水墨蓮花,閒散之時也會潑墨畫之,裝裝文人騷客。“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藩。”無聊之時也會逛逛園子,賞賞花草,置身在五色斑斕的花卉世界裏,我也依然會偏愛蓮多一些,不過是附庸風雅罷了。仔細回想一下,也實在是很難憶起外公的那副“蓮”到底是出自哪位高人的傑作了,依稀記得孩提時期的自己常常會偷溜進外公的書房對着那副蓮花發呆。很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一朵盛開在泥沼中的蓮花,大大的荷葉在下面穩穩地託扶着,淡淡的墨汁也暈染出一種隨風搖曳的溫柔情懷,雖不是“清水”,但也確實出了“芙蓉”,“天然”的去了“雕飾”。現在想想似乎也覺得可笑,四五歲的孩子能知道什麼,難道還真能看得懂畫作嗎?但彷彿兒時的我似乎就真的已經能領悟到“蓮”的那份端莊典雅、處之泰然與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了。這時,午休起來的外公漫步踱到我身旁,並沒有責怪我亂闖書房的行爲,也沒有詢問我能否看得懂畫作所表達的深意。

午後的陽光暖暖的照到我們身上,在厚實的紅木地板上拉出長長的影子,我們祖孫二人就這樣默默地站定在這幅水墨畫前,靜靜地感受着來自“蓮”的靈魂洗禮。調皮的我也像模像樣的學起外公來,在身後背起了小小的髒手,頭顱微揚,細細地欣賞着這朵蓮花,似乎那份淡雅芬芳,寧靜致遠真能侵入到我幼小的心靈中,瞬間安撫了我浮躁的情緒與焦慮的心情。久站須臾,纖細的短腿兒實在是支撐不住大大的身軀,我終於忍不住問到外公:“外公,外公,爲什麼要把這幅蓮花掛在書房呀?我覺得外面的“公雞花”五顏六色的,畫出來也一定很好看的!”稚嫩的童音剛停,外公就被我奇妙的思維逗得哈哈大笑,彎腰抱起我,高高舉過頭頂,面對面的對我說到:“這幅水墨畫雖然沒有炫麗的色彩,但卻有一股剛正不阿,潔身自好的清廉風骨。琦琦再大些就能懂嘍!走,咱們吃雪糕去!”

那時的我確實似懂非懂,“清廉”二字怕是也第一次聽到,直到初中學了文言文,周敦頤的那篇《愛蓮說》才讓我真正理解到何謂“清廉”。“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這一連串鋪敘,對蓮花挺拔秀麗的芳姿,清逸超羣的令德,特別是可敬而不可侮慢的嶔崎磊落的風範,作了有力的渲染。印象中也記得經常會有一些叔叔阿姨們提着東西來拜訪爲官的外公。然而每次的結果都是一樣,喝茶聊天,棋場廝殺,高談闊論後所帶之物全部歸還拿走。不要奇怪,收點禮品還是可以的嘛!這樣想的就大錯特錯了。俗話說得好: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軟。早晚有一天你還是要還回去的!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切忌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廉潔之氣不可忘。現在的社會風氣太差,誘惑太多,保持一顆廉潔之心是很難得的,我們要向那朵水墨蓮學習,看似柔弱的杆兒徑卻筆直挺拔,錚錚的風骨散發出清正廉潔的芬芳,她以奉獻美的精髓,個性美的筋骨,自潔美的肌膚,仁愛美的內涵,爲我們描繪出一幅真善美的畫卷,作爲人類的我們也定要回贈給他們一份“清廉正氣”的生存環境。

寫於2014年5月25日17點

(本文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篇二:古典散文

愛蓮說《愛蓮說》北宋學者周敦頤作品,選自《周敦頤集》,是一篇議論散文。

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共遊雩都(今江西省於都縣)羅巖,有詩刻石。後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與建濂溪閣,請周敦頤題詞,周敦頤作《愛蓮說》相贈,表明了他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讚賞。這篇文章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創作背景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敦頤爲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愛蓮花。周敦頤來星子後,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敦頤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餘飯後,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於池畔賞花品茗,愛蓮花之潔白,感宦海之混沌,並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愛蓮說》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爲人所傳誦。

一年以後,周敦頤由於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築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爲後來者珍視。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並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於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里不尋常;月明露冷無人見,獨爲先生引興長。賞析《愛蓮說》,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古人寫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一句話,都有二層意思,一層喻物,一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己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麼難。

這也是他爲官的經驗總結,因爲他不想同流合污。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一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爲,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爲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着自己的一份志節。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開篇,就是作此感嘆吧。

周敦頤是中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啓後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志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後來都成了南宋一代著名的理學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並自號?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一座愛蓮堂,堂前鑿一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託自己畢生的心志。先生講學研讀之餘,常漫步賞蓮於堂前。後造就一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爲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作品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1]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濱。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公元653年)始建,後閻伯嶼爲洪州牧,宴羣僚於閣上,王勃省父過此,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創作背景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爲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很快出名。韓愈在《新修滕王閣記》中說:?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爲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滕王閣序》全稱《秋

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寫於何時,有兩種說法。唐末五代時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王勃著《滕王閣序》,時年十四。?那時,王勃的父親可能任六合縣(今屬江蘇)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又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勝餞?之語,也可佐證。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認爲《滕王閣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現在越南河內西北)看望父親(那時他父親任交趾縣令),路過南昌時所作。從這篇序文內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來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輕無知的謙詞。何況序文中有?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的話,?弱冠?是指二十歲。所以,關於寫作時間,課文的註釋解說採用後一種說法。《新唐書〃文藝傳》記滕王閣詩會爲:?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誇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可見當時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語驚四座的情景。

關於《滕王閣序》的由來,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有一段生動的記載。原來閻公本意是讓其婿孟學士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閻公初以?更衣?

篇三:散文賞析

一、散文賞析概述——散文的特點

散文或許是一個內涵較空疏、外延極寬泛的模糊概念。就文學體裁分類的傳統而論,詩歌、小說、戲劇文學無不特徵鮮明、疆域瞭然。惟獨散文包羅萬象、融匯大千。似乎不宜歸入前三類體裁者,都應劃作散文的範圍。

散文在表現方式上,自由自在自主,記人敘事、摹景狀物、抒情論理皆縱意所如;在題材對象的選擇上,無拘無束無窮,籠天地於形內、聚萬物於筆端,全然一副海納百川的博(轉載於::蓮的散文)大氣象。形散神凝——歷來被視爲散文的本質特徵。其所以散者固然是指題材的無窮無盡,更是指格局結構、章法筆意的無拘無束。對此,一代文宗蘇軾頗多妙喻:

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

吾文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

散文崇尚真誠。唯真誠方能自然。它記真人事,繪真景物,抒真性情;所以如泉涌瀑瀉、風流雲起,無心營構、隨意命筆;當行則行,不可行則止。欣賞散文當然要珍惜這一特性,認真體味作者的心境意圖,感受其喜怒哀樂。

散文是靈魂的傾訴、心絃的交響。強烈的精神個性、真切的生命體驗,通過自然景物的靈性透視、世態人情的靜觀默察而滲露揮發,化作一種無法抑制的抒情衝動。這便是散文與詩歌血脈相通的共質。散文中那些託物言志、寄懷山水之作,因其意象豐富、情景交融、洋溢着濃郁的詩情畫意而最接近於詩。如果稍加韻律修飾,這樣的散文便可稱爲“散文詩”了。

在文言文中,那些本屬於應用文體的散文,其文學價值的形成更依賴情感的表現。諸葛亮的《出師表》是公文,可通篇流溢着憂國憂政的苦心孤詣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耿耿忠心。曹操的《讓縣自明本志令》也屬公文,但以簡潔樸素的文筆將作者的坦蕩襟懷披肝瀝膽地傾吐出來。司馬遷的《報任安書》以深沉蒼涼的筆調傳達了爲事業忍辱發憤的悲痛心情,表現出作者崇高的人格境界。此類散文都是實用的,並非以發表爲目的的文學創作,作者的心緒情懷更坦誠真摯,詩歌的情蘊意味也因此而生成在語體特徵方面,散文也是多姿多彩諸體皆備且獨具風貌:含蓄凝練、形神兼備、聲韻並美的詩歌語言比比皆是;真率質樸、本色天然、如話如訴的日常口語也屢見不鮮。由於在題材、結構、篇制、語言等方面少有侷限,散文的審美空間更爲廣闊。詩歌的本性在散文中已經擴張放大。唯此,詩歌的賞析方法、思路大都可移用於散文。

二、散文賞析概述——散文的分類

散文分類的標準不太嚴格,大體上可分爲三種:

1.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指側重於表現思想感情、內心體驗的散文。它們或詠物狀景中言志抒懷,或在敘事記人中傳達情思。此類散文往往以小見大,追求詩情畫意的統一和語言的精粹,以獲取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一般說來,最受人們喜愛、歷代傳誦不已的散文,如周敦頤的《愛蓮說》,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就多屬此類。

抒情性散文大都以作者情感的展現爲構制線索,溶吉光片羽式的描寫、畫龍點睛式的議論、浮光掠影式的敘述爲一體,所以有形散神凝之謂。抒情散文同詩歌一樣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表現。不過,意象、意境與其它詩歌要素都因溶解稀釋到更大的語言系統之中而相對地“淡化”了。

2.記敘性散文

記敘性散文或以記人爲主,或以敘事見長,也有二者並重難分主次的綜合類型。除了經典的文學散文之外,報告文學、人物傳記、回憶錄、遊記等也屬於記敘散文。

3.議論散文性

議論性散文不同於政治性、科學性論說文。它託物言理、寓論於事、寄說情景,以充沛的感情、雄辯的論理匯成一種情理交融的氣勢和意韻,具有較鮮明的文學性和審美特質。它雖以論說見長,但注重選取生活中的典型現象或言行,以生動形象的語言由表及裏地剖析、議論,在理性精神的指導下生成強大的藝術衝擊力、感染力。

議論性散文中影響較大的是雜文和小品文。

雜文側重抒寫雜感隨想。優秀的雜文體式短小精悍,行文潑辣尖銳,多用諷刺幽默的筆調,極富感染力、說服力。魯迅先生的雜文堪稱顛峯之作。其關注視野之廣闊、批判鋒芒之犀利、哲理議論之精闢、文化底蘊之深邃、語言表達之精純完美,在文學史上罕見其匹。

小品文是一種短小精練帶有較強抒情意味的議論文。所謂知識小品、科普小品、隨筆、札記即屬此類。小品文篇制雖短但立意集中,行文揮灑自如,語言或詼諧幽默或雅緻蘊籍,溶思想性趣味性於一體,兼知識性休閒性之並長。雖然社會意義、時代精神有限,但可拓展視野陶冶性情,滿足人們求知、審美、休閒的文化需求,因此也擁有大量讀者。

三、散文賞析點

1、瞭解創作背景:

瞭解創作背景本是文學賞析的一般方法,其淵源可上溯到孟子的“知人論世”之說。但對散文賞析來說,它別有一番意義。散文創作求真實、忌虛構,其背景對於內容解讀的指示作用更顯重要。例如,古代散文中多應用文體,其內容往往涉及一些具體的人物、事件和歷史環境。無論議論性散文或是記敘性散文,凡涉及具體背景的,總要先把背景搞清楚。

瞭解創作背景的另一個任務是熟悉作家的生活經歷、創作概況。也就是從作家的角度瞭解背景。散文篇制短小,集中閱讀一個作家的作品並無多少困難。這樣,從作家生平切入瞭解背景就更爲必要了。瞭解創作背景的方法主要是查閱有關資料。好在一般散文選本都附有注或提示,作到大致瞭解並無困難。重要的問題是在平時學習中擴展閱讀範圍,積累大量的文史知識,將大致瞭解提升爲深刻了解。

2、分析作品結構:

結構解析應爲散文欣賞的'着眼點。這是因爲散文樣式差異較大,結構靈活多樣。要透過繁複各異的形態去把握凝聚貫注的神韻,似乎非由此不可。前述散文大致分爲抒情、記敘、議論三類,是說它們的表現對象、內容、方式有所不同。這些不同必然導致結構的差異並形成一定的模式化趨向與文體化特徵。無論任何對象,只要其結構呈現出規律性,那麼由此開始認識的進程都是較便捷的。

現代散文的結構可以分爲兩重:思想內蘊結構和藝術形式結構。古代散文往往還要多出一重文體結構。古人作文非常重視文體特性。其立意謀篇、記事說理都要受到文體的規範。現代散文的文體結構比較自由,模式化趨向不太顯著。

例如,古文中的“記”以記敘爲本,要先記地點,次記景物、傳說,再敘事件經過或事物特性,最後還要說明作文原由。“記”的這種寫法說明:文體結構實質上是一種表達模式。早在魏晉時代,曹丕就曾指出:“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由此可見,文體結構對文章的內容、風格也會產生較直接的影響。熟悉文體結構對提高欣賞效果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3、感受審美內蘊:

藝術要表現人生的況味與真韻,怎能迴避對思想哲理的呼喚?散文在這一領域中也有着數不清的成功嘗試。餘秋雨先生認爲:藝術哲理的本質,在於對世界、人生的內在意蘊的整體性開發。

哲理性的文學作品,既不側重於故事情節的敘述、人物性格的塑造,也不着重於表揚好人好事,一般地抒發愛憎感情,揭示一般的人生道理,褒讚一般的品格,而是對社會的總體感悟,對人生意義的普遍開發。例如一隻羽毛未乾的麻雀幼雛被大風從樹巢裏搖下來,癡呆地、絕望地蹲在地上。這時一條獵狗慢慢地接近它。突然,一隻黑胸脯的老麻雀從附近一棵樹上飛快地衝下來,落在狗鼻子前面,它蓬鬆着羽毛,驚恐失態,迎着獠牙猙獰的狗嘴跳着,要以自己軟小的身軀掩護幼雛。如果到此爲止,只是把"老雀護雛"這一件事真實地記下來,不去突破故事框架作更多的構想,那麼,這篇散文的內容未免矢之瑣碎,意義就有限得很,沒有多少美學價值;或者如某些慣於結筆點睛、開拓哲理者所做的那樣,下面用一段文字,就老雀的行動議論開來,落實到母雀無所畏懼的勇敢精神上。這樣寫,對原先的故事框架雖有所突破,思想意義增強了,但是,它所揭示惡毒僅限於庸常的道理,而不是對人生意義的整體性開發;而且,這種脫離故事、缺乏形象意蘊的孤立發揮,不能給人以美感享受,與藝術哲理相距很遠。可是,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見〈屠格涅夫散文選〉)的寫法卻不同,它突破如上故事框架,使其在理性光輝的照耀下,顯示出非凡的意義。在敘述老雀從樹顛衝下,迎着兇犬“絕望而哀慼地吱吱地叫着”之後,文章這樣寫道:

它俯衝下來救護。它用軀體掩護自己的幼雛但瘦小的軀體,嚇得渾身顫抖,小小的叫聲變野,變啞了。它垂死掙扎。它準備犧牲自己!對它來說,獵狗是多麼龐大的怪物呵!可它不能穩坐在安全的高枝上,一種比它的意志更強烈的力量,把它從那裏拋了下來。我的獵犬特列佐爾停下步子,後退了一下,顯然,它也承認了這種力量。愛,我認爲,比死亡和死之恐懼更強大。只有它,只有愛,才能維持和推動生活前進。

作者既沒有純然敘事,也沒有簡單地用敘事加議論的方法拔擢事件的內蘊,而是把力量大小懸殊的兩個動物對比着描寫,以收到超出故事之外的特殊意義。這裏有兩組藝術比照:兇猛龐大的獵犬與軀體瘦小、驚恐失態、哀悽絕望的麻雀比照;渾身顫抖、吱吱哀鳴、勇敢衝向狗的嘴邊,以死相拼的麻雀,與兇猛的獵犬一時停下、向後退一步相比照。這種反差強烈的比照,具有異常鮮明動人的美學效果;同時也就自然地於尋常意義的瑣碎的故事中,滲透着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道理:“愛,比死亡和死之恐懼更強大”,“只有愛,才能維持和推動生活前進”。這就是屠格涅夫對社會愛的哲理認識。

散文對哲理的追求,往往通過作者精神活動得以實現。日本散文家得富蘆花在“相模灘”觀看落日,看着,看着,片刻之間,作者內心涌起一種非同尋常的體驗:

在風平浪靜的黃昏看落日,大有守侍聖哲臨終之感。莊嚴之極,平和之至。縱然一個凡夫俗子,也會感到已將身子包裹於靈光之中,肉體消融,只留下林靈魂端然佇立於永恆的海濱之上。落日濺沉,接近山頂。終於剩下最後一分了,猛然一沉······

舉目仰視,世界上沒有了太陽。光明消逝,海山蒼茫,萬物憂戚。太陽沉沒了。忽然,餘光上射,萬箭齊發。遙望西天,一片金黃。偉人故去皆如是矣。(《相模灘落日》)

我們所見過的寫落日的散文,一般側重於山光水色、餘光反照的客觀描寫,或從中引出悲喜之情,而《相模灘落日》卻不同。作者不是純客觀描寫落日與後輝下的海灘奇景,而是把自己置身於風平浪靜的黃昏灘頭那“莊嚴之極,平和之至”的氣氛中,描寫心靈上引起的觸動、頃刻之間產生的特有的感受—“大有守侍聖哲臨終之感”,“偉人故去皆如是矣”--一種“宏大無比的悲喜的情緒性體驗”。這種體驗當然是一種情感,但不是個人的悲喜之情,所以作者說:"有物,幽然浸乎心中,言"喜"則過之,言"哀"則未及。"經過理性純化而超乎"喜""哀"之外的這種感情,無疑是哲理化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