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桐城散記散文

桐城散記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新年第一天,驅車六百里到安徽桐城。慕名前來,乘興而去。少時讀姚鼐文章,始知桐城派。爲近古散文第一流派,一宗三祖四傑,名家輩出,淵深流長,餘緒不絕。高山仰止,身雖不能至,心實嚮往之。數次規劃前往,但終究未能成行。今日得以近觀,喜悅之情溢之於外,雖未手舞足蹈,然已心馳神往。

桐城散記散文

到得下榻之處,已近中午。詢之當地居民,有三處可觀:孔城老街、文廟、六尺巷。再問,居然後兩處就在300米之內,只有老街稍遠,約有十公里路程。

於是先到老街。到時已近午後三點,指示牌不多,外地人需一路問去。到了售票處,雖然是元旦假日,但遊人確實很少。看景點示意圖,主要是一條不足2000米街道。購票入內,踏入巷內,兩邊民房古風猶存,條石鋪就的巷道高低不平,還算潔淨。走了幾許,不禁驚詫於兩旁店面關門閉戶,只有數家開門。就算開門店面所陳列的商品,也是全中國所有景點都看到過的小工藝品:屯溪老街看到過,婺源江灣老街看到過,峨眉山上看到過,南京夫子廟也看到過,上海豫園也看到過——或許,淘寶上價格更便宜、品種更多。至於店主,或懶洋洋地立在門口,或倚柱而坐。遊人本來不多,物品又不出色,生意自然談不上好……霎時間,一種莫名、奇怪的感覺涌上心頭,木木地走着,木木地想着,只想儘快地走完這巷道。還好,黃家大屋、倪府、李鴻章錢莊保存較好,尚可一觀。特別是倪府,小巧玲瓏,空間雖小但格局甚全,猶能一窺當時官宦居所全斑。巷道盡頭,是新開發的商品住宅,全是幾進幾齣的四合院,佔地較廣,價格自然不菲,似爲錢多者備之,我輩自然不敢問津。只是無一有人入住,有的已草長數尺,令人徒增黍離之感。估計房地產業寒流之下,此處亦未能倖免。只是爲老街不值。數百年流傳下來的古代景觀,殊爲不易,當珍惜有加。如能開發,當謹慎爲之。似此一概遷走原住民,做成仿古店面招租賣物,外來者難以融入,本地人又不買賬,最後人氣不旺、商業不興,只能淪爲房產開發的點綴。由此想到,全國各地類似的古街古巷資源甚多,改造手段或利用方式也多。但這裏的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如何,文化底蘊的淺消、藝術韻味的離去似乎都不是一件好事。

一夜鬱郁無話。第二天,早早來到六尺巷。卻原來是約100米、寬兩米的巷道,入口處有牌坊、壁畫、碑石,出口處有牌坊、標牌。其中典故已流傳甚廣,爲官者看到的是當知進退、不與民爭利,爲民者看到的是禮讓有序、要與人爲善。正徜徉間,一位估計是附近居民的年老者說:“這是後來改的。”見我們不解,他指指落款處時間。我明白,他是告訴我們歷史上的六尺巷早已湮沒,人們爲了各種目的再造了一個它。我有禮地回了一個嗯,但並不以爲然。我想,六尺巷並不在於是否此地此巷,它真正的價值已經脫離實體,上升爲一個傳奇、一種道德、一場寄託。就像西湖旁的雷峯塔,並不因白娘子的虛無掩蓋它的價值。我倒要佩服它的再建者的勇氣和膽識,從一段經典中剝離出當下需要的`精神內核,生髮出近似歷史的故事,其無中生有、實從虛出的手段真是妙絕。但這裏的居民身處其間,擡頭看見它,低頭看見它,出門看見它,回家看見它。熟視無睹,早已沒有了我們看見時的距離感、神聖感、儀式感。原來審美是需要距離的。

文廟就在六尺巷不遠處。但實在沒什麼可觀的。對於偶像崇拜,我一向反對,何況是人爲的拔高。把歷史上挺可愛的一個老頭神化成聖,越來越崇高,卻離凡人越來越遠。猶不可解的,此處既非孔子出生地,也非其重要著述撰寫地,何已有文廟?估計源自此地文風鼎盛、科舉盛行,“一門三相”、“一門三進士”的多了。飲水思源,建起文廟自然不算奇怪。但它現在只是文廟,突兀地樹立孔子及其門人賢哲,沒有突出介紹當年桐城流派的輝煌歷史,也沒有重點推介當年散文大家的美譽風範,確實遺憾。可能是桐城鄰近安慶,數百年繁華歷史,文化遺產多得很,不會在乎一些與現世有些許隔閡的東西,於是難免有遺珠之憾。也有可能當地的人急切地走向現代,走得太快,過去的東西當作累贅能丟且丟。我在想,如果這些遺產放在其它任何一座與之相當的城市,都是可以大書特書的資源,都是可以很好利用的資產。走遍桐城,很少看到與之相關的東西。唯一可看的,是設在其中的嚴鳳英藝術生涯紀念館,作爲黃梅戲這一全國知名地方劇種的著名藝術家,是有必要看一看的。但也就是能看一看。離開回顧,卻見文廟中的臘梅已然開放,點點嫩黃的花朵點綴在枯乾的樹枝上,一陣幽香若有若無,和我做着若即若離的遊戲。哦,那幽香就是我心中的桐城!

匆匆兩日,一瞥而過。見少論淺,是爲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