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與羅馬人同行散文隨筆

與羅馬人同行散文隨筆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W 次

在寫《羅馬人的故事》之前,鹽野七生的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文藝復興的歷史,其間出版過兩部作品,一部寫的是水城威尼斯,另一部寫的是文藝復興之都佛羅倫薩。鹽野七生沉浸於文藝復興的歷史有20年之久,她說自己彷彿也變成了那個時代的人,並且開始對文藝復興之前的歷史產生興趣。於是,她開始研究古羅馬,並最終用15卷的篇幅來講述羅馬人的故事。

與羅馬人同行散文隨筆

《羅馬人的故事》誕生於意大利臺伯河沿岸的一個房間裏。鹽野七生說:“我之所以說只有在這個房間裏才能完成我的工作,是因爲每當我有疑問的時候,就可以立刻走出門去,前往羅馬市內的美術館進行確認,而且可以在整個意大利內部活動。不僅如此,從這裏前往羅馬帝國(遺址)的任意地方,坐飛機的話也只需要兩個小時。”

《羅馬人的故事》在日本賣出了超過1000萬冊,在韓國也很受歡迎。此書由中信出版社引入中國後,銷量也超過了100萬冊。鹽野七生稱自己不是一個會自我推銷的作家,只是一個認真寫歷史的人。她說:“不管是在哪裏,只要你認真地去寫歷史,都會有讀者,都會受歡迎。”

鹽野七生習慣把自己寫的歷史稱爲故事。她說:“日語裏面有兩個詞,一個詞叫‘歷史’,另一個詞叫做‘故事’。學者們都喜歡使用‘歷史’這個詞,而我在寫羅馬人時使用的是‘故事’這個詞。不管是歷史還是故事,這兩個詞如果追溯詞源的話,在希臘語裏面是一個單詞。我覺得我學習歷史,把它用講故事的方式寫出來,要比學者研究歷史,把自己的成果用歷史寫出來要更接近這個詞的詞源。”

如今,很多人在閱讀歷史的時候,時常希望能夠從中汲取對當下有益的營養。鹽野七生卻表示,自己寫歷史的目的並不是要給現代人做參考,她只是想把那個時代忠實地、原原本本地呈現在讀者面前。鹽野七生說:“我寫這些東西,究竟對當前有沒有參考價值和意義,實際上是請讀者閱讀之後去考慮的問題。所以我會向讀者要求很多,請大家多多思考。在我的讀者中,有智慧的人很多。還有另外一個更現實的理由,就是時代變化得太快了,尤其是當代,所以如果你只考慮現在,爲了給當下作參考抓住一些東西去寫的話,十年以後可能就過時了,這是有很大風險的。”鹽野七生半開玩笑地表示:“如果只爲眼下的人去寫書的話,十年以後你的書就沒有讀者了。”

古羅馬的英雄與制度

鹽野七生的心中一直有個英雄夢,她曾多次表示,在研究古羅馬史之後,她立刻迷戀上了凱撒。鹽野七生原本想要描寫一個叫凱撒的戀人,結果卻寫出了一部《羅馬人的故事》。

在談及對英雄的看法時,鹽野七生認爲:“不論什麼制度,什麼社會,人都是基礎。其實我不光喜歡英雄,我同樣認爲任何組織、任何制度,都需要以人爲本。有權力的人不能夠只考慮自己的利益,這樣的政治家再成功,我也沒有什麼興趣。所以,政治家需要在其位,在擁有能夠改變其他人命運的權力的時候,爲其他人辦事,這樣的政治家是我喜歡的。世界上是有這樣的政治家的。”

鹽野七生在寫作中保持了足夠的歷史客觀性。她不僅在《羅馬人的故事》中寫了凱撒、奧古斯都這樣的英雄,也毫不偏頗地記敘了古羅馬的“壞皇帝”尼祿。在鹽野七生眼中,臭名昭著的殘酷暴君尼祿並非一無是處,“雖然被認爲是最壞的皇帝,但尼祿在外貿、經濟方面仍然有着很好的.作爲。”

鹽野七生對古羅馬帝國架構運行十分熟悉。她十分推崇古羅馬的組織制度建設,並認爲羅馬人的“包容性”是現代國家、企業可汲取的營養之一。良好的組織建設,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人能力的基礎。鹽野七生說:“古羅馬是個大帝國,涵蓋了歐洲、中東、北非等地區,爲了把這廣大的區域調動和領導起來,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組織。在我看來,在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方面,最偉大的人有三個――凱撒、奧古斯都、提比略,正因爲他們留下的制度,所以後來即使有了像尼祿這樣的壞皇帝,古羅馬帝國也沒有崩潰。”

“羅馬人的傳統是對失敗者保持寬容……將失敗者趕盡殺絕不是羅馬人的做法。”

面對主張徹底消滅馬其頓王國的埃託利亞同盟諸國,羅馬軍的最高司令弗拉米尼這樣說道。“羅馬人一直以來的做法,就是敞開心扉面對放下武器的失敗者,羅馬人將軍隊交給我的任務就是將這一傳統繼續發揚下去。”

“孩子不僅從胎兒時期就要在母親的腹中開始接受教育,母親還要全面掌管孩子的教育成長,甚至不應放過通過餐桌上的交談會話對孩子進行教育培養的機會。”

這是被稱爲“羅馬女性楷模”的格拉古兄弟的母親科爾涅利婭所說的話。身爲寡婦的她,以需要專心撫養孩子爲由拒絕了埃及國王的求婚,被後世傳爲佳話。

“告誡看到這句話的人,好好地去愛你的愛人吧,直到你也進入墳墓爲止。”

意大利街道旁邊某墓碑的碑文。在這些碑文中不乏風趣幽默的內容,可見羅馬人的生死觀念十分健全。

也在中國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喜愛,成爲許多家庭教育孩子、幫助他們學習英語的優秀課外讀本。許多網友留言說,從這套讀物中讀到了“愛、誠實和奉獻”。

美國前總統林肯將麥加菲譽爲“國家的校長”,而麥加菲的一生確實都致力於美國的教育工作。1836年,麥加菲擔任辛辛那提學院校長,並擔任教學工作。1839年,他成爲俄亥俄大學第四任校長。1843年,他來到位於辛辛那提的伍德沃德學院,擔任院長。1845年,麥加菲來到弗吉尼亞夏洛特斯維爾,擔任弗吉尼亞大學哲學教授。

1873年,麥加菲去世,安葬於弗吉尼亞大學墓地。在他以前工作過的邁阿密大學和俄亥俄大學,均有以其命名的校園建築,以紀念這位影響了數代美國人的“國家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