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歲月千佛洞散文

歲月千佛洞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9W 次

在石泉最南端,連着一條漢江,隔着一座大山,在大山拐彎處,有一座天然洞穴——千佛洞。

歲月千佛洞散文

千佛洞在佛教鼎盛時期,相傳洞內大小佛像一千多座。斗轉星移,日月如梭。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千佛洞的滄桑鉅變,在人們心目中經歷了太多的不幸。雖然洞內大小佛像毀於一旦,但洞內洞外一時的繁華景象以及流傳下來的軼聞趣事,在人們心路歷程中一宗宗一件件將無法抹掉。

千佛洞是一個天然洞穴,它地勢險要地形複雜。在它周圍山連着山,地連着地,溝連着溝。溝中有溪流,地裏有農田,大山有壯美。壯美讓人震撼,農田讓人幸福,溪流讓人溫馨。一條溪流的存在,滋潤了生活在天然洞穴周圍人們的心田,出現在天然洞穴的層層農田莊稼地,不怕歲月滄桑帶來的傷痕,一樣的茁壯成長。雖然一座天然洞穴掛在大山的胸前,但它險峻,並不可怕,但它壯美,並不偉大,但它平淡,並不富有。一座天然洞穴它憑着自己的堅強跨過了歷史的長河,把憂傷帶給了自己,把風光留給了人間。

天然洞穴順着山腰,緩緩起伏,它的形態像是雄獅挺直了腰板,昂起了頭顱,遙望着蒼茫的大地。它的高處有大樹相鄰,它的低處有荒草包圍。一股泉水從天然洞穴下端,半山腰的裂縫處閃出一片水花,彙集成幾股清泉。清泉在下垂時,股股泉水似乎穿透了有限的時空,帶着一種神奇的力量,打在一張坑凹不平的石板上,彈出的水花,順着溪流,溼潤了荒草野林。這條溪流,不僅連接了天然洞穴的大小山林,而且也給溪流兩岸人民帶來了福祉安康。引水農田,抗旱保苗。農田需要水的時候,溪流就帶着足夠的水源,行走在田野上,去裝滿大大小小的山川野道。溪流雖然一頭連接到天然洞穴,但另一頭卻連接在了人們的心坎上。人需要水活着,水需要人去滋養。它要讓人們生命的源泉,正如溪水滿懷希望一樣,源遠流長。

芳草叢中的幾條小路貫穿到天然洞穴的裏裏外外。洞穴共分爲上下兩洞,洞洞相連。下洞門口有一塊平地,在平地周圍有一層黑土上擺滿了殘磚斷瓦,幾步石梯暗淡無光澤,人們的足跡在上面見證了歲月的滄桑。石洞門檻門框花紋清晰可見,反映了古代工匠技藝精湛,令人歎爲觀止。石門洞開,早早都沒有了門板遮掩。石洞石牆青瓦與洞穴頂部緊密相連,在這裏算得上一件非常完整的建築圖案。

步入下洞,洞穴並不深遠,也不寬闊。洞內處處都可以看到有工匠者的深深足跡。工匠者在洞內不管上下有多麼危險的地方,只要有峭壁存在多餘的部分,就是工匠者他們放開手腳大幹的時候。洞內平臺隨處可見,它們曾經是供俸佛祖的準確位置。洞內大小平臺的高低寬窄,都是按照佛祖尺寸大小統一規定設計的。大大小小的平臺從石壁上下一直延伸到石門的兩側。如果從開鑿的痕跡判斷,當時的複雜工程建設,又是多麼的艱難。在洞內有一處不太十分平坦的地面上,專門爲方丈和尚設計修建的兩間小臥室。在臥室的上空,太陽偏移,有一片陽光沿着石壁,能照亮小臥室周圍的一切。可愛的春燕在這光亮石壁上築有一排排巢穴,落下的糞便撒在了小臥室的屋檐上。洞內兩間小臥室建築設計十分簡陋,但採光條件好。聽長輩說,過去有人在這裏集中開辦過幾年私塾。在我童年的記憶裏,有一位百歲老人跨越了兩個時代,帶上一家人,曾經在這裏生活過幾年時間,後來才帶上家人,匆匆離開了。

轉入幾步石梯,實在顯得陡峭。一步跨入上洞門口石階上,才驀然回首,天然洞穴的沉穩、自然、樸素,一股強烈的暖流悄悄爬上心間,在心中慢慢凝固、昇華……

上洞門口較寬敞,但雜草叢生,幾聲悅耳的脆響,劃破了暫時的寂靜。放眼四顧,雜草深處中隱沒一池塘。池塘與上洞石壁垂直相連。從石壁裂縫口滲透出串串水珠,水珠落在池塘水面,聲音響亮。

上洞石門完好無損。一副石面對聯實在讓人着摸不透,即簡單樸素,又無字樣。只有在石聯的上下兩端及中間部分,留下了工匠者幾筆淡淡的花草素描圖案,以示觀衆。據上輩人說,這是一副藏聯詩,有不少人帶着好奇心研究過它,但最終沒有結果,向世人呈現。

入門而至,上洞空空蕩蕩,一切皆無。僅與石門最近有一處下沉的小洞穴,通過改造修復,就成爲洞內唯一的一間備用儲藏室。但上洞比下洞寬大,且通風條件好。大部分地方光線清晰明亮,空氣也尚好。地面平坦無緩坡。地面兩側有高大的石壁與洞頂相連,在高高的石壁上有一排排整齊的臺階一直延伸到洞穴深處。這些臺階位置過去都是供俸佛祖的老地方。

上洞比下洞上下空間規則有序,各處很少留下工匠者打磨下的痕跡。在洞穴深處,有一平臺,光線並不暗淡,因爲東昇的太陽有一片光芒,從石洞高處,斜射入內。所以,從早到晚洞穴深處周圍,也是一片光亮閃閃。

雖然我們不能還原當時那些佛教子弟們唸經頌佛、跪拜佛祖的盛大場面,但面對天然洞穴,我們身臨其近,不需要去想象,也不需要找出任何答案。歷史的影子已經在洞內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地面上,臺階上,洞內各個角落,都曾經是佛祖被放置過的正確方位。不管上洞下洞安置過多少座佛像,但人們一直好稱“千座佛像”是有事實根據的,無容置疑。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堪稱方園幾十裏地最大最繁華的一座山洞寺廟。這一切盛景,早已消失得一乾二淨。當歷史的暗戀悄悄留走的時候,歷史的步伐也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縮短了時間距離,把歷史殘留下來的天然洞穴,又要讓它在人們心目中,重新度過一個漫長的過程。

上個世紀中期,寬大的上洞成爲村民活動最爲頻繁的地方。在陰雨天和農口奪食的時候,村民要集中時間下地播種,就只好加班加點把搶收成熟的農作物,臨時堆放在這裏。全體村民各種大小會議、黨員大會、團員大會、村民自編自導自演的各種生活小劇,從彩排到演出以及放映革命電影故事等。這些內容那一項不都是在上洞內完成的。那時候,在我幼小的記憶裏,村民們的精神生活還算是不錯的。在上洞隔三岔五演一次革命電影故事是常事,村民大小會議在洞內定時召開,短時間內常常形成了貫例,村民除了在洞中觀看自編自演的劇目之外,偶爾間離開本村,到外村還可以看到上級劇團到各村巡迴演出的空前盛況。

人們常說,精神是一種強大的力量。精神來自那裏?人們說法不一。有人說是一種追求,也有人說是一種好奇,更有人說是一種精神文化。不知道生活在上世紀中期的中國老百姓,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呢?任何人都能夠找出答案,但我恰恰卻不能。因爲在我童年生活的世界裏,常常看到這樣一幅圖畫:村民頂着烈日,在田間勞作,淌着滿臉汗水,到了晚上仍然加班加點汗流夾背;妻子揹着小孩,週日復始地向勞動在田邊地頭的丈夫,按時送去早飯和午飯的時間,一天比一天更加緊張起來;一羣小孩在收穫的莊稼地裏,提着小竹籃,跑上跑下,也幫着大人搶收搶種等。這些真實而又生動的生活場景,讓人終生難忘。

發生在洞內洞外勞動人們的高大形象,不光是深深吸引了我,而且他們最爲樸素的精神生活和生活方式,也讓人爲之感動。那時洞內在放映電影或者看演出,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廣大村民帶着一身的汗味兒,在洞內洞外,一邊說笑一邊聚在一起,帶上一杆汗菸袋或裹上一支黑棒煙,大口大口的吸着,吐出的煙霧,像一陣陣翻轉的濃雲。成羣結對的小孩在洞內洞外、夾在大人之間,玩遊戲捉謎藏,奔跑的速度,像長征路途中的隊伍一樣,還有不少的孩子在洞內長長的臺階上,翻上翻下,奔跑不停,回過頭又鑽進洞穴深處,高呼大叫讓同伴尋找自己的機會。

等到電影或演出一開始,小孩就馬上牽着大人的手,一起座在提前準備好的一排排石頭上,還伸出小手示意同伴自己的位置。不等一部電影結束,就有小孩在大人懷裏昏昏入睡了,有時一場戲剛進入高潮,掌聲不斷,大人背上的小孩已經鼾聲如雷。當村民離開洞內之後,他們要摸着黑路,點亮火把,身揹小孩,走在彎彎的山道上。火光照亮山路,也照亮了村民們懷中娃娃的臉。抱在懷中的、背在後背的孩子,他們在大人們的身軀上,甜甜的睡着了。村民們不僅能夠背上自己一生的辛勞,而且也能夠實實在在背出孩子們生活中的快樂與成長。

天然洞穴帶着童年的記憶翻越在童年的世界裏。如果不顧上洞和下洞誘惑深入,隨便站在天然洞穴任何地方,就可以看到在洞穴的'上端有一座太陽殿和一座藥王殿。兩殿首尾相連,之間石階貫通。

藥王殿獨立成殿,面積不大,算得上天然洞穴之中保存最爲完整的建築物,整個建築設計佈局與洞穴險峻的石壁靠得最近。幾根殿前廊柱高大圓渾、粗獷有光澤;緩緩上翹的廊檐,像是春燕騰空飛舞的翅膀;堅硬耐磨的火磚牆,穿越歲月滄桑,仍然頑強有力度;層層疊疊的青瓦穩如磐石,不怕風吹浪打。殿內建築結構複雜多樣,一段依靠地勢起伏高低而設計的有上下兩層階梯,清晰可見,是專爲供俸佛祖而修建的臺階。在殿內頂部領域,密密麻麻相互交叉的木椽木條上,有花鳥草蟲,山川湖泊等畫案。這些在美工精心設計下,都遊動在一條巨龍周圍,活靈活現。盤旋在殿內的巨龍,不管在什麼時候接近它,似乎正在睜大兩隻雙眼,張開一張大嘴,準備帶着騰空遨遊的雄偉氣魄,衝向四野。殿內過去有一戶常住農家,因爲山體滑坡,無家可歸,被當地政府曾經安排在這裏住過一段時間,但時間不長也就離開了此地。再後來,殿內背後有一塊巨石,開始緩緩鬆動。有一天,太陽高照時,轟然一聲巨響,巨石砸穿了殿內屋頂,落在了地面……藥王殿就這樣踩着時間的影子,風吹、日曬、雨淋,走完了茫茫人生路。

沿着藥王殿一條彎曲的石階小路,走近太陽殿。太陽殿迎着東昇的太陽穩穩當當被鑲嵌在懸崖峭壁的一處陡崖上。離太陽殿一步之遙,有一塊石碑,石碑的兩面都刻有文字內容。據記載天然洞穴始建於唐朝初年,後來得到歷朝歷代的重視和擴建。石碑除了刻有相關文字內容說明之外,還有民間捐款修建寺廟的姓氏名誰都鐫刻在石碑上。通過記載可以發現,天然洞穴的寺廟各種工程建設,一步一步能走向園滿成功的過程,都是離不開當時官方大力支持和民間積極配合的結果。至於太陽殿工程結束何朝何代,無法去考證,但它的面積和空間要比藥王殿狹小得多,幾乎是一座微型建築。

太陽殿內外結構極爲簡單。據說,殿內中央只安排一樽較大的佛像,在平時香火不斷。雖然太陽殿是天然洞穴的空中樓閣,但位置的險要,並不令人畏懼。通向太陽殿的石階路面寬闊,可以讓人輕鬆進入殿內燒香磕頭拜佛。太陽殿的絕壁生輝,是洞外一大奇觀。太陽的東昇西落給天然洞穴不會帶來神神祕祕,但能夠給洞穴內外灑下燦爛的光輝。不管賦予太陽殿多少內涵,但它流露出來的歷史淵源,將永駐人間。

追憶往事,看看歷史,不管太陽殿也好,藥王殿也罷,但它們隨着歷史的進程飛灰煙滅了,變成了一撮泥土。只有天然洞穴——千佛洞,恢復到了本來面貌,最後還是回到了大自然懷抱之中。

一部史書,一種文化,有的沉澱下來,有的消失了;沉澱下來的,往往不能被人們忘卻;而消失了的,又常常被人們忘記。但願人們用心靈的巧手去鑑別歷史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