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屋脊上的那縷炊煙散文

屋脊上的那縷炊煙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W 次

傍晚時分,夕陽湮紅了村莊,老舊的土屋頂上淡淡的炊煙飄起來了,一圈一圈的,掛着金黃的色彩,在空中盤旋繚繞。

屋脊上的那縷炊煙散文

這樣的場景,無數次的出現在我的夢裏,勾起我思鄉的愁緒。那暖暖的炊煙,是記憶裏最溫馨的畫面,讓我無法忘懷炊煙下的嫋嫋情愫。故鄉的炊煙,從母親長滿老繭的手中醞釀,從低矮的土屋頂上升起,飄出大碴子飯的濃香,晾曬在鄉村的夕陽下……

那時,放學後的我們在村子裏瘋跑着玩,那時雖然沒有玩具,可我們的童年是快樂的。天黑下來了,母親站在村口呼喚我們回家吃飯,那喊聲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在小村的每個角落裏蔓延着。每當聽到母親的召喚聲,無論我在哪裏,玩的多高興,會戀戀不捨地跟小夥伴們告別,跟母親回家吃飯。有時免不了挨母親的一頓數落,剛穿的新衣或新鞋,不是弄髒就是刮破了。有時捱了打,也依然不長記性,因爲玩是孩子們的天性。

清晨的村莊,家家戶戶高低不齊的`煙囪裏飄出或濃或淡的縷縷炊煙,在瓦片上,在樹梢上盤旋,在陽光的照射下,帶着金黃的色彩,飛到村莊的每個角落。傍晚,我們在院子裏支一張桌子,吃着母親在鍋底烤熟的玉米,一邊乘涼,一邊聽上了年紀的老人講他們年輕時艱苦奮鬥的故事。

炊煙,是村莊移動的精靈;炊煙,是村莊屋脊上樸實的風景。母親在故鄉,故鄉就充滿了希望,那濃濃的鄉愁,在搖曳的炊煙裏散發出幸福的味道。此刻,不由地憶起陶淵明的詩句“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有炊煙的地方,就有純樸的鄉親,就有母親的等待和牽掛。

母親是勤勞的,用雙手捧起我幸福的童年。勤勞的母親在小院裏養了雞、鴨,每天朝陽升起的時候,這些家禽在金黃的炊煙下歡快地吃食。雞蛋、鴨蛋,成了改善伙食的佳餚,童年時,我很少生病,都是母親精心的照顧,纔給了我一個強壯的身體。

記憶裏,母親炸的“油果子”最好吃,是我童年吃到最美味的食物。母親用溫水和麪,這和麪的水溫是有講究的,太熱了不行,面燙熟了,沒了勁性;太涼了也不行,水太涼和出來的面硬,炸出來的“油果子”口感就不好。母親把和好的面放在熱炕上,等面發好了就可以炸“油果子”了。母親在竈膛裏添上柴火,隨着火柴的一聲脆響,竈膛裏燃起了紅紅的火光,一股股煙霧順着炕洞在屋頂的煙囪裏涌出來。那種帶着草木灰的香,是村莊最原生態的產物,流動的炊煙,聚集在村莊的上空,活成了小村裏最美的風景。

我總是圍在鍋臺邊幫母親往竈膛裏添火,可每次我都幫了倒忙。我不停地往竈膛裏添火,柴火堆積在一起,燃燒不起來,冒出濃濃的黑煙,嗆得我不停地咳嗽。母親給我講“人心要實,火心要虛”的道理,燒火看似簡單,也是有技巧的。在母親的幫助下,我漸漸地學會了添柴,學會了各種生活的技能。

這種“油果子”不是經常能吃到的,總是在我哀求了幾次後,母親纔會破例做一次。不是母親不肯做,是那時的條件實在太困難,一家人能吃飽飯就已經很知足了。

每當我看到異鄉的炊煙,就會想起故鄉,想起“油果子”的香味。故鄉的炊煙,是我心底的牽掛,裊裊炊煙撥動着我的心絃,讓我遙想起那些炊煙中飄散的快樂的童年。

王大爺是我家的鄰居,老伴在三年前因肺癌去世了,兒女早已成家另過,如今偌大的房子,出來進去的只剩下王大爺一個人了,原本熱鬧的小院變得孤獨和冷清了。王大娘在世時,是村子裏出了名的勤快人,家裏家外收拾得井然有序。王大娘每天都早早起牀,竈膛裏添一把柴,一縷煙霧在屋頂的煙囪裏飄出,頓時整個小院就充滿了煙火的味道。

王大娘是個熱心的人,平時做點好吃的,總忘不了給我送過去些。後來,只要我聞到空氣中飄散的熟悉的飯菜香,就能感覺到王大娘又做好吃的了,我就會情不自禁地走進王大娘的院子。王大娘每次看到我來,都異常高興,“丫頭,正好,省得大娘給你送過去了。”每次我都毫不客氣地吃下王大娘遞給我的美食。再後來,我上學了,就很少去王大娘家了。

在我心中一直把王大娘當成我最親的親人,我結婚那年,王大娘生病了,整日整日的咳嗽,人也瘦了很多,我勸王大娘去醫院檢查一下,王大娘總說是感冒了,過一陣就會好,可王大娘沒能夠好起來,那年冬天咳血,被兒子送進了醫院,已經是肺癌晚期了。

王大娘在世時,那縷縷炊煙總是按時在空中飄起,破舊的院子裏,在炊煙的籠罩下,頓時有了幸福和溫馨的氣息。現在,剩下王大爺一個人了,院子裏的炊煙淡了,王大爺的快樂也減少了,那最美的炊煙變得吝嗇了,再也不願在空中飄起了。

如今,村莊已經老了,隨着村莊一起老去的還有那嫋嫋的炊煙。現在,隨着進城打工的熱潮,村莊裏有一半的人家房門緊鎖着,漆黑的煙囪在風中瓢搖着,再也沒有了活力。

炊煙,是遠方遊子的鄉愁,是割捨不斷的家鄉情。炊煙,是故鄉的靈魂,有母親的呼喚,有悠悠的親情。炊煙,在歲月的風中飄散了,飄不散的是我對故鄉永遠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