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林中的墳墓散文

林中的墳墓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1W 次

沒想到在中國黔西北赫章縣海雀村居然有這樣一座墳墓。它冷冷清清,平平常常,和普通墳墓一樣長滿野草和閒花,連墓碑也沒有,但他的故事將名揚天下。

林中的墳墓散文

這個墳墓就是最美支書,最美的護林員王朝榮的墳墓。他的墳墓完全按照他身前的要求,不立碑,不搞大型追悼會,簡簡單單,悄悄葬在他深愛的林子裏,靜靜地守着林子、守着海雀村、守着他牽掛一生的心願。

這讓我不禁想到,爲國爲民做了那麼多好事,臨終時要求卻那麼低,這不正是一名優秀共產黨員的信念和追求嗎!他就是社會需要的人。人爲什麼活着,價值何在,或重如泰山,或輕於鴻毛,最終都得歸於泥土。但只要一心爲別人的人,他的靈魂是高貴的,他的精神將永恆。人們會永遠記住他,老支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默默奉獻,默默關愛着海雀村的每一個人。

作爲一個黨員,一個底層官員,懂得一份責任,一份使命,一份擔當,只要人民一句召喚,哪怕水火之中,也要走一走。老支書七十二載人生

從老支書的墳墓遠遠望去。看,那是一片林海,那可是文朝榮一生的心血呢!

想當初,村子山上光禿禿的,什麼也沒有,草少之又少,除了石頭還是石頭。偶爾晴天風一吹,沙塵四起,村子瞬間瀰漫在塵霧中,人們紛紛掩面而走,眼裏滿含淚水,嚴重影響健康。

爲了改變村子一窮二白的面貌,老支書帶領着全村人一起種樹。風餐露宿,風雨不懼,每天三百多人,揹着洋芋,提着銻鍋就住在了上山。他們靠着鐵杵,鋤頭鏟子,在平均海拔2300米的地方種樹。當初,人們不願意,他一家一家做工作,最終種樹兩百多畝;沒有吃的,他將家裏僅有的兩隻雞和五十個雞蛋都煮熟招待種樹的村民,這讓村民很感動。其中,爲了提高大家種樹積極性,他連妻子準備給自己女兒文正芬坐月子送的米和雞蛋,都煮給種樹的村民吃了。這樣的捨得,是何種胸襟?

老支書天天和大家一起種樹,他種樹很認真,講究,挖坑更是一絲不苟。他覺得挖不好坑便種不好樹。每家挖的坑他都要去查看,挖得太淺的`一律重新挖。等種下樹苗後,老支書要用手輕輕去提一下樹苗,提起來的,說明種得淺了,也要重新種,他生怕有一棵樹苗被“種壞”了。

在文朝榮組織下,連續3年的奮戰,海雀村的荒山上種下了一片片華山鬆、馬尾松,也種下了希望。此時,海雀種樹面積達11600多畝。房前屋後則種下1萬多株漆樹。就是這樣栽了又死,死了又補,循環往復,不屈不饒的精神,待到這些樹苗的長大,曾經風沙漫天、水土流失嚴重的海雀翻開了新的一頁。不料曾經森林覆蓋率不到百分之五,荒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的不毛之地,居然幾年間變成了一片林海,經濟價值四千萬,人均四萬元。他爲人們留下一座綠色銀行,有力地證明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

樹栽好了,心裏安穩多了,但老支書每天都會去林中看一看,有死的樹苗,第二天馬上補上。就是這樣得敬業,即使退休了還一心護林,每天都要去林子走一走,兢兢業業,直到最後得癌症,永遠離開人間。

從老支書墳墓往下看,山下那錯落有致的新民居,白牆、青瓦的襯托,恰如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整個村莊就如同一塊光潔溫潤的玉石,鑲嵌在綠意盎然的林海當中,夢幻極了。

當初老支書深沉地愛着自己的家園、腳下的土地。儘管在最貧窮、生存艱難的時候,他也沒有放棄過讓村民過上好生活。

山上有樹了,環境變化,水土流失降低了。可村民們還是窮,全村的苗、彝族羣衆基本是文盲,沒有一名初中生,高中大學更是望望塵莫及。

初夏的海雀村,早已經滿眼翠綠,蒼翠挺拔的華山鬆,從村頭一直綿延到山頂,鬱鬱蔥蔥、一望無盡。可這樣的景色卻沒有多少人懂得欣賞,因爲村民們還是不能養活自己。有些村民一家四口人,纔有三個碗,幾個星期吃不上一頓飽飯。

海雀村一切都沒有改變,人們依舊過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種一年玉米,天干時缺收,雨水豐富時,也只夠一家人吃半年。爲了生活,村民大都外出打工,兒童輟學,老人無人贍養,老支書看到這些,也一籌莫展,還大哭了一場。

爲了改變這種狀況,儘快讓大家過上好生活,他想因地制宜想一些辦法。他事事帶頭做,帶頭修路,帶頭計劃生育,還動員兒子也帶頭,帶頭科技種植;還帶頭捐資辦學。有好處,如救濟糧指標,他還是帶頭......因爲帶頭,羣衆跟着做;因爲常帶頭,羣衆相信他,願意跟他走。他的習慣性帶頭,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號召,無需太多的語言,羣衆就會跟着來。

老支書帶頭和村民們一起修路,辦學,村裏情況漸漸好轉。接着他又改良種子,特意從外地引進雜交玉米,並親自教村民使用。結合村裏實際,在他的努力下,村裏辦起了第一所小學。他愛村民們,關心每個人。外嫁的本村姑娘在婆家呆不下去帶着女兒回村,生存困難,他給協調解決了建房及土地問題;給困難老人家修房子;把自家的土地送給困難人家耕種。

幾年過去,村民收入增加,生活無憂。後來他又想到新建產業實驗區,村民很有積極姓,根據自己的情況,弄一些產業,好多人都富裕起來。打工的紛紛回來,孩子有書讀,老人有人養,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老支書是老百姓心中的父母官,黨的好乾部,雖然他永遠沉睡在他深愛的樹木間。但村民永遠不會忘記他。

老支書文朝榮已離去,只留下一座林中的孤墳。但我相信,他的精神永存,靈魂永存。在貴州高原烏蒙大地上,他的精神,正在被髮揚光大。

萬畝林海隨山巒連綿起伏,青瓦白牆新式民居錯落有致,安裝了太陽能路燈的水泥硬化路連通各家各戶。鬱鬱蔥蔥的山間,一片片長勢喜人的土豆、玉米葉綠稈壯。這一切正是老支書想看到的,而今都成爲了現實。

老支書的墳墓樸素,大聲說話的人不多。他離開後,被中央組織部、貴州省委組織部、貴州省畢節市委追授爲“優秀共產黨員”,其關於羣衆工作的方法在貴州全省範圍得到推廣。在2017年6月30日,老支書文朝榮被授予貴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年份英雄”稱號。而且在畢節市、甚至貴州省掀起“遠學焦裕祿、近學文朝榮”熱潮。

恰恰是這樣一座沒有名字的墳墓,每年他的祭日都有許多村民慕名來到他的墳墓。人們表情嚴肅,手拿鮮花和水果,默默地鞠躬,默默地哭泣,默默地離開。

老支書的墳墓成了最打動人心的墳墓,無論是清明時節,還是閒暇時光,他的墳墓永遠能看到來祭拜他的人。在那林海間,每個人都帶着一種敬仰和一種崇拜,默默向林中的墳墓叩拜,鞠躬,落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