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描寫上海生活的散文

描寫上海生活的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7W 次

上海是個既繁華又經濟發達的一個城市,那上海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爲您整理的描寫上海生活的散文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描寫上海生活的散文

  描寫上海生活的散文【一】

夏日,上海的清晨,如同它的地位,第一個迎來東方的朝霞。剛近五時,我晨練跑步在浦江西岸的江灘小道上,見證了一輪旭日在城市的樓宇間冉冉升起。

晨練完畢,又陪老伴走進徐家彙某菜場。跨入菜場,吸引我眼球的並非是那五顏六色堆集入市的時令果蔬;也不是嗡鳴入耳“王婆賣瓜”的攬客吆喝;而是被市場內大多數購買者的形態所震驚。此時映入眼簾涌動的人羣裏,有鬢髮花白相互攜扶的伴侶;有佝胸駝背蹣跚移步的老人;也有手拄柺杖獨坐輪犄的耄耋老者。彷彿給我一種這個菜場是專對老人而開放的感覺。我雖也六十多歲,可今天在這裏真的顯得較年輕。

目睹這些老人擁擠在嘈雜的菜場裏,人人汗流夾背,個個垂聲喘息,心中不由一陣憐憫和酸楚。他們是在爲自己度日生活?還是爲犒勞兒孫必行家務?反正從每個人臉上那無奈的表情和疲憊的眼神,我看不出半點晚年生活十分幸福的跡象。菜場門外,一位銀髮大爺推着中風的老伴,在樹蔭下叮囑老伴千萬別亂動等他買菜出來;一位白髮老太婆手柱柺杖艱難地向菜場臺階蹣跚邁進;更有一位彎腰跎背的大爺,手拎一袋青菜走出菜場,艱難地爬上輪椅車。我注視着他,看誰是推車人?但見老人坐上車後稍歇幾分鐘,並沒有推車人來,而是靠他自己操控着輪椅車緩緩的駛離菜場。望着他漸行漸遠的背影,我心中莫名的一陣陣痛和後怕……

菜場裏,我緊隨老伴,她買我拎分工協作。當我們緩緩前移時,身後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耄耋老人,拍拍我的腿,用唦啞的嗓子向我求助:“同志,請幫我拿瓶醋”我回頭一看是位皺紋面如蛛網,白髮寥寥稀疏的老奶奶。她戴着一幅淺茶色的眼鏡,衣着十分豔麗整潔,一看就像是上海退休老知。我急忙從貨架上拿瓶醋遞給她問道:“老阿婆!您這大年紀還來買菜呀!孩子們呢?”她略聾的耳朵沒聽清,大聲回我:“不要了,謝謝你!”我苦笑道:“我問你,你的兒女們呢?”我又大聲重複一遍,她才慢慢道來:“我今年八十六啦,他們走啦,都走啦!老伴前年就走啦,倆個兒女都早出國啦……他們每個月都會給我寄錢回來的……”說着說着臉上還泛起爲兒女驕傲的微笑。面對這位孤寡老人的笑臉,我無言以對的猜想,有錢真的就很幸福嗎?

自古人生誰不老,到老勿須苟且生。看着這滿菜場的老人我憂心忡忡地深思,這座城市的年輕人都去哪啦?他(她)們的兒女都怎麼啦?城市在發展,人口老齡化。年輕人爲事業爲生計而拼搏,無暇顧及父輩和膽養老人就真的是理由嗎?面對時代的進步和養老福利的落差,何時才能跟上現實的步伐?我緊隨老伴拎着蔬菜走出菜場,一路走一路悶悶不樂,不知不覺胡思亂想地回到了家……

  描寫上海生活的散文【二】

上海,我只去過兩次。

第一次是五年前,出差途中偶爾去的。因公務在身,行色匆匆中,見識了上海的第一面。

也許是腦海裏國際大都市的定勢久矣,說實話,第一眼的上海給我的印象很是不好。當時由寧到滬,爲方便起見,乘坐豪華大巴。汽車到站,正處於市中間位置,下車就是滿眼的平房,破舊不堪,唯一的生機就是房頂的鴿子在呼嘯飛旋。疑惑不解,是不是到了老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雖然破舊,卻具有濃重的地方特色。如果是也倒罷了,上海的平房畢竟不是四合院。

於是,大都市的形象,一點也沒有感覺到。看市容,五六層的樓房比比皆是,期待中的高樓大廈見不到。陽臺上、窗戶裏到處飄揚着衣服,如當初的萬國旗。當時我就想,只知道外灘有萬國建築,不知道上海還有萬國旗呢!只見街道上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一個字,髒。第一感受,不喜歡上海。

第二次去的時候,因爲時間充裕,專門逛逛風光好的地方,到了浦東地界,看了黃浦江畔,才感受到大上海的'魅力。

東方明珠自然是第一標誌。登上高層,俯瞰大地,所謂城市風光盡收眼底。整個陸家嘴高樓參差,鱗次櫛比,盡顯大都市風采。毗鄰的金茂大廈,高聳雲天,頂層正在進行高空跳傘比賽,五彩繽紛的降落傘如空中花朵,徐徐飄落,煞是好看。

乘坐在舒適優雅的磁懸浮上,高速疾馳,我留意一下速度顯示,達到了時速430公里。據說這是國際上唯一投入商業運營的磁懸浮列車。一路飛馳,直到浦東國際機場,進入寬敞明亮的候機大廳,迎面兩位拖着行李箱的空中小姐,正優雅地歸來。爲欣賞久負盛名的外灘夜色,專門在附近留宿一晚。待到燈火闌珊,古老的外灘建築上,燈光五光十色,交織輝映,璀璨瑰麗,確實感覺雍容華貴,壯美至極。

看到大上海現代化的一面,使人領略到了大都市風情。可想起上海給我的初次印象,總感覺略有遺憾。或許,第一次我見到的只是上海的表象。上海是中國經濟的龍頭,大上海的繁華與富足,上海人的精明與優越,早已路人皆知。特別是浦東的發展,變化之大,也是舉世公認。但總不能忽視一個事實,就是建設得最靚麗的地方,大多都是面子工程,都是那些上級領導能經過的地方,外來客人能看到的地方,箇中原因當然更是人人明白。

衆多平民百姓生活的地方,哪怕再垃圾遍地,環境再臭氣熏天,也往往得不到及時解決。當然,這並非上海之弊端,而是全國之通病。

啥時候面子和裏子同樣發達,尤其是城市內部的平民棚戶區,也建設得和黃浦江兩岸一樣,那時候,大上海,纔是真正的國際大都市。

  描寫上海生活的散文【三】

對於很多人來說,對於外灘的感受就是電視和圖片上的萬國建築羣。同學曾經說,在浦西,一點也感受不出那些建築的美,到了浦東才知道那些圖片是在浦東拍的。說實話,聽了她們的的話,我的的確確是很失望的,當然我也知道,對於她們來說,和對岸浦東的光鮮比起來,浦西那些灰色的建築未免顯得太寒磣了。上海是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這一點,更多地體現在了徐家彙、浦東的高樓上,而不是灰不溜秋的浦西建築上。就算有人去欣賞,更多的也是遠遠的看它們所構成的建築羣,從他們腳下走過的遊人,很遺憾,幾乎所有人的腳步都是匆匆的。

夜晚的外灘的確很美,因爲夜幕掩蓋去了外牆的灰暗,燈光則讓建築變得晶瑩剔透起來,但是我更喜歡白天的建築。總是夢想着自己在陽光燦爛的下午逛大街,但是逛外灘時卻沒有這個運氣,要不就是和別人一起逛,陪着別人結果只能讓自己也跟着腳步匆匆了,唯一的幾次獨自逛外灘,卻總是下着雨,溼漉漉的滋味的確很是難受,把逛的興致頓時少了一大半,但那些建築卻始終不失其魅力。

最喜歡的是沿着那些建築一幢一幢的逛過去。在照片上矮矮的建築在那個瞬間高大了起來,而且灰色的外牆給了人一種格外的莊嚴感。那些粗粗的柱子,讓人看了心中肅然涌起敬意。無怪乎希臘人在神廟中要採用柱式結構了。比起現代高樓矮矮的臺階,快速的電梯,那些建築高高的臺階倒更添幾分沉穩莊重,倒和中國那些山寺都有很多石階有了一種異曲同工之妙。而那些有着“上海近代優秀建築”的牌子也是我每次必讀的東西,除了瞭解它們的歷史以外,還能學習感受到這些建築需要自己細細觀察體會才能看到體會到的妙處。比如說匯豐銀行那隻尾巴被砍了一刀的銅獅子;一些檐下的雕刻、人像柱,若不仰着脖子用力地看到眼睛酸是決計看不到的;再比如說中國銀行大樓。

自從在不知什麼時候聽了老爸對中國銀行大樓的介紹後,對這樁建築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作爲外灘那麼多建築中唯一一幢中國人設計的建築,看的時候總是帶着一種奇怪的驕傲感。和其他所有建築一樣,現在的中國銀行大樓也是那種灰撲撲的建築。旁邊的和平飯店倒是粉紅和白色相間,顯得典雅大方,但自己始終是偏愛中國銀行大樓的。在遠景的照片中,中國銀行大樓有點湮沒在衆多豪華氣派的大樓中。就算是近看,很多人也不曾對它多加註意。也許正因爲如此,才真正的證明了它是歐式建築和中式建築的完美結合。看多了前些年對北京那些不中不洋“扣帽子”式的建築的批評,才更懂得了中國銀行大樓設計師的構思之妙:頂上沒有帽子,只是尖尖的有點類似於塔,和樓的主體銜接處是中國傳統的飛檐,樓的主體是西式的,中間卻很巧妙的嵌入了中式的鏤花窗。沒有一點突兀的感覺,非常的和諧,一直在外灘建築羣中都不甚出衆。中國銀行大樓是我唯一喜歡靠在防汛牆上看的建築,這個距離正好可以把那些細節一覽眼中,遠看和近觀都不會有這一效果。

很多時候太多東西需要自己去細細感受,所有城市的魅力都是在慢慢的感受中體會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