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關於我的于丹心得散文

關於我的于丹心得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于丹,人稱“學術超女”,是繼易中天之後又出現在《百家講壇》中的一個學術明星。《百家講壇》很好,人文學科的“學而優者”也算有個好集可以趕了。從根本上來說把《論語》詮釋到雅俗共賞境界的,于丹不是第一人,《論語通譯》、《論語今解》、《論語別裁》都可以。尤其是南懷瑾應該能夠算得上她的老師,我敢斷言,如果南懷瑾先於丹上過一把《百家講壇》,那之後就沒有于丹了。

關於我的于丹心得散文

于丹畢竟是成名了,于丹爲什麼能夠成名呢?你也許會說她學問做得好,但是以鄙人之見,她在古代文學方面不見得會比我們學院的古代文學老師好。比如,于丹把《論語》當中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理解爲女人和小孩子,這顯然是不妥的。我們來看一下她的學術背景,她是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研究方向廣播電視媒介學,雖然她也有着古代文學碩士的學習經歷,但是她受到傳播學的影響更大。復旦大學李良榮主編的《新聞學概論》提到“受衆是新聞媒介的積極參與者,決定着新聞媒介內容的取捨和風格定位,受衆是財富之源”。顯然她比其他學者更能體會到受衆的重要性。總體而言,于丹用《羊皮卷》、《智慧背囊》、《心靈雞湯》等書裏的小故事來詮釋《論語》,使之通俗更符合大衆的審美口味,嚴格來說只能算上是語言的藝術。而且電視這種傳播手段給許多人省去了讀書的“麻煩”。南懷瑾先生則不同,他治學比較嚴謹,他也會用故事來幫助理解,但這些故事也多半有它的歷史根據。他更側重於本源道理的解釋,範圍不夠廣,而且略帶文言的敘述口吻使得大衆閱讀起來略顯困難。

酒香仍怕巷子深,大智慧的人照樣會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夠廣佈四海,耶穌不例外、釋迦牟尼不例外、孔子不例外,至於現在的很多學者,推銷自己的觀點就更重要了,但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傳播過程中,訛誤常常與智慧同時被放大。如果我的觀點錯了,我們宿舍可能會跟着錯,我在班裏說,頂多錯一個班級,這取決於我所能影響的.範圍的大小。而於丹如果錯了,影響就會很深遠了,“有一個學生司馬牛,他的遺憾是什麼?唉,我家只有我一個兒子我們家有哥兒仨,我們家有五兄弟,我們家有八個兄弟,號稱八大金剛呢,爲什麼人家有那麼多兄弟,爲什麼我就一個都沒有呢,哪怕有一個也好啊,爲什麼呀,爲什麼呀,太鬱悶了。”以上爲于丹在(心靈之道)裏提到的一個小故事,通過這個故事來闡述儒家所提倡的內在修行與同別人交往的道理。但是,于丹所述不實。這種說法難免過於牽強,司馬牛的哭泣並非因爲只是因爲其兄弟很少,而是因爲其兄弟犯了罪,司馬牛恥於有這樣的兄弟,於是,哀嘆別人都有或是勤勞,或是勇敢的兄弟,而自己的卻是個罪犯。因而心中很難過。其中還有比較明顯的一點就是,她的主要感想是:“《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就是”,是僅僅的意思。而爲了證明這一點,《于丹<論語>心得》所講不過《論語》十分之一篇幅,沒讀過《論語》的讀者難免被誤導。這些錯誤,去網上搜一下,不比小瀋陽少。相比之下,我覺得南懷瑾就比較智慧,他在《論語別裁》一書中比沒有很多的主觀色彩,把原本展現給讀者,頂多再加一些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剩下的事情便有讀者自己來完成了。

王立羣讀《史記》,火啦!易中天《三國》,火啦!劉心武讀《紅樓夢》,火啦!于丹讀《論語》,火啦!但是很遺憾的是,他們的火帶來的爲什麼不是《史記》熱、不是《三國》熱、不是《紅樓夢》熱、不是《論語》熱?有人曾經說做學問的最起碼的是能夠自圓其說,最忌諱的是人云亦云,但是,快餐文化讓我們先無所適從,而後隨波逐流。

還是讓我們自己去品讀《論語》吧,錢鍾書先生曾經說:“中國缺乏的是哲學家,但是從來不缺乏‘哲學家學家’。”于丹說得再好也不過是她的讀後感,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僅僅通過讀于丹學習“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