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老照片裏的歲月散文

老照片裏的歲月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9.65K 次

這是張五十年代初的老照片,似如一股沉渣的浮起,鉤沉出半個多世紀小鎮以往的歷史文化,牽動了許多老人的情感思緒。是我在下街拆遷的紙箱廠後面,隨手拍下來的。

老照片裏的歲月散文

陬市文化館始建於一九五三年,是桃源縣第一個建站的鄉鎮。黎向榮是第一任文化站的站長。文化站的宗旨是服務於羣衆文化生活,除有圖書文體活動外,同時組建了業娛文藝宣傳隊。隊員有以;羅蘭新,塗遠春,熊僑生爲主的二十多個人。演出的節目有;選舉,參軍,雙送糧等,配合當時黨的中心工作。黎向榮是長沙人後來可能回了長沙。彈指一揮間,這些老人均已耄耋之年了,健在的也許廖廖無幾了。說起陬市的以往他們會興趣盎然,好似又回到了當年的風光……

我比他們雖小十餘歲,也已步入了老年行列。他們說:上世紀五十年代一把火從大碼頭燒至原區政府止,這一段就成了無法修復的火場坪了。失火原因是印刷廠會計寒夜做賬烤火引起的。被燒挨小河的一邊公家建了一幢工寓房,對面就做了娛樂廣場。廣場正中建了個戲臺,兩邊傍右是手工業聯社辦事處,左邊就建了文化館。我記憶猶新,文化館三間兩進。中間置了乒乓球桌,兩廂一邊是閱覽室,一邊是文體器材貯存室和管理員辦公室。那年代沒有什麼娛樂活動,讀書的風氣很濃厚。我每到星期天沒事就縮在文化館,錛在固定的人字型書桌上看雜誌,在那兒一呆就是多半天,臨走時再憑藉書證借一本小說。至今還記得在那兒看了一篇散文;跟隨“少奇同志從返延安”感動頗深。

小鎮依託沅水百業興旺,商情隨和誠信有度,人氣紅火。只要肯下力氣就能掙碗飯吃。沅水木材水運局在小鎮是常德最大的稅利大戶,蔑纜社則是鎮上的支柱產業,他們都是專爲河下服務的盈利單位。手工行業鐵器,蔑器等也是河下不可缺少的。有名氣的商貿店鋪有譚大倫,茂源,悅新綢布店。小作行染織的京蘭竹布,膠蘭土布,色彩豔麗耐用很受客戶歡迎……

食品中以馳名的桂花洋糖爲主的各類糖點。來這兒經商返途的每個客人,多少不等的要帶些本地品牌回去。香雲紗的綢布給父母做衣服,青絲帕紗巾給妻子做頭巾。桂花洋糖作爲禮品送人,或旅途解饞,到家後與家人品嚐。這些土特產依賴沅水流域名馳千里,貫通長江中下流江浙沿岸。商貿經濟帶動了行業的拓展,活躍興旺了地方文化生活。經濟是地方的命脈,失去了經濟,什麼發展前途也就不存在了。

小鎮八十年代前的稅利,在桃源一直處於領先地位。每到晚飯後,大熱的天氣里人們搖着浦扇,擠在廣場汗臭氣的人堆裏,津津樂道的看賽球。陬市藍球隊因有文化站的支持組織,加之劉付高和莊中宇這兩人的球技,那可是趕鴨子上架——呱呱叫!在常德是較有名氣的。兩人均在1.75米以上的個頭,老劉部隊轉業時就是八一球隊的預選員。在球場兩人靈活的搶佔有利地形,在各據對面一角時,老劉一個招呼隨手一揚,那球就滴溜溜的射向對面。老莊一個縱步彈跳球已到手,回身三步跨藍,隨着觀者亢奮地喝采聲球已落了欄,兩個打得非常的配合。老劉甩過去的球強勁疾風似如彈頭,除了老莊外還真沒人能接得住。常桃各地的球隊因名常來賽球,好似打贏了陬市球隊方顯本色。

晚夕的餘熱把球場蒸騰得熱烘烘的,場上場下每個人汗流如洗。觀者起勁的吶喊助威,灑出的汗水似乎比參賽者還要多,把場面拱得一浪高過一浪的熱烈緊張。喜歡健身或好靜的,則在另一邊的單槓雙槓上拆騰。這玩藝兒以往在學校操場公共場所是常見的,在歲月靜好中似如流水逝過絕跡沒得了。玩劣戲鬧的少兒喜歡圍着賣檳榔的徐瞎子,眥着小嘴聽他唱:哎,檳榔呀,檳榔!吃了我的檳榔哩——心跳眼熱臉發紅啦……一個檳榔他能唱出十多個花樣來。

每逢年節或開會廣場就更熱鬧了。高音喇叭從戲臺中心傳出去,響遍小鎮每個角落,傳遞着黨和政府每個時期的政策精神……如遇年節慶典活動文化站便積極組織策劃,各單位熱烈響應配合。當然最精彩的壓臺戲還是文化站的業餘劇團。他們的劇目有;櫃中緣,陳妙常趕潘,打漁殺家,三孃教子……那演出水平真可與專業劇團相媲美。

陬市更有一絕的是亭子,是常德地方聞名遐邇的。亭子出遊由一支大竹劈開分破打岀‘噼啪’之聲的響板隊維持秩序。三班鑼鼓‘嚓嚓鏘’喇叭吹得;嗚呀嗚呀那裏呀……高翹隊裝扮成戲劇形象,在亭子兩邊做出各種滑稽高難動作,悠然自得看似高人一等,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哩!‘亭子’造型多彩多恣,以一人高爲一層,最高至五層,分爲幾個頭。小孩扮成古典名劇人物,如三國中的劉,關,張,西遊記中的師徒等。坐綁在鐵桿分頭上外用戲裝掩飾。例如站在刀尖上的造型,就是用一支假鞋把小孩綁連在導具刀尖上。在八個壯漢擡行下顫巍巍的栩栩如生令人驚歎……

幾十年的時光輪迴,陬市文化站自黎向榮之後,不知繼任了多少個站長,爲陬市文件的燦爛打下了堅實的功底。直到2000年前小鎮的文化娛樂一直在桃源獨佔鰲頭。在不但更新的社會發展中,目前手機已取代了領先潮流,文化站似乎有點黯然失色。但不管社會怎樣變革更新,一個地方的歷史文化必須要有傳承,有着濃郁色彩的地方故事要發揚下去。在歷史的長河中,文化站曾真實的給人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樂趣,娛樂了工餘後的快感。老人們提及以往會激情的閃爍出歡快的笑容,動情的懷念那個年代的美好時光。

在變革發展中文化站要一如繼往的站在領軍地位。在傳承和發展地方文化中,老年人也如一頁即將翻過去的歷史,是地方上的精神財富,不可忽視的.文化寶典。要利用網絡平臺把老年人組織起來,調動發揮他們文化生活的餘熱,挖掘他們人生年輪的歷史文化。許多老人一定忘不了小鎮夜晚敲梆聲裏的餃餌擔子,那口鮮湯肉滑的美味會使他們津津樂道。耳朵裏還會很清晰的遺存着小巷的深處,揹着腰型木桶的村漢,婦孺冒着冬夜嚴寒地叫賣:印印粑粑……冷餈粑嘍!他們還一定遺憾着陬市的“油瞅”烹炸技藝失了傳。那東西是用糯米搓揉後,用白糖綠豆精妍做餡捏成餅狀後油炸得焦黃,咬在口裏綿軟香甜,沁透着綠豆的馨香。有名氣的食品現在除了陳記餃餌,還真實的存在外均已變味失傳。故此陳餃餌的生意興隆,每晚吸引着常桃食客駕車前來品賞。但他們賺的是真正意義的辛苦錢,實實在在的打造着家族傳統手藝,那辛苦勞累的薄利生意還有誰願意去做……

歲月在沅河文化的靜好中,人們記憶的深處永遠也抹不去:西禪寺的晨鐘,東林寺的暮鼓。沅水飄浮的白帆,船工的號子。簰筏在簰估佬的:歪喲……哦嗬……啊哦嗬呀……高亢,粗獷,雄渾地吆喝聲中從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