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石塘四題散文

石塘四題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8W 次

1、石塘尋夢

石塘四題散文

石塘,一個暮春的日子,與你邂逅,分明是初見,卻有熟悉的感覺。彷彿回到夢裏老家,往時的記憶全被激活。

也許我曾是揹着書箱的學子,來自文名遠播的葛源白石書院。即使來到文風鼎盛的鉛山,仍然保持着我的自豪。沿途,拜訪文友。在他們陪同下,到河口,看商貿盛況、大鎮繁華;到鵝湖書院,遐想朱陸之辯的精彩;到辛棄疾、費宏、蔣士銓的故地,瞻仰故址。一路詩文唱和,文氣燻人,如飲醇酒,雖舟車勞頓仍興致盎然。在石塘,我終於酩酊大醉,不是醉在文友的酒裏,是醉倒在“紙都”濃郁的詩意裏。

抑或我是一名頗有資產的雜貨鋪老闆,爲積累財富、興旺家業而辛勞奔波。帶着僕從,到河口採購各式貨物,又來到石塘,選購學子文人喜愛的連史紙和名聞遐邇的“雲頂霧茶”。作爲一名成功的商人,我不僅精通業務,知道經營的奧妙不僅在於收支錢和進出貨,更在於做人。我用春風一般的笑容,和當地的富商、士紳論交情、攀兄弟,不厭其煩地和作坊老闆、店鋪掌櫃、街頭挑夫磨嘴皮,爲幾分薄利討價還價。終於進滿了貨物,預計到此行的可觀利潤,雖滿身疲憊卻心滿意足地回程而去。

又或者,我是一介挑夫,用厚實的背板,肩挑着家鄉的葛粉和縣城興安窯的瓷器,換取紙張、布匹、食鹽。來回不空手,汗水被太陽和體溫烤乾,在粗布衣服上凝結成鹽霜,回到家後,雙腳疼痛,但乖巧的孩子親暱的擁抱,賢淑的妻子端來泡腳水,還有年邁父母用關切的眼神看着我,讓我決定明天繼續上路,用辛苦的工作換來家人的幸福。順路時還抽個空到葛仙山虔心朝拜,祈求全家平安幸福。有時,我還兼當郵差,傳遞文人墨客酬唱之作,以這種方式加入到文人的盛事,因而對這卑微的職業多了一份滿足。

2、水鎮人文

鉛山,吸引我的首先是厚重的文化。河口老街雖然殘破不堪,我仍想選擇時機去尋覓歷史的蹤跡,復原那個曾經繁華的舊夢;葛仙山、鵝湖書院等多處景觀遊覽,名山、名人、名跡,傳奇故事,總是令人嚮往和探究;不過,最吸引我的,是無處不在、靈動不拘的水。

對水的喜愛,是緣於補償心理。我久居山鎮,身邊只有小小溪流,難得一見大江大河。當看到因雨季水量充足而顯得浩浩蕩蕩的槐溪河時,頓時羨慕之情油然而生。在農耕文明時代,水尤其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便利,人民逐水而居,城市依水而建。石塘,就是個浮在水上的古鎮。正因爲有了源源不斷的汩汩清水,促成了“品重洛陽”的造紙業,便利了商旅往來不絕,並造就石塘這個盛極一時的江南古鎮。

在中國傳統哲學裏,水養財。槐溪河浩浩蕩蕩饒鎮而過,還有官圳(官府主持修建的人工河)人字形穿過家家戶戶的住宅,滋潤着商業,便利着人民的生活。人們因地制宜,將豐富的毛竹、水源加以利用,用智慧和勤勞,將其價值發揮到極致,從而產生了造紙業。我們可以從老鎮滄桑的背影,從已經破舊的遺蹟,想象當年富商雲集、宅第高聳的繁華。

環境也薰陶人的性格。所謂“智者樂水”,長期在水鄉環境裏生活的人,性格因水的`薰染而靈活好動,適合經商。而山區人,有更多大山的稟性。比如家鄉葛源人,大多沉穩內向。好讀書者多,世代文風鼎盛,走出過許多文人官宦,但經商者少。雖然葛源也有繁華的集鎮,但是主要交易的是生活必需品,沒有走出大商人,也沒有發育出有名的大商業。

3、紙都盛衰

雖然,任何事物都有盛衰,但是繁盛後的衰落終究是令人感慨的。明清之際,石塘造紙業盛極一時,產業之盛、人羣之密、財富之廣達到頂峯,被稱爲“武夷山下小蘇州”。據“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記載,“(石塘)紙貨所出,商賈往來販賣,以給天下之用。俗尚頗涉華糜。”當時石塘紙廠槽戶不下五百,各槽幫工一、二十人。鉛山造紙,與上海松江紡織、蘇杭絲織、蕪湖漿染、景德鎮制瓷同爲江南五大手工業中心。

石塘生產的紙張種類繁多,有官府文本用紙、有文人書畫用紙,有書籍印刷用紙等,其中朝廷奏本、《四庫全書》印刷用紙全產於石塘。銷路極廣,幾乎覆蓋全國各地。造紙業帶動百業興旺,形成爲一個規模不小的商業中心,省內外商人在這裏建立了山陝、饒州、撫州等七大會館,石塘儼然以“江南紙都”,而名噪一時,是鉛山縣除河口之外第二個有城牆的老鎮。

所謂盛極必衰,萬物之規律。從宋元興起、明清鼎盛、民國之後衰落,到如今幾乎絕跡。綜合原因,有原材料漲價、水運不興、交通不便,時局動盪等。我認爲,幾百年來,石塘的造紙技藝幾乎沒有進步,是其沒落的主要原因。市場的選擇,是商業命運的最終決定因素。社會發展,時代進步,人們對於紙張的需求比當年翻了幾倍,但世上早已難覓石塘紙的蹤影,只留下文獻和老人的回憶,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

4、紙都盛衰

文化歷史就是財富。今天,土法造紙和古建築一樣,都成爲人們珍惜並竭力保護的寶貝。訪古懷舊的人們紛至沓來,沿着槐溪河走過的蹤跡,尋找老鎮昔日繁華的背影,尋找古老文化的脈絡。石塘又迎來新的機遇。石塘有望重建文化家園,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再造江南名鎮的輝煌。

槐溪河千年流淌,文化仍舊一脈相承。值得一提的是,鎮裏的花甲老人盧志堅,憑着對家鄉歷史的熱愛與對文化的自豪,僅以初中文化基礎,多年如一日尋訪、老鎮記憶、研究老鎮歷史,如今對小鎮歷史如數家珍,成爲了名符其實的“石塘通”。他寫的文章,不僅思路清晰,而且用詞準確、描摹生動,殊爲難得。從他身上,我看到了古鎮精神的凝聚,看到了文化歷史在傳承。

當然,也聽到些令人唏噓的講述。與一位鎮上居民聊天時,他告訴我,他小時候,許多祠堂和大屋,保存完好,那時的家鄉,就像電視裏的古鎮一樣美。就是在一、二十年前,家鄉仍有許多老宅,有着精美的石雕、木雕。古鎮被破壞嚴重的有兩個高峯期,一是文革中“破四舊”,許多珍貴文物被人爲毀壞;第二個高峯的改革開放後,許多人爲了眼前的利益,將僅存的遺蹟拆除、賣錢。

今天,石塘先後被評爲省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但不可否認,石塘,與大多數鄉鎮的命運一樣,堙沒於富裕起來人們建設的新式小樓中,保存下來能夠讓人領略“紙都”風采的遺蹟寥寥可數。或許,如何恢復老鎮風采,再現“紙都”繁華,這已經成爲擺在人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