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訪古探幽在望仙散文

訪古探幽在望仙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9W 次

2012年4月21日,應上饒縣黨外知識分子聯誼會的邀請,與一羣才子才女們相隨,到上饒縣望仙鄉,圍繞靈山的旅遊開發訪古探幽,留下了美麗的風景和許多珍貴的記憶。

訪古探幽在望仙散文

日照觀音白銀黃金

在上饒縣靈山山脈最北邊,九牛大峽谷之上,挺立着一顆巨大的石頭,形狀恰似慈眉善目、普度衆生的觀音雕塑側身像:慈祥的神態、飽滿的天庭、垂肩的披紗、柔潤的肩膀,正低眉含首俯瞰衆生,線條流暢生動,表情栩栩如生,坐西朝東,端坐於靈山之上,當地人稱“靈山觀音”。

有一個與“靈山觀音”相關連的藏寶之謎。這個千古之謎又與靈山的另外兩個景點——九牛大峽谷絕壁之下的摩崖石刻、靈山七十二峯之一的圓頂峯有關。

望仙有兩條水系,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西往東,兩條河流從高山懸崖之上以瀑布的姿勢衝泄而下,相匯於九牛,形成地勢險峻的九牛大峽谷,峽谷三面絕壁,絕壁之下有三個深潭,人稱“三口鍋”,這三個深潭深不見底,民間有“三兩花線打不到底”的傳說。九牛之稱則是因大峽谷下的河灘上,有九個形似水牛的巨石而得名。

相傳當年劉伯韞曾來過此地,走到九牛大峽谷後再無路可進,就在九牛峭壁上,鑿字懸崖。曾有采藥人懸繩而下,在絕壁上採藥時意外發現了一些刻在石壁上的古代文字,這就是當年劉伯韞留在九牛大峽谷上的摩崖石刻,經過日曬雨淋、山水沖蝕、岩石風化、歲月洗禮,經採藥人再三辨認後,確定應該是八個字兩句話——日照觀音白銀黃金。

採藥人辨出了這八個字,卻並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回家後便把這作爲故事在茶餘飯後閒聊時說給別人聽。這個神祕的摩崖石刻就這樣在民間以故事的形式口口相傳。

和靈山觀音一河相隔的,是靈山七十二峯之一的圓頂峯。圓頂峯也是一個有自然風光有歷史文化的山峯,峯頂有近千畝平坦肥沃的土地,歷代都是辦經學建寺廟的所在,現在寺前還留存有康熙親筆手書“天心禪靈”的匾額。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人發現圓頂峯上有一個從泥土裏新挖掘開的洞穴痕跡,周邊還凌亂地散落着一些黑木炭,這是古人藏寶時常用的東西。經過當地人再三觀察仔細考證,發現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時,靈山觀音的影子正好落在這個位置。聯繫到“日照觀音白銀黃金”的傳說,人們才恍然大悟,這八個字應該是當年劉伯韞在這裏藏寶後留下的讖語,暗含藏寶地點就在太陽照到觀音時所投影到的地方。謎底揭曉,大家不得不佩服藏寶人和掘寶人的聰明和智慧,同時對找到並挖出了寶藏的人心生嚮往。所謂“大窖三十六,小窖油麻束”,是說一般大窖裏有三十六兩白銀黃金,小窖則林林落落的數量不定,劉伯韞何等人才,他要藏寶肯定是個大窖,挖寶的人可發大財了。

前幾年,有好事之人聽見這個傳說後,特意攀繩而下,發現摩崖石刻至今仍在,只是字跡已很模糊,難以辨認,位置就在九牛電站渡槽下面的深潭之上。

朱氏祠朱熹字

在望仙鄉高南峯村,有一座木門緊閉的老房子。這就是曾供奉過朱熹牌位的朱熹家族的祠堂——朱氏祠堂。現今定居在高南峯的朱姓人家均爲朱熹第二個兒子繁衍的後代。

老屋門前有一大塊空地,房子正面牆壁沒有一個窗戶,比平常民居顯得更高大更厚重威嚴些,大門上方有用墨水寫的四個黑色大字,字跡已模糊不清。

陪同的鄉幹部、靈山通老繆拿來鑰匙開門時,一隻白黑相間的花貓,迅捷靈巧地鑽進大門下的一個缺口,長長的尾巴卻在門外招搖,原來大門下的缺口是後人爲貓抓老鼠特意鑿出的通道。

一個用鵝卵石和麻石條鋪成的長方形天井,把朱氏祠堂分隔成前後兩個大廳。面積大約有300平方米,裏面是一個竹篾加工點,擺放着一些機器和一部分半成品。只有房梁木柱,泥牆天井,還殘留着雕樑畫棟的痕跡,雖幾經修補,還能大致地辨出當年的風貌。

離朱氏祠堂不遠處,有三棵高大粗壯的平頂古鬆,因爲建房修路,古鬆被孤懸於平地上的小土包之中,很可惜其中一棵已經枯死。

在一戶朱姓人家,我們見到了朱熹手跡的兩塊木質掛匾,黑底描金,是一副對聯: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後面蓋着朱熹兩個字的.印章。筆力遒勁,寓意深遠。據主人介紹,這是他請人影印掃描後複製的樣本,真跡原件最開始在一戶人家的豬欄裏發現,當時有人出高價購買,這戶人家不肯,洗乾淨後睡在了枕頭底下。他是請了師傅到這戶人家借出掛匾當場描摹,再經後期精心加工製作而成的,雖然自己花了些錢,但留住了朱熹的手跡傳給後人,值!

同爲朱熹後人,卻有不同樣的思想和行爲。望着掛在主人廳堂上的摹本“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讓人不得不陷入沉思。

望仙台五人樟

當年靈山得道仙人胡昭公一個人在南豐塘的頂峯下修身煉丹,子女家人卻都住在石人公腳下的一個村子裏。兩地雖可遙遙相望,但上山一趟卻路途遙遠。

家中老妻兒女擔心他獨自住在高山之上的安危,每天早晨都要安排家人,走到離村子好幾里路的地方,登上一個高坡,等到緲緲炊煙從南豐塘頂峯升起後,才能回來向家裏報聲平安。老妻惦記丈夫安危,也常常不辭辛苦,自己親自出門探望。

兒女惦記山上的老父,也痛惜家中的老母,於是在家門前選個合適的地址,用泥土和石塊築起一座高高的平臺,不用遠行便可看見南豐塘峯頂。平臺頂部不算太大,幾個平方米的面積,下面有石階逐級而上,取名“望親臺”。從此,每天早晨,家人都要先登上望親臺,看見南豐塘頂峯炊煙升起,知道老父一切平安,已經開始燒飯煉丹,大家才能放心地出門幹活。

就這樣,南豐塘上炊煙起了又歇,望親臺上家人上了又上。有一天早晨,家人忽然發現南豐塘上炊煙不再升起。第二天再到望親臺上觀察,還是沒有看見炊煙。第三天,幾個兒子攀上南豐塘,才發現老父胡昭終於修煉得道,已經羽化登仙了。從此人們就把這座“望親臺”改名爲“望仙台”,望仙村之名也由此而來。

“望仙台”保存到前幾年都還在。後來因爲望仙中學擴建,“望仙台”被拆平做了操場。政府規劃中,準備在離學校不遠的地方重建一座“望仙台”。

在“望仙台”原址旁,還留存着一棵五人合圍的古樟,中間是個巨大的空洞,可容六七人。外圍依然結實豐滿,枝繁葉茂。就連攀附在古樟上的藤條,也已經長成了粗壯的樹幹,它的枝蔓深深地鑲入了古樟的樹幹,彎彎曲曲的彷彿是精心雕刻在古樟樹上的盤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古樹正是一個村莊漫長髮展史的活的見證和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