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秦人秦聲秦韻散文

秦人秦聲秦韻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6W 次

秦人秦聲秦韻

秦人秦聲秦韻散文

秦人,狹義地講指秦地關中之人;秦聲,秦人之民歌,後來便充當了秦腔劇種初級階段的代名詞。秦韻,是指秦人說話、歌唱的節奏,具有獨特的韻味。

八百里秦川,生活在這片黃土地的人們有自己的民俗,有自己的文化和文明。行走三秦,靜觀秦人、靜聽秦聲,就會體會到秦人特有的風韻。

關中道上的木偶戲——合陽線腔

合陽的洽川,山有飛浮之異,水有神瀵之奇,自然風光十分迷人;這裏也是詩經文化、黃河文化、古莘文化的發源地,踏上這片熱土,不由得吟誦起“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名句。

漫步百丈長廊,腳步悠然,兩邊的蘆葦蔥蔥郁郁,微風拂來,蘆葦叢颯颯作響,絲毫感不到這是炎炎夏日。河道里遊客歡快地駕着小艇,空中迴盪着一片歡笑。耳邊不時傳來戲曲的音樂聲,我知道,久違的合陽地方戲種——線腔,就在不遠的前邊演出,不由得加快腳步,唯恐錯過難得一見的精彩。

線腔,又稱合陽提線木偶,是合陽縣獨有的地方劇種,民間俗稱“線戲”“線胡”,俗稱“線胡胡”。線腔的起源比較久遠,唐代段安節所撰《樂府雜錄·傀儡子》就有記載;《明皇實錄》中有唐玄宗《吟傀儡》一詩:“刻木牽絲一老翁,雞皮鶴髮與真同。須臾弄罷寂無事,猶似人生一夢中。”詩中雖未明指即合陽線胡戲,但“刻木牽絲”的結構,“雞皮鶴髮”的外形已與合陽線胡戲的木偶造型完全一樣,也充分說明在當時線戲已十分流行了。

緊走幾步,來到高大的戲樓前,戲樓兩邊懸掛着一副對聯“一線穿成天下事,雙手撥動古今人”黑底金字,顯得格外莊嚴肅穆。戲臺高約一米多點,遠瞧,臺前、臺頂和我們常見的戲臺沒有兩樣,擡頭細看,就會發現偶人的身上吊有細線懸掛於戲臺頂部。臺子的正前方懸掛着一電子顯示屏,播放着臺詞

觀衆並不多,我們挑了一張桌子,點了幾樣乾果要了一壺茶水,靜靜地欣賞這歷史悠久而又充滿地方特色的戲種。

合陽提線木偶偶人高80--90釐米,偶頭天庭寬闊,下顎豐腴,眉目修長,尤其是旦角頭部造型,鼻頭圓渾,嘴脣小巧玲瓏,脣邊漫着笑意,曼柔秀麗,楚楚動人。五官表情極爲豐富,手有文、武之分,舞槍弄棒,筆走龍蛇,把盞揮扇,妙趣橫生。各關節間有長約3尺的提線,演員拉動絲線以操縱木偶的動作進行表演。

戲臺上演出的是正是傳統劇目《謫仙樓》,臺上的偶人身着戲裝,提線者自如地表演着,一個個毫無表情的木偶在他們的手裏活了,擡手動腳每個動作都很自如,偶人的一顰一笑都吸引着觀衆,臺下不時傳來叫好聲和掌聲。再聽它的.唱腔,帶有濃郁的地方音調,它既融入了老腔的激昂渾厚,又參入了碗碗腔的委婉細膩,音樂圓渾,明朗,激越奔放,慷慨悲歌,一字一板多哭音拖腔。

線腔傳統劇目是十分豐富的,傳說有五百餘本,現存劇目二百餘本,最受歡迎的是“三箱二樓雙釵”等。“三箱”指的是《百寶箱》《西廂記》《囊哉裝箱》,“二樓”就是《謫仙樓》和《鴛鴦樓》,“雙釵”是《金碗釵》和《雙鳳釵》。還有藝人們即興創作的小戲,俗稱“捎戲”,捎戲通俗上口,生動活潑,內容貼近現實,生活氣息極濃,深受羣衆歡迎。

隨着時代的發展與進步,傳統文化逐漸丟失、失傳,2006年5月,線腔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地政府就這一傳統劇目的保護、傳承製定了可行性計劃,又在遊客頗多的旅遊景點處女泉搭起戲臺,每天還會在固定的時間演出,讓更多的人瞭解這一傳統的經典劇種。

還沉浸在演員們的表演中,戲臺的幕帳被徐徐拉上,一段表演結束了。我緩緩地站起來,繼續往前面的景點走去,漫步在千畝蘆葦叢中,腳踩木板走廊,耳邊依然迴響着線腔那悲愴蒼涼而不失激情,委婉細膩而不失剛烈的音樂……

黃土地上的搖滾——老腔

最近提起老腔,可以說是衆所周知,譚維維和老腔着實火了,老腔以它獨有的高亢激昂震撼了國人,震撼了世界;五六個樸實的農人、一條關中人特有的長凳,簡單的樂器組合在一起,演奏了黃土地勞動人民敦厚朴實的特色。

人們驚歎老腔,驚歎的背後是無限的熱愛,是發自內心深處的自豪……

老腔,誕生於黃河、渭河、洛河交界,盛行於乾隆元年至至十年,是我國最古老的的戲劇藝術之一,它以皮影爲依託,有着獨特的聲腔體系,融表演、音樂、詩歌、美術於一體。

說起老腔的起源,說法不一。據說早在西漢時期,華山腳下的雙泉村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當時的都城長安。帶頭的船工爲了統一大家的動作,一邊喊着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在號子的帶領下,船工們的腳步一致了,拉船也輕鬆了許多,慢慢地就發展成了完整的曲子。

還有一種說法它是由湖北老河口的說唱傳到華陰後演變而來,所以取老河口的第一個字來命名爲老腔。

到底那種說法確切,現在的我們已經無從考究,但我相信第一種說法的可靠性。這也是有道理的,華陰位於渭河邊,遠古時候,交通不方便的情況下運輸就依靠了船隻,船工在勞作的過程中喊的勞動號子,隨着時間的推移,這號子就逐步形成了曲調。

老腔的演奏非常簡單,樂器大都是自己加工製作的,演奏的音樂不用嗩吶,獨設檀板的拍板節奏,這就構成了老腔獨有之長。老腔的劇種小,但是在表演的過程中,“生旦淨末醜”一樣都不缺,只不過,這五個角色都由一個人來承擔,因此,主唱的嗓音尤爲重要,自家的板凳,自制的琴絃,一人唱衆人幫。

他們一隻手抱着各自的樂器,其中一位肩頭架着一條長板凳。所有的“樂器”在關中鄉村每一家農戶的院子裏、鍋竈間都是常見的,卻被他們提着扛着登上大戲臺。他們沒有任何舞臺動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裏隨意走動的腳步,走到戲臺中心,各自選一個位置,放下條凳或方凳坐下來。

鑼鼓敲響,間以兩聲喇叭嘶鳴,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來,似無太多特點。令人驚訝的是站在最後的一位穿着粗布對門襟的半大老漢扛着長條板凳走到臺前,左手拎起長凳一頭,另一頭支在舞臺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塊木磚,隨着樂器的節奏和演員的合唱連續敲擊長條板凳。沒有看過老腔的觀衆,往往會被這種舉動震啞,出現鴉雀無聲的靜場。短暫的靜默之後,掌聲和歡呼聲驟然爆響,經久不息……

老腔是低腔高唱,聽起來激昂高亢,表演起來卻是很累人的。表演者說:一上臺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每個人各司其職,坐上去就是幾個小時。因此對學習者的要求很高,不僅要有音樂天賦,好嗓音,還要有一定的耐性。

長期以來,華陰老腔成了華陰縣泉店村張戶人家的家族戲,老腔的正宗傳人張全生的兒子張喜民、張新民、張軍民、張拾民他們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劇目百餘個,這些劇目幾乎是北宋、金、元時期民間流傳的西周、列國、三分天下、唐宋故事。

關於老腔,2005年3月陝西電視臺作了首次專題報道;2006年6月,老腔上了人藝林兆華導演的話劇《白鹿原》,當時北京的觀衆被震撼了,到了春節,老腔被請到了中央電視臺的戲曲春節晚會,一下子使全國的觀衆震撼了;2007年5月,老腔被評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的人民震撼了,人們沒有想到,這土的掉渣的村戲也登上了大雅之堂,受那麼多人的關注。

老腔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劇史的本源性、傳承上的封閉性、劇種上的獨存性、取材風格的張揚性、音樂體系的自律性、審美對象的廣泛性、語言風格的原聲性。它的主旋律是船伕號子的音樂化,是藝術源於生活的見證,唱腔亢奮激越,充滿陽剛之美;又取材於歷史戰爭,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和民族精神價值。

當蒼勁的老腔響起,古戰場上的長槍大戟、刀光劍影,忽而人喊馬嘶、氣吞山河,忽而鳴金收兵、四顧蒼茫,陝人的剛強性格、雄強心態躍然而出。正像人們所言:一聲吼盡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無論是戲曲鼻祖秦腔,還是東府的老腔、線腔……都是關中人特有的傳統文化,在時代快速發展的今天,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衝擊,欣慰的是這些地方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引起了國家文化部門的重視,努力出臺一些保護措施;地方政府不僅重新組織起不少演出班社,許多具備演出天資的年輕人也亮開了嗓子,人們不用擔心斷檔的事了……

生活原本不可或缺秦人的腔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