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南無阿彌陀佛散文

南無阿彌陀佛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4W 次

我念誦南無阿彌陀佛有十幾年了,從前是人念我跟着念,人跪拜我也跪拜,不知所以然,私心裏祈求平安和發財是有,不過我自感是一種歡喜心。得樂於佛主感召,我慢慢淡化了私慾的羈絆,脫離了迷信的渾噩癡迷,迴歸到佛教的本真法門。佛陀賜予我這份最大的佛緣,讓我追尋着智慧的光芒匍匐前行,南無阿彌陀佛。我幾乎每年都會虔誠地去朝山,祖國的四大佛教聖地因此多有拜謁,也因爲這份歡喜心,這份執着,感召着我慢慢觸及到博大精深的佛教本真。近七八年來,我更多去了五臺山普壽寺禮佛,箇中道理,應該是在那我更能感受到佛堂的清靜幽雅,學修並重,清規整肅。普壽寺的主旨”以戒爲師,開啓智慧法門“,在當今香火鼎沸,香客躁動,道場商場難以分別的時下,確實是獨樹一幟。

南無阿彌陀佛散文

我出身在一個無神論的家庭,自小不懂拜拜是啥意思?正因此,當父親仙逝時,少年的我竟未爲他老人家上過一炷香。受佛教感召,是很偶然的事。那年帶公司員工去安徽旅遊,上了九華山。一路上,我看到香客們爭先恐後地在寺院膜拜,捐錢刻名,沸沸揚揚,彷彿在與佛做起生意。我雖然懵懂於佛教,可內心裏對這種狂熱的躁動有所非議。記得是在一個佛寺殿堂裏,剛剛塑起一尊大佛,我杵在佛前,爲這宏偉的工程所歎服,只見他雙目下視,似以無限悲憫的神情關注着人間,他慈祥的微笑溫暖着我。此時,有個老和尚對我說:施主,可否到禪房一敘。我的第一反應是,一定是忽悠我去捐錢。可當我驀然看到老和尚眸裏投射出的慈祥目光,宛如我剛剛看到的佛像,倏然間,我爲自己的淺薄而自責。記得那他開示的大意是:如我有佛緣,拜佛應是發心的歡喜,不是來佛主這祈求私利,你對佛壇的敬奉,只因爲你喜歡,不能妄想得到現實的回報,無論你爲佛寺做了什麼,千萬不要留名。當時,我並未理解這段話的深奧涵義,不過,老和尚說的道理,我總結爲做人做事不能虛情假意,有目的性地交友,無欲則剛,行走天下內心坦蕩。雖然只是粗淺的理解,可回眸間,一生收益卻是無窮,彷彿這是佛祖賜予我的第一份禮物。

因緣巧合,或許是奶奶輩拜佛種下的福根,我在朦朧中慢慢感受到佛教的偉大,得願三寶加持,有幸皈依星雲大師,用大師的人間佛教去理解佛法的精深內涵,更走近一步去領悟佛教。其實,佛教首先是一門哲學,它是教導我們超脫宇宙定力賦予我們的生死輪迴的法力。拜佛,我們常掛於嘴邊,何謂“佛”?很少人探其究竟,認爲是法力無邊的神,只要我們虔誠膜拜,或者供奉足夠多,他便會保佑我們升官發財。其實,佛之一字,本是梵語佛陀的簡稱,譯爲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兩種含義,覺察是感知事物的存在,覺悟是覺知諸法之事理,也就是哲學中的感性到理性;智是智慧,慧是明瞭,智是決斷。它與世間常說的世智辨聰不同,而專指能徹底認識宇宙的真相,也稱般若。科學更多的是研究事物的規律,而佛學則是研究人的生命本身。所以,愚昧地膜拜是得不到佛的保佑,星雲大師曾說:對佛的功德,捐錢是小學生,到寺廟做事是中學生,對佛有歡喜心纔是大學生。其實,一切衆生本爲佛,只是無始以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遂使澈天洞地的光明隱而不顯,這在佛經上稱爲“識“,識是指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一點上,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相同。學佛的目的,便是除去無明識而洞徹智慧。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歸命的意思,也就是皈依;彌陀,是無量,無窮的解譯,這便是我發心歸命於無窮的覺悟智慧。那麼,一切的佛禮,都是不斷強化自己的'皈依信念,去除塵世的雜念,使心境如一泓清澈鏡湖般平靜,在深邃中找回迷失的本我。不過,他與佛洛依德的本我,自我,超我學說,方向卻是不同。

而我們朝山,拜謁三寶,佛、法、僧。一是強化自己的信念;一是得到僧人的開示,以求得到佛法的明瞭;更爲重要的是,在佛堂的聖殿,我們可以靜心尋求到禪悟。今年我同樣在普壽寺隨早課,恰逢觀世音菩薩佛誕日,那日自然更爲莊嚴神聖。我們在摸黑的凌晨披着寒露來到寺院,心卻因佛陀的感召和寺院的莊嚴而溫暖。天空還是漆黑一片,我杵立在寺院禪修之道上,靜聽晨鐘聲聲響起,隨那渾厚抑揚的晨歌牽動,陪伴着一顆顆禮佛人的心,無論是比丘尼還是居士,只感受到佛音的召喚。我們邁着輕盈而堅定的步伐,謙恭地向法堂集聚。當我合掌肅立於佛殿大堂,沉浸在清澈的經文聲中,靈魂已在佛壇遊弋。只聽木魚聲聲,經歌繚繞,鐘磬交替,拜謁起伏,鼓聲咚咚,捻香敬佛,青煙嫋嫋,我接納着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饋贈,在如行雲流水的禮佛拜謁。也只有此時,我理解了空靈的大概,禪意的本來。早課禮畢,天空已是透亮,經歷佛法的洗禮,心扉格外清澈,思想變得清純。也許,這就是禪意,我誠惶誠恐於佛祖的賜予。

何謂禪:“靜慮”、“思維修”、“攝念”,也就是靜思和冥想。它最早源於伏羲氏的禪,是中國人的一種本土生活方式。只因與佛家的靜坐修行“禪那”相似,禪便成了佛家修行的代名詞。禪是一種境界,一種方法,一個家園。禪的最根本境界是遠離分別,去除了一切二元對立,沒有分別心。那日禮佛,我在空靈中想着分別心的道理,世上的芸芸衆生,本來就有分別。愛因斯坦一定比我有智慧,馬雲一定比我聰明,這是不可逾越的鴻溝,怎麼說沒有分別呢?後來我明白了,佛教倡導的是,位高者如果有了慈悲心,樂善佈施,不凌駕於人,我們自然也會敬佩他們,愛戴他們。而卑微的我,不要對位高者眼紅或噌惡,則不會落入妄癡的境地,世人因此和諧共處,各得福報,這不就是沒了分別嗎?禪運用“不二法門”,讓我們擺脫分別的枷鎖,充分顯現出一切衆生原本具有的“如來智慧德相”,謹戒“貪噌癡,戒定慧”的道理。我們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那還是一個覺察的感知過程,而回歸故里靜思覺悟,這便是禪的家園學說。禪的開悟,給了漂泊無依的現代人一個溫馨的精神歸宿,使我們回到“主客未分之前”的精神本源。其實,我們一生的精神漂泊,最後不過是尋找適合自己的港灣。我曾寫《深邃的鏡湖》,也不過是尋覓那一抹禪意罷了。那年到南華寺,拜謁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深深被繼光師傅的佛心堅毅,謙和樸實所感動,原來,他深諳六祖的衣鉢“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壇經》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他能超越形相,不爲所動,這就是“禪”;超越外部的形相時,心靈就保持了自由,這就是“定”。有了“禪定”的功夫,生命境界便會改觀。難怪繼光師傅能放棄南華寺方丈的地位,虔誠修佛,三步一拜到五臺山,完成這一壯舉。而那釋永信事件,真實與否已經不重要,蒼蠅不叮無縫的雞蛋。不過我想,背後是國外勢力在抹黑佛教,國內勢力想把佛教道場變成斂財的商場。而更爲根本的是,他們背離了修佛的根本,忘卻了“以戒爲師”的訓示。曾有朋友問我,事件本身是否會動搖對佛教的信念,我一笑置之,因爲他還未解佛教。而我,還修不到禪定,但起碼有堅定。

佛教,博大精深,浩瀚無邊,即使我窮極心力,也不可明瞭其一二。只是我會沿着佛教的道路前行,用佛陀給予我的光芒,摸索着去感知更多的智慧。那日看星雲大師開示李開復的一篇文章,基本內容是:不要試圖改變世界;不要把自己想象得多麼重要,地球有沒你他照樣轉;不要職責別人的不是,存在便有其緣由。是啊,大千世界芸芸衆生,各有高低錯落,多檢討自身不足,少指責他人不是,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衆生的過錯。你看衆生的過錯,你永遠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這便是修行佛法不二心的法門,求同存異,和諧相處便是佛教的精深佛寶。星雲大師,你把佛陀的四無量心及“慈悲喜捨”之佛心,奉獻給了這個時代,用您的人間佛教方法,總結出”三好,四給,五和“的法門。

讓我們再次誦讀。

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念」

四給「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五和「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 」「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