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7篇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93W 次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1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7篇

經過一個寒假的時間,我終於將巴金的《家》讀完,這是一本反映了一個時代變遷的書。《家》以巴金嫺熟的藝術手法,塑造了衆多富有典型的形象。每個形象都寫得有血有肉、個性鮮明、栩栩如生。

巴金老爺爺透過對一個大家庭的描寫折射出對舊社會舊制度的厭惡與憎恨,家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通過家來痛斥了人與人在交往中黑暗、違心和奉承,通過三兄弟間性格的不同和對未來社會的不同看法進行了層層更加深入的分析,真讓人眼前一亮。

三兄弟中老大覺新的性格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懦弱到極點的那種人,在以前就稱他爲“無抵抗主義”,是舊社會、舊體制的積極的擁護者;老二覺民則是站在老三覺慧那邊,但他並不像覺慧那樣衝動,有着沉穩的性格,對於進步先進思想十分接受,但意志不堅定,在必要的時候也會積極主動的爭取幸福,從這點上來說我還是很欣賞他的;我最欣賞的是老三覺慧,他是一個對前途未來充滿信心,堅定不移的相信舊社會一定會過去,舊制度一定會被捨棄的有志青年,也就是因爲他的這種性格使他和老大覺新的性格剛好背道而馳,就像兩條平行線不可能有任何交叉點一樣,也就註定着他們走的是截然不同的路。

是的,在《家》中描述的這七十多個人物,各有各的鮮明特點,他們中大部分是舊社會、舊制度的擁護者,是當時社會的主流,但也有像覺民和覺慧這樣少部分的舊社會、舊制度的批判者,進步先進思想的接受者。也就是有了這些人,才使“五四”後中國人民慢慢覺醒,開始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文化。

那個黑暗的年代永遠地過去了,但《家》在批判那個時代的同時正昭示着青春的可愛,對啊!青春是多麼的可愛,我們正處於美好的青春歲月中,我們充滿了激情,我們的心裏洋溢着愛!

只要心中還有夢,就能忍住多少痛.無論什麼事情發生我們心中都要有夢。

只要心中還有愛,那就離快樂很近,離幸福不遠了!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2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對舊的、封建大家族的深刻揭露。在這種封建大家族中,大家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大部分人都不學無術、遊手好閒、道德敗壞、自私到了極點,特別是那些老反動們。他們自己道德敗壞,卻恬不知恥,壓制年輕人,幾十年輕人的幸福乃至生命,折磨年輕人,毒害他們,使他們隨着年齡的增長而中毒日深。等到當年的青年到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之時,他們也早已被迷失了本性,又變成了老反動,又反過來壓制摧殘自己的下一代。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就是這樣一代復一代地重複着這令人髮指的悲劇。這不是具體某個人、某些人、甚至一代人或幾代人的錯,而是整個制度的錯,是整個罪惡的封建社會倫理制度的惡果。那些置身基中的人,即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他們在那種社會中成長,他們所見到的,聽到的,都是那腐朽社會的各種現象,而這些現象作用於他們的大腦,他們自然就形成了關於那個社會的意識形態,並以此指導自己的行動,規範自己的行動,評價自己的行動。他們不知道是自己和親人一起毀了自己的幸福,也不知道自己自己和親人一起又埋葬了親人的.幸福。他們並不明白這一切,似乎也根本沒有爲此而感到過痛苦,因爲那些封建倫理支撐着他們,使他們覺得自己沒有過錯,也許這就是精神的力量了,人也許是因爲有精神才存活於世的,沒有了精神也就沒有了生命的意義。至於人們的軀體,只不過是人的精神的載體,人的肉體上的痛苦,永遠也沒有來精神上的傷害嚴重,肉體上的痛苦是短暫的,而精神上的痛苦則是長久的、重複的,可以一直延續到人最終的毀滅。

幾十代人、幾百代人都那樣平靜地生活過去了,爲什麼到了近代,到了二十年代前半葉那幾代人的時候,這種生活卻以爲繼了呢?原因在於此前人們心目中,所有人的生活都是一樣的,沒有誰過着與衆不同的生活,也沒有人想要換一種活法看看怎麼樣。因爲現實生活中沒有,他們也就想不到,而到了近代,隨着國門被打開,堅船利炮把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帶到了人們的視野。看到別人的幸福生活,想想自己的悲慘遭遇,年輕人再也沉不住氣了,沒有中封建社會毒的青年中中毒較淺的人再也忍不住了。他們要追求新的生活,追求自己的幸福。他們再也不相信封建的老一套了,他們開始反抗壓迫,於是老的和少的之間,頑固的反動的和開拓創新的開始了戰鬥。這樣鮮血就當紅了整個中國近代史。畢竟頑固反動的是衰老的,當覺民們勇敢地抓住克安們的手時,克安們就無可奈何了。

青年終歸是會走向勝利的,只要有勇氣,又能拿出實際行動,幸福就會向我們飄來。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3

巴金的家我終於看了。在意料之中,從他給人的印象我就知道他寫的書一定是溫和的,強烈不到哪裏去。果不其然,他的書只有悲涼,只有最初的反抗。它的悲哀正是封建禮教的吃人,正如先生的《狂人日記》,不過是溫和了太多。

看了這些文章,我感覺自己真是很幸運了。我生在現代,我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不會爲了誰而甘做一個犧牲者,也許我真是覺慧一類人,老是站在潮頭,其實這往往也是自找苦頭,就像先生說的那樣,人最可怕的不是做夢,而是夢醒了,卻又找不到出路,覺氏三兄弟都是醒了的人。而最可悲的不是覺慧,因爲他懂得反抗,也不是覺民,因爲他也曾堅強,最可悲的人當然是覺新,明明醒了,卻要騙自己還睡着。在現實的世界裏他一次次的妥協,沒有反抗,靈魂連帶肉體一同被封建禮教吞噬掉。那纔是悲哀。如果我是他也許早沒有活下去的勇氣了。

看着他們,我又要爲自己慶幸了。自己何其幸運能夠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我是不是又在杞人憂天了呢?也許我們這代人真是爲自己想的太多,生活才至於如此苦悶。如果我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心胸,想也不至於如此吧!連日的淫雨讓我不由又想起了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又有幾人能做到呢?我有時真的只想要一張書桌,讓我做做學文,也許真的就可以滿足了。其實我又何嘗未成爲這個時代的犧牲品呢?譬如我選擇法律作爲我考研的方向,難道我就真是那麼喜歡法律嗎?我是一個非理性的人,法律也許並不是那麼適合我吧!

學史或學文也許更適合我吧!其實我也不是完全贊成先生的觀點,比如他摒棄一切舊文化就是我所不贊同的,古文也有好的,爲什麼要全盤否定呢?手邊拿着古文觀止,一邊感嘆古人的心胸,一邊感嘆20、30年代人思想的進步。也許我們現在正處在魏晉南北朝一個千年的輪迴吧!又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我厭了,也倦了,連現在的文學作品都那麼平淡了,真可悲。

20xx年:那個時候的自己真是深刻呀,或許現在都沒有那份深刻了。不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仍是我畢生追求的目標。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4

其實並不十分喜歡《家》這部小說。雖然無論寫作手法還是情節設置都十分出色,但我並不喜歡它對於思想內容的表現過於直白。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明顯是那個時期三類最具代表性的青年人物形象。覺新的“無抵抗主義”、“作揖主義”是對封建勢力反對卻不反抗的懦弱表現。覺慧則顯得有些過於激進,覺民則搖擺不定、立場不明。

小說在很多方面映射封建社會對人的壓迫。例如錢梅芬的死。同時也在很多方面表現了封建社會迷信思想對人的思想的毒害。例如瑞鈺的死。小說中的人物要麼引人同情,要麼引人厭惡。鳴鳳剛烈的性情和純潔的愛情彷彿是有意地映射覺慧的寡情。

或許因爲同樣身爲女子,鳴鳳的愛情無法換來覺慧同等地對待讓我由衷地憤慨。覺慧以事業、理想作爲自己輕易摧毀一個美好女子生命與愛情的藉口。我發自內心地唾棄這種行徑。另一方面覺慧雖參與許多先進組織,如辦報社等,或是堅持不坐轎子,但骨子裏仍是由封建殘餘。他雖然讚美鳴鳳的愛情,卻不是以一個平等的地位去接受那份愛情。

或許殘缺的人性,也是那時代的悲哀吧!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5

我在20xx年2月第二遍賞析了中國文學巨擘巴金的代表作《家》,體會到了在舊社會封建思想影響之下那些青年人爲了改變而做出的努力和犧牲。我們當代人能幸福的生活,是靠一輩又一輩的付出和拼搏得來的。

《家》主要塑造了幾個典型人物的的性格。高老太爺是舊勢力和封建思想的代表,在他的影響之下,這個家族奉行的是服從主義,一切逆來順受。

覺新、覺民、覺慧進學堂,接受了新的思想,在於覺新,對理想的生活只是很嚮往,但行動上礙於高老太爺,所以他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在於覺民,他曾經一味的逃避,對生活充滿了幻想,最終成功跨越出思維囹圄。只有覺慧,他去了上海,去爭取自己的生活。

文章通過對高家以及幾個有代表性的家族發生的故事,講述了舊的勢力幾欲破滅,只有不斷的爭取才能換來希望中的光明。

巴金的《家》文字細膩,對人物刻畫達到了入木三分的程度。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6

覺新,覺民,覺慧三兄弟,都是正義派,可是決心是“不反抗主義者”,覺民覺慧確實新勢力派,敢爲正義與舊勢力反抗。琴於覺民情投意合,可是卻分別被父母許配給不同的人,但他倆不妥協,最後成功了。

但覺新卻是個反例。他和梅表姐情投意合,可卻因爲雙方母親發生矛盾鬧不愉快,所以雙方被拆散了。多年以來,兩人仍忘不了對方,每晚都傷心流淚,撕心裂肺的痛。最後梅表姐死了。

覺新懦弱到最後連自己的老婆都保護不了。這種男人太懦夫了,應該拉去打靶。明明心裏知道對與錯,卻口口聲聲說要聽從長輩尊重長輩的,去甘心做一條服衆的令人唾棄的狗。但覺會就不同了,敢闖敢說,堅持正義,這種人活着纔會有意義啊。

巴金散文家讀後感7

今天我讀完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的最後一部——《秋》。

《秋》這本書主要講的是高家在覺慧、淑英都相繼走了之後,他們的天地有土匪橫行,他們的收入越來越少,而那些“長輩”還每天大把大把花錢請小旦、修小公館,抽。又經歷了種種變故,住在公館裏的人越來越少,終於,他們決定賣掉公館,高家從此解散了。

這本書裏高家又發生了許多變故,但最讓我感到不值的是四妹淑貞的死。

淑貞是一個膽小的女孩子。但她的膽小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來被她的媽媽罵膽小了的。她的母親沈氏因爲淑貞是一個女孩子,她自己經常跟丈夫吵架,就把氣全部撒在淑貞身上,好像淑貞不是他的女兒,而是他的出氣筒一樣。淑貞這個可憐的孩子,她只有和哥哥姐姐在一起時纔會有片刻的安慰。覺民很早就說要幫淑貞想個辦法,但來不及了,淑貞忍受不住,跳井而死!雖然這很不值,但還是有讓我感到痛快的地方,那就是覺新反抗了!覺新終於忍受不住公館裏的人對他的欺侮,第一次說出了“不”字!高公館就這樣賣掉了,高家就這樣散了。我覺得散了更好,沒有心計,沒有明爭暗鬥的生活不是更好嗎?